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强制性思维突然涌现的大量杂乱无章的思潮,是异己的思维;无强烈的情感反应;多无自< br>知力;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
假性痴呆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 下出现的一种部分短暂、可逆的智能障碍,
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
常表现为刚塞氏综合 征、
童样痴呆、抑郁性假性痴呆。
常见
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
3.
反射性幻听当某一感觉器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知觉体验时,另一感觉器官出现幻觉 ;
如听到关门声即闪现人影。
见于精神分裂症。
一种无法以病人当前环境和以往心境解 释、
有
非源于其
4.
原发性妄想他异常精神活动的病理信念,具有 突然发作、坚信不疑、非常显著的特点;常
在下列原发性妄想体验的基础上产生,如妄想直觉、妄想心境 等。
5.
恶性综合征多见于应用高效价药物的病人尤其是氟哌啶醇;表现为意识障碍 、持续高热、
肌肉强直、自主神经功能不稳定;药物加量过快、用量过高、脱水、营养不足可能与其发生
有关;处理是停用抗精神病药物,给予支持性治疗。
6.
戒断状态指停止使 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的心理
生理症状群;
其机制是由于 长期用药后,
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一般表现为与所使
用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反 的症状。
7.
心理治疗是一种以助人为目的的、专业性的人际互动过程;治疗师通过 言语和非言语的方
式影响患者和其他求助者;引起心理、行为和躯体功能的积极变化;达到治疗疾病、促 进康
复的目的。
8.
精神病:是指可造成社会功能障碍和现实检验能力下降 的一组重性精神障碍。临床相多以
幻觉、
妄想为突出表现,
病程长短不一,
部 分病人会出现持久的功能损害。
常见的是精神分
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急性短暂性精神病。
9.
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 多方
面的障碍,
以精神活动和环境不协调为特征。
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
多起病于青壮年,
病程多迁延。
10.
锥体外系反应(锥体外系副作用)
:是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副作用,
包括急性肌张力障碍、静坐不能、类帕金 森症、迟发性运动障碍。
11.
物质依赖(依赖)一组认知、行为和生理症状群,表 明个体尽管明白使用成瘾物质会带
来明显的问题,
但还在继续使用,
自我用药的结果导 致了耐受性的增加、
戒断症状和强制性
觅药行为;传统上将其分为躯体依赖和心理依赖。
12.
焦虑是指在缺乏相应的客观因素情况下,表现出顾虑重重、紧张恐惧,以至措手顿足 似
有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伴有心悸、出汗、手抖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13.
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属于概念转换,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的概念,不经患者解
释 ,旁人无法理解。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14.
遗忘综合征又称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
’
ssyndrome
)柯萨可夫综合征(
syndr ome
)
,
是由脑柯萨可夫综合征器质性病理改变所导致的一种选择性或局灶性认知功 能障碍,
以近事
记忆障碍为主要特征,无意识障碍,智能相对完好。常见于慢性酒精中毒。
15.
自知力又称领悟力或内省力,是指患者对于自己精神疾病的认识和判断能力,临床 上将
有无自知力及自知力回复的程度作为判定疾病轻重和好转程度的重要指标。
16 .
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
故意做作或 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
见于癔症等患者。
17.
童样痴呆:假性痴呆的一种,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出< br>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
18.
精 神发育迟滞是指先天性或围生期或在生长发育成熟以前(
18
岁以前)
,由于各种致病因素,如遗传、感染、头部外伤、内分泌异常、中毒或缺氧等因素,使大脑正常发育受
阻或发育 不良,
智能发育停留在一定阶段,
随年龄增长其智能明显低于正常的同龄人,
并伴有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
19.
痴呆是一组综合征,是后天获得的智能、记忆及 人格的全面受损,通常发生于大脑
发育成熟以后(
18
岁以后)
,其发生具有 脑器质性病变基础,临床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思维受
损,抽象、理解、判断、推理能力下降,记忆力及计算 力下降,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工作
和学习能力下降或丧失,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并伴 有行为症状及精神症状,
根据病变的性质
及所涉及范围的不同,可分为全面性痴呆及部分性痴呆 。
20.
木僵是指动作行为和言语活动的完全抑制或减少,并经常保持一种固定姿势 。严重
的木僵称为僵住,患者不言、不动、不食、面部表情固定,大小便潴留,对刺激缺乏反应,
如不予治疗,可维持很长时间。
21.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以显著而 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
组疾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情感的高涨或低落,可伴有精神病性症 状,如幻觉、妄想。多数
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2 2.
恶劣心境障碍
(
dysthymicdisorder
)
是指一 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主的轻度抑郁,
从不出现躁狂发作。
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 障碍,患者有求治要求,但无明显的精
神运动性抑制,无精神病性症状,生活和社会功能不受严重影响。
23.
精神障碍:一类具有诊断意义的精神方面的问题,特征为认知、情绪、行为等 方面
的改变,可伴有痛苦体验和
/
或功能损害。
24.
人 格改变:是获得性的,是指一个人原本人格正常,而在严重或持久的应激、严重
的精神障碍及脑部疾病或 损伤之后发生,
系原发疾病的症状,
随着疾病痊愈和境遇改善,
有
可能恢复或 部分恢复。
25.
躯体化障碍
Briquetsyndrome
临 床表现为多种、反复出现、经常变化的躯体不适症状
为主的神经症。
症状可涉及身体的任何部分 或器官,
各种医学检查不能证实有任何器质性病
变足以解释其躯体症状,
常导致患者反 复求医和明显社会功能障碍,
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抑
郁。
26.
谵 妄是一组表现为急性、一过性、广泛性的认知障碍
,
尤以意识障碍为主要特征。因
急性 起病、病程短暂、病变发展迅速
,
故又称为急性脑病综合征。
27.
无抽搐电休克是传统电抽搐治疗的改良方法,在通电前给予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
使得通电后不发生抽 搐,避免骨折、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更为安全。
28.
心境稳定剂:又称抗躁 狂药物,是治疗躁狂以及预防双向情感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
作,且不会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的一类药物。 主要包括锂盐和某些抗癫痫药。
29.
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 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其人
格在内容上、质上或整个人格方面异常,由于这个原因,病人遭受痛 苦和
/
或使他人遭受痛
苦,或给个人或社会带来不良影响。
30.
电休克治疗,是以一定量的电流通过大脑,引起意识丧失和痉挛发作,从而达到治
疗目的的一种 方法。
31.
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的整个精神活动不协调,动作和行为的 增多同当时
的思维、情感状态不一致,缺乏目的和意义,单调而杂乱,令人费解。
< br>:指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
碍。引发创伤的事件 包括战争、暴力犯罪、性侵害、严重交通意外、自然灾害等,主要表现
为创伤性体验重现、持续的警觉性 增高及相似或有关情景的回避。
mer
’
disease
—一组病 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9:0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397.html
-
上一篇:眼睛的故事精选7篇
下一篇: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服务有关内容说明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