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消化性溃疡及其药物治疗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16:08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慢性腹泻)
消化性溃疡及其药物治疗






消化性溃疡(

peptic ulcer
)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是一多发病、常见病。溃疡的形成有各种因
素,其中酸性胃液对粘膜的消化作用是溃 疡形成的基本因
素,因此得名。酸性胃液接触的任何部位,如食管下段、胃
肠吻合术后吻合口、 空肠以及具有异位胃粘膜的

Meckel

室均可发生消化性溃疡。绝大 多数的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和
胃,故又称胃、十二指肠溃疡。在人群中的发病率平均为

8


10
%左右,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的发生率差别很大。
近年来溃疡病的治疗进展较快。

H 2
受体拮抗剂的问世是
溃疡病治疗上的里程碑,质子泵抑制剂的应用,进一步提 高
了疗效。胃粘膜保护剂如硫糖铝、前列腺素

E
等,开辟了
另一治疗途径。抗幽门螺杆菌的治疗,使溃疡病可能得到根
治。





发病机理



消化性溃 疡的发生是由于对胃、十二指肠粘膜有损害作
用的攻击因素与自身防御和修复的保护因素之间失去平衡< br>的结果。
另外个体的神经和内分泌反应,
遗传差异
(如

O

血占本病患者

40
%)都可影响二者之间的平衡。



(一)攻击(损伤)因素



1.
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


Hp
)感染



近十多年来的大量研究充分证明,

Hp
感染的消化性溃
疡的主要病因。

Hp
凭借其毒力因子作用,在胃 型粘膜(胃
和有胃化生的十二指肠)定植,诱发局部炎症和免疫反应,
损伤局部粘膜的防御
/
修复机制;另一方面,

Hp
感染可
增加促胃 液素和胃酸的分泌,增强了侵袭因素。这两方面的
协同作用造成了胃十二指肠粘膜损害和溃疡形成。其毒 力因
子包括使

Hp
能够在胃型粘膜定植的因子和诱发组织损害
的 因子两大类,一些因子兼有两方面作用。空泡毒素


VacA
)蛋白和细胞毒素相关基因(

CagA
)蛋白是

Hp
毒力的主要标志,
毒力因子还包括尿素酶、
脂多糖、
酯酶等。



2.
胃酸和胃蛋白酶



消化性 溃疡的最终形成是由于胃酸-胃蛋白酶自身消
化所致,这一概念在
“ Hp 时代

仍未改变。而
胃酸是主要因素,因为胃蛋白酶只有在胃酸的环 境下才有活
性,并与胃酸一起发挥致溃疡作用。胃酸由胃体部的壁细胞
所分泌,其主要成分是盐 酸,壁细胞分泌酸受壁细胞膜上三
种受体的影响:



组胺

H 2
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



促胃液素受体。三种受体相应的刺激物分别是 组胺、乙酰胆
碱和促胃液素。这三种物质都能单独地促使胃酸分泌,但主
要还在于联合的刺激作 用,使壁细胞的泌酸能力达到最强程
度。



3.
药物因素



糖皮质激素与非甾体类抗炎药


NSAIDs

均被认为与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有关。



4.
胃动力学异常



部分胃溃疡患者胃排 空慢,胃液停留时间长,粘膜易受
损伤;而部分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排空快,胃酸很快进入十
二 指肠,侵蚀粘膜。



5.
其他因素



情绪因素:恐惧、焦虑是诱因,情绪紧张导致迷走神经
兴奋,作用于壁细胞使胃酸分 泌增加;烟、酒的刺激也是影
响因素之一。





保护(修复)因素



1.
胃粘膜抵抗能力——胃粘膜的屏障作用





1
)粘液屏障:粘膜表面上皮细胞能分泌粘稠液体


HCO3
-,呈碱性,粘滞而具有弹性的胶性保护层。可
使

H +
在粘液 层中弥散系数降低,减少其弥散到胃壁。同
时大分子物质如胃蛋白酶完全不能通过,因而胃壁上皮细胞< br>表面可保持中性,不受胃蛋白酶和酸的侵蚀。





2
)粘膜屏障:粘膜上皮具有旺盛的再生修复能力。
胃粘膜屏障是一种表面活性物质 ,能抗拒酸、胃蛋白酶的消
化作用。
胆酸及

NSAIDs
能破坏此屏障,
可引起胃炎及溃疡。



2.
粘膜丰富的血流供应,
保持上皮细胞的完整失血、

克等所致的应激性溃疡与粘膜缺血 抵抗力下降诱关。



3.
前列腺素(

PG




胃粘膜不断合成和释放内源性前列腺素,对胃肠道粘膜有明显的细胞保护作用,
可以通过刺激粘液和

HCO 3



分泌,增进血流,加强上皮细胞的再生及抗胃酸分泌等起到
综合保护作用。



4.
表皮生长因子(

EGF




EGF
对多种组织有促进增殖和刺激

DNA
合成的作
用。
研究表明,
正常人血清、
唾液中的

EGF
含量均高于胃、
十二指肠患者,提示

EGF
分泌低下可能与消化性溃疡的发
病有关。



目前一般认 为,胃溃疡的发病以保护因素的减弱为主;
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则与攻击因素的增强为主。





临床表现

表现病程呈慢性经过,
一般为几年,
多则十余年甚致几十年。
其间可有发作与缓解相交替,常由于精神过度紧张、情绪 波
动、饮食失调,或服用与溃疡发病有关的药物而诱发。在寒
冷季节容易发作,每次发作可持续 数周至数月。



(一)

疼痛



1.
疼痛的部位和性质:

大部分病人有上腹部疼痛症状,疼痛的部位常位于上腹中部、偏左或右。位于胃体和贲门下
的溃疡呈现在前胸下部或左上腹部疼痛; 十二指肠球后溃疡
疼痛可出现于右上腹和脐的右侧;发生在胃或十二指肠球部
的后壁溃疡可出现 以后背疼痛为主的临床表现。疼痛症状虽
大致反应溃疡病灶所在的位置,但并不准确可靠。疼痛性质可为隐痛、钝痛、胀痛或烧灼样痛,剧痛者较少,一般不放
射,范围比较局限。疼痛多不剧烈,可以 忍受。有的患者仅
有饥饿样不适感。



2.
疼痛的节 律性:
与进食有一定的关系。
十二指肠溃疡
常在两餐之间和夜间出现,进食后可以减轻 ;胃溃疡疼痛多
出现于餐后

1
小时左右,其节律性不如十二指肠溃疡明显 ,
夜间疼痛症状也比十二指肠溃疡轻和少见。



3.
疼痛的周期性:
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
十二指肠溃
疡比胃溃疡更为明显。疼痛往往持 续数日、数周或数月后,
继以数月乃至数年的缓解,
而后又复发。
一年四季均可复发,
但以秋末至春初气温较冷的季节更为常见。相当多的患者经
反复发作进入慢性病程后,失去上述 疼痛的节律性和周期性
特征。




(二)其他症状





患者可有返酸、流涎、 恶心、呕吐、嗳气、消化不良、
便秘、失眠、多汗、缓脉等症状。返酸、流涎是由于贲门松
弛和 迷走神经兴奋所致。呕吐不是溃疡病的常见症状,胃溃
疡较十二指肠溃疡者多见,幽门管或近幽门溃疡伴 有痉挛时
可有呕吐,常反映溃疡具有高度活动性。如大量呕吐酸酵宿
食,则提示有幽门梗阻。病 程较长者可有体重减轻和贫血。
部分病人胃痛不明显,而以急性穿孔,呕血黑便前来就诊而
诊断 为本病。





治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作用机制



临床对抗溃疡药物总的要求是:

①缓解症状;②治愈
溃疡;③防止复发和并发症;



避免药物严重不良反应;



价格合理。药物治疗旨在消除或减弱攻击因素,恢复或
增强保护因素。



近年来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进展很快,古老的抗酸药
在溃疡病的治疗上仍有相应的 地位。

H 2
受体拮抗剂是消
化性溃疡病治疗中的一个里程碑,明显降低 了消化性溃疡并
发症的发生率,使大量患者避免了手术。

80
年代,

H +


K + -ATP
酶(质子泵)抑制剂问世,它比

H 2
受体拮抗剂
的抑酸作用更 强大而持久。此外,包括前列腺素衍生物、吉
法酯、替普瑞酮、麦滋林

-S
颗粒等在内的新的胃粘膜保护
剂在溃疡病的治疗中开辟了另一条途径。

90
年代,开辟了
幽门螺杆菌根除疗法,开创了消化性溃疡治疗的新纪元。



治疗消化性溃疡的药物根据作用方式不同,可分为抗酸
药、抑制胃酸分泌药、胃粘膜 保护药、杀灭幽门螺杆菌的抗
菌药及胃肠动力药几类。





抗酸药



抗酸药与胃内盐酸作用形成盐和水 ,使胃酸降低。种类
繁多,有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氢氧化镁、

氧化
镁、
氢氧化铝、
三硅酸镁、



碳酸镁等,
其治疗作用在于:



结合和中和

H +
,从而减少

H +
向胃粘膜的反弥散,
同时也可减少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



提高胃液的

pH

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胃液

pH1.5


2.5
时,胃蛋白酶的
活性最强。



通常有两种抗酸药:

(1)
可吸收的抗酸药(如碳酸钠)
产生快 速,完全的中和作用,偶尔可短期使用以间歇性缓解
症状,但因其可被吸收,持续应用可引起碱中毒或乳 碱综合
征。

(2)
不吸收的抗酸药(相对不溶解的弱碱)由于全身性副反应较少而常被选用,它可和盐酸相互作用,形成吸收差
的盐,提高胃内

pH
,当胃内

pH


4.0
时,胃蛋白酶活< br>性下降,胃蛋白酶可被某些制酸药所吸附。可干扰其他药物
(如四环素、地高辛、铁剂)的吸收。 前者止痛效果快,但
长期和大量应用时,副作用较大。后者含钙、铋、铝的抗酸
药可致便秘,镁 制剂可致腹泻,常将二种或多种抗酸药制成
复合剂,以抵消其副作用。





抑制胃酸分泌药



1.
组胺

H 2
受体拮抗剂



外源性或内源性组胺作用于胃壁细胞膜上的

H 2

体,促使胃酸分泌增加。

H 2
受体拮抗剂选择性阻断此作
用,使胃酸分泌减少。目前,在临床广泛应用的有:





1
代:西咪替丁,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

H 2
受体拮
抗剂。本品有显著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和轻度抑制胃蛋白酶
分 泌、保护胃粘膜细胞和增加胃粘膜血流量的作用。口服迅
速而良好,
生物利用度为

70
%。
但不良反应较多,
主要有:



消化系统反应: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



可逆性
肾毒性:可有急性间质性肾炎,血肌酐轻度升高;



肝毒
性:
可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停药后可恢复;



造血系统:
对骨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少数患者可发生可逆性白细胞或< br>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溶血性贫血;



内分泌系统:
有抗雄激素作用,大量长期应用可产生内分泌紊乱、男性乳
房发育、性欲减退、阳痿等,停药后可消失;



中枢神经
系统:可透过血脑屏障,老年人或肾功能不良者,大 剂量用
后可出现精神错乱、语言不清、谵妄、幻觉、昏迷等,适当
减少剂量即可消失。西咪替丁 可与

P-450
微粒体酶相互作
用,可延迟其他药物的代谢物(如苯妥英 、华法林、茶碱、
地西泮、利多卡因等)从该系统的清除。





2
代:雷尼替丁、拉福替丁等,为长效

H 2
受体拮
抗剂,作用比西咪替丁强

5


8 < br>倍。副作用小而安全,对
内分泌等激素的影响小,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故不影响中枢
神经 功能。


P-450
微粒体酶的亲和力较西咪替丁小,
因而不干扰华法林、茶碱、地西泮等在肝中的代谢。





3
代: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等,其作用强度比雷尼
替丁大

6


10
倍,作用时间长,对胃酸分泌抑制作用能
维持

12
小时以上。不良反应少,不抑制雄激素,不影响肝
功能,也不抑制肝药酶。





4
代:罗沙替丁,乙溴替丁等。罗沙替丁为长效品
种,具有显著且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夜间胃酸分泌和五肽胃泌
素刺激的胃酸分泌作用,可减少消化性溃疡患 者胃蛋白酶总
量。新近上市的乙溴替丁突破了前

3
代拮抗剂的局限性,
除了拮抗组胺

H 2
受体外,尚有粘膜保护 作用,可促进胃
粘膜层粘联蛋白受体增加,提高粘液凝胶附着物的质量,增
加胃粘膜的血流量和 粘液层的厚度,同时具有更强的杀灭

Hp
的作用。



2.
质子泵抑制剂(

PPI




胃酸分泌是由胃粘膜细胞的一种特殊酶(

H +


K +
-ATP
酶)所介导,此酶主要位于壁细胞上。当壁细胞受刺
激时,胃酸分泌。 质子泵激活,催化

ATP
水解,产生能量,
促进

H +


K +
的交换。

H +
逸出细胞膜时与

Cl



合,形成胃酸(

HCl

。组胺、乙酰胆碱和促胃液 素等刺激
相应的受体,激活蛋白激酶,最后均作用于质子泵,使其活
化,刺激分泌胃酸。质子泵 是胃酸分泌中最重要和最终的环
节。
质子泵


PPI

抑制剂可明显减少任何刺激激发的酸分
泌。

PPI
的 问世开辟了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作用新途径,
使
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不再是难题。本类药品不推荐 用于长期维
持治疗,对怀疑患有恶性肿瘤伴发胃溃疡患者必须排除恶性
病变后再应用

PPI
,以免误诊。





1
)奥美拉唑(

Omeprazole

,商品名洛赛克


Losec



1988
年在瑞典上市。口服后经肠道吸收进入
血液,快速分布到胃壁细胞分泌小管 的高酸环境与酸结合,
形成有活性的物质,与质子泵(

H +


K + -ATP
酶)的两
个巯基
(-

SH

基团发生不可逆的结合,
抑制了酶的活性,
从而导致酸分泌的抑制。本品作用强,止 痛速度快,持续时
间长,疗程短,溃疡愈合的时间比

H 2
受体拮抗剂快。本
品常用量

20mg


40mg,
每日

1
次口服,

2
周溃疡愈合
率为

70
%,

4
周为

81
%,

8
周为

93
%。主要适用于
十二指肠溃疡和卓-艾综合症,也可用于胃溃疡和反流性食管炎。
静脉注射本品

80mg/d

对消化性溃疡出血疗效显著。
不良反应较少,

偶见头痛、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
吐和腹胀,血清转氨酶

(ALT


AST)
增高,皮疹、眩晕、
嗜睡、
失眠等。

埃索美拉唑
(耐信肠溶片)
是奥美拉唑的

S
-异构体, 通过特异性的靶向作用机制减少胃酸分泌,为壁
细胞中质子泵的特异性抑制剂。





2
)兰索拉唑(

Lansoprazole




1992
年在首先
在日本研制,
为第二代

PPI

是在 侧链上含有氟的苯并咪唑
类衍生物的质子泵抑制剂。本品的抑酸、细胞保护和促进溃
疡愈合效果 优于奥美拉唑。对慢性溃疡模型中醋酸所诱发的
胃溃疡,本品优于奥美拉唑和法莫替丁。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6:0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8062.html

消化性溃疡及其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