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
权威性报告)
痤疮在皮肤科临床上虽不属重症,
但由于其与人的“面子”
有关 ,故患者对治疗的要求较高。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主
要依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 证由肺经血
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
出白粉汁。
宜内 服枇杷清肺饮,
外用颠倒散,
缓缓自收功也。
”
传统上依据患者病程长短、 皮损形态、兼夹症状等因素,将
痤疮分为三型论治,即肺经风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血瘀
型。 不同医家由于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理解,在治疗上
又有不同的偏重,或在辩证的同时加用一些与其观 点相符的
药物。
如有的医家强调肝气郁结,
冲任失调,
进而痰火郁结,
湿毒内蕴引起较严重的囊肿性痤疮,故治疗上多加用疏肝散
结药物;有的医家强调本病的根本原因在于 素体肾阴不足,
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疗上多用滋阴降火药物;
有的医家认为湿盛为 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热邪是本病的主
要病机,治疗上注重清利湿热。
临床上没有一 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是所有痤疮的克星,所以中
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地使用药物,而不是片面学
习某位专家经验,或某些偏方、专方。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
基础,也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中西医 结合是吸取各家长处,
不是简单地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的
深层次的联合 ,是中医配伍中的相需、相使,而不是相畏、
相杀,或毫无关系。
痤疮的辩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 程长,反复
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 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
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
面部者,多为 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
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
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
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
肝经郁热证。
在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
(一)肺经风热型:常因青春 期生机旺盛,血气充沛,阳热
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致。主要表现颜面
细小红 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
发红、
油腻、
脱屑,
病程 较短,
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
炎症较明显,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泻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 br>12g
,
黄芩
9g
,
桑白皮
12g
,
侧柏叶
12g
,
菊花
9g
,
桑叶
9g
, 金银花
12g
,生甘草
6g
。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 加天冬
12g
,象贝母
9g
,玄参
12g
;如面部痒甚者, 加白藓皮
12g
,白蒺藜
12g
;心烦急
躁者加丹皮
12g
,栀子
12g
;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
30g
,
蒲公英30g
;
面部出油多者,
加苦参
12g
、
白花蛇舌草< br>30g
。
方中枇杷叶、
桑叶清肺热、
通肺络;
黄芩 、
桑白皮清肺泄热;
菊花、金银花祛风清热解毒;侧柏叶清肺热,除脾湿;生甘
草清热 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
1
.
银翘散(< br>《温病条辨》
)
: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
牛蒡子、竹叶、荆芥穗、
生甘草
淡豆豉。
2
.
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
)
:桑白皮、地骨皮、甘草、
粳米。
(二)胃肠湿热型:常因饮食不洁,偏嗜辛辣肥甘、油腻腥
发 之品,以致湿热困阻中焦,循经上蒸,胃经实火外发面部
而成。
主要表现为颜面、
胸背 较大的红色丘疹,
有的呈结节、
脓疱,痒甚,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芩
9g
,黄连
6g
, 苦参
12g
,山栀
9g
,土茯苓
15g
,全瓜
蒌< br>18g
,白花蛇舌草
15g
,丹皮
15g
,生川军
(
后下
)6g
,生
甘草
6g
。
加减:如脓 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
英
15g
,金银花
15g,野菊花
9g
;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
15g
、
银花
3 0g
;
疼痛者加乳香
10g
、
没药
10g
;
皮疹作痒者,
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方中黄芩清肺热,黄连清胃热,栀子清三 焦热,大黄清泻胃
肠湿热,四药同用,清三焦毒热、利胃肠湿热;苦参、土茯
苓、全瓜蒌清利胃 肠湿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丹皮清热
凉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
1
.
茵陈蒿汤(
《伤寒论》
)
:茵陈蒿、栀子、大黄。
2
.
凉膈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连翘、栀子、黄芩、
薄荷、大黄、芒硝、甘草、淡竹叶。
(三)热毒型:常因日晒过度,热毒入里,心经伏热,恋而
不去,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颜面而发。临床以脓疱型多见,
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 疹为主,局部有疼痛,
伴心烦易怒,
口舌生疮,
目赤肿痛,
便秘,
溲 赤,
舌边尖红、
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黄芩
12g
,黄连
6g
,桅子
12g
,生石膏
15g
,野菊花
30g
,
金 银花
30g
,蒲公英
15g
,紫花地丁
12g
,败酱草12g
,丹
皮
12g
,生甘草
6g
。
加减:口干唇燥者,加玄参
12g
、天冬
12g
、沙参
12g;大
便干结者,加枳实
9g
、生大黄
6g
;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 香
6g
、没药
6g
、山慈菇
12g
、皂刺
9g。
方中黄芩、黄连、生石膏、栀子清三焦热邪;野菊花、金银
花、蒲公英、紫花 地丁、败酱草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
1
.内疏黄连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 br>:黄连、芍药、当
归、
槟榔、
木香、黄芩、
山栀子、
薄荷、< br>桔梗、
甘草、
连翘。
2
.银花解毒汤(
《疡科心得 集》
)
:金银花、地丁、犀角、赤
苓、连翘、丹皮、川连、夏枯草。
(四)肝经郁热型: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性情急躁,或情
志不畅,致肝失疏泄,肝郁则病,郁久化火生热,上扰面部
发病。多见于女性,皮疹多发于面颊 两侧,以炎性脓疱、丘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6:4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