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甲”,“天干”之首,殷人先祖,来自古人“观象授时”之成就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6-18 06:15


古人何以造出了“甲”字?


“甲”,又何以成为“十天干”之首?


说文》设五百四十部,专门有“甲部”。其云——


“甲,位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空为甲,甲象人头。……始于一,见于十,成于木之象。”


许慎说,“甲”是个象形字,象木上戴甲,或象人头云云。


他的以上解说,参考意义不大。


许慎无缘见到甲骨文。甲骨卜辞中的“甲”,或写为“十”或写为瘦长的“田”型。


他解读的篆体“甲”字,无疑从甲骨文演化而来,即卜辞中瘦长“田”型的变形。


不过,《说文》释“甲”,亦有其可贵之处。一曰“始于一,见于十”;二曰“甲,位东方之孟”。



探寻甲骨文中“甲”写为“十”之渊薮,大致可追寻到距今七千年前的安徽蚌埠双墩新石器时期。


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陶器上,发现了不少刻画有“+”符号。相关资料,可查阅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蚌埠博物馆所撰《蚌埠双墩——新石器遗址发掘报告》,此报告由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


以上考古发现,并非偶然的孤立事件。


距今65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距今约4500年的河南杞县鹿台岗遗址;距今约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以及稍后的二里头遗址,均发现了刻有“+”符号的文化遗存。



双墩遗址出土器物上的“二绳”符号


“+”符号,古人称为“二绳”。


考古发现的东周青铜器容器的盖子上,多有两条绳索交织形成的“+”符号图案,形象地诠释了“二绳”这个名称。值得注意的是,这样图案的“四极”和“中央交叉点”,还往往饰有太阳图像。


可知,“+”符号,是古人通过观象授时所得到的将空间与时间统一于一体的重要认知。


《淮南子.天文》云:“子午、卯酉为二绳。”


这是说,“+”符号,所表示的,是“子午”“卯酉”四个方位,同时也是四个时间节点。


至少在距今7000年前的古人,已经通过“立表测影”,观测太阳照射在地面影子的变化,得到了“+”这个符号,并由此测定了东南西北“四方”,及春夏秋冬“四时”。



周髀算经》曰:“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


古人最初对日影的观测,一定是从太阳下人影的变化受到启发的,最早也是通过人影进行测量的。之后,才发展为“立杆”和圭表


《说文》释“甲”,曰“始于一,见于十”,这是其第一个可贵之处。


从考古发现来看,古人对于方位和时间的确认,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距今6500年前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古墓遗址中,墓葬主人居中,左右分别由蚌壳摆出了“龙”“虎”图形,即所谓“东苍龙”“西白虎”。主人身边,摆有“髀骨”,表示“以髀为表”。在墓中的“子午”方向,亦有图形,但显然“南朱雀”“北玄武”的概念尚未彻底形成。


需要说的是,许慎所言“始于一,见于十”,一定是后来才产生的“术数”表达,是在“观象授时”基础上才形成的,而不是相反。



古人首先认识“+”符号中的“一”,符合上古时期人们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过程。


估测日影,肯定从日出开始,到日落结束。因此,古人必然会最先测定“东”“西”两个方位。


《周髀算经》云:“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则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


西水坡古墓中的蚌壳图像,精确地体现了这一“二绳”概念的发展进程。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体现了古人白天测日影、夜间观星象,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了一起。


这种有机结合,标志着古人统一的“时空体系”的形成。不仅太阳,星辰已加入到“时空”确认的行列之中,比如“北斗七星”。


《鹖冠子.環流》曰:“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说文》释“甲”,曰“甲,位东方之孟”,其另一可贵之处,即在于体现了星辰指示方位与季节变换的这种联系。



1,仰韶文化金乌负日图形。2,良渚文化金乌负日图形


但是不要忘记,“甲”源于上古先民“立杆侧影”的“二绳”符号“+”,其首先与太阳有关。


山海经》记载了古代的“十日神话”。


《大荒南经》曰:“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东经》:“黑齿国,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又云:“有谷曰温源谷。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


仰韶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这种天有十日,金乌负日的观念,就一定存在了。出土的这两个时期的彩陶上,屡屡见到这样的图像。



羲和浴日


古人的这种认知,其实不难理解。他们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又从西方落下。从视觉来说,肯定感觉太阳的“旅途遥远漫长”。如何解释每天都有太阳升起呢,“天有十日”是最好的解释。


《左传.赵公十年》说:“明夷,日也。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


“天有十日”,这个“十”的确定,很可能与当时人们已经习惯于“十进位制”有关。


但可以确认,“甲、乙、丙、丁……”之“十天干”,当与“天有十日”的认知有关。“日”行于天,所以称为“天干”。



十二地支”,则与古人的“十二月神话”有关。


《山海经.大荒西经》云:“大荒之中,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帝俊”,是古人心中的最高天帝,亦称“太一”,兼有阴阳,和妻子生下了日月。“帝俊”之妻“常羲”和“羲和”,实为一体。后来,“帝俊”之妻,演化为“伏羲”和“女娲”,“伏羲”为主日之神,“女娲”为主月之神。


古人的“十二月神话”,体现于时空观上,与太阳视运动回归年中,有十二次月亮朔望”有关。


日为“极阳”,称“太阳”;月为“极阴”,称“太阴”。“天有十日”为“十天干”;夜有十二月为“十二地支”。



“天”和“地”,所谓“阴阳”也;“干”与“支”,亦表“阳尊阴卑”矣。


“天干”“地支”即由此而来。


“甲”为“天干”之首,也即因为古人最早是通过“立杆侧影”了解和掌握太阳运行规律的,同时,由此对大地上的方位和季节变化有了清楚的认知。


安徽阜阳双谷堆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太一九宫式盘”,指示“卯酉”,即“东西”方位的“纬绳”两端,分别标注“冬至平旦”和“冬至日入”;指示“子午”,即“北南”方位的“经绳”两端,分别标注“日中冬至”和“子,夜半冬至”;“二绳”在“天盘”和“地盘”上,准确标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标准时点。


这一切成就,都是从认知“+”符号,即建立“二绳”时空体系开始的。



西汉太一九宫式盘


千万不要小瞧了甲骨文写为“十”的这个“甲”字的重大意义。


“十”,或曰“甲”,表明在古人那里的“天地通”、“神人和”。


由此,即可理解,为何殷商把自己的先祖王称为“上甲”。


《说文》曰:“上,高也。”这是“上部”第一个字。第二个字是“帝”,其解曰:“王天下之号”。


这是东汉时的理解。在甲骨卜辞中,“上帝”,就是“天帝”。


商王祭祀,最高崇拜是“上帝”,然后是日神、风神、云神雨神、四方神和风神,这些都属于“天神”。


还有河神、岳神等“地祇”神。



再往下排,是“高祖”,主要是“夒”与“王亥”。商人大约认为,“夒”和“王亥”,都是天上主管和保佑他们的“高祖神”。


商王中,排在第一的,是“上甲”。后来的典籍中,称为“上甲微”。


卜辞看,商王任何祭祀中,“上甲”,或与天神地祇高祖神共同受祭,或永远排在第一位和其他先祖王受祭。


历代商王,皆以“甲乙丙丁……”之“天干”排定庙号。


可知,商族,认为他们的先王是“太阳之子”;“上甲”,又兼具“天神”和“人君”的地位和权责,是开辟“天地通”的英雄。



甲字形大墓


进而言之,正因为“甲”所具有的这种特殊含义,从新石器时期开始,重要的地面建筑和墓穴,都经过“二绳”法严格正位,而且,常常体现出“甲”字形状。


特别是“天子”“帝王”的墓穴,一般称为“甲字形大墓”。发现此种形状古墓,大都会引得考古工作者一片惊呼。


“甲字形大墓”,所体现的,正是把墓葬主人,作为“天地通”“神人和”聚于一身来看待的。



本文更新与2021-06-18 06:1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9698.html

“甲”,“天干”之首,殷人先祖,来自古人“观象授时”之成就的相关文章

“甲”,“天干”之首,殷人先祖,来自古人“观象授时”之成就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