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昆明新螺蛳湾国际商贸城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1-24 18:15

试管化验单过期半年-胀肚子最快的解决方法

2020年11月24日发(作者:蓝凯民)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
咳嗽是指外感或内伤等多种病因所致,肺失宣肃,肺气上逆,以咳嗽、咳 痰为主
要症状的病证。咳,指有声无痰;嗽,指有痰无声。临床上一般为痰声并见,故
合称咳嗽 。
【范围】
西医学中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疾病表现以咳 嗽
为主症时,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 。究其成因不外外感、内伤二途。其主要病机为
邪犯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一、病因 ’
1·六淫外邪侵袭肺系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从口鼻皮毛而入,侵袭
犯肺,是 引起外感咳嗽的主要病因,但由于四时主气之不同,故人体感受的病邪
亦有区别。因风为六气之首,外邪 致病多以风为先导,故外感咳嗽有风寒、风热、
风燥等不同的证候,其中尤以风寒为多。
2.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肺脏自病或它脏有病及肺,均可引起内伤咳嗽。
(1)肺脏自 病多由于肺脏的其它疾病迁延日久,耗损肺气,灼伤肺阴,而致肺失
宣降,肺气上逆。
(2) 它脏有病及肺多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酿生痰热;或过度
劳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 痰湿内生,上渍于肺;或七情内伤,气机不畅,日
久化火,气火上逆犯肺;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阴则虚火 上炎,损伤肾阳则阳虚内
寒,皆可导致内伤咳嗽。
二、病机
1.发病外邪侵袭犯肺,发病较急;内伤致咳,发病多较缓慢。
2.病位病变主脏在肺,并与肝、脾、肾密切有关。
(1)肺肺主气,司呼吸,上连气道喉咙 ,开窍于鼻,外合皮毛,为五脏六腑之华
盖,其气贯百脉而通它脏。由于肺体清虚,不耐寒热,故称娇脏 ,内外之邪侵袭
后易于为病,病则宣肃失司,以致肺气上逆冲激声门而为咳嗽。
(2)肝脾肾 肝主疏泄,“肝脉布两胁上注于肺”,若肝郁化火,木火偏旺,或金
不制木,木反侮金,则气火上逆犯肺 而咳;脾主运化,脾为肺之母,“手太阴肺
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若脾运不健,痰浊内生 ,上渍犯肺,则肺
失清肃,上逆为咳;“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若久
咳肺虚,金不生水,肺病及肾,肺肾俱虚,气逆为咳为喘。
3·病性外感咳嗽,因外邪犯肺,肺气壅 遏不畅,故属于邪实,由于感邪之不同,
有风寒、风热、燥热之分;内伤咳嗽,属邪实与正虚并见,或以 邪实为主,病机
与湿、痰、火关系最为密切,或以正虚为主,而阴虚、气虚多见。
4.病势外 感咳嗽初起病位在肺,日久损伤正气,可由肺及脾至肾,病势由上而
下。内伤咳嗽表现不一,既可由肺及 脾及肾,又可由脾肾及肺。
5·病机转化主要表现为虚实、寒热的转化。外感有寒有热,寒邪可以化热 ;外感
日久,可由实转虚,虚实并见。如风寒咳嗽,未能及时宣散,可郁而化热;风热
咳嗽又可 化燥伤津;或肺热炼液成痰而痰热郁肺。内伤有痰有火,痰有寒热之别,
火有虚实之分,痰郁而化火(热 ),火能炼液灼津为痰;内伤日久,正气耗伤,又
易受外邪的侵袭而表现为邪实为主。由它脏及肺者,多 为因实致虚,如肝火犯肺,
炼液为痰,耗伤肺津;痰湿犯肺,多由脾失健运,聚湿酿痰,上贮于肺,若久 延
不愈,可致脾肺气虚,甚则病延及肾,由咳致喘;如痰湿蕴肺,遇外感引触,痰
从热化,痰热 郁久,又可耗伤肺阴。肺脏自病者,多为因虚致实,若肺阴不足,
每致虚火上炎,灼津为痰;肺气亏虚, 气不化津,则津化为饮。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咳逆有声,或伴有咽痒咯痰。
2.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恶寒发热等外感表证。内伤 咳嗽,多反复发作,
病程较长,伴有其它脏腑功能失调症状。
3.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有干湿罗音。
4.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可以增高。
5.肺部X线摄片检查,肺纹理正常或增多增粗。
二、鉴别诊断
1.肺痨肺痨的主 要症状之一亦为咳嗽,因此须与作为疾病诊断的咳嗽相鉴别。
肺痨常同时出现咯血、胸痛、潮热、盗汗、 消瘦等症,结合血沉、结核菌素试验、
痰液涂片、细菌培养以及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
2. 肺胀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证不愈的病史,在咳嗽的同时并有胸中烦闷,膨
膨胀满,上气喘咳,甚至面目 晦黯、唇舌紫绀、颜面四肢浮肿等症,且病程缠绵,
久治不愈。必要时结合X线等实验室检查协助鉴别。
3.哮病及喘病哮病及喘病虽然也会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
哮病主要表现 为痰气交阻,气道壅塞,呼吸不利,喉间痰鸣气吼,反复发作,常
有过敏史或家族史。喘病主要表现为呼 吸迫促,张口抬肩,甚则摇身撷肚,不能
平卧。
4.肺痈肺痈病证临床亦有咳嗽吐痰症状,但 其主症为发热、胸痛、咯吐大量腥
臭脓血浊痰,结合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痰培养有致病菌和X 线检查
等阳性发现可作出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l·辨别外感与内伤一般说,外感咳嗽起病较急,病程较短,病情较轻,常在受凉
之后突然发生,伴有 鼻塞、咽痒、头痛、全身不适、恶寒发热等症,病变多局限
于呼吸道方面,一般无其它脏腑的病理改变及 临床症状,易于治疗。内伤咳嗽证
多虚实并存,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病变主要在肺,但常涉及肝、脾、 肾等脏,
病理复杂,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治疗难取速效。但是,内伤咳嗽患者,由于
肺虚容 易受外邪,特别是在天气变冷的时候,往往受到外邪侵袭而使咳嗽加重,
这时咳嗽是由外感、内伤两方面 的原因造成的。
2.了解咳嗽的特点包括时间、节律、性质、声音以及加重因素等。
(1) 时间、节律咳嗽时作,白天多于夜间,多为外感或内伤偏实;早晨咳嗽,痰
出后咳减,多为内伤痰湿或痰 热较重;午后、黄昏咳嗽加重,多属肺燥阴虚;夜
间发作或加重,多属虚寒咳嗽。
(2)性质 干性咳嗽见于风燥、气火、阴虚等咳嗽;湿性咳嗽见于痰湿(或痰浊、寒
饮)等咳嗽。
(3) 声音咳嗽声低气怯属虚,洪亮有力属实。咳嗽声重,见于外感风寒;声音粗
浊,为外感风热,痰热伤津( 阴);声音嘶哑,病程短者,为外感风寒或风热、风
燥;病程长者,为阴虚或气虚;单声、轻微短促的咳 嗽,为风燥、阴虚;连声重
浊的咳嗽,为痰湿。
(4)使咳嗽加重的有关因素饮食肥甘、生冷 后加重,属痰湿;情志郁怒后加重,
属气郁化火,肝火犯肺;劳累受凉后加重,属虚寒、痰湿。
3.辨痰的性状包括色、质、量、味等。
(1)辨色痰色白属风、寒、湿;色黄属热;色灰为 痰浊;血性痰(脓痰、铁锈色痰)
属肺脏风热或痰热;粉红色泡沫属心肺气虚,气不主血。
(2)辨质痰液稀薄属风寒、虚寒;痰粘属热、燥、阴虚;痰稠厚属湿热。
(3)辨量痰量偏少多属干性咳嗽,痰量偏多多属湿性咳嗽。
(4)辨味痰之气味,热腥为痰热,腥臭为痰热胶结成痈之候,味甜者属痰湿,味
咸为肾虚。
二、治疗原则
治疗咳嗽应分清邪正虚实和标本缓急,采用“实则泻之,虚则补之”,“急则治
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基本原则,同时注意标本兼治。一般而言,外感咳嗽为实
证,以祛邪利肺 为主,用药宜轻扬,忌收涩留邪,因势利导使邪去正安。内伤咳
嗽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其中,标实为 主者以祛邪止咳为治;本虚为主者,以
补肺、健脾、补肾纳气为主;标本并重者,当标本兼治,用药忌宣 散伤正,耗气
伤阴,当调护正气,以免久咳肺损成痨。概括而言咳嗽治疗常以宣、降、清、温、
补、润、敛(收)等为法则。宣有宣散、宣通之意,如宣肺止咳,适用于感受外邪,
肺气不宣引起的咳嗽 。降为肃降、降气之意,如豁痰肃肺、降气止咳等法,适用
于痰浊、气逆而致肺失肃降所引起的咳嗽。清 有清热、泻火、清燥之意,如清热
化痰、清燥养阴等法,适用于肺热及肺燥咳嗽。温有温肺、温阳之意, 如温肺化
痰、温肾纳气等法,适用于肺寒咳嗽、痰饮不化及肾不纳气引起的咳嗽。补为补
虚之意 ,古有“肺无补法”之说,故不可妄用,必须在久咳肺虚,确无实邪之证
时方可使用,况且肺虚又多与脾 虚、肾虚兼见,又有阴虚、阳虚之分,故须互相
参照治之,临床分为补气止咳、补阴止咳、健脾止咳等法 ,分别用于肺虚咳嗽、
阴虚咳嗽及脾虚咳嗽。润有濡润、润燥之意,如养阴润肺止咳法,适用于肺燥咳< br>嗽及热病,久病之后而致的阴虚津亏咳嗽。敛为收敛之意,如敛肺止咳法,适用
于久咳不愈,肺中 确无实邪之证。其中宣、降、润、敛法尤为重要,分别用于咳
嗽的各个发展时期。某病程阶段,必须适用 该法,如颠乱应用,当“宣”而“敛”,
必致邪气闭伏,迁延不愈;当“敛”反“宣”,必致真气益耗, 正虚邪盛;当“润”
而“宣”,必致生燥动血,常见咯红;当“宣”反“润”,每令外邪留恋,久久不解。
此外,古有“毋见咳而止咳”,说明专用止咳的方法不一定能止住咳嗽,必须辨
证 论治,方能收到预期效果。
三、分证论治
1.外感咳嗽
(1)风寒束肺
证候咳嗽声重,咯痰稀薄色白,咽痒,鼻塞流涕,或伴有头痛身痛,恶寒发热,
无汗,骨节疼痛,舌苔 薄白,脉浮紧。 、
证候分析此证乃外感风寒之邪,肺气壅遏不宣所致。外袭侵袭,或从口鼻而入,< br>或从皮毛而受,肺卫受邪,即可致肺气郁闭,呼吸不利而咳嗽咽痒,鼻塞声重;
肺气受遏,津液失 布,故咳痰流涕;涕清痰稀色白,均属寒象;风寒束于肌表,
腠理闭塞,阻遏经络,故恶寒发热无汗,头 痛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亦为风寒
在肺卫在表之征。
治法 疏散风寒,宣通肺气。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止嗽散合三拗汤加减。药用荆芥、麻黄、杏仁、桔梗、紫菀、百部、苏
叶、白前。 < br>风寒外袭,肺失宣肃而致咳,当疏散风寒,宣通肺气,而以止咳嗽为主,故选止
嗽散,又恐散寒宣 肺之力不足,而合用三拗汤化裁。方中紫菀、百部性温而润,
入肺而温润止咳,二药温而不热,润而不寒 ,凡新久咳嗽、外感内伤致咳均可应
用,桔梗开提肺气,白前肃降肺气以祛痰止咳,杏仁宣畅肺气,麻黄 辛温散寒,
苏叶疏风解表。诸药相伍,调气机之降,使邪从表而解。外邪得解,肺得宣肃,
故风 寒咳嗽得止。
②加减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
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化痰止咳。
③临证参考若见咳嗽,胸痛 满闷,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
停饮明显者,选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
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 咳;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
化痰燥湿。
(2)风热犯肺
证候咯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症,舌苔薄
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熬津液,故咳嗽痰黄而稠,咳而不爽;肺热
津耗,故咽痛口 渴;邪客皮毛,则有头痛、身热、恶风等表症;风主疏泄,故汗
出;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之征。

治法 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桑菊饮加减。药用 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鲜芦根。风
热病邪于肺,主症咳嗽,故治当外宜疏散风热,内则 宣肺止咳。方中以桑叶、菊
花甘凉轻清,均入肺经,均能疏散上焦风热之邪,桑叶善走肺络,清肺热、祛 痰
镇咳而止嗽,清、散并用,针对风热袭肺之咳嗽,二者共为君药;薄荷辛凉解表,
助桑、菊疏 散,加强解表之力,杏仁肃降肺气,桔梗开提肺气,一降一升,以恢
复肺气肃降宣通而止咳,三者同为臣 药;连翘辛凉质轻,能清热透表解毒,芦根
甘寒,清热生津而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且与 桔梗相伍,功能利
咽。诸药相伍,上焦风热得以疏散,肺气得以宣畅,则表解咳止。
②加减咳 嗽重者,加浙贝母、枇杷叶、前胡宣肺止咳;发热较重者,加金银花、
大青叶等苦寒清热;口渴甚者,加 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咽喉肿痛者,加牛蒡
子、鱼腥草、土牛膝清热利咽。
③临证参考对于 风热夹湿所致的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薏苡仁、泽泻之类;对于
风热夹暑所致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六一 散、香薷、藿香、佩兰之类。若邪热壅
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 、脉滑而数者,
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3)燥热伤肺
证候 干咳少痰,或痰如线粉 不易咯出,咽干鼻燥、咳甚则胸痛,初起或有恶寒,
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
证候分析 燥热伤肺,灼伤津液,肺失清润,故干咳少痰,或痰如线粉不易咯出;
燥胜则干,肺 气不利,故咽干鼻燥,咳甚则胸痛;初起兼有表证者,则因风邪外
束,卫气不和而身热,或兼微恶风寒; 舌尖红、苔薄黄、脉小而数均属燥热之证。
治法 清肺润燥。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桑杏汤加减。药用桑叶、杏仁、沙参、象贝母、豆豉、梨皮、苦桔梗、
连翘、山栀子。
方中以桑叶、山栀、豆豉、连翘清宣肺热;杏仁、象贝母润肺止咳;沙参、梨皮
清热润肺;桔梗 宣肺止咳。燥热得祛,肺金得润.宣降之机自调。
②加减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热象明显者,加生石膏、知
母以清热;痰胶粘难出者,加瓜蒌化痰利气;初期有表热证者,可加薄荷、连 翘、
蝉衣以疏解表热;痰中带血者,加自茅根凉血止血。
③临证参考对燥热伤肺,气阴两伤之 燥热咳嗽,证见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者,可
选用清燥救肺汤。
(4)风燥伤肺
证候 咳嗽,痰少而粘,喉痒,咽干唇燥,头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自
而干,脉浮紧。
证候 分析风燥袭肺,肺气失宣,津液耗伤,故见咳嗽,痰少或无痰,咽干唇燥;
风燥外袭,卫表失和,故见恶 寒、头痛、发热、无汗等表证。此证多发于深秋,
为燥邪与风寒并见,以风燥袭肺,肺气失宣,表卫失和 为主要病机。
治法 温散润肺。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止嗽散加减。药用紫菀、百部、桔梗、荆芥、白前、陈皮。
方中以紫菀、百部、桔梗 、白前润肺止咳,荆芥辛温宣散祛外邪,其中百部甘苦
平,润肺止咳力强,对秋燥新感尤为适宜;陈皮理 气化痰。
②加减恶寒较重者,加苏叶、防风疏散风寒解表。
⑧临证参考本方为诸药研末为散 剂,必要时开水冲服,改用饮片煎汤服用,效果
相等。“风燥伤肺”与“风寒束肺”均有外感风寒之象, 而“风燥伤肺”实乃“小
寒”犯肺;治疗从风寒袭肺入手,但邪易伤津化热,故用药辛不过热,辛润同用 ,
临证时应鉴别。
2.内伤咳嗽
(1)痰湿蕴肺
证候 咳嗽痰多,咳声 重浊,痰粘腻而色白易咯,食甘甜油腻物加重;胸闷,脘
痞,呕恶,食少,体倦,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 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健运失常所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
渍于肺,壅遏肺 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失健运,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
乏力;痰湿中阻,气机不畅,故胸闷、脘 痞、呕恶;苔白腻、脉濡滑亦为痰湿之
象。
治法 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药用陈皮、半夏、茯苓、苍术、厚朴、苏子、
莱菔子、白芥 子。
方中制半夏、茯苓苍术燥湿健脾化痰;陈皮、厚朴行气助脾运化而化痰;苏子、
莱菔子下 气消痰;白芥子利气祛痰。脾土得运化,痰湿不复再生,痰涎被化消,
故痰湿咳嗽得止。
②加 减寒痰重,痰粘自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脾虚食
少者,加白术、焦山楂、麦芽 健脾消食;痰吐不利者,加瓜蒌仁、海浮石化痰利
肺。
③临证参考用药要平和,不可过热过寒 ,以防伤阳耗阴而转为它证。对于经治疗
病情平稳者,治疗重点由肺转脾,用六君子汤调理。
(2)痰热郁肺 .
证候咳嗽痰多,质稠色黄难咯,气粗息促,口干渴,便秘尿赤,面部烘热 ;胸胁
胀满,咳时引痛,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多因饮食不节,嗜食过度,过 食辛辣肥甘,酿成痰热,或因痰湿化热,
或因肝火炼津成痰而成。痰热郁肺,肺失清肃而咳嗽;热灼津液 ,故痰黄稠难咯,
口干渴;痰热壅盛,气机不畅而见胸闷;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痰热之象。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清金化痰汤加减。药用桑白皮、黄芩、栀子、贝母、瓜萎仁、桔梗、橘
红、知母。

方中以桑白皮、黄芩、栀子清热肃肺;浙贝母、瓜蒌仁、知母清热润肺化痰;桔
梗 宣肺化痰止咳;橘红理气化痰止咳。肺热得清,肺叶得润,稠痰得化,则宣肃
之功自复。
②加 减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津伤口渴甚者,
加沙参、天花粉生津止渴;身 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大便秘结者,
加大黄以通导。
⑧临证参考本证要注意观 察痰色和量的变化,判断痰热的比重,给予针对性治疗。
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胸膈痞满者 ,可选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下
气止咳。
(3)肝火犯肺
证候气逆咳嗽阵作,咳引 胁痛,咽喉干燥,面红目赤,心烦口苦,常感痰滞咽喉
而咯之难出,量少质粘,甚或咯血,舌苔薄黄少津 ,脉象弦数。
证候分析多由情志抑郁不舒,肝气郁而化火,木火刑金,以致肺失清肃,故自觉
气逆于喉而作咳嗽;肝火上炎故时咳面赤,口苦咽干;胁肋为肝经循行之区域,
故咳引胁肋作痛;木火刑 金,炼液为痰,损伤肺络而现痰少质粘或痰中带血;情
绪急躁、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均为肝火内盛之象 。
治法 清肝泻肺,顺气降逆。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药用桑白皮、地骨皮、天花粉、海蛤壳、青黛、
黄芩。
方中以桑白皮清肺降气,止咳平喘;地骨皮、黄芩、青黛清肝泻肝,以撤刑金之
火;海蛤壳清热化痰止 咳;天花粉润肺生津。
②加减 肝火旺者,加山栀、丹皮、赤芍清肝泻火;胸闷胁痛者,加枳壳、郁金 、
丝瓜络理气解郁;津伤口渴者,加沙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痰粘难咯者,加
川贝母、知母 、海浮石润肺化痰。
⑧临证参考 此证病本在肝,表现在肺,只徒理肺,肝火不平,咳终不止,唯清< br>泄肝火,顺气降逆斯为正路。同时,气郁化火,火易伤津,故临证时还应伍以清
养之品。
(4)肺阴亏耗
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嘶哑,手 足
心热,潮热盗汗,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 ,
证候分析多因久咳伤肺,耗伤肺阴 ,或失血过多,房劳太过,真阴耗损所致。肺
阴亏耗,虚火内灼,肺失润降,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热 伤肺络则咯痰带血,
甚或咯血;阴虚肺燥,津液不能濡润上乘,故口干咽燥或声音嘶哑;手足心热、潮热、盗汗、形瘦神疲、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之象。
治法 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沙参麦冬汤加减。药用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桑叶、川贝母、知
母。
方中以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生津润肺;桑叶、知母、川贝母清热养阴润肺,
化痰止咳。阴津得复, 肺叶得润,清肃之令自行。
②加减阴虚火旺者,加银柴胡、青蒿、鳖甲滋阴清热;咳嗽较重者,加百部 、紫
菀、款冬花止咳化痰;痰粘难咯者,加蛤粉、黄芩、知母润肺化痰;痰中带血者,
可加丹皮 、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③临证参考肾阴为人体阴液之根本,肺阴亏耗,日久累及肾阴,因此治疗时 必少
佐滋补肾阴之品。若肺肾之阴俱虚,虚火较甚,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
足烦热,舌 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百合固金汤治疗。
(5)肺气虚寒
证候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足以息 ,咯痰量多、清稀、色白,神疲懒言,食少,
面色咣白,畏风自汗,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多因久咳伤肺,或平素体弱,肺气不足,或七情饮食劳倦,损伤脾肺所
致。肺气不足,气遏 不降而咳嗽、声低、气短;气虚不能化津,津聚为痰,故咯
痰清稀色白量多;肺气虚卫外不固,腠理不密 ,故畏风自汗,易感冒;面色苍白
舌淡苔白、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 补气温肺,止咳化痰。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温肺汤加减。药用人参、肉桂、干姜、钟乳石、半夏、橘红、木香。
方中以人参、肉桂、干姜、钟乳石温补脾肺以治本;半夏、橘红、木香燥湿健
脾,理气化痰以治标。 < br>②加减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细辛温化寒痰;咳逆气短,动则更甚者,加补骨
脂、诃子、沉香补 肾纳气;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③临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用药以甘温适中、质润轻 巧为贵,旨在拨动肺金清肃灵
性,徐发肺气,忌仿补脾之法而浪进甘温性燥之品。此外,本证患者正气已 虚,
卫外不固,易受外邪的侵袭而使症状加重,因此治疗时应注意预防外邪的侵袭。
(6)寒饮犯肺
证候 咳嗽气急,呼吸不利,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痰,形寒背冷,喜热饮,在冬 季
或受寒后发作或加重,舌苔白滑,脉细弦滑。
证候分析 多因久病损伤肺肾阳气,或饮食劳 倦,元阳受损,脾肾阳虚所致。脾
肾阳虚,不能运化精微,水湿内停,上逆犯肺,肺气不得下降,故咳嗽 气急,呼
吸不利,咯吐白色清稀泡沫痰;阳虚肌肤失于温煦,故形寒,喜热饮,冬季或受
寒后发 作加重;苔白滑、脉细弦滑为寒饮内停之象。
治法 温肺化饮。
方药运用
①常用方小青龙汤加减。药用麻黄、细辛、干姜、桂枝、五味子、生白芍、半夏。
方中以麻黄 辛温宣肺平喘;细辛、干姜、桂枝温阳驱散寒饮;半夏燥湿化痰;五
味子、白芍敛肺止咳。
②加减 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苏子温化痰饮;胸膈满闷者,加厚朴、
莱菔子、陈皮理气宽胸化痰。 < br>③临证参考病情反复发作者或老年人易患此证,治疗时要顾护人体之正气,祛邪
而不伤正,要根据 正虚与邪实的侧重不同,选择扶正与祛邪的药物比重。
咳嗽方剂;
咳嗽的鉴别诊断
(1)咳嗽痰白而稀,兼有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舌苔薄白,脉浮,此是外
感风寒咳嗽。风寒犯 肺,肺气郁滞,宣降失职所致咳嗽。
(2)咳嗽痰黄稠,咯痰不爽,兼有口渴,咽痛,身热头痛,恶风 汗出,舌苔薄黄,
脉浮数。多发于春季,此是外感风热咳嗽。风热犯肺,肺失清肃咳嗽。
(3 )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稠,不易咳出,兼有恶寒发热,鼻燥咽干,咳引胸痛,
舌苔薄黄而干,脉细数, 多发于秋季,此是燥热伤肺咳嗽,肺津受灼,肺气失宣,
故干咳无痰或少痰。
(4)咳嗽多痰 ,痰白而粘,兼有胸闷脘痞,纳少便溏,苔白腻,脉濡滑。此是痰
湿犯肺证。脾失健运,聚湿生痰,上渍 于肺故咳嗽痰多。
(5)咳嗽气逆.痰稠难咯,兼有面红咽干,咳引胸胁痛,舌苔黄薄少津,脉弦数。
此是肝火犯肺咳嗽。肝火犯肺,肺失清肃,故咳嗽气逆。
(6)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 出,或痰中带血,或咯血,兼有咽喉干燥、潮
热,盗汗,舌干而光,脉象细数,此是肺阴虚咳嗽。肺阴不 足,虚火妄动、煎津
成痰,痰热内阻,肺失清肃,故咳嗽。
(7)咳喘气短,痰多清稀,兼有 面色咣白,乏力自汗,易患感冒,舌淡白,脉虚
弱。此是肺气虚咳嗽。肺气虚弱,肃降失职,故咳嗽。
(8)咳嗽气促,咯痰不爽,动则气促加剧,兼有咽喉涩痛,头晕,耳鸣,腰酸,
舌红而光,脉 细数,此是肺肾两虚咳嗽。肺肾两虚,呼吸失司,纳气无权,故咳
嗽气促。
(9)咳嗽,咯吐 浊唾涎沫,行动气短,形体消瘦,舌红,脉虚数此是肺痿咳嗽。
热伤津液,肺失濡润,故咳嗽,吐涎沫。
(10)咳嗽,咯吐脓痰腥臭,兼有胸痛烦满,身热,振寒,苔薄黄,脉浮滑数。此
是肺痈,乃 热毒壅滞于肺,蕴热成脓,故咳嗽,咯吐脓痰腥臭。
咳嗽的鉴别要点
外感咳嗽都有发热,恶 寒或恶风。外感风寒咳嗽,痰白而稀;外感风热咳嗽,痰
黄而稠;燥热伤肺咳嗽,无痰或痰少而粘稠。
内伤咳嗽无恶寒发热的表现,痰湿犯肺咳嗽,痰多而白,有纳少便溏,苔白腻等
症。肝火犯肺咳 嗽,有气逆,痰稠,咳时胸胁痛。肺阴虚咳嗽,无痰,或痰少而
粘,痰中带血,咽喉干燥。肺气虚咳嗽, 痰多清稀,面白,自汗。肺肾两虚咳嗽,
动则气促,头晕,耳鸣,腰酸。
肺痿病咳嗽,以咯吐浊唾涎为主要表现。肺痈咳嗽,有身振寒,咯吐脓痰腥臭。
喘 促 < br>喘促,又称气喘,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而言。它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症状,
可发生于多种疾 病之中。
喘促多与肺、肾两脏关系密切。外感或内伤造成肺肾发生病变,气机升降出纳失
常, 即可引起喘促,但有虚实之分,实证多由风寒、痰火、痰浊壅塞肺气。肺失
宣降所致。虚证多因肺气虚弱 ,肾气不足,纳气失常而成。???
喘促的鉴别诊断
(1)呼吸喘促,兼有胸闷,咳嗽,痰 稀白,兼有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
紧,多发于冬季,此是风寒束肺证。风寒外袭,内合于肺,肺 气失宣,气机升降
失常,故呼吸喘促。
(2)呼吸喘促,息粗有力,甚至鼻翼煽动,兼有咳嗽 ,痰黄稠粘,身热,心烦。
口渴.汗出,舌红,苔黄,脉数。此是热邪壅肺证。风寒袭肺,郁而化热,或 风
热犯肺,或肺有伏火。复感外邪,新邪引动伏火,火热之邪壅塞肺气,肺失宜降,
故呼吸喘促 。
(3)呼吸喘促,甚至张口抬肩,端坐不卧,咳痰量多粘稠,不易咯出,兼有胸脘
满闷,恶 心纳呆,口粘无味,苔白腻,脉滑。此是痰浊阻肺证。体内积湿成痰,
痰贮于肺,气道被阻,肺失宣降而 致呼吸喘促。
(4)呼吸喘促,,短气无力,咳声低弱,兼有语言轻微,自汗畏风,咽喉干燥,
舌淡,苔少,脉软弱。此是肺气虚衰证。肺气不足,气失所主,肃降失司,故呼
吸喘促。
( 5)呼吸喘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兼有形瘦神疲,肢冷,汗出,
面青或黧里,舌质淡,脉 沉细。此是肾不纳气证,肾气虚弱,下元不固,气失摄
纳,故呼吸喘促,呼多吸少,气不得续。
(6)呼吸急促、胸胁胀满、咳唾引痛,苔白,脉沉弦。此是悬饮病。饮停胸胁,
脉络受阻,气.机不 利,故呼吸喘促,咳唾牵引胸胁痛。
(7)呼吸喘促,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兼有咳痰白沫量多, 舌苔白腻,脉弦
紧,经年不愈,感寒易发,初起有恶寒、身痛等症状,此是寒饮停肺证。寒饮停
肺,肺气上逆,故呼吸喘促、常因外感邪引动伏饮而发。
(8)呼吸喘促,兼有眼睑浮肿,继则全身肿 ,咽喉肿痛,肢节痰重,小便不利,
多有恶寒、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滑或数。此是水肿病,风水 泛溢证。风
邪外袭,通调失职,水气凌肺,肺失宜降,故呼吸喘促。
喘促的鉴别要点
风寒束肺证,有恶寒发热,咳嗽痰稀,与热邪壅肺证,身热心烦口渴咳痰黄稠不
同。痰浊阻肺证,以痰 多,粘稠,胸脘满闷,恶心纳呆为主。肺气虚衰证,多有
短气无力,自汗畏风,与肾不纳气证,呼多吸少 ,动则喘甚,肢冷,面青显然不
一。悬饮病兼有,胸胁胀满,咳唾引胸胁痛。寒饮停肺证,以咳痰白沫量 多,经
久不愈,感寒易发为要点。风水泛溢证,以全身浮肿,小便不利为主要表现。
呕 吐
呕吐乃食物入胃,反而上逆之症。《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说。有物有声谓
之呕,有物无声 吐之征。。胃气上逆,既有吐声,又有食物吐出于外者,谓之呕
吐。
本症多由外感、内伤,或 饮食不节等因,使胃腑纳谷,降浊等生理功能失职,胃
气上逆则呕吐。呕吐症状,不外虚实两类。虚证, 是胃阳不振或胃气不足,失其
和降而成;实证是邪气犯胃,如饮食积滞,痰浊内阻、食物中毒等因造成胃 气上
逆所致。
呕吐的鉴别诊断
(1)呕吐兼有恶心,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缓 者,由外感寒湿所致,湿浊犯
胃,胃气上逆则呕吐。
(2)呕吐兼有脘腹胀满,吐物酸腐,嗳 气厌食、便溏,苔白腻.脉沉滑者,是食
滞胃脘。因饮食停滞,胃浊不降、郁而化热生酸,纳化失常故见 呕吐。
(3)呕吐清水痰涎:兼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苔白,脉滑。是痰浊内阻,胃气不
降的 呕吐证。脾不健运,水湿不化,凝结为痰、痰浊郁阻,清阳不升,故伴见头
眩心悸。
(4)呕 吐,吐物酸腐、嗳气频多,兼有胁肋胀满,急躁易怒、舌边红,苔薄腻、
脉沉弦者、是肝气犯胃、(肝木 克胃土)胃腑停郁,化热生酸、则嗳气吞酸。肝气
郁则胁肋痛;胃气逆则呕吐成。
(5)呕吐 ,饮食稍多即吐,时吐时止。兼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
溏薄,舌淡,脉濡者、是脾胃虚寒 所致。脾胃虚寒,中阳不振,在内无力受纳,
腐熟水谷,在外不能充于四肢,故有此便溏,肢凉等兼症。
(6)呕吐,时作干呕,兼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五心烦热或潮热盗汗,消瘦、
舌红。是胃 阴不足,冒失濡润,气失和降所致。
(7)呕吐,年久不愈,吐物已尽则胃中安和。兼有消瘦、头晕、 心烦、失眠、乏
力,舌红少津、脉细数。是胃燥津枯,胃失滋养、气逆不降所致(此与胃阴虚基
本相同,只是病程长,病证重而已)。
呕吐的鉴别要点
呕吐症状总不外实证与虚证两大类 。实证呕吐、多由外邪犯胃、食滞胃脘、痰浊
内阻、肝气犯胃等病因所造成。外邪犯胃必有恶寒发热的表 证;食滞胃脘必兼脘
腹胀满嗳气吞酸。痰浊内阻者,则痰涎多、头眩心悸。肝气犯胃则胸胁痛,脉弦为鉴别要点。
虚证呕吐,是因脾胃气虚或阴虚化燥,胃失滋养,无力和降,胃气上逆而造成呕吐。其鉴别要点,关键是兼症不同、兼面白肢冷便溏者是脾胃气虚;兼口燥咽干,
五心烦热,其轻者 是胃阴不足,其重者,是胃燥津枯。
泄 泻
泄泻,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 水。古人所谓。泄者如水之泄也,
势犹舒缓;泻者、势似直下,泻下较猛。。二者微有不同,但其病则一 ,故总名
之为泄泻。
本症多因外感寒、湿、暑、热等淫邪所致,中阳被遏,脾失健运而成;或 因饮食
所伤、脾胃不和,大肠传道变化失司;或因肝气犯脾;或因脾虚;肾阳不足命门
火衰等病 变,均可造成泄泻。
泄泻的鉴别诊断
(1)泻下稀水,色白无臭,或完谷不化,鸭溏清澈 。兼有肠鸣切痛,喜温、喜按、
畏寒、面白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者,是寒泻。中焦寒盛、脾胃阳虚, 不能腐
熟水谷,蒸化津液、故清浊不分,轻则便溏,重则完谷不化。
(2)泻下如水(水样便 ),便次频多,兼有胸腹满闷、肢体痠重;肠鸣,腹痛轻微,
或无疼痛感,舌淡、脉缓者,是湿泻.湿盛 伤脾,脾不能运化水湿,清浊不分,
水液下注于肠,则肠鸣泄泻。
(3)泻下稀如浆汁,(黄 糜样粪便)气秽极臭、肛门灼热。兼有发热,口渴多饮,时
有恶心,尿短赤涩痛,舌红,脉数,是热泻或 暑泻。火热或暑邪伤损肠胃,胃肠
腐熟传导作用失常;热蕴于中,内腐水谷败烂如黄糜而气秽极臭。热伤 胃肠,胃
气上逆有恶心等症。
(4)泻下稀便,夹杂不消化的食物、矢气频多、臭秽难闻。兼 有嗳腐吞酸,胸腹
饱闷。苔黄.脉滑。是伤食泻。多食过饱,损伤胃肠、受纳、腐热、化物传导功
能紊乱,故有上述脉症。
<5)泻下时溏时水。兼有不思饮食、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 舌淡,
苔黄,脉缓弱者,是脾虚泻。脾胃虚弱,不能消化水谷,分利水湿,故大便时溏
时水。脾 胃虚弱受纳无权,故有不思饮食等症。
A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风寒初期外感风寒,咳嗽痰多,胸满气急,鼻塞声重
1三拗汤;甘草9克 麻黄9克 杏仁9克 生姜5片(包)
加减
1.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 ,苍术6克,茯苓9
克之类燥湿化痰;
2.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 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
30-50克、桑白皮6克、黄芩6克以清肺。
3.与止嗽散合用更好。
4.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 ,方取杏苏散
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甚 ,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5.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6.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7.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8.若见咳嗽,胸痛满闷,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 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
者,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9.若咳嗽不止,咯痰不 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风寒,肺气失宣突出
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可选用 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寒,
化痰燥湿。
10. 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1. 若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
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清肺 。方中麻黄 、杏仁宣肺气而解表寒,配石膏以
清里热。
12.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 而干。用药以温而不燥、润而不凉为原则,方取杏苏散
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恶寒 甚,无汗,可配荆芥、防风。

风寒稍久:外感咳嗽迁延不愈,咽痒,咯痰不爽,气急面红等症。
2止嗽散;炒桔梗10克 荆芥10克 紫菀10克 百部10克 白前10克 炒
甘草4克 陈皮5克
加减:
1.若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等表证较重者,加荆芥10克、防风10克、
苏叶10克、生姜 或合三拗汤用以散邪;
2.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加黄连10克、黄芩10克、花 粉
10克以直折其火;
3.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桑白皮10克以祛其痰;
4.若燥气焚金,干咳无痰者,加瓜蒌10克、贝母10克、知母10克以润燥。
5.夹痰湿 ,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6克、川朴6克,苍术6克,茯苓9
克之类燥湿化痰;
6.若 热为寒遏,咳声不扬,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加石膏
30-50克、桑白皮10克 、黄芩10克以清肺
7.风寒表证重者,加防风、羌活疏风散寒;
8.外寒内热者,去白前、紫菀,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清泻里热;
9.咳嗽较重者,加金沸草降气止咳。
10.如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以燥湿化痰。
11.饮邪内 停,症见咳逆上气,胸闷气急,舌淡苔白而滑,脉浮紧或弦滑,可
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 br>12.咳嗽声重,气急而喘,痰粘稠,心烦,身热,口干,苔黄而腻,舌红,脉
滑数,可加石膏、 黄芩、桑白皮解表清里。
13.咯痰稀白量多或有泡沫,苔白厚、脉滑等肺寒停饮明显者,选小青龙汤 去麻
黄加杏仁温肺化饮止咳;
14.若咳嗽不止,咯痰不爽,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浮等微感 风寒,肺气失宣突
出者,用止嗽散疏风宣肺止咳;
15.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 ,可选用杏苏散加厚朴、苍术以祛风散
寒,化痰燥湿。
16.夹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加半夏、川朴、苍术、茯苓之类燥湿化痰,
17.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寒热少汗者,用三拗汤加石膏、桑皮、黄芩
清肺。
3. 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方取杏苏散加减,酌加紫苑、款冬、百部等,若
恶寒甚,无汗 ,可配荆芥、防风

若内有湿邪,复感风寒之邪所致咳嗽,
3杏苏散加减;苏叶 9克厚朴6克苍术6克半夏9克茯苓9克甘草3克前胡9
克苦桔梗6克枳壳6克生姜三片橘皮6克红枣3 枚杏仁9克
1.风寒较重,肌腠紧闭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9克或荆芥9克、防风9克
发散风寒;
2.汗后咳不止,系经发汗表解而肺气不利,去苏叶、羌活者,不欲再表散以防
伤津也,加苏梗或紫菀1 0克、款冬花9克, 百部9克可畅肺气以止咳;
3.兼泄泻腹满,为湿盛气滞,加苍术6克、厚朴6克以燥湿行气;
4.眉棱骨痛,属阳明经病,加白芷9克之善入阳明而散寒止痛;
5.兼见热象,故加黄芩9克清热,泄泻腹满者不用,是恶其苦寒易于伤中损阳
也。
6.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10克、天花粉10克或麦冬10克、玉竹10克
以清热生津。

3.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嗄哑;喉燥咽痛,口渴;痰粘稠或稠黄,
咯痰不爽。或鼻流黄涕;咳时烘热汗出,肢楚,恶风,身热头痛;舌苔薄黄;脉
浮数。
4桑菊饮加减;桑叶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连翘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生甘
草2.5克 苇根6克
加减:
1..气粗似喘,气分热盛,加石膏10克、知母5克。
2.若舌降、暮热,是邪气入营,加犀角(水牛角30克(先煎)代)、玄参5克。
3.若热 入血分,舌质深降,躁扰或神昏谵语,恐耗血动血,宜去薄荷、苇根,加
生地5克、丹皮5克、麦冬5克 、玉竹5克。
4.若肺热甚,加黄芩5克、山栀子5克。
5.若口渴甚者,加天花粉5克、南沙参5克。
6.若兼咽喉红肿疼痛的,加玄参5克、板蓝 根5克或射干5克、赤芍5克、挂
金灯5克、土牛膝5克。
7.若咳嗽咯血者,加白茅根5克、茜草根5克、丹皮5克。
8.若目赤肿痛,宜加剌蒺藜5克、蝉蜕5克、木贼5克、决明子5克。
9.咳重者,加前胡5克、牛蒡子5克、天竺黄5克、贝母5克、枇杷叶5克
10.夹暑者,加滑石9克、甘草1.5克、荷叶5克。
11.咳嗽重者,加渐贝母、枇杷叶、前胡以宣肺止咳;
12.发热较重者,加金银花、大青叶等苦寒清热;
13.口渴甚者,加知母、天花粉生津止渴;
14.咽喉肿痛者,加牛蒡子、鱼腥草、土牛膝清热利咽。
15.风热夹湿所致的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薏苡仁、泽泻之类;
16.对于风热夹暑所致咳嗽,可选用桑菊饮加六一散、香薷、藿香、佩兰之类。
17.若邪 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
脉滑而数者,可选用麻杏石甘汤 。
18.咳重加前胡、牛蒡子、天竺子、大贝母、枇杷叶清宣肺气,化痰止咳,
19.热盛加山栀,黄芩,知母以清肺泄热,
20.咽痛,声嗄,加射干、赤芍、挂金灯、土牛膝清热利咽,
21.夹暑加六一散、荷叶清解暑邪,
22.热伤肺津加南沙参、花粉清热生津。
若邪热壅肺,肺经热盛,肺气闭遏,咳嗽气喘,身热不解,口渴、舌苔薄黄、脉
滑而数者,
5麻杏石甘汤;麻黄12克(包) 杏仁8.5克 炙甘草6克 石膏24克
加减:
1.如果比较怕冷的,加入豆豉9克、薄荷5克(后下)。
2.如果内执热甚,加入黄苓6克、山栀子6克、芦根10克。
3.如果咳甚加入前胡6克、桑白皮6克。
4. 汗出多者,去香薷加藿香;
5. 头痛者,加桑叶、菊花、白芷祛风止痛;
6. 心烦、小便短赤者,加竹叶、赤茯苓或六一散(滑石、甘草)清热利湿;
7. 呕恶者,加陈皮、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止呕;
8. 胸闷者加砂仁壳宽胸理气;
9. 纳呆者,加神曲、麦芽、鸡内金消食健胃;
10. 若湿重于暑而无汗者,加大豆黄卷助香薷以发表。
燥热伤肺证: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痰少而粘,或粘连
成丝,不易咯出 ;咳而胸痛,痰中带有血丝;或鼻塞、头痛、微寒、身热;多发
于秋季;舌苔红少津,脉浮数。
6桑杏汤加减;桑叶3克 杏仁4.5克 沙参6克 川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
3克 犁皮3克
加减: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3克、荆芥3克以增强疏
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3克、桔梗3克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或痰中夹血者,加白茅根3克。旱莲草3克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5克、天花粉5克或麦冬5克、玉竹5克以清
热生津。
5.热重,加石膏5克、知母5克清泄肺热;
6.津伤较重者,加麦冬、石斛、玉竹养阴生津;
7.热象明显者,加生石膏、知母以清热;
8.痰胶粘难出者,加瓜蒌化痰利气;
9.初期有表热证者,可加薄荷、连翘、蝉衣以疏解表热;
10.痰中带血者,加自茅根凉血止血。
11.气阴两伤之燥热咳嗽,证见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者,可选用清燥救肺汤。
12.津伤较盛,配麦冬、玉竹养阴生津,
13.热重,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热,
14.痰中夹血,配白茅根凉血止血。

痰热郁肺证: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声 ;痰多,质稠或黄,或有腥味,难咯;
咯吐血痰,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质薄黄腻,质红;脉滑数。
7清金化痰汤加减;桑白皮5克 黄芩5克 山栀子5克 川贝5克 瓜蒌仁5
克 桔梗5克 甘草3克 橘红5克 茯苓5克
麦冬9克 知母5克
加减:
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10克,金乔麦9克、薏苡仁9克 冬瓜仁9克等
清肺化痰;
2.如胸满、咳逆、痰涌、便秘,加葶苈子5克、风化硝5克(后下)以泻肺逐痰;
3.如痰 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10克、麦冬10克、天花粉10
克等以养阴生津。
4. 身热烦燥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5.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6. 痰黄如脓腥臭者,加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清肺化痰;
7. 津伤口渴甚者,加沙参、天花粉生津止渴;
8. 身热烦躁者,加生石膏、知母清热除烦;
9.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导。
10.若痰热内结,咳嗽痰黄,稠厚胶粘,胸膈痞满者,可选清气化痰丸清热化痰,
下气止咳。
11.痰黄如脓或腥臭,加鱼腥草、金养麦根(即开金锁)、苡仁、冬瓜仁等清肺化痰,
12.胸满、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苈子、风化硝泻肺逐痰,
13.痰热伤津,口渴咽干,舌红少津,配南沙参、麦冬、天冬、花粉等养阴生津。
痰湿蕴肺 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粘腻,或稠厚成块,痰多易咯;早晨
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物加 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
溏;脉濡滑。
8二陈汤或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6克 陈皮3克 茯苓9克 炙甘草2.4克 苏
子6克 白芥子6克 莱菔子6克 白前5克
生姜6克 红枣2枚
咳嗽加减:
1.风痰加南星、白附子、皂角、竹沥;
2.寒痰加半夏、姜汁;
3.火痰加石膏、青黛;
4.湿痰加苍术、白术;
5.燥痰加栝蒌、杏仁;
6.食痰加山楂、麦芽、神曲、莱菔子;
7.老痰加枳实、海石、芒硝;
8.风痰加南星、竹沥等,以熄风化痰;
9.热痰加黄芩、胆星等,以清热化痰;
10.寒痰加干姜、细辛等,以温化痰饮;
11.气痰加枳实、厚朴等,以理气化痰;
12.皮里膜外之痰加白芥子等,以通络化痰。
13.久病脾虚,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14.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温肺化饮;
15.脾虚食少者,加白术、焦山楂、麦芽健脾消食;
16.痰吐不利者,加瓜蒌仁、海浮石化痰利肺。
17. 咳逆,痰多,胸闷,气急加白前降气化痰,
18.寒痰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细辛温肺化痰,
19.久病脾虚,神倦乏力加党参、白术益气补脾。
20.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调理。
肝火犯肺证:咳逆上气阵作;咳时面赤,口苦咽干;痰少质粘,或如絮条,难以
咯出;胸胁胀痛 ;咳而引痛;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9加减泻白黛蛤散;地骨皮5克 炒桑白皮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一撮 黄芩
5克 知母5克 桔梗5克 青皮5克 陈皮3克 青黛3克 海蛤
粉10克
加减;
1..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2.火旺,加山栀子5克、丹皮5克清肝泻火;
3.胸闷气逆,加枳壳5克、旋覆花5、赤芍5克克理气降气;
4.胸痛,配郁金5克、丝瓜络5克 枳壳理气和络;
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10克(先煎)、贝母5克、知母清肺化痰;
6.火郁伤津,酌加生 地、沙参10克、天花粉10克、麦冬10克、诃子肉5克养
阴生津敛肺;
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5克、藕节10克等。
8. 肝火旺者,加山栀、丹皮、赤芍清肝泻火;
9. 胸闷胁痛者,加枳壳、郁金、丝瓜络理气解郁;
10.津伤口渴者,加沙参、麦冬、生地养阴生津;
11.痰粘难咯者,加川贝母、知母、海浮石润肺化痰。
12.火旺,加山栀、丹皮清旰泻火,
13.胸闷气逆,加枳壳、旋复花理气降气,
14.胸痛,配郁金、丝瓜络理气和络,
15.痰粘难咯,配海浮石、知母、贝母清肺化痰,
16.火郁伤津,酌加沙参、麦冬、花粉、诃子养阴生津敛肺,
17.肝火犯肺,灼伤肺络,痰中带血,重用黛蛤散,并加丹皮,藕节等。
肺阴亏耗证:干咳 ,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挟血;口干咽燥,或声音逐渐
变嘶哑;颧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 盗汗;形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
细数。
10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9克 玉竹6克 生甘草3克 冬桑叶4.5克 麦冬
9克 生扁豆4.5克 天花粉4.5克
加减:
1.久热久咳者,加地骨皮9克。
2.咳嗽较甚者,加川贝6克、杏仁6克、蒸百部6克等
3.伴咯血者,加仙鹤草6克、白及6克、阿胶6克等;
4.大便燥结,加全瓜蒌6克、火麻仁6克;
5.胃津伤而口渴甚者,可兑入犁汁而服。
6.咳而气促,配五味子6克、诃子肉6克以敛肺。
7.潮热,酌加功劳叶6克、银柴胡6克,青蒿6克(后下)、鳖甲6克(先煎)
胡黄连5克以清虚热;
8.盗汗,酌加碧桃干6克、乌梅6克、浮小麦10克以敛汗;
9.咯吐黄粘痰,酌加海蛤粉10克、知母5克、黄芩5克以化痰清热;
10.痰中带血,酌加丹参5克、黑山栀子5克、藕节10克凉血止血。
11.阴虚火旺者,加银柴胡、青蒿、鳖甲滋阴清热;
12.咳嗽较重者,加百部、紫菀、款冬花止咳化痰;
13.痰粘难咯者,加蛤粉、黄芩知母润肺化痰;
14. 痰中带血者,可加丹皮、白茅根、藕节凉血止血。
15.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可选百合固金
汤治疗。
16.咳剧,加川贝母、甜杏仁、蒸百部润肺化痰止咳。
17.咳而气促,配五味子,诃子敛肺,
18.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胡黄连以清虚热,
19.盗汗,加瘪桃干、乌梅、浮小麦敛汗;
20.咯吐黄粘痰,加蛤粉、知母、黄芩化痰清热,
21痰中带血,配丹皮、山栀、藕节凉血止血。
若肺肾之阴俱虚,虚火较甚,则咳嗽痰中带血,咽喉燥痛,手足烦热,舌红少苔,
脉细数,
11百合固金汤;熟地9克 生地9克 归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桔梗
6克 玄参6克 川贝4.5克麦冬4.5克百合4.5克
肺气虚寒证:咳声低弱无力,气短不见以息;咯痰清稀色白量 多;神疲懒言,食
少;面色光白,畏风,自汗,易因感冒而咳嗽加重;舌苔淡白,脉细弱。
12温肺汤加减;人参5克(焗服)肉桂3克(粉焗)干姜5克 钟乳石10克
(先煎)半夏6克 橘红5克 木香5克 炙甘草3克
加减;
1.痰多清稀,加白芥子5克,细辛3克(后下)温肺散寒化饮;
2.畏寒、肢冷,酌加炮附子3克(先煎)温肾阳;
3.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6克、诃子肉6克、沉香3克补肾气。
4.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5.痰多清稀者,加白芥子、细辛温化寒痰;
6.咳逆气短,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7.神疲懒言食少者,加白术、茯苓健脾益气。
8.痰多清稀,加白芥子、细辛温肺散寒化饮,
9.畏寒、肢冷,加附子温肾阳,
10咳逆气短,动则更甚,加补骨脂、诃子、沉香补肾纳气。
11.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2.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
母清化痰热。
寒饮伏肺证:咳嗽气急,喉有痰声,呼吸不利,胸膈满闷;咯吐白色清稀泡沬粘
痰;寒冬发作加 重,形寒,背冷,喜热饮;舌苔白滑,脉细弦滑。
13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包) 桂枝9克 炙甘草9克 白芍9克 细辛9克
干姜9克 五味子12克 半夏12克
加减:
1.如果口渴则去半夏,加入栝蒌根9克
2.如果轻微下痢则去麻黄,加入茯苓9克。
3.若噎者,去麻黄,加入炮附子5克。
3.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12克。
4.若喘去麻黄加入杏仁12克(去皮尖)
5.若外证较轻者,可去桂枝,麻黄则改用炙麻黄。
6.兼有热象而出现烦躁者,加生石膏30克、黄芩9克 。
7.兼有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9克 、苍耳子9克 。
8.兼水肿者,加茯苓9克 、猪苓9克 。
9.喘咳痰多,加射9克 、葶苈子5克、苏子9克 、白前9克 、金沸草9克 降
气化痰定喘;
10.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厚朴9克 、橘皮9克 、莱菔子9克 、白芥
子9克 理气化痰;
11.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白皮9克 、黄芩9
克 、石膏30克、知母9克 清化痰热。
12.痰多稀薄者,加白芥子、白前、苏子温化痰饮;
13.胸膈满闷者,加厚朴、莱菔子、陈皮理气宽胸化痰。
14.咳喘痰多,加射干、葶苈、苏子、白前、金沸草降气化痰定喘,
15.咯痰粘腻,胸闷,苔厚,加川朴、橘皮、莱菔子,白芥子理气化痰,
16.如因外感引发,饮邪郁而化热,去细辛、姜、桂,加桑皮、黄芩、石膏、知
母清化痰热。

14平胃散:苍术9g厚朴6g 陈皮9g炙甘草3g。
15二陈汤:半夏 、橘红各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姜七片、乌梅一个。
治湿痰,可加苍术、厚朴以增燥湿化痰之力;
治热痰,可加胆星、瓜蒌以清热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细辛以温化寒痰;
治风痰眩晕,可加天麻、僵蚕以化痰熄风;
治食痰,可加莱菔子、麦芽以消食化痰;
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
治痰流经络之瘰疬、痰核,可加海藻、昆布、牡蛎以软坚化痰。)
16三子养亲汤:白芥子10克,苏子12克,莱菔子12克
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组成 广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党参60克 炒白
术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广皮30克 制半夏60克)或杏苏二陈丸
(组成;半夏(姜制)、紫苏叶、陈皮、前胡、杏仁、桔梗 、茯苓、炙甘草。)标
本兼顾

经方治咳嗽
一、风寒咳嗽
外有寒内有饮,多见胃部不适,痞满,要化饮散寒并用
麻黄汤合小青龙汤(舌红方中桂枝可用葱白代替)麻黄10克 、桂枝15克、白
芍10克 、炙甘草10克、干姜5克;细辛5克、 半
夏10克、杏仁10 克、五味子10克。
①咳嗽吐白泡沫痰,舌质淡苔水滑,脉弦紧。
②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苔白腻或黄腻,宜
小青龙汤加生石 膏。
③兼小便不利、便溏加茯苓。
二、风热咳嗽 ;麻杏石甘汤: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18~24克、甘草
6克
三、凉燥咳嗽 三拗汤: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生甘草(不炙),
各等分(10克)。
五、 风邪咳嗽.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9克、白芍9克、炙甘草6克、生姜9
克、大枣12枚;厚朴6克、 杏仁9克。
六、痰湿咳嗽.半夏厚朴汤;半夏12克、厚朴9克、茯苓12克、生姜15克、
苏叶6克;苏子10克、杏仁10克。
②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 姜9克、细辛6
克;桔梗10克、半夏10克、杏仁10克。
七、风湿咳嗽,麻杏薏甘汤:麻黄5克、杏仁4克、薏米5克、炙甘草10克。
八、痰热咳嗽,小陷胸汤;黄连6克、半夏12克、瓜蒌实20克。
九、肝气犯肺,小柴胡汤;柴胡12~24克、黄芩9克、 生姜9克、半夏9克、
大枣12枚、党参9克、炙甘草9克;白芍10克、 桔梗10克、
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
十、阴虚咳嗽;麦门冬汤合百合地黄汤;麦冬15 ~30克、半夏6克、沙参或太
子参9~15克、生甘草6克、大枣12枚;
百合15 ~30克、生地15~30克;生姜10克、杏仁
10克、枇杷叶10克。
十一、阳虚咳嗽
上:甘草干姜汤、苓桂术甘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加半夏杏仁。
中: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加半夏杏仁。
下:四逆汤或真武汤加半夏杏仁。
甘草干姜 二苓汤:炙甘草15克、干姜10克;茯苓12克、桂枝10克、白术10
克;生甘草10克、五味子6 克、细辛6克。
加再半夏10克、杏仁10克。(附:甘草干姜汤:炙甘草15克、干
姜10克。
苓桂术甘汤: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术6克、炙甘草6克。
苓甘五味姜辛汤:茯苓12克、生甘草9克、五味子6克、干姜9克、细辛6克。)
理中汤: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
附子理中汤:炮附子10克、干姜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
克。
四逆汤:炮附子15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
真武汤:炮附子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芍药10克、生姜10克。
附录:苓甘五 味姜辛汤;茯苓四两(12克)甘草三两(9克)干姜三两(9克)
细辛三两(5克)五味子半升(5克 )。
【主治】 寒饮咳嗽。咳痰量多,清稀色白,或喜唾涎沫胸满不舒,舌苔白滑,
脉弦滑等。
加减;
如兼有呕哕或痰多者,加法半夏10克;
咳嗽甚者,加苦杏仁10克、紫菀10克、款冬花10克;
气滞胃脘胀者,加陈皮5克、枳壳10克、春砂仁10克;
脾虚食少者,加党参15克、白术15克;
若喘嗽时时发作,不能平卧者,应加入麻黄4克、胆南星8克。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桑菊感冒片(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每次4~8片,每日2-- 3次,口
服。适用于风热咳嗽、燥热咳嗽。
’ (2)蛇胆川贝液(潘高寿牌,广州潘高寿药厂):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
适用于肺热咳嗽。 < br>(3)蛇胆川贝枇杷膏(潘高寿牌,广州潘高寿药厂):每次15ml,每日3次,小儿
酌减,口 服。适用于风热犯肺及痰热郁肺之咳嗽。
(4)川贝枇杷止咳冲剂(又称川贝枇杷冲剂,峨嵋牌,四川 省中药厂):每次1袋,
每日3次,开水冲服。用于外感风热及肺热所致之咳嗽、咽干疼痛、口渴、痰稠
或痰多等。
(5)复方川贝精片(华山牌,河北邯郸制药厂):每次3~6片,每日3次,口 服。
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扩张之风寒咳嗽、痰喘。
(6)养阴清肺糖浆(长城牌 ,天津市第三中药厂):每次20ml,每日2次,温开水
调服。适用于阴虚肺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 ,或痰中带血。
(7)三蛇胆陈皮末(汾江牌、珠江牌,广州佛山市制药一厂):每次1~2瓶,每日
2~3次,温开水送服。适用于风寒咳嗽,痰多呕逆。
(8)橘红丸(嘉应牌,广东梅州制药 厂):大蜜丸每次2丸,小蜜丸每次12g,每日
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咳嗽痰多,痰不易咯出,胸闷 口干。
(9)罗汉果止咳冲剂(永州牌,湖南零陵制药厂):每次1袋,每日3次,开水冲服。
适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炎。
2.单验方
(1)桑叶、枇杷叶、胡颓叶各12g,煎服。治慢性咳嗽。
(2)矮地茶30g,水煎服,日1次,连服20---30天。止咳、祛痰。
(3)鱼腥草30g,桔梗9g,杏仁9g,甘草6g,水煎服。适用于肺热咳嗽。
(4)沙参15g,川贝母9g,百合15g,水煎服。适用于肺阴虚咳嗽。
(5)党参60 g,冬虫夏草30g,五味子15g,蛤蚧1对,共为细末,每次9g。适
用于慢性气虚咳嗽。
3.食疗方
(1)鲜萝卜1个,蜂蜜30g,水煎服。适用于风寒咳嗽。
(2)JII贝母9g,梨1个,煮汁饮服。适用于虚火咳嗽。
(3)松塔(松果)3个,豆 腐2块,同煮沸加冰糖适量,空腹喝汤吃豆腐。治急性气
管炎咳嗽。
(4)川贝粉6g,豆腐浆1碗。先将豆腐浆炖热冲川贝粉内服。治久咳不愈。
(5)白果5~7粒,用猪肉蒸食3~5次。治疗久咳。
4.针灸疗法
(1)风寒 束肺证选肺俞、列缺、合谷为主穴,风门、大椎、天突、丰隆为配穴,
毫针刺,用泻法。
(2)风热犯肺证选肺俞、尺泽、大椎为主穴,曲池、合谷为配穴,毫针刺,用泻
法。

(3)燥热伤肺证可选肺俞、尺泽为主穴,天突、商阳、曲池为配穴,毫针刺,用
泻法。
(4)痰湿蕴肺证可选太渊、太白、膻中为主穴,丰隆、足三里为配穴,毫针刺,
用泻法。
(5)痰热郁肺证选肺俞、尺泽、合谷为主穴,少商、鱼际、丰隆为配穴,毫针刺,
用泻法。
(6)肺阴亏耗证选尺泽、太渊、肺俞为主穴,劳宫、阴郄、鱼际为配穴。毫针刺,
泻手太阴, 补足少阴。
(7)肺气虚寒证可选脾俞、肺俞、足三里为主穴,气海、太渊为配穴;毫针刺,
用补法加灸。
简验方
1.佛耳草15克,苏子,菜菔子各6克,煎服,治慢性痰湿咳嗽。
2.桑叶、枇杷叶,胡颓叶各12克,煎服,治慢性咳嗽。
3.千年红15克,佛耳草、四季青、平地木各12克,煎服, 日一次,治痰湿
化热的慢性咳嗽。
4.白毛夏枯草、一枝黄花各15克,煎服,治痰热咳嗽。
5.松塔(松果)3个,豆腐2块,同煮沸 ,加冰糖适量,空服喝汤吃豆腐,治急
性气管炎咳嗽。
6.复方阴阳莲,阴阳莲30克,功劳叶、枇杷叶各工5克,煎服, 每曰一-剂,
30天为一疗程,功能止嗽、祛痰。
7.矮地茶30克,曰一次,连服20—30天,止咳、祛痰。

羊肚菌母种试管样品-上火牙痛怎么办


试管诊刮后出血-白头发的原因


科学实验中固定试管的铁架-怀孕多少周计算器


试管降调期间感冒咳嗽有影响吗-怎么消肿


莫斯科试管婴儿医生皆找孕妈妈-karicare是什么奶粉


山东试管十大排名医院-壬辰糖尿病


试管婴儿宫缩怎么办-人流过后流血几天正常


试管移植后 发现子宫肌瘤-后背酸疼是什么原因



本文更新与2020-11-24 18:1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68430.html

咳嗽中医辨证和治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