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小儿肥胖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1-05 05:26

老男孩 原唱-造影后需要卧床休息吗

2020年11月5日发(作者:谈立人)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咯血是指血由肺系而来,以咯血、咳嗽或痰中花血等为主要表现,多由 肺热壅盛,肝火犯肺,
阴虚火旺导致肺络受伤,肺气上逆,或气虚不摄,血溢气道所致的病证。
【范围】
西医学中支气管扩张、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结核、肺癌等肺部疾患,以及三尖 瓣狭窄、
急性肺水肿等心血管疾病,血液病及各种原因继发播散性血管内凝血,慢性肾功能衰竭,肺出< br>血一肾炎综合征等以咯血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而流行性出血热、肺出血型钩端螺
旋体 病等传染病引起的咯血则属温热病的范畴,也可参阅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感受外邪,邪热壅肺外感风、火、燥、热、疫毒之邪,邪热壅肺,或风寒化热, 肺失清肃,
肺络受损,血随气逆,外溢气道而咯血。
2.情志过极,肝火犯肺多由肺气素 虚,复因情志不遂,肝郁化火,肝火上逆犯肺,损伤
肺络而咯血;或因暴怒气逆致肝气横逆,气有余便是 火,血随火动,肝火上逆犯肺而咯血。
3.肺肾阴虚,虚火内灼 由于痨虫侵袭肺系,动热伤阴,或它 病日久,耗伤气阴,以致阴虚肺
燥,虚火内炽,灼伤肺络而咯血;此外,由于肺肾为金水相生之脏,则先 病肺阴亏虚者,日久
病及于肾;或先病肾水不足者,亦致肺失滋润,二者均可形成肺肾阴虚,水亏火旺, 火灼肺金
的咯血。 .
4.劳倦内伤,气虚不摄劳倦过度,饮食失节或情志内伤,外邪不解, 均可耗伤人体正气,致
肺脾气虚,血无所主,气虚摄血无能则血不循经,从肺络溢出而成咯血。
5.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肺气壅遏日久,血行瘀滞,络脉瘀滞,也可因久病肺气不足无力推动
血行,或 火热伤津,津亏日久不能载血运行,血不循经,以上诸因皆可导致血溢于肺络之外而
致咯血,且反复难愈 。

二、病机
1.发病外感或肝火上逆犯肺咯血,多起病急骤,病程较短。热伤肺 阴或久病体虚所致者,起
病多较缓慢,病程较长。
2.病位在肺络,主脏属肺,与肝、脾、肾三脏相关。
3.病性有实、虚及虚实夹杂,以实证 、热证多见,虚证次之。实者以肺热、肝火、痰瘀阻络
为主,虚者以阴虚火旺、气虚不摄为主。
4.病势咯血多因火热邪气所致。火热炎上,或气逆于上。伤及肺络日久,又常可由肺肝而渐
及脾肾。
5.病机转化咯血初期,一般以热壅于肺之实证、热证多见。至中后期,则可因热邪久羁,伤
阴 耗气,或气随血耗,而致阴虚肺热、气虚不摄之虚证出现。同时,由于出血不止,离经之血
经久不去,热 灼津亏,气虚帅血运行无力而致瘀血阻络,血溢络外之证。火热灼津为痰,气虚
运化不利,津液停着为痰 ,痰与瘀血阻于肺络,又可加重病情。至疾病晚期,多阴损及阳,甚
至出现气随血脱之危候。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多宿有慢性咳嗽、痰喘、肺痨等肺系病证。
2.所咯之血由肺而来,可一咯即出,或伴咳 嗽而出;咯血之前常有胸闷、喉痒等症,咯血可
呈鲜红色,或痰血相兼,或痰中带血。
3.血 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加快提示感染存在,痰培养可发现致病菌,痰检
找脱落细胞、抗酸 杆菌以及胸片、支气管镜、CT检查等,有助于进一步明确咯血的原发病。
二、鉴别诊断
1.吐血参见本节中吐血。
2.肺痈肺痈虽可见咯血,但多脓血相兼,肺痈初期也可见到风热 袭于肺卫的证候。当演变到
吐脓血阶段时,多伴壮热烦渴、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吐痰量多 ,气味腥臭,脓
血相兼,可资之与咯血鉴别。
3.口腔出血鼻咽部、齿龈以及口腔其它部位出 血,一般无咳嗽,血往往是纯血或随唾液而出,
一般出量较少,常有口、鼻咽部病变之症状,与咯血有别 。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外感内伤引起咯血原因不外外感及内伤,两 者在起病、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各
不相同,应予鉴别。一般外感咯血起病急、病程短,初起多有 表证。内伤咳血则起病缓、病程
长,一般均有脏腑、阴阳、气血盛衰的表现,如肺肾阴虚,正气亏虚等。
2.辨属火属虚 咯血之病机主要为火与虚两方面,因此辨别火之有无及属虚属实十分必要。由
火热熏灼肺络引起咯血者,外感及肝郁之火属实火,阴虚火旺属虚火。属虚者由内伤所致,常
见为阴虚及 气虚,阴虚则火灼肺络,气虚则不能摄血而致咯血。
二、治疗原则
由火热灼伤肺络之咯血, 实证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虚证用滋阴清热,宁络止血。由气虚不
摄而致者,佣益气摄血法。因离经之 血瘀于肺内,止血时应配用活血化瘀之剂。并结合兼夹之
痰热、痰饮、痰湿之证,治疗中配伍清热泻火、 豁痰或温化痰饮、痰湿之剂。
此外,当参考应用缪希雍之宜行血而不宜止血,宜补肝而不宜伐肝,宜降 气而不宜降火之治血
三要法。

三、分证论治
1.燥热伤肺证:喉痒咳嗽 ,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药用
桑杏汤加味;桑叶3克 杏仁 4.5克 沙参6克 川贝3克 香豉3克 栀皮3克 犁皮3

1.若表邪郁闭较重,症见恶寒无汗,发热者,加薄荷、荆芥以增强疏表发汗之效;
2.若咽干而痛者,可加牛蒡子、桔梗以清利咽喉;
3.若鼻衄者,加白茅根。旱莲草以凉血止血;
4.皮肤干燥,口渴甚者,加芦根、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
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
等养阴润燥。

如燥象不显著,而肺热较甚,表现发、咳嗽、咳血、舌红、苔黄、脉数 者,可改用清心凉膈散
(连翘12克 黄芩3克 薄荷3克 栀子3克 石膏6克 川贝3克 小蓟3克 白茅根5
克 侧柏叶5克 甘草3克
1.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2.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3.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 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
咽。
4.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 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
等养阴润燥。
),去桔梗,加贝母、小蓟、茅根、侧柏叶等,以清解热邪,凉血止血。

如痰热 壅肺、肺络伤损,症见发热、面红、咳嗽、咳血、咯痰黄稠,舌红苔黄脉数者,可改用
清金化痰汤(黄芩 5克 山栀子5克 甘草3克 川贝5克 知母5克 麦冬8克 桑白皮
5克 橘红5克 瓜蒌仁5克 茯苓5克 大小蓟5克 茜草5克 侧柏叶5克 如热邪较甚,
咳血较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 芦根及冲服三七粉。.咳血可加白茅根、茜草、藕节、
茜草、侧柏叶等凉血止血。
6.出血较多者,可再加用云南白药或三七粉冲服。
7.兼见发热,头痛,咽痛等症,为风热 犯肺,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以辛凉解表、清热利
咽。
8.干咳无痰,或痰少不易咯出, 苔少舌红乏津者,为津伤较甚,可加麦冬、玄参、天冬、花粉
等养阴润燥)去桔梗,加大小蓟、茜草、侧 柏叶等发清肺化痰、凉血止血。热邪较甚,咳血较
多者,可加金银花、连翘、黄连、芦根及冲服三七粉。

2.肝火犯肺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胁肋用胀痛。口苦,烦躁易怒。舌质红 ,苔
薄黄,脉弦数。药用泻白散合黛蛤散1;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炙甘草3克 粳米
一撮 青黛3克 蚌粉3克(煅红)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肝火犯肺证 咯出纯血鲜红,甚则血从口涌出,或咳嗽气逆,痰中带血,痰稠不爽,胸胁疼痛,
烦躁易怒,目赤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常用方黛蛤散合泻白散2加减;青黛6克、黑
栀子15克 、海蛤粉15克(煅红)、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黄芩10克、丹皮10克、赤
芍9克、郁金9 克 粳米15g 甘草5g
1.肺经热重,加黄芩、知母。
2.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黑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加减:
1. 肝火甚兼头痛、目赤者,可选用龙胆草、菊花、夏枯草等清肝泻火之品;
2. 血量较多者,可加仙鹤草、紫珠草、藕节等凉血止血之剂,并可另吞服三七粉。
)临证参考脾胃虚弱者 ,苦寒之药量不宜重。若见消化不良证候,可配和胃健运之剂,方中龙
胆草可改用苦胆草片,于饭后服。

如肝火犯肺证咳血兼有阴伤,症见舌红苔少,脉弦细数者,可改用化痰丸(天冬5克 瓜蒌
霜5克 连翘5克 香附5克 黄芩5克 海浮石5克 青黛3克
1.咳血可酌加生地、旱莲草、白茅根、大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
2.头晕、目赤、心烦易怒,如肝火较甚,加丹皮、山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去桔梗)清
肝泻肺化痰。
如咳血较多。纯血鲜红,为肺络损伤之重证,可改用犀角地黄汤(赤芍12克 地黄24克 丹
皮9克 水牛角60克(另包)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咯血、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尿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清热凉血止血,并加服三七粉止血。

3.阴虚火 旺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口干咽燥。潮热,颧红。盗汗。舌红,脉
细数。药用百合固金 汤;熟地9克 生地9克 归身9克 白芍3克 甘草3克 贝母4.5克
麦冬4.5克 天冬9克 玄参9克 桑白皮9克 百合4.5克
1.咯血可加白芨、藕节、白茅根、茜草,或合十灰散止血。
2.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再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
3.潮热、颧红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
4.盗汗,酌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固涩敛汗。
加减:
1. 咯血不止者,可加白及、花蕊石、紫珠草敛肺止血,或加阿胶、旱莲草养血止血;
2. 潮热不退者,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
3. 盗汗不止者,加五味子、稽豆衣、龙骨、牡蛎等收敛止汗。
临证参考 阴虚肺热证兼见头晕耳鸣,舌 上乏津,咽燥夜甚,腰膝酸软,夜尿频短者,多为肾
水阴亏兼及于肺,治疗宜肺肾双补,滋阴养血兼清虚 热,予八仙长寿丸加沙参、百合、阿胶等
治疗。肺肾气阴双亏者,可加大补元煎(人参15克 山药9克 杜仲9克 熟地黄9克 当
归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百合9克、麦冬9克、玉竹9克 旱莲草9克 仙鹤草9
克 炙甘草6克 十灰散15克
1.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加百合、麦冬、玉竹等,加旱莲草、仙鹤草、十灰散宁
络止血。气虚轻 者,用北沙参、太子参,重者可选用西洋参。

阴虚火旺证 【主症】反复咯血,血色鲜红,干咳咽燥,舌红苔黄少津,脉细数。 常用方
生地黄汤;生地黄9g,牛 膝、丹皮、黑栀子各39,丹参、玄参、麦冬、白芍各4.5g,郁金、
三七、荷叶各2.1g
【辨证加减】
1.方中可酌加藕节、白及、茜草炭、白茅根以增强止血之效。
2.反复咯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龟甲以养血止血。
3.咳嗽重者,加马兜铃、炙枇杷叶 润肺止咳;痰多色黄者,为痰热偏甚,去生地黄、白芍,
加竹茹、陈胆南星清化痰热。
4.如见潮热、盗汗者,为虚热偏重,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以清虚热。
5.如盗汗明显,加浮小麦、五味子、糯稻根、煅牡蛎以固涩止汗。
6。若燥热伤肺,咳血, 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红少津,苔薄黄,脉数者,改用桑杏汤清宣
润肺止血。

4.肺热壅盛证 咯血鲜红或痰血相兼,咳吐黄痰,胸满气急,口渴心烦,或伴发热,舌质红,
苔黄,脉滑数。常用方泻白散合泻心汤加减;地骨皮15克 炒桑白皮15克 紫珠草10克
仙鹤草10克 大黄6克 黄连9克 黄芩9克
加减:
1. 兼发热、恶寒头痛等表证者,加用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等辛凉解表;
2. 津伤较甚者,去黄芩、黄连苦寒之品,加麦冬、百合、玄参、天花粉养阴润燥。

临证参考对于咯血兼舌红绛,心烦不寐之热入心营、血分者,治疗宜用犀角地黄汤;赤芍12
克 地黄24克 丹皮9克 犀角3克(磨汁冲服)(无犀角可水牛角60-120克代,并先煎2
小时)
1.若蓄血,喜忘如狂者,系热燔血分,瘀热互结,加大黄、黄芩。
2.郁恕而挟肝火者,加柴胡、黄芩、栀子。
3.若吐血者,加侧柏叶、茅根、三七。
4.衄血者,加茅根、黄芩。
5.便血者,加槐花、地榆。
6.因血者,加茅根、小蓟。
7.发斑者,加青黛、紫草。

5、痰热壅肺证 咯血量多,血色鲜红或夹有黄痰,或脓痰腥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
滑 数。常用方清肺汤;茯苓、陈皮、当归、生地黄、芍药、天门冬、麦门冬、黄芩、栀子、紫
菀、阿胶(蛤 粉炒)、桑白皮各等份,甘草减半,乌梅1个,枣2枚。
【辨证加减】
1.痰热较甚,咳黄稠痰,量多,加鱼腥草、大贝母等以清肺化痰。
2.痰热瘀结,咯吐脓血痰,有腥臭味,可加金荞麦、黄连、葶苈子解毒泻肺排脓。
3.如咯血色较暗,迁延时长,为夹有瘀滞,可加三七、血余炭、花蕊石以活血止血。
4.如 见低热,口干,心烦,舌干红,脉细数,为肺脏阴津耗伤,可加沙参、天花粉、玉竹等
以滋养肺阴。
6.气虚不摄证 痰中带血或咯吐纯血,或血色较淡,面色少华,神疲乏力,气短,头晕目眩,
耳鸣心悸,或兼见衄血、便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细或芤,或细数无力。常用方拯阳理劳
汤加减;人 参、炙黄芪、白术、当归、阿胶、陈皮、仙鹤草、五味子、甘草、大枣
加减:
1. 出血量较多者,常加三七粉、白及收敛止血;
2. 若见面色苍白,肢冷汗出脉微之气脱证,应加服独参汤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7.瘀血阻滞证 咯血迁延反复不愈,血色紫黑成块,胸胁闷胀,或刺痛,痛有定处,舌黯淡有
瘀点、瘀斑,苔薄,脉细缓而涩。常用方血府逐瘀汤合十灰散加减;桃仁12克、红花9克、
白芍药6克 、丹参9克、牛膝9克、北柴胡5克、枳壳6克、桔梗4.5克、侧柏炭10克、制大
黄9克、甘草6克
加减:
1. 若瘀滞化热,可加丹皮、焦山栀;
2. 若为虚寒之体,则加苏叶炭与炮姜炭,或再配人参、黄芪等益气之剂。。

8、气虚血瘀证 反复咯血,血色淡红或夹紫黯血块,气短胸闷,自汗。舌淡或有紫色瘀斑,
苔薄白,脉细涩。常用方补气 黄芪汤;黄芪、人参、茯神、麦冬、白术、五味子、肉桂、熟干
地黄、陈皮、阿胶各30g,当归、白芍 、牛膝各23g,炙甘草15g。 用药思路参考 1 3
4
【辨证加减】
1.本方可酌减肉桂,牛膝用川牛膝,加仙鹤草、三七以止血化瘀。
2.如咳嗽重者,为肺气虚而不主气,加紫菀、款冬以温润宣肺。
3.如咳嗽痰多者,为肺脾气虚生痰,加半夏、茯苓燥湿化痰。
4.如偏于气虚,咳而无力,血色暗淡,脉细而弱,可用人参养肺丸以益气摄血。
5.如偏于 血瘀,症见心悸,吐痰带血或吐血沫,胸闷刺痛,舌质紫暗,脉弦或涩者,先予活
血化瘀,’如用桃仁、 红花、牛膝、枳壳、生地黄、川芎、当归、赤芍等,继以本方调理。
四、其它疗法
1。仙鹤草、侧柏叶、大小蓟各15克,水煎服。 、
2.云南白药,每次1克,日服三次。
3.化血丹(三七粉、血余炭各6克,花蕊石24克,共研细末),每服2一5克,曰3—4次。
以上适用于各种证候的咳血。 ‘
4.天地丸(《寿世保元》),天门冬15克?熟地9克,煎服,或加大剂量作成蜜丸分次服
用。 .
6。天门冬丸(《寿世保元》)s天门冬60克,白茯苓,阿胶、杏仁、贝母、甘草各30克,共研细末9炼蜜为丸,每服3克。 、
6。白芨、百部、百合各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克。
以上4-6适用于阴虚火旺之咳血。
汁饮食,待病情好转后改软食或普通饮食。饮食不宜 过热。进食不要过饱,宜少食多餐。保
持室内空气新鲜,严禁烟酒。重视精神护理,耐心解除病人的紧张 及恐惧。

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补中益气丸(京花牌,北京同 仁堂制药二厂):每服1丸,每日2~3次。适用于气虚不摄之
咳血。
(2)清肺抑火丸(强字牌,北京中药二厂):每服6g,每日2~3次。用于肺热壅盛之咯血。 (3)养阴清肺丸(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每服1~2丸,每日2次。用于肺肾阴虚,虚火
内生,灼伤肺络之咯血。
2.单验方

(1)新鲜仙鹤草250g,捣汁,加入藕汁1盅,炖热后待凉服。
(2)生萝卜捣汁,半盏,加盐少许内服。
(3)白茅根30g,水煎,用童便1盅冲服。
(4)生地黄汁、大蓟汁,混匀,适量内服。用于肺热伤络之咳血。
(5)天门冬30g,甘 草、茯苓、阿胶各15g,杏仁、贝母各20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99,
每日3次。可用于燥 热伤肺、肝火犯肺及阴虚肺燥之咳血。
3.食疗方
(1)百合粥:取百合60g,大米25 0g,白糖lOOg。洗净大米、百合,加水适量,先置武火上烧
沸,再以文火煨熬,等熟烂时加入白糖 或盐即成,每天食3~5次。用于肺痨久咳、咳痰唾血。 .
(2)蜜百合:取干净新鲜百合,加炼熟 的蜂蜜(百合500g,蜂蜜300~500g)与开水适量拌匀,稍
于锅内闷之,再以微火烧至不粘手 ,放凉即成。每天食3~5次。适用于阴虚痰中带血。
(3)柿霜糖:取柿霜15g,白砂糖15g, 加水少许,置文火上熔炼至稠,稍凉后切成小块即成。
每天3次,每次1块,用于肺热咳血。
(4)松仁糖蘸:取白砂糖500g,加少量水溶化后置文火熬至挑起糖丝,即入松子仁2509,拌匀,
稍凉后切块即成。每次1块,每日3次。用于肺脾两虚之咳血。
(5)猪肺三汁汤:将猪肺煮熟,配以梨汁、藕汁、莱菔汁服用。用治咳血。
(6)红烧龟肉 :取龟1只(250~500g),洗净切块,去头、足及内脏,用菜油反复翻炒,再加生
姜、酱油、冰 糖等调料及适量清水,以文火煨炖至龟肉炖烂即成。用于阴血虚之咳血。
4.针灸
(1)针鱼际、尺泽。鱼际用泻法,尺泽用补法。
(2)针孔最、内关、郄门、鱼际,快进针,急速捻转,强刺激。
(3)鱼际、外关、膈俞、膻中,进针快,强刺激。
5.穴位疗法
(1)穴位封闭:可用0.25%普鲁卡因1-- 2ml作穴位封闭,常选双侧内关、尺泽、孔最及膻中穴。
(2)穴位注射:鱼腥草注射液1~2ml ,于单侧孔最作穴位注射,每日1~2次,左右交替注射。
或用仙鹤草素2ml,孔最、侠白穴注射。用 于肺阴虚者。
6.外治法
大蒜泥敷贴涌泉穴:用于咯血中等量以上的病员,对肺阴虚,虚阳 上亢咯血者疗效尤为显著。
取新鲜大蒜i头去皮,捣碎成泥状,称取9g,并加硫黄末6g、肉桂末3g 、冰片3g,研匀后分
涂两块纱布上,敷贴于双侧足底涌泉穴,隔日调换一次(可先在足底皮肤上擦少许 石蜡油或其
它油类)。敷贴两次,若咯血未见好转者,应加强其它措施。

【转归与预后】
咯血病人的转归与预后取决于患病的原因、发病的久暂、病情的轻重及咯血量 的多少诸方面因
素。一般地初感外邪者预后较好,病因一旦祛除则咯血即止。因失治、误治致热盛伤津, 阴血
亏耗,转为阴虚火旺的内伤咯血证,病情缠绵难愈,又易复感外邪形成本虚标实之证,使咯血
反复不止,间断加重。出血量多,见气随血脱或离经之血闭阻气道而危及生命者,预后不良。
气不摄血 或阳虚咯血者,正气已衰治疗常难获效。
【护理与调摄】
安定病人的情绪,咯血量多者绝对 卧床,取半卧或侧卧位。嘱患者轻咳嗽,勿屏气,必须将血
咯出。据咯血情况随时测血压、脉率及呼吸次 数。大咯血者暂禁食,咯血量少者予温、凉流质
饮食,继而予易消化食物,保持腑气通畅。患者应忌烟酒 。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患者宜保
持安静、休息。对情绪紧张而无呼吸功能障碍者,可选用镇静剂。保 持口腔卫生,用淡盐水或
冰硼散水于睡前、餐后含漱。
若见大咯血者,宜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 ,清醒者取侧卧位,嘱用力咳嗽,并拍背以助瘀血咯出。
神志不清者,使其上半身垂于床边,一手托扶, 另一手轻拍其背部,必要时用吸痰器吸出瘀血。
【预防与康复】
及时有效地治疗外感咳嗽, 避免因剧咳而引起咯血。内伤咯血者在血止之后,应据咯血的病因
病机,进一步治疗,巩固疗效。 平时要注意防寒保暖,消除外邪袭肺之诱因。有咳嗽、咯血史者,应少食或不食辛辣炙煿及生
痰动火 之物,戒除烟酒。
初愈之咯血患者,正虚或兼瘀血停留,应以扶正、化瘀之药物予善后调理;或用药物 煮粥调服。
同时还可根据患者兴趣或体力恢复情况,适当选择气功或其它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


口腔干燥症-跑步的技巧


肛裂危害-感冒引起的鼻炎怎么治


龙胆虎威1-婴儿像打冷颤一样抖


月子洗头发-女人每天一碗红豆汤


玩具总动员1国语版高清-补肾


宫颈闭锁-甲流潜伏期


迈克尔杰克逊的儿子-治疗咽喉炎方法


坐月子吃什么好-山参的价格



本文更新与2020-11-05 05: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43494.html

咯血的中医辨证和治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