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肝病治法
今天所讲“肝 病治法”
,是指中医的肝病,非指西医的
肝炎、肝硬化等肝病治法。但西医肝病,其症状所见, 往往
亦表现为中医的肝病,所以二者也有联系。然中医肝病,从
西医病名来说,则其包括范围甚 广,因此,如果我们对中医
肝病的治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则在临床中对很
多西医疾 病,用中医辨证论治,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我为
什么选择“中医肝病治法”这个题目的主要目的。现仅 就我
个人的一点体会,和大家进行一次学术交流,难免有错误和
不全面的地方,请大家指正。< br>
一、肝的经脉走向
讲中医肝病,必须首先要提一下肝的经脉行径,因为这
一点是 中医诊断肝病的重要依据。
肝的经脉 为足厥阴经,起于足大趾的大敦穴,经足背内
侧上至足内踝前,再上从小腿前内则面,经膝部上行大腿内
侧面进入阴毛之际,
绕过阴器到小腹,
向上挟行于胃的两侧,
会属于肝脏与胆 腑相联络,
再上行穿过横膈,
散布于胁肋部,
再沿喉咙的后侧,上行和目系相连,再行 至额部,与督脉会
于头顶之百会穴。其支脉由目系下行于颊部内侧环绕口唇里
面;又一支脉从肝 脏分出,穿过横膈输注于肺,与手太阴肺
经相接。
上述足厥阴肝经的行径与肝病的部位关系,主要是有关
阴器、小腹或少腹以及胸胁肋 部、眼目部以及头部等疾病。
二、肝脏主要生理、病理与疾病的关系
1
、肝藏血
“肝藏 血”出于《灵枢·本神篇》
;又《素问·五藏生
成篇》
:
“
人卧血归 于肝,
肝受血而能视,
……”
;
王冰说
:
“
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
者
?
肝主血海故也。< br>”
临证常见由于肝不藏血而引 起各种血证,
如呕血、
便血、
衄血、妇女崩漏等;又肝血不足,引起肝病的证候及症状 ,
如血虚生风而致抽搐、震颤、肢麻,以及眼目视物不清、雀
目、神志不宁、多梦、失眠、惊恐 等。
2
、肝藏魂
“肝藏魂”出于《素问·宣明五气论》
;又《灵枢·本神》
篇:
“ 肝藏血,血舍魂。
”什么是魂
?
《内经》
:
“随神往来者谓
之魂,
”神与魂实际上都是一种大脑的活动。肝血不足,魂
不守舍,可见多梦、易惊恐、卧寐不 安、梦游、梦语、幻觉
等。如宋·许叔微之珍珠母丸
(
珍珠母、当归、熟地、人参、< br>酸枣仁、柏子仁、犀角、茯神、沉香、龙齿、辰砂
)
即为治肝
经固虚内受风邪, 卧则魂散而不守,状若惊悸等症。
3
、肝主流泄
“疏泄”二字,最早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
,在其
论及五运 常变中,谓木运之平气称“敷和之纪”
;木运之不
及称“委和之纪”
;木运之太过称“ 发生之纪”
。谓“发生之
纪,是谓启陈,土疏泄,苍气达,阳和布化……”
。其意为< br>岁木太过,则开启布散阳和之气,以生发万物,春生之气上
发,则土得以疏泄。我体会,所谓土疏 泄,以人身脏腑讲,
应为肝木之气旺盛,则脾胃之土乃得以疏泄。内经明言“土
疏泄”不是言“ 木疏泄”
。
而“肝主疏泄”
,始于朱丹溪《格致余论》
。考该书“阳
有余阴不足论”
中:
“司疏 泄者肝也。
”
丹溪在本论中所指
“疏
泄”两字含义,似非今日我们所理解之“ 肝主疏泄”之意。
因为丹溪原文是“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
相火,而其系上属 于心,心若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
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亦暗流而疏泄矣。
”所以,肝司疏泄乃指月于脏相火动而精泄之
意。
今天我们所称之“肝主疏泄”
,是肝的条达疏畅之 性的
含义,是与肝气郁结相对而言,此可能从《素问·六元正纪
大论》
“木郁则达之” 而来。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
“肝
主疏泄”的主要特性:
(1)
情志方面:
若肝气疏畅条达,则精神安和和疏畅愉快。
若由于情志所伤,特别是所谓“郁怒伤肝”
,则肝气失于疏
泄,
不能条畅气机,
则可表现为郁闷不乐、
心烦欲哭、
多疑、
善虑 等;
如气郁化火,
则可产生急躁易怒、
失眠或精神躁狂。
(2)
脾胃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纳化 、升降功
能亦正常,
所谓土得木而达。
若肝失疏泄,
则脾胃气机失调,
可产生脘腹痛胀,
嗳气、
呕吐、
吞酸、
大便失调等。
正如清·唐
容川
《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
:
“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人胃,
全赖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清阳不升,则
不能疏泄水谷,渗泻、中 满之证在所不免”
。
(3)
气血方面:肝气失于疏泄,在气分则为肝气郁结,肝
之本经气郁失调,则可发生胸胁胀闷作痛, 或发生梅核气、
疝气等。
如 气分不调,久则影响血分,如胁痛久而不愈,则常使
肝络瘀阻而成徵瘕积聚;又郁则生热,血热妄行,而 为各种
血证,如吐血、呕血、衄血、尿血等。
(4)
通利二便:肝生疏泄,肝病失其疏泄之职可引起大便
不通,
小便徵短少。
如吴鞠通医案中治单腹胀一案,
谓:
“肝
主疏泄,肝病则不能疏 泄,故二便亦不能宣通。
”
4
、肝主筋
《棂枢 ·九针论》五主。
“肝主筋”
;
《素问·六节藏象
论》
:
“ 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
《素问·上古天真论》
:
“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
。临床上,凡筋病皆属
于肝,如抽搐、痉厥、强直、角弓 反张、震颤等。肝为风木
之脏,
所以这些症状,
皆称之谓肝风。
而引起肝风内 动之因,
有因热病,热极而生风者;有因热伤津液,津亏液竭而肝风
内动者;有因血虚,血不养 肝而肝风内动者;有因肾阴亏而
水不涵木而动肝风者。虽各种疾病不同,但表现皆为筋病,
而治 从肝风是一致的,且都可取得一定疗效。
5
、肝开窍于目
《素问·金匮真言论》
:
“东方色青、人通于肝,开
窍 于目、藏精于肝”
;
《灵枢·脉度》篇;
“肝气通于目,肝
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
”临床上如夜盲为肝血不足,目赤为肝
火,肝
精血不足,则视 物不清,两目干涩,又“肝得血而
能视”
。因此,大凡目之病,主要从肝论治。当然眼科目病,
五轮八廓,与五脏均有关系,不局限于肝之一脏。
6
、肝主风
肝为风木之脏,肝属厥阴风木。所以肝主风,临床之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性不行,而为头痛;肝 风内动,而为
筋病,为肢麻、舌麻、口眼歪斜……等。
三、肝和其它脏腑关系
< br>要讲肝病治法,就一定要联到肝和其它脏腑的病机联
系。有的治肝之病,须治其他脏腑;有的其它 脏腑之病,由
于肝病所致,而须兼治其肝。所以谈肝病就相当复杂。现从
以下几方面讲几点主要 的脏腑关系:
1
、肝和胆
胆附肝,肝胆相互为脏腑,一表一里,一
阴 一阳,一升一降,有经脉相连。
《灵枢·天年》篇:人“五
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 灭,目始不明”
。
《东医
宝鉴·胆腑》
:
“肝之余气,溢人于胆,聚 而人精。
”说明古
代明确指出了肝胆相互的密切关系,现在治黄疸病,认为胆
汁溢于肌 表,而从肝论治。
肝胆之气,从升降 来说,肝之气主升,胆之气主降,这
在脾胃病中更为重要,一般胃气失降而上逆,从胆胃论治,
脾气下陷,常升肝脾之气。
当然,< br>以上是从肝胆之气升降来说,
但临床上治肝之法,
本身也有升降不同。如柴胡是升疏肝气 ,所谓木喜条达;如
吴萸、川椒、白芍之类是降泄而非疏肝之药,故笼统地讲疏
泄肝气,亦当分 析各有所宜。又如方剂来说,柴胡疏肝散、
逍遥散之类是升疏肝脾药,
温胆汤是泄降胆胃药。< br>治各不同,
当以此类辨。
2
、肝和脾胃
肝属木,脾胃属土,肝木克制脾胃,其
临床意义如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肝气过亢乘胃:肝气过亢在肝脏本身为肝气上 逆而头
痛眩晕。因足厥阴肝经,上额交巅,又“诸风掉眩,皆属於
肝”
。肝气盛而克胃 。所谓肝气犯胃,则呕吐,其呕吐的特
点,常为呕吐酸苦。所以由头痛或眩晕而引起的呕吐,则常
须从肝治。例如吴萸汤之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萸为厥阴
本药为治肝气上逆引起之呕涎头痛。
②脾胃虚,肝木克土:如素有脾胃不足之证 ,如遇情怀
不适,或郁怒,则常引发脘腹作痛,或吞酸,或呕吐,或腹
痛泄泻等。
③脾胃虚而土不升木,则肝郁不舒;如脾胃不健,而常
伴胁肋胀满。
赵羽皇论遥逍散之用白术、
茯苓以及当归芍药时说 :
“肝
木之所以郁者,其说有二:一为土虚不能升木也,一为血少
不能养肝也,盖肝为 木气,全赖土以滋培,水为灌溉。若中
气虚则九地不升而木困之郁;阴血少则木无水润而肝遂以
枯。
”这对我们治疗肝病,是有一定意义的,也就是治肝气
郁结,不能仅从柴胡、香附、青皮… …等所谓疏肝理气之法
来考虑。
④肝脾与血相关:肝藏血、脾统血,如妇女崩漏,有的
要从调理肝脾治疗。
3
、肝与肾
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①同属下焦:如温病以三焦辨证,如传人下焦,实质上
主要是在肝肾两脏。
②母子相关:肾属水,肝属木,肝木依赖肾水之滋养。
所以肝阴不足,治须补养肾
阴。即虚则补母法。
③精血同源:肾藏精,肝藏血,肝血与肾精相互滋养,
故有
“肝肾同源”
之称。< br>肝为乙木,
肾为癸水,
故习惯称
“乙
癸同源”
。在疾病证候表 现常为肝肾同病,特别是老年人更
为常见。故治疗时常常肝肾同治。
《医宗己任编》高鼓峰治< br>肝肾的方剂就有滋肾生肝饮、滋肾清肝欢、疏肝益肾汤等,
历代不少方剂均为肝肾同治者。
①肝肾同藏相火:相火一般认为根源发自命 门,火动而
为患,常为阴虚之火。相火寄于肝肾二部,朱丹溪说:
“肝
肾之阴悉具相火 。
”虽然有相火寄于肝胆、三焦、心胞络,
主要者还是肝肾。朱丹溪说:
“胆者肝之腑 ;心胞络者肾之
配,三焦以焦言,而下焦司肝肾之分。
”所以治疗相火过旺
之阴虚证, 常须肝肾同治。
4
、肝与心
肝属木,心属火,木能生火,所以肝为母,
心为子。临床上依此理论治肝经实火,实则泻其子,而用泻
心火之法。
5
、肝与肺
肝属木,肺属金, 肺金克制肝木,临床上
肝火旺如清肝无效则用肺金以平肝木之法。又有肝火旺,则
反侮肺金,称 木火刑金,如胸胁痛、咳嗽气喘、咳血等症。
四、肝病治法
中医肝病是非 常复杂的,有的是由足厥阴肝经所通过的
部位,而诊为肝病,如疝气、少腹痛、胁痛、梅核气、头痛等;有的是由于脏腑间生克制化的病机变化而定其病在肝
者,如肝木犯胃、肝脾失调、肾虚肝旺等; 有的同肝脏本身
的病理变化而有各种不同的肝病,如肝阳上亢之头痛、肝风
上扰之眩晕、
肝风内动之震颤痉挛、
肝火上炎之目病……等。
又有肝与奇经八脉相关,所谓人脉隶于肝肾, 而与不少妇科
疾病有关。而各种肝病又有气血、寒热、虚实等不同的证候
表现,所以不能一一枚 举,现仅略述其大概。
至于治法,历 代以来,对同一种肝病,就可有不同的治
法和方药,所以就更为复杂。其中很多好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很好地重视。
现仅就个人管见,
作一归纳。
需要提出的是,
我认为清· 王旭高的《西溪书屋夜话录》对肝病治法,既有
理论概括,又是实际经验的总结,我体会对临床实践有很 大
的帮助。所以我基本上以此为基础,结合个人的一点体会来
谈对肝病的治法。现归纳为以下几 方面来讲:
(
一
)
肝气
肝脏从生理讲,
以血为体,
以气为用。
血属阴,
气属阳,
故 又称体阴而用阳。肝气之病,可因情志内伤,或脏腑间病
机变化,或外邪所引发。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两种 :
1
、肝气郁结
肝气以调和畅达为顺,若肝气因各种原因而引起 郁结,
所谓肝郁不畅,常为肝脏本经的气分失调,其症状如下:
(1)
胁肋胀痛:胁肋为肝经所过之地,为肝之分野,故肝< br>气郁结则为胁肋胀痛。一般可用疏肝法,如柴胡疏肝散、逍
遥散加减,王旭高对肝郁胁痛的治法有 以下几个层次:
①疏肝理气法,如香 附、橘叶、苏梗、青皮、郁金。如
偏热者加丹皮、
山栀,
偏寒者加吴萸,
我认 为还可以加肉桂;
若夹痰加半夏、茯苓。对胸胁作痛属气分者,我有时用吴鞠
通香附旋复花汤< br>(
香附、旋复花、苏子、陈皮、半夏、茯苓、
苡仁,
痛甚加降香
)。
本方主要以香附、
旋复花疏肝调气通络,
常获得较好疗效。如一例病毒引起的非 特异性心包炎,症状
以胸痛为主,可闻心包摩擦音,经用上方,胸痛遂即缓解。
有一例结核性胸 膜炎,长期高烧不退,胸痛,虽用链霉素治
疗,效不明显,加用上方后,发热即退,症状亦减。
②疏肝通络法:若胸胁疼痛日久不愈,虽用疏肝 理气法
亦无效,则此为久痛人络,由气分累及血分,当以和血通络
之法。王旭高疏肝通络法用当 归须、桃仁、旋复花、泽兰、
新绛,其实《吴鞠通医案》中胁痛门,基本上是用这类方剂
如当归 须、桃仁、降香、旋复花、苏子、青皮、郁金、香附、
川楝子、新绛、桂枝……等。叶天士《临证指南医 案》中不
少医案亦用此等方法,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祖方是张仲景治
肝著的旋复花汤。我对胸胁 痛久治不愈者,也常用此法加入
青葱叶,确有较好疗效。但对慢性肝炎之胁痛,则疗效似不
太理 想。
③柔肝法:胁肋胀痛用上述疏肝 法而无效,王旭高认为
用疏肝法而胁痛更甚则宜用柔肝法,药用当归、枸杞子、柏
子仁、牛膝, 偏寒加肉桂、苁蓉;有热加天冬、地黄。我体
会:肝气郁结不舒而胁痛,是由于肝血或肝阴不足者,此即
上面所讲“阴血少则木无水润而肝遂以枯,
”故用辛香调气
而无效。
除王旭高 之方外,
其他如魏玉璜之一贯煎
(
生地、
枸
杞、麦冬、当归、北沙参 、川楝子
)
,或滋肾生肝饮
(
熟地、
山药、山萸、丹皮、茯苓、泽泻 、五味子、当归、柴胡、白
术、甘草
)
,或滋肾清肝饮
(
熟地、山药 、萸肉、丹皮、茯苓、
泽泻、柴胡、白芍、山栀、枣仁、归身
)
。这些方剂均可酌情< br>选用。
(2)
“肝著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
复花汤主之”
。这是《金匮要略》对肝著病的症状 及治法。
我根据其意,对临床上遇见有些病人主诉胸间痞闷不舒、喜
叹息,常以手捶胸则较舒, 这种症状,亦按肝著之意,从肝
气失调为治。单用旋复花汤,药力较轻,我常合王旭高疏肝
理气 法及按胸痹之治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
全瓜蒌、
薤白、
桂技、
枳壳、厚 朴
)
予以治疗,具体常用方如旋复花、制香附、青陈
皮、苏梗、橘叶、郁金、全瓜蒌、 薤白、桂枝、枳壳为主。
若久病气虚,则加入党参;疼痛者加入归须、丹参、青葱。
本方主要是 疏肝理气解郁,兼通胸中之阳气。若气滞络瘀作
痛,则再加入活血通络之法,也往往获得较好效果。
(3)
梅核气:
《金匮 》称为“炙脔”
;
《赤水玄珠》
称为“梅
核气”
。自觉咽中似堵,犹 如梅核在咽,吞之不下,吐之不
出。此病乃属肝气郁结挟痰,男妇皆能患之。
《金匮要略》以半夏厚朴汤
(
半夏、厚朴、苏叶、茯苓、生姜
)
加全瓜蒌、
橘 叶、贝母、桔梗、香附、竹茹等,再随证之寒热而加减出
入,有一定疗效。
(4)
噎膈证:该证属“贲门失弛缓症”
,或称“贲门痉挛”
(
不属食道癌之噎膈证
)
,常由情志郁结所致。病人食饮 不下,
发噎,甚则呕吐。噎膈证中医病因甚多,但此证我常以调理
肝气为治,常用旋复花、制香 附、青皮、陈皮、白芍、橘叶、
全瓜蒌、郁金、贝母、茯苓、沙参、丹参、荷叶、砂仁壳等,
也 就是以《医学心悟》之启膈散
(
沙参、丹参、茯苓、川贝、
郁金、砂仁壳、荷叶蒂、杵 头糠
)
加减。
(5 )
少腹痛:少腹部亦属肝经所过之地,为肝在腹部之分
路,故少腹部疼痛,亦属肝病主症之一。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6:5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030.html
-
上一篇:影响血糖升高的因素有哪些
下一篇:糖尿病和血液病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