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人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五期,这样分期有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综合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期
急性期(类风湿早期)
临床上起病急,关节明显肿痛,伴有关节周围组织轻度水肿,局部温度增高、压痛,可有关节积液征象,关节活动受限或完全不能活动。晨僵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或因疼痛而不表现晨僵。病程在2~6个月至1年之内,或已确诊的类风湿病人新发病的关节肿痛在1~6周。关节X线见关节肿胀,关节间隙增宽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
此期的病理学改变表现为急性滑膜炎。经有效治疗后关节的炎症可迅速消退、肿痛完全消失,或仅留关节微痛或酸困不适,可完全控制1~3年以上或治愈。因此此期是争取完全控制或治愈的关键时期,必须及早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但若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大多数病人在3~6个月之内又急性发作,加重或恶化,逐渐转入亚急性期。
亚急性期(类风湿中期)
临床上,多关节肿痛,缓解与恶化呈波浪式反复发作和交替进行;晨僵在1~6小时;病程在1~3年;X线检查,出现局灶性骨质破坏,明显的骨质疏松或囊性变、骨膜反应、关节间隙轻度狭窄。
此期的病理学改变为急性滑膜炎进展,出现血管炎和肉芽组织,血管翳开始形成。此期离不开抗风湿止痛药,当量小或间隔时间较长(6小时以上)时,不能有效止痛和缓解僵硬症状。但此期经有效而合理地治疗后,可控制3个月至3年。
慢性期(类风湿晚期)
临床上,多由亚急性期转变而来。多关节肿痛相继发作,几乎没有缓解期,但关节肿痛的程度可比较轻,不知不觉地逐渐发生关节脱位、变形和强直,形成典型的类风湿手或类风湿足。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全身情况不良,多有消瘦、贫血或严重内脏损害及肝、脾和淋巴结肿大等。晨僵在6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