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三花高钙脱脂奶粉初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0-23 17:14

左眼球疼-药流大约多少钱

2020年10月23日发(作者:喻宜萱)
初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 目的 调查初产妇产后抑郁发生率,分析影响
产后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 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 、
抑郁自评量表(SDS)、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和家
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 ACES)对350例初产妇进行前瞻
性研究。 结果 产后抑郁51例,发生率为14.57%,年龄 小、
教育程度高、新生儿情况差、非纯母乳喂养、家庭收入较差
的产妇更易发生产后抑郁(P< 0.05)。产后抑郁产妇产前SAS、
SDS评分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评分与正常产妇比较,差异< br>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程度、产前焦虑、产前抑郁、
家庭适应性及新生儿评分是 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
(P<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易发生抑郁,产前心理状态、
家 庭支持、教育程度及新生儿情况对产后抑郁发生影响显
著,应加强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率。

[关键词] 产后抑郁;初产妇;发生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4)14-0004-04
产后由于经历身体结构的巨大 改变,体内应激状态和激
素水平都处于重新调节状态,作为母亲的角色家庭迎接新成
员,家庭关 系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产妇需要同时适应身体
及生活的转变,无形中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易引发不良 心
理反应,在产褥期持续的6周时间内,抑郁的发生率约为普
通人群的3倍,大多数产后抑郁产 妇在产后6个月后症状逐
渐缓解并消失[1-3]。然而仍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后果,
甚至 发生自残、自杀行为,对产妇、新生儿健康及家庭关系
造成损害,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产后抑郁发生率 呈上升趋
势[4],逐渐受到临床医疗工作者的关注。本研究对350例初
产妇进行产后抑郁的 前瞻性研究,旨在探讨产后抑郁的发生
率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干预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5月拟在宁 波市鄞州区第二
医院生产的初产妇350例,年龄21~45岁,平均(33.93±
6.25 )岁,均为单胎足月妊娠,排除早产、难产、母婴分离、
精神分裂等严重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围生 期和产褥期
间家庭变故等不良事件。教育程度:小学54例,初中84例,
中专或高中103例 ,大专以上109例。自然分娩182例,剖
宫产168例,合并妊娠高血压疾病46例,妊娠糖尿病2 1例。
1.2方法
产前1个月常规检查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SAS)[5]、抑郁自评量表(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6]对产妇进行评估,专人说明调查意 义和量表
填写方法,产妇自愿填写完成,当场回收,发放379份,回
收有效量表350份,有 效率92.35%,SAS≥50分为有焦虑症
状,SDS≥53为有抑郁症状。产后2~4周内采用爱 丁堡产
后抑郁量表(Edinburg Postnatal Depression Scale,EPDS)[7]
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Family Adaptability and
Cohesion Scale,FACES)家庭版[8]进行调查,两者均为自评
量表,在专人说明调查意义和量表填写方法,产妇自愿填写
完成,当场回收,分别发放350份,回收率 和有效率均为
100%,EPDS包括1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分数越高,
产后抑郁症状越 严重,EPDS得分≥10分为产后抑郁;FACES
包括亲密度和适应性量项共30分条目,采用5级 评分,分
数越高,亲密度和适应性越高。收集产妇及家庭资料,包括
年龄、教育程度、居住方式 、分娩方式、家庭收入、妊娠合
并症、产前焦虑或抑郁情况、FACES评分、新生儿性别、新
生儿评分、喂养情况。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并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统计 学软件为SPSS16.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产妇及新生儿一般资料与产妇产后抑郁的关系
产后抑郁51例,发生率为14.57%。 不同年龄、教育程
度、新生儿评分、喂养情况、家庭收入及是否合并妊娠期合
并症产妇产后抑郁 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2产前心理状态和产后家庭支持对产后抑郁的影响
产后抑郁产妇产前SAS、SDS评分及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
性评分与正常产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
表2。
2.3产后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产前焦虑、产前抑郁、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 、年
龄、教育程度、妊娠合并症、新生儿评分、喂养情况、家庭
收入作为自变量,产后抑郁为因 变量,结果教育程度、产前
焦虑、产前抑郁、家庭适应性及新生儿评分是产后抑郁的主
要影响因 素(P<0.05),见表3。
3讨论
产后抑郁是一种产褥期常见的精神紊乱 症状,发生原因
和机制复杂,存在生理、心理、环境、社会等多方面的扰动
因素。国外报道,产 后抑郁的平均发生率约为13%[9],而国
内文献产后抑郁的发生率跨度较大(1.1%~52.1% ),平均发
生率约为14.7%[10-12]。本研究调查350例初产妇,结果显
示产后2 ~4周内进行EPDS评价,产后抑郁发生率为
14.57%,略高于国外平均水平,与国内平均水平相 似。钱耀
荣等[12]进行Meta分析发现,县级地区产后抑郁发生率最
高,呈现与经济发展 水平相应的趋势,东部地区和大城市发
病率较低,西部欠发达地区发生率较高,并认为与经济发达
地区卫生事业投入较大及对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
有关。 产后抑郁产妇人口学特征分 别呈现年轻、高
文化水平、家庭收入低的分布特点,年龄30岁的初产妇数
量增加,伴随着年龄 增加导致的妊娠期合并症及分娩风险的
增加[14],可能成为产后抑郁发生率增加的潜在人群,应加< br>以预防重视。
产后抑郁产妇的分布特点为教育程度越高,产后抑郁发
生率越高, 与王正言等[15]研究结果一致。教育程度往往直
接影响个体知识认知水平和能力,在此却成为增加心 理压力
和思想负担的重要源头,由于知识水平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与
心理成熟度之间的不协调,在 获取大量妊娠期及产褥期风险
后并不能产生相应的适应性,同时高学历人群的个人意识更
为明确 ,对自身的关注度增加,故更易受到由于新生儿出生
带来家庭关注重心转移等影响产生心理落差感[16 ,17];以
及处于对新生儿健康的顾虑和对成长发展的期待都会增加
产妇心理压力和思想负担 。由此可见,产后抑郁的发生与产
妇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教育程度虽然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但
其 影响效应仍基于心理适应性较差,故对产后抑郁的预防干
预仍应重视心理疏导、引导和支持,将科学认知 转化为强大
的心理基础,提高产妇适应产褥期转变的能力。
产前的心理状态对产后心理 有明确的影响,本研究结果
也显示,产前焦虑和抑郁均为产后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研究认为 产前焦虑或抑郁在产后延续效应不仅可能加剧症
状表现,甚至可能产生长期的不良心理影响[18]。说 明预防
产后抑郁的干预应提前至产前,并应在产前积极进行心理状
态筛查,临床采用的SDS和 SAS操作简单,可靠性较高,
适合对产妇进行产前心理评估,及时发现不良心理问题,积
极进 行干预,必要时由专业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及时调整
情绪,帮助产妇适应妊娠期及产褥期的身体及心理 的巨大变
化,减少或避免产前焦虑或抑郁对产后心理状态的影响。
中国家庭生活中新生 儿的孕育和诞生通常被视为最重
要的事件,牵动了大量的家庭关注和精力投入,也是引发家
庭关 系矛盾的重要结点。通过对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调查
可见,产后抑郁组亲密度和适应性均显著低于正常 产妇组,
而亲密度和适应性之间的差距反映关系的协调程度,产后抑
郁组不仅家庭亲密度低,协 调程度也更为欠缺[19]。在本研
究中,是否与父母同住对产后抑郁并无影响,其对家庭协调
程度的影响可能表现为同住时的照顾和压力的并存,而单独
居住虽然缺少照顾但父母的压力传导也相对间 接,因此,是
否与父母同住都可能产生家庭协调度的降低,而后者是产后
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
妊娠合并症、新生儿评分和喂养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
产妇对新生儿和自身健康的关注对其 心理的影响,但均不是
主要的影响因素,而分娩方式、新生儿性别与产后抑郁均无
明显关系,尹 姣等[20]认为剖宫产不利于产妇适应母亲角色
而易引起产后抑郁,万丽娟等[21]研究认为传统对 新生儿性
别的关注可能是引起家庭关系紧张、增加产妇心理压力的潜
在因素。
产后抑郁的预防应提前至产前,并应于产前焦虑、抑郁
合并给予预防,加强心理问题筛查,给予专业心理 辅导教育,
全面改善孕产妇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同时应将家庭整体纳
入干预的范围,形成对产 妇有利的家庭支持环境,促进产妇
身心健康,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Dagmar Lagerberg,Margaretha Magnusson. Infant
gender and postpartum sadness in the light of region of birth and
some other factors: A contribution to the knowledge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J]. Archives of Women's Mental Health,
2012,15(2):121-130.
[2] Terri Liberto. Screening for depression and
help-seeking in postpartum women during well- baby pediatric
visits: An integrated review[J]. Journal of Pediatric Health
Care,2012,26(2):109-117.
[3] 朱菊红,张兰.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
[J]. 精神医学杂志,2013,26(1):77-80.
[4] 顾文平. 心理社会因素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 浙江
预防医学,2013,25(3):66-67,70.
[5] 郭秀静,刘樱,王玉琼. 产后抑郁与姻亲关系的相关
性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2):36-38.
[6] 张娜,高永梅,褚艳. 孕期焦虑抑郁对早产及产后抑
郁症影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9(5):
612-615.
[7] 赵玉琴,胡艳红,赵静玲. 护理支持对产妇分娩过程
及产后抑郁的影响[J].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9):
1418-1419.
[8] 柯旦琴,瞿雪燕. 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与产后抑郁相关
性的研究[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8):60-62.
[9] Hollmann M,Beede DK. Comparison of effects of
dietary coconut oil and animal fat blend on lactational
performance of Holstein cows fed a high-starch diet[J]. Journal
of Dairy Science,2012,95(3):1484-1499. [10] 张
达明. 产后抑郁的发生因素及防治策略[J]. 中国药物与临
床,2013,13(5):626-627.
[11] 瞿雪燕,柯旦琴. 孕期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对产后抑
郁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2013,28(12):76-78.
[12] 钱耀荣,晏晓颖. 中国产后抑郁发生率的系统分析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12):1-3.
[13] Miki Bloch,Hadas Meiboom,Merona Lorberblatt.
The effect of sertraline add-on to brief dynamic psycho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J].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2012,73(2):235-241.
[14] 朱跃兰,唐启盛,杨歆科,等. 产后抑郁症生物学
相关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 北京中医药,2013,32(3):
168-176.
[15] 王正言,丁以标,刘红,等.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
分析[J].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4):473-474.
[16] Jane Fisher,Meena Cabral de Mello,Vikram Patelatif.
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common perinatal mental
disorders in women in low-and lower-middle-income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J]. 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2,90(2):139-149.
[17] Michele K Surbey. Adaptive significance of low levels
of self-deception and cooperation in depression[J]. Evolution
and Human Behavior,2011,32(1):29-40.
[18] Anuradha Ghosh,Sebanti Goswami. Evaluation of
post partum depression in a tertiary hospital[J].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of India,2011,61(5):528-530.
[19] Feldman R,Gordon I,Schneiderman I. Natural
variations in maternal and paternal care are associated with
systematic changes in oxytocin following parent-infant
contact[J].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2010,35(8):1133-1141.
[20] 尹姣,陈冰. 产后抑郁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干预价
值[J].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5):629-630.
[21] 万丽娟,王惠. 产后抑郁症的围生期优质护理服务
[J]. 浙江临床医学,2012,14(5):631-632.
(收稿日期:2013-09-06)

肽藻粉-男孩地带


可以生二胎的条件-皮肤黑怎么办


国产婴幼儿奶粉品牌-白癜风吃什么药


英国疤玛葆欧利-蚁人2彩蛋


释小龙演过的电影-酸溜溜的什么


锁骨在哪-孕妇梦见死人


红细胞变异系数偏低-为了防止伤口留下疤痕


十三岁小情侣生娃-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怎么样



本文更新与2020-10-23 17: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30414.html

初产妇产后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