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火神派治疗痹症的医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14:01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瑜珈减肥)
火神派治疗痹症的医方

2011-08-17 16:51:49|
分类:

中医医案

|
标签:

|
字号
大中小

订阅





.
乌附麻辛桂姜汤

处方:

制川乌
10
——
60g







制附子
10
——
60g







麻黄
10g







细辛
10g
桂枝
30g











干姜
10
——
30g







甘草
10
——
30g
蜂蜜
30
——
120g
川乌、附子加蜂蜜与水后,先煎
1
——
4
小时,以不麻口为度,后下余药再煮半小时。汤成去渣,分
3

温服。

本方温经散寒,除湿宣痹。主治痛痹证。






方解:

方用大辛大热之川乌、附子直入少阴深处,温经散寒,开筋骨之痹;

桂枝温通心阳以通脉痹;

干姜温运脾阳以开肌痹;

麻黄宣通肺卫以开皮痹;

细辛搜剔深伏之寒,领其外达,层层宣通,又阳和烫的制方 之意,即通散从皮、肉、筋、脉、骨之寒邪;

从宣通气血津液角度分析,麻黄宣通气分之痹, 桂枝温通血分之痹,乌附温行津液之痹,可使气血津液一
齐流通。

用甘草、蜂蜜,一缓筋脉拘急,一制乌附毒性,实为有制之师。






注:此方为已故火神派名家、成都戴云波教授之经验方,不仅收载 于《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同时也被
21
世纪课程教材《方剂学》(谢鸣主编,人民卫生出版 社
2002
年版)所收编,表明火神派名方已经受到
后世医家的研究与应用,更明显表 现出火神派扶阳理念之生命活力。特别是大辛大热、有毒之方药,大剂
量应用出现在教材之中,为火神派 学习与寻求理论依据,找到了可靠的工具。当临床出现任何争议之时,
不妨拿出教材来以利于保护自已的 合法权益。






辨证要点:

舌质淡紫发暗,苔白腻,脉沉迟细弱;

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

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细缓;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舌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浮紧;

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细弱;

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脉沉弦滑

凡痹症患者出现以上等不同 舌象、脉象时均可用

乌附麻辛桂姜汤

治疗,但必须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才 能
收到预期的效果,切忌生搬硬套,呆板应用。


火神派应用举例:


.
类风湿性关节炎

1

刘某,女,
63
岁,退休工人。
1993

10

12
日初诊。

患者全身关节疼痛
10
年余,曾 确诊为: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遇劳或天气寒冷之季加剧,久治不愈,近< br>3
年症状有逐渐加重趋势。现症见:双膝关节及踝关节肿胀,肌肉渐渐萎缩,全身诸关节僵直酸痛 ,屈伸不
利,双手关节弯曲变形,活动受限,生活不能自理,痛不欲生,舌质淡紫发暗,苔白腻,脉沉迟 细弱。证
属顽痹气血虚衰,治宜温阳益气,散寒活血通络。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制川乌
90g



制草乌
90g



雷公藤
30g



黑大豆
60g



干姜
30g
甘草
24g







麻黄
20g







细辛
10g







桂枝
30g







熟地
24g
仙灵脾
15g



白芥子
15g



露蜂房
15g



全虫
10g







蜈蚣
3


乳香
15g







没药
15g







桃仁
10g







红花
12g







黄芪
120g
薏苡仁
30g



白芍
30g







乌梢蛇
15g



鹿角霜
15g



伸筋草
15g
葛根
15g
以上前
6
味药先煎
2
小时后,再下余药;水煎
3
次,混合 药液后,分
4
次服,
6
小时
1
次。
5
剂。

复诊:服上方后,全身有热感,自觉舒适,疼痛、脚肿显著好转,无不良反应,效不更方,守 法守方,前
后共服药
200
余剂,到
1994

12
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生活可以自理,改服自制风湿药酒以善后调理。

按语:患者顽痹已几 十年,即使辩证方药对症,恐怕一时半会也难以取效。此案大剂二乌,配合雷公藤,
可谓治痹症专药大方 ,重剂大方复治,守法守方,调治尽年,病方才有效,可见治顽痹大证,非医患之间
密切的合作,治愈此 等顽疾痼疴可谓难上加难。







.
类风湿性关节炎

刘某,男,
35
岁。农民。
1975

3

15
日初诊。

患者曾在 山西某煤矿做工,
因劳累过度,
加之地下工作环境等因素,
患上

关 节炎

病,
久治而无明显改善,
日益加重。现症见:始由踝关节渐到全身各个 关节僵直疼痛,夜间加剧,痛如刀割,下肢及双足踝肿甚,
色紫黯发凉,舌质淡,体胖边有齿痕,脉沉迟 无力。证属寒湿凝聚,痹阻血脉,治宜温阳散寒。方用乌附
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川乌头
60g



草乌头
60g



干姜
30g







甘草
30g







黑豆
60g
麻黄
15g







细辛
15g







桂枝
60g







鸡血藤
30g



青风藤
30g
络石藤
30g



白芍
60g







川牛膝
30g



川断
30g







木瓜
30g
没药
15g







乳香
15g







薏苡仁
60g



当归
24g







丹参
24g
以上前
5
味先 煎
4
小时,再下余药再煎。
3
剂。

二诊(
3
20
日):服上方后无任何不良反应,但疼痛没有缓解,试思只要没有不良反应,草乌、 川乌各
加至
120g
后,方可能有明显好转,再服
3
剂。

三诊

3

24
日)

病人可自已骑自行 车从
10
公里外来门诊看病。
又在此方基础上加白术
30g

槐花
60g

再进
5
剂。以后肿痛逐渐减轻,草乌、川乌量及其他 药量也逐渐减少,前后共服药
60
余剂,基本痊愈。

随访:至今仍健康,常有来往。

按语:感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则 痛。病久顽固,非常法常药可治,开始病重药轻,初
服疗效平平,表明虽然方药对症,久病寒邪非轻易能 取得效果,故二诊之后,加大二乌用量,逐渐见效,
取效之后又逐渐减用二乌之药量,以保证病愈而药不 至乌附中毒。


.
肩周炎

朱某,男,
40岁,农民。
1974

5

10
日初诊。
< br>患者有

肩周炎

病史半年余,曾服用中西药物效果不显,现症见:左 肩关节疼痛,不红不肿,夜间痛甚,
子时以后疼痛剧烈难忍,需家人用热棒轮换锤打、按揉方觉减轻一时 ,畏寒怕风,觉得夜间有冷风直入左
肩内,如在冰窑中,舌淡红,苔白腻,脉沉迟细缓。证属寒湿痹阻左 肩经脉,治宜温经散寒,除湿蠲痹。
2

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草乌头
30g



附子
30g







干姜
30g







甘草
30g







黑豆
30g
远志
9g







麻黄
15g







桂枝
50g







肉桂
20g







寄生
30g
威灵仙
30g



葛根
30g







桑枝
30g







葫芦子
15g



补骨脂
15g
淫羊藿
30g



羌活
24g







当归
20g







黄芪
30g







姜黄
15g
以上前
6
味药先煎
4
个小时后,再下余药再煎。日一剂。
3
剂。
< br>复诊(
5

15
日):服药后效果良好,夜间不再疼痛,且服药后自感 觉有一股热流直达病所,病处酸痛憋
闷约
30
分钟后消失,疼痛有所减轻,病人骑自行 车来诊,原方略作加减共服
9
剂,病愈。

按语:郑钦安在《医法圆通》用药 须知一文中曾说:

阳药运行,阴邪化去。

而当阳药运行之时,患者会有一种明显的热流感,
这正是郑钦安所说的

阳药运行

表现,
只有出现这种感觉病情才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这是因为阳热一盛,阴凝则消,血脉畅通,自然会 一股热流之感使气血流动。痹阻一通,气血运行,经脉
凝解,则病自可愈也。







.
腰椎间盘突出症
< br>秦某,男,
48
岁,农民。
1998

10

15
日初诊。

患者在半年前因腰痛,而在外地
CT
检查确诊为: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常服用中西药,效果时好时坏,进
来天气渐 凉,其痛益甚,已有
3
个月余,由他人背着就诊。现症见:患者腰痛,沿及左腿部至足酸痛如锥
刺刀割,夜间痛甚,患处得热则舒,遇冷痛剧,可见左侧肢体肌肉萎缩,已明显比健侧细瘦,扪之患肢温
度稍低,饮食尚可,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证属阳虚寒湿,治宜温阳散寒,祛风除
湿,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川乌头
120g



附子
120g



干姜
60g







甘草
30g







黑豆
30g




麻黄
15g







桂枝
50g







细辛
12g







独活
30g







羌活
15g
杜仲
15g







川牛膝
30g



木瓜
30g







淫羊藿
24g



葫芦巴子
15g
补骨脂
15g



黄芪
60g







白术
24g







千年健
15g
以上前
5
味药先煎
2
个小时后,
再下后面的药再煎
2
次,
混合后滤出药液,
每天分
4
次服,
4
个小时
1
次。
5
剂。< br>
二诊:病人服完
1
剂之后,就来复诊,原因是:病人如上法把
1剂中药煎好之后,没有分为
4
次服用,而

1
次把药服完。而且 病人服药后,就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已是第
2
天的天光大亮,腰腿已不痛了,
身轻 气爽,且自已单独来诊,并说这药太神奇了。并问其余药是否继服?安排他继续按原来方法服。

随访:如法服完
4
剂后,腰痛消失,随访
9
年未见反复。

按语:早在古籍《尚书
.
说命》中就指出,服用乌附之后会出现:

药沸瞑眩,厥疾勿瘳

。这种认识说明由
来已久,表明古人有过这样的体验。张仲景在 《伤寒杂病论》中白术附子汤方后云:
“……
三服都尽,其人
如冒状,勿怪。

也是谈到服用附子之后会有一些药效的反应,这个

冒状

就是眩 晕,这个反应就是药效。
陈氏多年应用乌附,
所见这样的反应也不多见,
特别是此例病 人,
不仅是冒眩,
而且昏不知人,
已经达到




的状态了,不然的话疗效不会如此迅速。经此之后,真正才体会到

水能浮舟,亦能 覆舟

含义,为以后
应用好乌附总结了第一手的资料。



.
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王某,男,
27
岁, 工人。
2000

11

10
日初诊。

患者
1
年前因用力过度而腰痛,曾做
CT
检查确诊为:

腰 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

,经治而症状缓解。近阶段
由于出差在外,
着衣单薄,
路上受凉,
病痛再次发作。现症见:
由其父母搀扶就诊,
全身困痛,关节疼痛 ,
尤以左下肢沿坐骨神经方向放散,
酸痛难忍,
呻吟不止,
昼轻夜重,
得热则舒,
经过针灸、
镇痛药等措施,
3

只能减轻一时,苦不 堪言。查舌淡红,苔白厚腻,脉象浮紧。证属寒湿在表,治宜解表温阳以散寒邪,方
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 味。

处方:

川乌头
60g



草乌头
60g



干姜
30g







甘草
24g







麻黄
15g








桂枝
30g







细辛
15g







葛根
30g







白芍
30g







独活
30g








羌活
15g







乳香
15g







没药
15g







威灵仙
30g

4
味先煎
2
个小时后,再下后面诸药,水开后再煎
30< br>分钟,随后再加水煎
2
次,混合
2
次滤出液,分

3
次服用,
4
个小时
1
次。
3
剂。

复诊:回家后煎药,并未听医嘱安排,按照一般的煎药方法,煎好药后
1
次将药服完。
10
分钟后,患者突
然昏不知人,口吐白沫。其后病人家属立刻到家询问是怎么回事,陈氏随 即到患者家中观察病人,发现病
人呕吐出部分药物,已浑身汗出如洗,问其有什么不适之处,患者只说疲 乏,想睡觉。诊其脉浮紧已无,
缓滑有力,无病之象。随后让病人服些热糖水,安睡即可。第
2
天骑自行车专程告知,其病若失,余下之
药未再服用,病愈。

按语:郑钦安 在《医法圆通》用药须知中说:

阳药运行,阴邪化去。

可出现从肺胃、从 皮肤、困倦等相
应的一系列症状,这些都是热药起效的反应。此例患者,由于误用常法煎服,使药物迅速 起效反应,让陈
氏始料未及,后经及时正确的判断乃为药效,所谓的

歪打正着

,从容地安排病人饮糖水并休息,由此而
病愈。
火神派人物的一个重要判断指标,
就是看看你对热药起效的反应判断与认识如何,
从这例病案来看,
陈氏确有火神派之特 色和胆识,这与他多年跟师学徒积累是密不可分的。



.
腰椎间盘突出症

高某,男,
40
岁,市民。
1992

2

17
日初诊。

患者平素 遇劳或是天气变化时,
腰部及右下肢酸楚疼痛已年余,
曾外地
CT
检查确诊为 :

腰椎间盘突出症


近因气候寒冷加之劳累过度,
腰腿 痛突然加重,
几次欲结束生命未得逞。
曾经采用多种方法治疗均未取效。
现症见:患者 不能转侧翻身,右下肢腰臀部至足阵发放射样疼痛,如锥刺似刀割,不红不肿,痛苦异常,
舌质淡红,苔 薄白,脉沉缓细弱。证属风寒湿痹,治宜温阳散寒,通经活络,佐以祛风除湿。方用乌附麻
辛桂姜汤加味 。

处方:

川乌头
60g



附子
60g







干姜
60g







甘草
30g







白芍
60g




麻黄
15g







桂枝
30g







细辛
10g







鸡血藤
30g



独活
15g








羌活
15g







川牛膝
30g



木瓜
30g







续断
15g







淫羊藿
15g
以上前
4
味 药先煎
2
个小时后,
再下后面的药再煎
2
次,
混合后滤出药 液,
每天分
3
次服,
4
个小时
1
次。
3< br>剂。

二诊(
2

21
日):服上方药后,腰腿疼痛 明显减轻,亦能自动翻身活动,右下肢阵发性放射疼痛减少。
病重药轻,上方加温肾壮阳药:鹿角霜15g
、葫芦巴
15g
、补骨脂
15g
、杜仲
15g< br>,余药同上,
3
剂,服法
同上。

三诊(
2

25
日):疼痛各症进一步地好转,已能够坐起吃饭,大小便能下床自已解决,病人喜出望外 。
以后在上方基础上略有增减,共服
30
剂,病愈。

按语:
患者为风寒湿痹,
陈氏善用温热药为一炉火,
姜桂附三把火一齐上阵,
仍显病重力单 ,
加重用川乌,
并合祛风除湿之品,
可谓一派火热之剂,
病人连服
3 0
剂,
病才得以治愈,
足见风寒湿杂合为痹之难以祛除,
非火神派之特色用药 ,如此之证在短时间是很难治愈的。







.
膝关节积液

4

申某,男,
54
岁,农民。
1989

2

25
日初诊。

患者在半年前曾确诊为:

膝关节积液


开始服用中西药 无显效,
后又住院治疗半月余,
病情无明显改善,
病人实在受不了疼痛之苦,用杜冷丁 只能缓解一时,最后院方准备作截肢手术,无奈之下,求诊于陈氏。
现症见:
患者左膝关节肿大 如杵,
色明亮皮薄,
不红不肿,疼痛如刀割,夜间更甚,
不能屈伸,
饮食尚可 ,
二便如常,舌质淡红胖边有齿痕,舌下静脉紫暗迂曲,脉沉弦滑。证属寒湿痰瘀,闭阻左膝关节。治愈 温
经散寒,化痰活血通经。方用乌附麻辛桂姜汤加味。

处方:

川乌头
120g







附子
120g



干姜
60g







甘草
30g







黑豆
60g
远志
10g











麻黄
15g







桂枝
60g







细辛
15g







苡仁
90g
川牛膝
30g







木瓜
30g







伸筋草
30g



鸡血藤
30g



白芍
60g
没药
15g











乳香
15g
以上 前
6
味药先煎
4
个小时后,再下后面的药。水煎服,
3/a

6
小时服一次。
1
剂。

二诊(
6
月< br>26
日):病人按要求服药
2
次之后,其疼痛就有好转,左膝关节处有麻热感, 这样感觉持续了
1
个多小时后,病人安静入睡约
2
个小时,
4
次药液服完后,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
3
剂。

三诊(< br>6

30
日):如上法服完后疼痛消除大半,肿胀也明显消退,办了出院手续, 回家继续中药调治。
先后共服上药
15
剂,其症消失,可下田劳动。

随访:
1
年后随访,患者健康如常人。

按语:膝关节肿胀伴积液, 中医称为鹤膝风,其病甚为难治。患者疼痛剧烈,考虑要截肢手术,可见病情
之严重性。陈氏依据病情, 大剂乌附为帅,重剂量为向导之师,重在温通,因

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积
聚之所

;佐以祛湿活血、通经宣散,使寒湿之邪从多路而祛。如此重症,非火神派之特色,岂能在短 短半
月之内治愈。



.
桂枝芍药知母汤

处方:

桂枝
60g







芍药
45g







甘草
30g







麻黄
30g







生姜
75g
白术
75g







知母
60g







防风
60g







炮附子
60
——
120g
附子先煎去麻味后,再下余药,水煎成,温服,日一剂。

本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主治风湿历节证。






方解:

方用桂枝、麻黄祛风通阳;

附子大辛大热散寒止痛;

白术、防风祛风除湿,温经散寒;

知母、芍药清热滋阴;

生姜、大枣和胃调中;

全方共达温经散寒、祛风除湿,兼以养阴清热之功。


注:桂枝芍药知母汤 ,是治疗风湿历节的名方,特别是重用附子、桂枝、生姜之用量,临床疗效显著。除
此之外,笔者也曾试 用于多种肾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治关节炎则用药剂量较重,而治
肾病的时候则用药剂 量偏小。


辨证要点:

5

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

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

舌淡紫胖润,脉弦。


火神派应用举例:


.
风湿性关节炎

冯某,女,
30
岁,农民。< br>2006

10

22
日就诊。

患者有< br>“
风湿性关节炎

病史
10
年余,经过服用中西药治疗,病情 时好时坏,每到冬天加剧,曾服镇痛西药
而胃病诱发不敢再服。现症见:关节冷痛,夜晚加剧,畏寒肢凉 ,咽干不渴,舌淡苔略燥,脉沉细而弱。
证属肾阳亏损,寒邪内侵,阻滞经络。治宜疏风散寒,温肾通络 ,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处方:

桂枝
30g







白芍
10g







知母
10g







麻黄
10g







炙甘草
10g
防风
10g







白术
20g







干姜
30g







牛膝
10g







松节
10g




狗脊
10g







制附片
75g
(先煎
2
小时)

水煎服,日一剂。
6
剂。

复诊:服药
6
剂后,关 节疼痛消失,关节处有热乎乎的感觉,是前所未有的表现。原方有效,再进
6
剂,
二诊 之后病痛若失,病人要求巩固治疗,又服
6
剂,隔
1
——
3
天服用,以增加疗效的持久性。

按语: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痹症的范围。痹者,闭阻不通之意, 《素问
.
举痛论》中认为痛症,十四种情况中
十三种都是由寒邪凝滞造成的。因此,张 仲景创用名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关节炎,其中关键在于温通之
品的应用,重用桂枝、制附片、干姜,目 的在于温肾壮阳补水,

阳气流通,阴气无滞

(郑钦安语),闭
阻 之经络得以开启,故而临床疗效显著。



.
类风湿性关节炎

谷某,
男,
59
岁 。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
3
年,
现症见:
手指关节肿胀,
全身 大小关节均疼痛不堪,
呈串痛,
夜间尤甚,秋冬加重,每日须服止痛药西乐葆(塞来昔布),乏 力,易于出汗,经常低热,体温
37.5
℃左
右,白睛红丝缕缕,口臭,不渴,二便尚 调,舌淡赤润,脉滑有结代象。证属阳虚真气上浮所致,治以扶
阳通络,祛风散寒,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加味。

处方:

附子
15g







炮姜
15g







桂枝
15g







知母
15g







赤芍
15g
白芍
15g







苍术
15g







白术
15g







防风
10g







麻黄
10g
肉桂
10g







细辛
5g







灵仙
30g







丹参
30g







鸡血藤
30g
蜈蚣
2





乌蛇
20g







炙甘草
15g
水煎服,日一剂。

复诊:服药半月,关节肿痛减轻,可停西乐葆。脉已无结代象,尤可喜者,低热已退,目红、口臭均已消
失。原方出入加减,附子用至
30g
,关节肿痛明显减轻,低热、目红、口臭之症均未 再出现。

按语:此例病人以痹症而来求治,目红、口臭虽非主证,但易于认为阳热之证。若是 以前,张氏可能要加
些黄连、菊花之类凉药照顾之。今则根据郑钦安

阴阳辩诀

考量,包括低热确认为真气上浮外越所致,即
所谓

阴火
,故而放手投用姜、附、桂辛热之品,果然收到预期效果,患者对此欣喜莫名。此前他对目红、
口臭 颇为在意,甚以为苦,多方调治乏效。郑钦安云:

余曾治过数人,虽见口臭而却纯阴毕露,即 以大剂
白通、四逆、回阳等方治之。
1
——
2
剂,口臭全无,精神渐 增。

深感郑氏理论切实可行。



.
膝关节肿块

杨某,男,
34
岁。

6

患者在
1
个月前,左膝关节突然疼痛,痛若针刺,牵及下肢, 屈伸不利,夜甚于昼。曾服多种药物不效。
现症见:足凉过膝,不能盘腿,跛行,查左膝内侧长有一包, 鸽蛋大小,质软,皮色微红,按之并痛,饮
食二便正常,舌淡紫胖润,脉弦。证属阴疽,治用扶阳抑阴, 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与阳和汤加减。

处方:

附子
15g







熟地
20g







鹿角胶
10g



干姜
10g







桂枝
10g
麻黄
10g







白芥子
15g



赤芍
15g







白芍
15g







知母
10g
苍术
15g







白术
15g







防风
10g







牛膝
15g







乌蛇
15g
炙甘草
10g
水煎服,日一剂。
5
剂。

复诊;服药后,诸症均减,续服
10
剂,疼痛已无,包块消失,痊愈。
按语:
膝侧包块虽肿微红,
不能以阳热疮肿看待,
观其总体脉证,
纯系一 派阴象,
不难认定。
此证膝疼痛,
当按寒湿痹症论处,膝侧包块虽肿微红不痛,当以阴 疽看待,统而观之,患者足凉过膝,舌淡紫胖润,显
系阴证。所用合方,虽治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阴 疽用阳和汤,其实含有四逆汤方意,以其治阴证,即
或不中亦离之不远。



.
麻黄附子细辛汤

处方;

麻黄
24g







附子
18g







细辛
9g
先煮麻黄,去上沫,入余药,再煎,去渣,温服,
3/a


本方助阳解表。主治太少两感证。


方解:

郑钦安解释 说:

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
而内交于少阴。
麻黄苦温,
细辛辛温,
能启少阴之经而外交于太阳。
仲景取微发汗以散邪,
实以交阴阳也。
阴阳相交,邪自立解。若执发汗以论此方,浅识此方也。 又曰温经散寒,温经者,温太阳之经;散寒者,
散太阳之寒

(《医理真传
.
卷二》)。


注:在治腰痛应用中,郑钦安又说:

若此 病腰痛,乃由寒邪入太阳之外府,阻其少阴出外之气机,故腰痛
作。少阴与太阳,为一表一里,表病及里 ,邪留于阴阳交气之中,故流连不已。今得附子壮太阳之阳,阳
旺则寒邪立消。更得麻、细二物,从阴出 阳,而寒邪亦与之俱出。阴阳两相鼓荡,故寒邪解而腰痛亦不作


(《医理真传.
卷二》)。


在《医法圆通
.
卷四》中,郑钦安圆通应用有
3
个方面:

1.
治喷嚏不已

夫嚏之为病,多缘少阴受寒。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祛少阴之寒,故治之而愈。

2.
治腰痛难于转侧

夫腰痛之症,
原有数端,
今见转侧难 者,
明是肾脏不温,
阴寒滞于内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
力能温经散寒,
故治之而愈。

3.
治周身皮肤浮肿,内冷身重

夫周身浮肿,内 冷身重者,盖以先天之阳衰于内,寒湿之邪即生于内,故见身重内冷。寒湿太盛,则真气
不藏,散于周身 ,无阳以运化,故又见浮肿。麻黄附子细辛汤,力能温肾扶阳,祛阴逐寒,故治之二愈。

本方 去细心加炙甘草,张仲景又名麻黄附子甘草汤,同样可以治太少两感,而症状轻微者,可考虑用麻黄
附子 甘草汤。


7

辨证要点:

舌质淡,苔白水滑,脉略浮重按沉细无力;

舌淡白滑,脉浮细重按无力;

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

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无力。


火神派应用举例:


.
腰椎间盘突出加老年性骨质增生症

唐某,女,
70
岁,农民。
2007

3

10
日就诊。

患者有老腰痛病史数十年,

1
周突然加 剧,
双下肢疼痛剧烈,
以左侧为甚,
不能行走,
腰椎
CT
报 告:


间盘突出加老年性骨质增生症

。曾采取镇痛药治疗等措施 而疗效不明显。现症见;病人腰痛剧烈,不能久
坐,
行走需要有人搀扶,
无法自行站立 ,
畏寒肢冷,
时有颤抖,
左下肢沿坐骨神经走行放射性抽搐、
拘挛,
夜晚加重,舌质淡,苔白水滑,脉略浮重按沉细无力。证属外感风寒,肾精不足,筋脉拘挛,治宜温阳解
表,舒筋解挛,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

麻黄
30g







附子
60g
(先煎)








细辛
10g







炙甘草
30g
赤白芍各
30g







熟地
100g
水煎服,日一剂。
3
剂。

复诊:患者服完
1
剂药 后,身上微微汗出,疼痛减轻许多,
3
剂服完,可下床活动,腰痛消失九成,畏寒
也减 轻大半,身上有热的感觉,要求再服以加强,继服
3
剂,以巩固治疗效果。

按语:老年性腰腿疼痛非常多见,特别是
70
岁以上的老年人。年老肾精亏虚,阴阳不足,加之 外感,内外
相招,故而疼痛加剧。治用温阳解表,缓筋舒脉,重用麻黄、附子温阳解表,加重熟地以补肾 中之精,合
附子平补肾中之阴阳;
合芍药甘草汤舒筋缓肌。
肾精得补,
外感可 去,
筋脉得舒,
三管齐下,
病重药亦重,
3
剂而病得缓解,在未学习 火神派扶阳理念之前实不敢想象。



.
腰扭伤

1.
李某,女,
60
岁。市民。
2006

7

10
日就诊。

患者腰痛半月余,曾在市级、省级等医院诊治未果,经
CT
、核磁共振、彩超等检查未发现异常,始终未弄
明白突然腰背痛的原因,经多种治疗也无 明显的效果。现症见:腰痛沿脊柱两侧疼痛,活动后加剧,不敢
过度伸展身体,不坐凳子,蹲下弯腰则疼 痛稍轻,夜晚睡觉不敢伸展平身,追问病史,得知在
20
天前拉车
子后有扭腰史,舌淡 白滑,脉浮细重按无力。证属外感风寒,经脉凝滞,闭阻不通,治宜温肺散寒,温肾
固本,舒筋缓痛,方 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

处方:

麻黄
10g







制附子
15g
(先煎)




细辛
10g







赤芍
30g
白芍
30g







炙甘草
30g
水煎服,日一剂。
3
剂。

复诊:服药后,腰背疼痛大减,已可平卧伸展,病减六七成,但病人汗较多。处方调整剂量:

麻黄
6g







制附片
20g
(先煎)




细辛
10g







赤芍
60g
白芍
60g







炙甘草
60g
又服
3
剂病愈。

按语:老年体弱,劳作后汗出,皮毛疏松,外寒易 侵,太阳受邪,故而腰背疼痛;寒则收引,故喜倦体而
不敢伸展;虽病有半月之余,但外邪不祛,脉浮而 无力,一派正虚感寒之象。故而用《伤寒论》之麻黄附
子细辛汤合芍药甘草汤调治,一太少并治,二柔筋 舒肌,三剂而病轻,六剂而病愈。


8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4:0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752.html

火神派治疗痹症的医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