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二十种心理疾病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0-10-14 06:22

如何进行早期教育-小儿脑瘫的原因

2020年10月14日发(作者:任球)
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二十种心理疾病

对于3-6岁的孩子,家长最 关心的是孩子的身体健
康,很容易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而儿童期的心
理健康是个体 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感知 觉发
展、情绪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发展以及人格形成的起始
阶段。俗话说好的开始时成功的一半,所以在儿童期奠定孩
子心理健康发展的方向对于孩子的一 生至 关重要。但是在
现实生活中,由于家长的忽视和社会宣传的缺乏,大家对儿
童期孩子的心 理健康认识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随着自闭
症、多动症等儿童期心理问题 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儿童期
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为了帮助
家长了解儿童期孩子心理发展的轨迹 ,做好孩子的心理保健
预防以及矫正工 作,我们特意录制了本片。
以下介绍的主要是6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心理疾病:
1 咬指甲
【案例】
洋洋(化名),男,5岁,性格内向、胆小、怕孤独、不
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责时表现得 紧张。上课、睡觉时,经
常将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从周岁起, 他先是吃
衣角、咬被 角,后来由于大人阻止,虽不再吃衣角、被角,
但产生了吮吸手指的行为。洋洋出生后由于母乳不足,由 人
工喂养,1岁半后由外婆抚养。父母 在外打工,每周到外婆
家去看望他一次。长大一些后, 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数时间
都是一个人在家玩耍。
【行为表现】
咬指甲是 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
生。程度轻重不一,重者可引起局部出血,甚至甲沟炎。爱
咬指甲的孩子常伴有睡眠不安和抽动。
【形成原因】
孩子爱咬指甲,有时 反映一种心理情绪,如紧张、抑郁、
沮丧、自卑感、敌对感等情绪状态,其根源可能是受关注不
够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于咬手指甲经常受到老师
和家长的批评、训斥,反过来又会产生紧张、 焦虑的情绪,
成为继发性精神刺激因素。转载请保留
【专家支招】
纠正孩 子咬指甲的习惯可采用心理疗法和行为矫正法,
以耐心说服和鼓励为主,平时多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关注, 消
除造成孩子紧张的因素。引导孩子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多
交朋友,如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 块做游戏等,转移其注意
力。
家长要有耐心和信心,千万不可体罚,不可大声训斥,不要粗暴地强行将孩子的手指从嘴里拉出,这样可能会在潜
意识中加重孩子咬指甲的习惯。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常修剪指甲,对大一点
的孩子,可通过讲道理告诉他们咬指甲的危害。
纠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个过程,年龄越小越比较
好纠正,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咬指 甲的毛病时就要尽早矫
治。
矫正方法具体步骤为:
(1)教给孩子分辨识别习惯性行为出现的情况,例如想办
法让孩子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最爱咬手指头。
(2)教给孩子掌握在习惯性行为出现时运用的对抗反应,
例如对自己说“妈妈说了,咬指 甲容易生蛔虫。我不要长虫
子。”
(3)让孩子想象用对抗反应控制习惯性子行为时的情景,
如想象肚子里不再有蛔虫,不再闹肚子疼了。
(4)父母要给予必要的督促,当孩子成功地使用对抗反应
不再出现习惯性行为时,一定及 时给以表扬,这叫作社会支
持。
2吮吸手指
【行为表现】
在婴幼儿时期,吮吸手 指是一种很常见的不良行为,
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大大减少,但是有一部 分儿童在饥
饿、寂寞无聊、焦虑不安、疼痛或身体不大舒服的时候,仍
然会吮吸手 指。如果偶 然发现这种行为,或持续时间不长,
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果孩子这种
不良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这种不良行为就会固定 下
来。但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依然吮吸 手指玩乐,说明
孩子出现了行为上的偏移形成顽固性的习惯。
【形成原因】
导致儿童长期经常吮手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六方面:
(1)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由于父母工作太 忙,对孩子要
求过严,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爱
和关注,特别是母爱。
(2)缺少同龄伙伴。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住在单元式的
房子里,当孩子从学校、幼儿园 回家后,常常是一个人在家
做作业、玩玩具、看电视,但感到孤独、寂寞、乏味时,便
不自觉地 去吮手指,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习惯。
(3)适应困难。当孩子适应新环境感到困难时,或在紧张
焦虑的状态下,也会产生这种行为。
(4)模仿。有的儿童是在幼儿园、学校里从同伴那儿模仿
学来的。
(5) 教育不及时。当孩子从吮吸手指的过程中得到一种快
感后,便会时刻想着去吮吸手指,如果父母对孩子的 这种行
为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孩子养
成习惯性行为。
(6)其他原因 。如在饥饿、身体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
的表现时,吮吸手指可以转移分散对饥饿、身 体疼痛和不舒
服的注意力。若这种饥饿、疾病等不良情景经常出现,则可
能使这类动作变成习惯 性动作。
【专家支招】
(1)尽量满足孩子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如多与孩子交流感
情,进行肌肤接触,如陪孩子做游戏,带孩子郊游;睡前给孩
子以温情,让他能愉快安详地入睡 ,使孩子有一种安全感、
满足感与幸福感。
(2)为孩子提供合适的玩具和场所。借此鼓 励儿童多与同
伴一起玩耍,安排一些合适的手工活动,尽量使他们的手不
空闲。
(3)厌恶疗法。可在孩子经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
粉,或涂些黄连水等苦味剂,或缠上些胶布, 使之在吮、咬
时产生一种厌恶感,可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
(4)负性活动练习。规定患 儿在一段时间里反复不停地吮、
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这一习
惯。
(5)正确的教育与强化 。在对孩子进行矫治时,态度要
亲切,语言动作要轻柔,不要大 声地呵斥、恐吓、打骂。另
外,当孩子在矫治的过程中有所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及
鼓励。
3屏气发作
【案例】
欣欣,男,1周岁,晚上洗好澡躺床上,爸爸给 他穿衣服
的时候,好象很不开心,“嗯哼嗯哼”地叫,妈妈从他身边经过,没
理他就走开了,这 下他大哭了起来,嘴 巴张着不出声的那种,
好几秒钟过去了,还没有哭出声,妈妈从卫生间跑出来,爸 爸拉
着他的小手拉他坐起来,接着抱起来举高,欣欣还是那个样子,
嘴巴张着没有 声音。爸爸 把欣欣放下来,横抱竖抱,还是一样,
发现宝宝的嘴唇越来越黑,脸色越来越大青,妈妈摸小脚,小脚< br>勾起来,僵硬,吓死爸爸妈妈了,爸爸妈妈高喊 “欣欣欣欣欣欣
欣欣”,几分钟之后,欣欣终于有微弱的声音哭出来了 ,两只眼
睛盯着妈妈看,妈妈看得心痛死了。过了好几秒钟欣欣才放声
大哭,妈妈这才放心了。
【行为表现】
屏气发作又称呼吸暂停症, 是以情感因素诱发的发作
性呼吸 暂停为主要临床特征。此症最多见于2-3岁小儿。6
个月以前和6岁以后发作者少见。屏气发作时,由 于屏气导
致高碳酸血症和脑 缺氧,而且哭泣时脑血管收缩和继发性
呼吸道痉挛,使心跳减慢引 起血流量减少,最后出现昏厥及
抽搐,严重者可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短则半分钟到1分钟,
长 则 2分钟到3分钟,多见于2岁以内的孩子。
【形成原因】
屏气发作是由于宝宝受到情绪刺激或要求得不到满足
以及疼痛等物理因素的刺激而出现的一种现象。
【专家支招】
在孩子屏气发作时,父母首先要学会急救方法:万一碰
到这种 情况,首先不必惊慌失措,最好将孩子平放在床上,
解开衣领扣,保持呼吸道通畅;轻吹宝宝得脸部, 以减少脑
缺氧;拍打足心或后背;用手指掐按孩子的人中(鼻孔和上嘴唇
之间正中)、印堂(两 眉只见正中)、合谷(两手掌虎口处)等穴
位,使其尽快恢复;亦可 按压胸部,可迅速改善缺氧,帮助
恢复呼吸。切忌将孩子紧紧搂抱强屈成团,特别是不要搂住
孩子的脖子,以免造成窒息的严重后 果。
防止孩子出现屏气发作关键是清除引起精神紧张的各
种因素。协调家庭关系。创造宽 松环境。对孩子既不要溺爱。
也不能过于训斥。对其缺点要耐心教育。尽量避免 给孩子
造成情 绪上或者身体上的强烈刺激。另外近期有研究发现孩
子的屏气发作可能与缺铁有关,如果出现这种情况, 家长最
好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缺铁,在医生 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4口吃
【案例】
朱×,男,7岁,小学一年级学生,父母都是国家干部,
大专文化程度。据母亲 介绍,孩子的语言发展从小就较晚,
1岁半以后才开始说话,2岁以后才会讲完整的 句子。上学
前便有口吃现象,但不严重,没有引起家长的注意。上学之
后口吃现象比以前突出了。平时与同学交谈 ,越着急越说不
出话来;遇到集体讨论发言的情 况,说上几个字便卡壳,急
得满脸通红,嘴唇 颤抖。有时还直流口水。不过,在朗读课
文或唱歌时并不口吃。孩子的性格较内向,用他母亲的话说,< br>“腼腆得像个姑 娘,还有个小性子,为这不少挨他爸爸的打”。
【行为表现】
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
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 病。口吃
是儿童中一种常见的语言障碍。根据流行病学调 查,在不
同国家不同种族人群中,其 发生率成人为1%左右,青少年
儿童为3%一5%,男女比例为3—5:1。典型的口吃多发生
于学龄前3~5岁时,少数人发 生于学龄后期。国内有报道
称:577例口吃者中发生于3—7岁时的 占57.4%,扩大年
龄范围至2—10岁时达到80.1%。在儿童期发生的口吃,约
占 80%不经治疗可逐渐消失,国外许多语言病理学家称之
为发育性语言不流畅。
【形成原因】
目前,对于口吃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推测可能是以下
几种原因引起。
(1)家族遗传影响
通常,口吃患者家族中的口吃发生率较高,大约达65%
左右,因此认为与遗传有关。
(2)模仿他人形成
很多口吃的孩子,都是因模仿他人口吃而形成的。口吃
的感染性很强,由于儿童的语 言机能还不完善, 很容易受
到有口吃人的影响,如经常与有口吃的人接触,模仿有口吃
的人的讲话,都可能会导致 孩子形成口吃。
(3)突然精神刺激
如父母争吵、家庭不和、环境突变、突然强烈 的惊恐刺
激等,都会使孩子感到很紧张。如果父母未能及时有效的缓
解孩子的紧张心理,也可能 导致孩子出现口吃。
(4)父母要求过急
在孩子学习说话的阶段,发音不准或咬字 不清时,父母
急于做过多矫正,以致于孩子一句话还没说完时,就经常打
断说话,进行纠正。结 果给孩子的心理上造成很大压力,一
说话就会紧张,担心说错话。就可能出现口吃。
(5)强行纠正左利习惯
父母或老师强迫孩子左利习惯时,也会使部分孩子产生
口吃。我 们知道,人们习惯于把控制说话能力的半球称为优
势半球。习惯于用右手的人,优势半球在左侧;习 惯 于用左
手的人(左撇子),优势半球在右侧。如果父母强迫左利的孩
子改用右手拿筷子吃饭,幼 儿园老师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
手拿剪刀做手工,都可使大脑在形 成语言优势半球的过程
中出现功能混乱,导致口吃发生。
【专家支招】
(1)消除说话时引起情绪紧张的因素
要努力创设平和、协调的气氛,帮助孩子减少紧张感。老师、家长与孩子对话时,对孩子的口吃行为不要特别加以
关注,而是顺其自然。不要因孩子结巴, 自己先焦 虑,在
孩子面前流露出紧张,从而把焦虑传递给孩子。成人要冷静,
让孩子保持宽松 的心理环境,没有压力,这样才能消除紧张
情绪。
(2)尊重孩子,给以信心
不要说孩子是“小结巴”,应该避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更
不能学孩子结巴的样子,也不要在他人面前议 论孩子的结巴
问题。应该鼓励孩子,告诉他,结巴是可以纠 正的,但是
需要他自己的信心和毅 力,只要努力,是能纠正的。当孩子
一时说话不清时,千万不要责怪。对其他孩子的嘲笑,应给
予批评、制止。要鼓励孩子慢慢 说,有进步就给予肯定: “你
进步了,继续努力!”鼓励他: “老 师说得好,你也一定说得好。
老师能做到,你也一定能做到,相信你会比老师做得更好。”
这样 来使他树立信心。
(3)正确的矫正方法
成人要有耐心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和颜 悦色地、语速
缓慢地用简单的语言与孩子交谈刚才的话题,让孩子在与成
人简单的对话中作出简 单的回答。让孩子把要说的事情慢慢
地说清楚,可逐渐消除其说话时的紧张和焦虑。但在矫正口
吃时,不要让孩子感觉太累。
(4)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言训练
1.正确示范。老 师念出正确的发音,让孩子看着老师的
嘴形,逐句逐字模仿(先一字一字,后一句一句)。对孩子的模仿要多鼓励,少责怪。
2.训练孩子心平气和地说话。要求他速度要慢,声音要
轻 ,先把要说的话想好,然后慢慢地、轻轻地说出来。
3.让孩子分散注意力。教孩子在说话时用可 做些呼吸和
发声练习,或做手势和头部运动,来分散害怕口吃的注意力。
可以用游戏来增加孩子 与人交往的机会,来分散对口吃的注
意力。
4.让孩子多朗读儿歌、歌曲和背诵故事。可 以找一些生
动有趣的儿歌、小故事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可让他反复
练习。但不要强调质量, 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多让孩
子唱歌,注意调整说话节奏。
5.训练要由易到难。可 以先让孩子多与熟人说话,对话
的人少一些;再逐步引导孩子与陌生人对话,对话的人多一些。
教师先单独向他提些问题,当他能顺利回答后,再进行交流。
(5)培养良好的说话习惯,多鼓励孩子
培养良好的讲话习惯。有节奏的唱歌、朗诵对儿童语言< br>训练有一定的帮助。父母或学校、幼儿园老师对患口吃的儿
童要给予多方面的温暖和帮助,周围的 人也不要戏弄、嘲笑
或故意模仿儿童的口吃。

婴幼儿辅食-益生菌品牌


性爱网站-急性喉炎的症状


气喘病-晒斑怎么去


儿童便血-宝宝成长日记


叶酸吃多久-姓氏的拼音


两性畸形-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是什么意思


早写-儿童桌子


婴儿湿巾-儿童身高体重标准表



本文更新与2020-10-14 06: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321528.html

六岁以下的孩子常见的二十种心理疾病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