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酸过多的中医分型辩证论治
胃酸过多,从中医来讲,大体分为脾胃阳虚,肝胆湿热 ,水湿停滞,瘀血阻滞。个人体
质,病的新久,既往用药,都对治疗的选择有太多的影响,辩证论治的好 ,隔山打牛只是传
说。
“胃酸过多引起的上腹部烧灼感”
,可归属于“嘈杂 ”范畴,其状如枟景岳全书枠所云:
“其为病也,则腹中空空,若无一物,似饥非饥,似辣非辣,似痛非 痛,而胸痛懊恼,莫可
名状。或得食而暂止,或食已而复嘈,或兼恶心,或渐见胃脘作痛。
”中 医认为烧心多由胃阴
不足,
肝胃郁热所致,
热病伤津,
暴吐大泻,
情 志郁结,
嗜食,
辛辣厚味均易发生烧心症状。
临床上一般可把烧心的病因分为热,气,虚三种。
热有郁热,湿热之分;
气有气滞、气逆
之别;
虚有胃阴虚、脾气虚之异临;
常分
7
型辨治。
1
、肝胃不和:
< br>症状:烧心,反酸,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胃脘胀闷,连及两胁,善
太息, 嗳气频频,大便不畅。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方选柴胡
疏肝散合香苏散加减 :柴胡、白芍、香附、川芎、苏梗、陈皮、枳壳、旋覆花、郁金、海螵
蛸、延胡索、绿萼梅。中成药有气 滞胃痛颗粒、胃苏颗粒。
辩证要点:肝郁,以因情志因素而发作,太息,嗳气频频,脉弦
柴胡疏肝散:陈皮< br>(
醋炒
)
、柴胡
6g
,川芎、香附、枳壳
(
麸炒
)
、芍药各
4.5g
,甘草
(
炙
)1.5g< br>。
香苏散:香附
15
克
(
炒去毛
)
紫苏
(
去根
)7.5
克
陈皮
6
克
甘草
6
克
苍术
6
克
(
切片,米泔浸,
炒黄
)
2
、肝胃郁热
症状:烧心、反酸不止,
胸骨后或胃脘部疼痛,痛如 烧灼,口干口苦,心烦易怒,
嘈杂不适,
大便不爽或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或数。治宜清肝泄 热,和胃降逆,方选化肝煎合左金丸
加减:牡丹皮、青皮、陈皮、栀子、白芍、半夏、茯苓、浙贝母、黄 连、吴茱萸、煅瓦楞子
(先煎)
、海螵蛸、连翘。中成药有加味左金丸。
辩证要点:肝胃热,以口干口苦,心烦易怒,嘈杂不适,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化肝煎:
青皮
陈皮
芍药各
6
克
牡丹皮
栀子
(
炒
)
泽泻
(
血见下部者用甘草代之
)
各
4.5
克
土贝母
6
~
9
克
怒气伤肝,气逆动火,胁痛胀满,烦热动血。
左金丸:黄连
12
克、
吴茱萸
2
克。
泻火,疏肝,和胃,止痛。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
3
、气血瘀阻:
症状:胸骨后或胃脘部刺痛,偶有烧心反酸,脘 腹胀满,或有吐血黑便,嗳气不舒,形体瘦
弱,吞咽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弦。治宜理气活血, 和胃降逆,方选丹参饮合失笑
散加味:丹参、
檀香、
砂仁
(后下)
、
蒲黄(包煎)
、
五灵脂(包煎)
、
川楝子、延胡索、郁金、
当归、茯苓、陈皮、半夏、三七粉(冲服)
。中成药有血府逐瘀颗粒、元胡止痛片。
辩证特点:气血瘀,以脘腹胀满,或有吐血黑便,嗳气不舒,吞咽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
脉涩或弦。< br>
丹参饮:丹参一两
[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钱半
[4.5g]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血瘀气滞,心胃诸痛。
是化瘀行气止痛之良方。以心胃诸痛,兼胸闷脘痞为证治要点。
失笑散:五灵脂(
酒研
)
、蒲黄
(
炒香
)
各
6g。
是治疗瘀血所致多种疼痛的基础方,尤以肝经血瘀者为宜。
若瘀血 甚者,
可酌加当归、
赤芍、
川芎、
桃仁、
红花、
丹参等以加 强活血祛瘀之力;
若兼见血虚者,可合四物汤同用,以增强养血调经之功;
若疼痛较剧者,可加乳香、没药、元胡等以化瘀止痛;
兼气滞者,可加香附、川楝子,或配合金铃子散以行气止痛;
兼寒者,加炮姜、艾叶、小茴香等以温经散寒。
4
、寒热错杂:
症状:胃脘痞塞、疼痛,烧心反酸,嗳气频频,呕吐泄泻。 有时既见口苦、口干、口臭、胃
中灼热、想吃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冷饮或胃部 受寒后出现胃部不
适、痛、胀等脾寒症状,舌苔白黄相间而腻,脉濡数或沉缓或沉弦。治宜辛开苦降,和 胃降
逆,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连、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吴茱萸、煅瓦楞子(先
煎)
、海螵蛸。中成药有半夏泻心片(丸)
。
辩证特点:寒热相间,有胃热症状之口臭、胃中灼热、大便干燥,又有胃部怕冷的症状,舌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12: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639.html
-
上一篇:导致胃酸反流的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生活小常识大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