绯闻女孩第四季结局-丙型病毒性肝炎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
治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妙方
1降气止喘方
【来源】
【歌诀】
《上海国医学院药物学讲义》(验方)
降气止喘用麻黄,款冬杏仁半夏姜,
白果紫菀制川朴,苏子甘草共煎尝。
【组成】 麻黄3克,炙款冬6克,杏仁6克,白果3粒(去
壳打碎),炙紫菀6克,制川朴3克,炒苏子6克,姜 半夏6
克,甘草3克。
【用法】
【功效】
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镇咳定喘。
【方解】方中麻黄、 白果为治喘要药; 厚朴去胸满; 杏
仁、 苏子降肺气, 止咳喘; 紫菀、 款冬镇咳逆; 半夏
降逆化痰涎。 合而用之, 镇咳定喘之药具备, 故能奏效。
【主治】
2苏葶滚痰丸
【来源】
【歌诀】
清·《医宗金鉴》
金鉴苏葶滚痰丸,大黄沉香黄芩研,
咳喘。对痰饮倚息不得卧者,用之无有不验。
青礞石需用火煅,姜汤送下平咳喘。
【组成】苏子(炒)50克,苦葶苈(微炒)50克,大黄
(酒蒸一次)200克,沉香16克,黄芩2 00克,青礞石(火
煅如金为度)16克。
【用法】上药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视患儿病情 虚实服
之(一般约
【功效】
克),姜汤送下。
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苏子下气消痰,润肺宽肠,除咳定喘;葶苈
子破滞开结,定逆止喘,利水消肿;大黄“ 通宜一切气,调血
脉,利关节,泄壅滞水气……”(《日华子本草》),泻热毒,
破积滞,行瘀 血;沉香“温而不燥,行而不泄,扶脾而运行不
倦,达肾而导火归元,有降气之功,无破气之害,询为良 品”
(《本草通玄》);黄芩清上焦之火,消痰利气定喘嗽;青礞
石坠痰消食,下气平喘。诸药 合用,既能通利大肠而泄肺热,
又能化痰降气而平咳喘。
【主治】小儿食积生痰、热气熏蒸肺 气,气促痰壅、频频
咳嗽、便秘者;又治小儿痰壅气逆,痰饮作喘,其音如潮响,
声如拽锯者。 可用于喘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等病症。
3酥蜜膏酒
【来源】
【歌诀】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酥蜜膏酒同饴糖,二汁百部及生姜,
杏枣补脾兼润肺,声嘶气惫酒喝尝。
【组成】酥蜜、饴糖、枣肉、杏仁(研)、百部汁、生姜
汁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煎熬如膏状。每次服3克,温酒细细咽下,
日服3次。
【功效】温肺化痰,补脾润肺。
【方解】本方【主治】肺脏虚寒,复被风寒所伤,以致气息喘惫,语声嘶哑,并见咳吐痰沫等症。方中酥蜜、饴糖、
杏仁、枣肉都是补脾润肺之药品,配伍百 部能清肺止咳嗽;
生姜能散寒化痰;酒能助药力上行于胸膈之间。诸药合用,
【组成】一首补脾 润肺,止咳化痰的方剂,用于肺虚咳喘,
咽喉欠润之证较为合适(《汤头歌诀》)。
【主治】肺脏虚寒、咳喘上气、肺津不足、语声嘶哑(塞)、
或寒郁热邪、声音不出之证。
【附记】若为外感实证的喘咳、声嘶,则不可服用。治喘
息性支气管炎(咳喘)秘方
12.1 加味麦味地黄汤
【来源】董建华,《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麦冬、五 味子、山萸肉各10克,紫石英15克(先
煎),熟地、怀山药、丹皮、茯苓、泽泻各10克,肉桂3~ 6
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久煎,日分两次温服。
【功用】补肾纳气平喘。
【方解】肾主纳气,故久病喘咳,根源在于肾虚。喘咳为临
床常见病,而老年性肺肾两虚的喘咳 多难速效。肺主肃降司
呼吸,肾主封藏而纳气,有升有降,则病无所生。年高之人,
阴阳并衰, 咳喘病久,肺肾两虚。故本方药用麦冬滋阴润肺,
清热止咳;五味子补肾固精、收敛肺气;紫石英温补肾 阳,
纳气定喘;肉桂引火归源,纳气归肾,与六味地黄丸相配,
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双补肾之阴 阳。本方补而不腻,温而不
燥,以此纳气平喘之法,故于肾气亏虚之喘咳,每获良效。
【主治】老年性喘咳。
【疗效】余在临床,治疗多例老年喘咳患者,病史多在二三
十 年之上,用清肺化痰、平喘止咳之常法屡不见效者,以本
方从肺肾入手,纳气平喘,疗效甚佳。
12.2 消痰治咳汤
【来源】张海峰,《豫章医萃——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精选》
【组成】炙猪牙皂3~6克,法半 夏6~10克,制南星6~
10克,浙贝母6~10克,橘络6~12克,生姜3~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2次。
【功用】消痰,通络,制咳。
【方解】本 方源出古方,原由法半夏、制南星、皂角、甘草、
生姜、大枣组成。主治:“风痰壅盛,喘促不能睡”。 今去甘
草、大枣之甘缓,加浙贝母、橘络增强化痰通络之力;猪牙
皂辛散走窜,能治顽痰胶固, 喘急胀满;南星苦温辛烈,开
泄走窜,主治经络风痰顽痰;半夏辛开苦降,燥湿化痰。功
专力宏 ,对于风痰、顽痰痼疾,用之恰当,确有良效。
【主治】顽痰咳喘,风疹,痰多色白,质黏如丝,不易咯出,
胸闷胸痛,舌淡苔白,脉紧者。
【加减】若心烦口苦者,可加礞石;咽痛者,加射干;胸痛
者,加瓜蒌皮。
【疗效】屡用效佳。一般服8~15剂后即效或痊愈。
【附记】本方对痰热咳嗽者不宜用。
12.3 四子平喘汤
【来源】陆芷青,《名医治验良方》
【组成】 葶苈子12克,炙苏子、莱菔子各9克,白芥子2
克,苦杏仁9克,浙贝母12克,制半夏9克,陈皮5 克,
沉香5克(后下),大生地12克,当归5克,紫丹参15克。
【用法】每日1剂,文火水煎两次,日分2次温服。
【功用】化痰止咳,纳气平喘。
【方解】本方取《局方》苏子降气汤方意,合三子养亲汤(《韩
氏医通》),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 》)化裁而来。肺为气之
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呼气,肾主纳气,咳喘之因,在肺为
实,实则气 逆,多因痰浊壅阻;在肾为虚,虚不纳气,多因
精气亏虚,而致肺肾出纳失常。故咳喘之病主要在肺,又 关
乎肾,其治不离肺肾。又脾为生痰之源,治痰应不忘理脾。
因津血同源,治疗又当痰瘀同治, 临床方能显效。本方以四
子为君,苏子降气化痰平喘,白芥子温肺利膈豁痰,莱菔子
利气行滞消 痰,葶苈子泻肺化痰利水,四味共奏化痰之功;
沉香,生地为臣,取沉香温肾纳气平喘,生地滋肾培本, 且
制诸药之燥;佐以杏仁、浙贝母化痰止咳,半夏、陈皮、燥
湿健脾;更用当归,一则《本经》 谓治咳逆上气;再则合丹
参以增养血活血化瘀作用,共为使药。全方配伍,有行有补,
有燥有润 ,降纳并施,标本兼顾,是一首治疗肺实肾虚咳喘
的效方。
【主治】肾虚失纳,痰饮停肺之咳 喘,证见胸膈满闷,咳喘
短气,痰多色白,苔白腻,脉沉细滑等。
【加减】畏寒肢冷加肉桂; 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黄
稠去沉香、生地,加黄芩、焦山栀;咯痰不畅加竹沥、瓜蒌
皮。
【疗效】经临床数十年使用,效验确实。
【附记】本方不仅治疗肺实肾虚咳喘的效果好;而且 对慢性
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症见
咳嗽气急,痰多稀白及胸闷心 悸者,用本方化裁即可控制病
情而获康复,有效率可达90%以上。
12.4 肺热喘咳汤
【来源】王香石,《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
【组成】生石膏 30克(先煎),麻黄4克,北杏仁、甜葶苈各
15克,人造牛黄1克(冲服),桑白皮12克,矮地茶 30~60
克,白花蛇舌草、虎杖、鱼腥草各30克,甘草3克。(小儿
剂量视年龄酌减。)
【用法】每日1剂。用清水5碗先煎石膏,煎至4碗水后纳
余药,再煎至1碗。再煎1次,取汁 混合,冲入人造牛黄,
拌匀后,分2次服。
【功用】清热、化痰、平喘。
【主治】肺热喘咳。
【加减】高热、胸痛、咯血痰者加苇茎汤;咳喘较剧、喉中
痰鸣 甚者加马兜铃、地龙干、毛冬青。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12.5 七子定喘汤
【来源】覃义昌,《四川中医》(3)1985年
【组成】葶苈子10克,莱菔 子9克,苍耳子8克,五味子
5克,黄荆子9克,白芥子8克,紫苏子9克。
【用法】布包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理气降逆,化痰消食。
【方 解】咳喘者,治痰为先,治痰者,理气为上,治痰不理
气,非其治也。治痰先理气,气顺则痰消。咳嗽不 宁,脾湿
也,以治脾为急。脾有生肺之能,肺无扶脾之力,理脾则湿
化,而痰无由生,故方用莱 菔子消食化痰行气;葶苈子祛痰
定喘散壅;苏子降气行痰;五味子滋肾、敛肺、止咳;白芥
子祛 痰、行气、散结;苍耳子治过敏、通窍、除湿、止咳;
黄荆子清热止咳、消食平喘。本方不寒不热,不温 不燥,有
理气降逆、化痰消食之功。气顺痰自降,脾阳得振,运化有
权,则痰浊得化,肺气复降 ,则咳喘自平,诸证随之而解,
故用之多效。
【主治】咳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加减】寒喘加麻黄、杏仁;热喘加苇茎、苡仁、桃仁、鱼
腥草;燥喘加桑叶、杏仁、栀子、寸冬;湿喘 加陈皮、法夏、
川苓;虚喘加党参、黄芪、熟地。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满意。
【附记】临床运用,以本方加减以治病之标,待诸症缓解,
咳喘自平后,当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收功以治 其本,巩固疗
效,方能根治。
12.6 清肺化痰汤
【来源】郭中元,《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
【组成】板蓝根20克,黄芩、浙贝母、橘红 各10克,天竹
黄15克,元参12克、炒杏仁、白前各10克,鱼腥草15
克,芦根20克, 炙紫菀12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重者,日服2剂,
分4~6次服。
【功用】清热化痰,降逆止咳。
【方解】本方系从《千金方》苇茎汤,《温病条辨》桑菊饮,
《清太医院配方》太极丸等方化裁制成。方中以芦根、板蓝
根、天竹黄三药为君。芦根性味甘寒 ,清肺胃之热,生津止
渴,并能透邪外出;板蓝根性味寒,功能清热解毒,近代药
理实验研究, 证实其对多种革兰氏阴性、阳性细菌及流感病
毒均有抑制作用;天竹黄性味甘寒,为清热化痰要药,对于
痰热壅盛的喘咳尤为擅长。辅以黄芩、元参、鱼腥草清肺泻
火;紫菀、杏仁、白前降逆止咳;浙 贝母清热化痰;橘红理
气化痰;甘草泻火和中。全方用药以清热化痰为主,佐以降
逆止咳之品。 邪热清,肺金清肃,气机通畅,咳喘自宁。故
适用于温邪犯肺之咳喘。随证加减得当,常获卓效。
【主治】咳喘(由风温、冬温、春温,温邪犯肺所致者)。
【加减】病初起具有表证者,应根 据发热情况酌加解表药,
使邪以外解。如发热轻,微恶风寒,有汗加薄荷、蝉衣、芥
穗以疏风解 表;如发热较重、少汗、口苦,加柴胡、葛根以
发表解肌;如连日阴雨,天气潮湿,表为湿郁,热虽不甚 ,
但肢体酸困拘热,加浮萍、桑枝以解表祛湿。如邪入气分后,
高热汗出而热不解,加生石膏、 知母、金银花以清气透热;
热痰壅肺、高热喘促,加生石膏、麻黄以清热宣肺平喘;如
病人汗多 ,或平素肝阳上亢不宜使用麻黄,加地龙、桑白皮
以泻肺平喘;热邪灼液,痰稠不易咯出,加桔梗,海浮 石以
祛痰软坚;热邪伤津、口干欲饮,加天花粉、麦冬以生津润
肺;如肺移热于大肠,肠腑热结 ,大便数日不畅,加大黄、
元明粉、瓜蒌以泻热通便;肺与大肠相表里,腑结通,热得
外泄,肺 热亦常随之减轻。
【疗效】屡用卓效。
12.7 咳喘冲剂
【来源】赵吉顺,《名医特色经验精华》
【组成】桔梗、贝母各30克,杏仁40克,地龙5 0克,白
芥子30克,洋金花2克,黄芩30克,罂粟壳15克,山药
30克。
【用 法】上药共研细末,共257克,制成60袋,每袋约4
克。1日服3次,每次1~2袋,白开水冲服。 如痰热壅盛
者或服此药胸胁满闷不适者可停服。
【功用】止咳平喘。
【方解】方中 以桔梗清咽、利膈、化痰;杏仁、贝母宣肺止
咳平喘;白芥子、洋金花利气豁痰,降逆平喘;黄芩清肺解
毒,消炎退热;罂粟壳敛肺止咳;地龙止痉平喘;山药补肾
纳气。诸药配伍为用,其止咳平喘之 功甚著。本方不仅适用
于年老久咳虚嗽(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而且可用于外感咳
喘患者(喘 息性支气管炎)。
【主治】老年人久咳虚嗽及痰喘痼疾。
【疗效】经长期临床观察,效果较好。
12.8 前胡汤
【来源】郑侨,《老中医经验汇编》(1)
【组成】前胡、杏仁、桑叶、知母、麦冬、黄芩、金银花、
甘草(剂量可随证酌用)。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热化痰,止咳平喘。
【方解】 方中前胡性阴而降,功专下气,气下则火降痰消,
“气有余便是火”,火则生痰,能除肺中之实热,治痰 热哮喘
咳嗽;杏仁利肺降气行痰,治咳逆上气,烦热喘促;桑叶苦
寒入手足阳明经,能凉血清胃 与大肠之热,因肺与大肠相表
里,以助肺气肃降;生甘草泻火调中。此四味为必用之品。
辅以知 母、黄芩、金银花清肺热;麦冬养肺阴,共奏清热化
痰,止咳平喘之功。
【主治】肺热喘嗽证 (包括急性、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继
发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及支气管哮喘等),以及小儿肺闭喘< br>咳(包括肺炎初期或中期)。证见咳嗽,或咳喘、哮喘、痰黄
黏稠、苔黄或兼腻、脉数。无论肺脏 本身受外邪侵袭,或他
脏累及肺脏而致者,均可用之。
【加减】若喘嗽痰中带血,加藕节以凉 血散瘀止血;伴惊悸
不安,手足颤动似抽,加钩藤、蝉蜕、僵蚕以清热平肝、镇
痉熄风;若麻后 喘嗽是麻毒内陷,毒火犯肺,加板蓝根、玄
参以清热解毒,滋阴降火;若痰火犯肺哮喘证,可加枇杷叶、
款冬花以泻热、润肺、降火;若喘嗽、证属湿蕴痰结化热犯
肺,可加葶苈子、瓜蒌、木通、茯苓 以泻肺逐水利小便。
【疗效】临床屡用,效果卓著。
【附记】成年人的痰热犯肺,或肝火犯 肺,痰湿化热犯肺咳
嗽,服原方均可收效;痰火犯肺,或肝火犯肺,毒火犯肺,
湿蕴痰结等所致 的咳喘证,痰火犯肺哮喘证,随证加减用之,
同样收效。
对小儿肺闭喘咳(包括肺炎初期或中 期),本方用小剂量,即
杏仁,甘草各1.5克,金银花6克,余药各3克,白开水浸
泡15~ 20分钟,频服2~3日即可治愈。
蚕沙竹茹陈皮-缩阴产品有效吗
倩女幽魂怎么挂机-什么东西解酒最快
固力果-发育期怎么让胸变大
怎么追狮子座女孩-we are the world中文歌词
问道力金怎么加点-美素奶粉最新事件
雅培婴儿奶粉价格-月经前水肿
去痘坑价格-马克和安安
耳鸣康复仪-怀孕几天有反应
本文更新与2020-10-23 11: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30190.html
-
上一篇:急性支气管炎(暴咳)
下一篇:节节草治咳嗽、支气管炎、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