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热病人的护理
发热指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均可导致体温升高称发热。发热是一种 症状,以感
染性发热为多见。非感染性发热常见于血液病,恶性肿瘤、理化因素等。体温在
38
℃以
下为低热,
38
℃——
39
℃为中热,
39< br>℃——
40
℃为高热,
40
℃以上为超高热。体温上升
期由于 皮肤血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体温升高后,皮肤潮红而
灼热,呼吸及心率加快, 退热时因大量出汗,皮肤温度降低。高热可出现谵妄、惊厥、
错迷及水、电介质紊乱等合并症。
一、分类
据发热程度可分为:
低热:
37.5
?
C- 38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
中等热:
38
~
38.9
℃,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
39
~
41
℃,见急性感染;
过高热:>
41
℃,如中暑。
发热的分期:
(一)开始期;
(二)发热期;
(三)结束期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
、稽留热:体温高达
39
℃以上。波动幅度<
1
℃。见于伤寒、肺 炎。
2
、间歇热:体温骤升至
39
℃以上, 而后降至正常以下,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
叉出现,见疟疾。
3
、弛张热:体温在
39
℃以上,波动幅度大于
2
~
3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
见败血症。
4
、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
热。
人体最高耐受热约
40.6
~
41.4
℃。高达
43
℃ 则极少存活。
二、发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
(一)应注意对高热病人体温的监测:每
4
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待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
可减至每日
2
次。同时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二)物理降温与药物降温物理降温(头部冷敷外)与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原因是
药物降温 过程中,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出汗,通过汗液蒸发带走许多热量,物理降温是
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如果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同时进行,影响药物降温效果,
物理降温法有:
1
、擦浴法;可以应用退热药物后随即给予温水擦浴其优点是:及时使体温下降,预防高
热惊厥并使患者 有舒适感;温水擦浴后使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提前发挥解热药的作用,
以达到出汗散热的目的。由于解热 药与物理降温相结合,在一定时间内较理想地控制了
体温回升。国外也有人提及退热药结合“冷围巾”降 温效果好,病人感觉舒适,对发热
的病人是一种有益的护理干预。
2
、冷袋和水囊降温法;
3
、灌肠法;
4、静脉降温法;其方法是将病人需常规输入的液体置于冰箱,待液体温度降为
0-10
度< br>时取出,用棉套保温,按“静脉输液法”把液体输入病人体内,其降温疗效显著,降温
有效率高达
100%
。多用于下丘脑功能紊乱所致的中枢性高热,体温升高快,降温效果差
者;< br>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20:0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4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