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市场分析
全球范围来看,糖尿病发病率均持续上升且控制不力
糖尿病是一个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在美国平均每天大约有
4000
人被诊断出患有 糖尿病,美国总人口中约有
8%
受到糖尿病的影响,其中三分之一还不知道其自身已经患病,过 去十年(
1998-2008
)美国成年人中的糖尿病新
发病例数增长了
90 %
,
2008
年由糖尿病导致的死亡率比
1987
年增长了
45%
,高于同期心血管疾病、中风和肿瘤引
起的死亡率。
中国糖尿病现状
最新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数据调查显示,在
20-70岁人口中,中国总人口糖尿病患病率分别是
2001
年的
2
倍,是
1994
年的
4
倍,患者人数约
4100
万,糖尿病前期患者人数 约
2000
万。
庞大的需求奠定中国大陆糖尿病药物市场高速增长的基础
根据
IMS
(医药咨询机构)数据显示,
2004-2008
的近
5
年间,中国大陆糖 尿病药物市场(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
素类药物)总体上以年均
30%
以上的速度增长 ,这个增速高于中国整体药品市场的平均增速
10
个百分点,
2007
年下半年至
2008
年上半年,中国大陆样本医院终端市场糖尿病药物采购金额已达人民币< br>47
亿元,如果算上
OTC
市场
的销售额,则整体市场规模已超过人民 币
80
亿元。口服降糖药物中关注格格列奈类药物前景:格列奈类药物是近
5
年中增长最快的口服降糖药,市场份额从
2003
年的
6.4%
快速提高到< br>15.3%
,年均增速为
38%
。阿卡波糖占据口服
降糖药物的最大份 额为
36.8%
,市场接受度高,预期未来三年内仍将保持
?
均
20 %
的增速。从上市公司产品线的分布
看,江苏恒瑞医药(
600276 SH
)及其关联企业的口服降糖药物品种组合较为完善,其拥有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瑞
格列奈、那格列奈四 个品种,其未来增长取决于其产品的销售进展,我们会密切关注。
胰岛素类似物将是未来最主要的糖尿病药物发展领域
胰岛素类似物是所有糖尿病药物 中治疗效果最接近人体自然生理调节曲线的药物。尽管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较短,但
是以年均翻番的速度 发展,
2008
年终端采购金额已达人民币
6.22
亿元,而
200 6
年才刚过
1
亿。整个胰岛素市场呈
高度垄断态势,
2008
年前三家外资企业已占有
95%
的份额,国内企业,如通化东宝(
600867 SH
),仅占不到
5%
的份额,面临的竞争压力巨大。
产业概述
糖尿病总体上是因为机体不能有效进行糖代谢而产生的一系列失调症,一般 根据发病的机理将其分为
I
型和
II
型糖尿
病两种,
其中< br>I
型的定义为人体不能或很少产生胰岛素,
此时必须从外源补充胰岛素,
I型的发生更多是因为遗传原因;
II
型则是指人体无法产生足够多的胰岛素,或者是对胰岛 素的利用发生了问题,以至于人体不能顺利分解葡萄糖,导
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超过一定标准,长此以 往将对身体造成全方位的损伤。这也是糖尿病最可怕的地方,它最终造
成人体器官如心血管、神经系统、 眼睛、肾脏等的损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并且极大地增加医疗负担。
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必须面对的挑战
有鉴于此,国际糖尿病联盟(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IDF
)于
2006
年发起了一项称为
“
为糖尿病联合起
来
”
(
Unite for Diabetes
)的 行动。吁请联合国通过一项关于糖尿病的决议案,由联合国提请所有会员国对糖尿病威
胁人类的健康予以 充分关注。
中国政府对糖尿病的应对
中国政府也于
2007年出版了中国目前最新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旨在减少糖尿病引起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并
将糖 尿病防治列入新医改的重点领域,计划用
3
年时间,在全国
20
个城市的1025
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
8200
名医生和护士进行系统培训,使
20
余万名糖尿病患者最终受益。
美国医疗保健支出虽高,但为糖尿病付出的代价仍日益上升
根据美国药物研究与制造 商协会(
PhRMA
)估计,
2007
年美国社会为糖尿病付出的代价是1740
亿元,其中包括直
接的医疗费用以及间接的经济损失如劳动能力的丧失等。与此同 时
2007
年美国医疗保健支出达到
2.2
万亿美元,占
美国
GDP
的
16.2%
;人均医疗保健支出为
7421
美元,以高居 世界第一的卫生费用仍未能阻止糖尿病流行的恶化。
根据
Diabetes Car e
杂志
(美国糖尿病协会出版的学术期刊)
估计,
2007?
美国< br>I
型糖尿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是
105
亿美元,间接的经济损失为
4 4
亿美元。
II
型糖尿病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为
1057
亿美元,间 接损失为
538
亿美元。
此外,未被确证的疑似糖尿病患者的损失也高达
18 0
亿美元,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费用为
25
亿美元,怀孕期间导致糖
尿病的妇女 的花费则为
6.4
亿美元。在
2007
年糖尿病造成的死亡原因排在美国总人 口死亡原因的第五位。
纵观全球,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数据显示2007
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为
2.46
亿,以每年新增
700万的速度发
展,至
2025
年患者预计人数将达
3.8
亿,其中
78%
的患者都生存在欧、美、日、大洋洲之外的地区,而中国和印度
又占了这
78%
中的绝大部分。
中国的情况及其严峻
根据
ID F
的预测,至
2025
年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将增加至
6000
万,仅 次于印度的
7000
万,排在巴西、俄罗斯和土
耳其之前,居世界第二位。
根据中华医学会在
1981
年的调研显示,糖尿病患病率仅为不到
1%
,后来在
1994
和
1996
年又分别进行了调查,显
示糖尿病发 病率缓慢上升,已超过
3.21%
,
2002
年在全国营养调查的同时进行了 糖尿病的流行情况,数据显示在
18
岁以上人口中,城市糖尿病患病率为
4.5%,农村为
1.8%
。由此推算出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糖尿病患病率已
达< br>8%
左右,
亦即每
12
个成人中就有一人患糖尿病。
时隔5
年之后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发起进行了最新一次的糖
尿病流行病学调查(
2 007
年
6
月至
2008
年
5
月完成的全国普查)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的居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
高,使得糖尿病的患病率大幅度升高,
20岁以上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达到
11.7
%,其中男性
13.3%
,女性
10.6%
。
随着年龄的增加,糖尿病的患病率明显增加,而在这么多的患者中得到良 好治疗和血糖控制的不到
25
%。
本次调查还发现男性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女 性,其中中年男性患病率增加明显,与
1994
年的糖尿病患病率相比,
2007~2 008
年度调查的中青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明显升高,而且糖尿病前期的增长幅度更为明显。
2 0~60
岁年龄段
的男性糖尿病患病率显着高于女性。与以前的数据相比,
25~64
岁的年龄段在
15
年中糖尿病患病率增加了四倍。中
国目前的糖尿病患病率已 经接近台湾和香港等以城市为主的地区。
上述数据还只是冰山的一角,因为糖尿病患者的未诊 断率很高。普查过程中发现的新增患者(即普查前他们并不知道
自己患病)比例接近六成,城市的未诊断 率为
52.5%
,农村则高达
67.64%
,糖尿病的预防意识和诊治率低下 ,很多
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得了糖尿病。
此外,糖尿病的后备军庞大(即糖尿病 前期患病者或称糖耐量受损者),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糖尿病患病
率,高达
15.2 %
,总人数接近
2000
万。未来中国的糖尿病防治任务更加艰巨。在单纯空腹血糖受 损(
IFG
)方面,
中年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而单纯糖耐量异常(
IGT)则是中年女性高于男性。
最终根据此次调研推算出中国的城镇人口中糖尿病患者人数约 为
4110
万,比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
推算的
2008
年患
者
3980
万多出了
130
万。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的高发有多种原因:
首先是遗传原因,根据中山第三人民医院翁建 平教授的研究,中国人有可能是糖尿病的易感种族,在富裕国家华人的
糖尿病患病率在
10%以上,明显高于当地白人,这个现象提示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其次是环境和经济因素 ,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引起的饮食结构改变,导致热量摄入过剩加上长期以来对健康教育的不
重视导致了 患病率急剧攀升,中国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能源消耗部分转移到了民众的腰围上。
另外,老龄 化也是重要原因,
II
型糖尿病是一种年龄相关性疾病,年龄越大,患病率越高。
4< br>千多万的患者带来的直
接后果就是造成巨大的资金和资源上的浪费,因为糖尿病最主要的危害就在 于其并发症,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
组织全国各省市对中国大城市
2
万多例住院糖 尿病患者的并发症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慢性
并发症相当普遍,患病率达到相当 高的程度。其中合并患有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眼及肾病者均占三分之一,而神经
病变者占
50
%以上,这些慢性病基本上就是医疗费用投入的无底洞。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
)的要求,一般一个国家的年度卫生总费用理应不低于当年
GDP
的
5
%,很遗憾的是中国
一直未曾达标,以此杯水车薪的支出来应对如此之多的糖尿病患者,我们 对未来实在感到忧虑。
从更大范围来看,
2009
年
2
月
27
日卫生部公布了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
数据显示调查地区居民的两周患病
率为
18.9%
(两周患病率是调查居民中两周内患病人次数与调查总人数之比,世界 各国普遍采用调查前两周内的患病
情况来估算患病率)
,其中城市
22.2%
、
农村
17.7%
,与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相比,
城市增加
6.9
个百分点,
农村增加
3.7
个百分点。以此推算,全国有明确诊断的慢 性病患者人数达
2.6
亿,过去
10
年平均每年净增加病例数
100 0
万,
其中高血压患者增加了
5.2
倍、
脑血管病患者增加了
2.6
倍、
糖尿病患者则增加了
7
倍,
情况实在不容乐观。
产业分析
庞大的需求奠定糖尿病药物高增长的基础
近
5
年中国的糖尿病药物,
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类药物总体上以
30
%以 上的速度增长,
这个增速高于中国整体药
品市场的平距增速
10
个百分点,更 远高于
WHO
在《
2007-2011
年世界糖尿病药物预测》中的
14
%的全球平均增
速。(如无另外指出,本报告中所有数据均来自
IMS Health
)。
在
2007
年下半年到
2008
年上半年间,
中国样本医院的糖尿病药物销售总金额已经达到
47
亿人民币,
其中值得注意
的是胰岛素类产品的份额在
08
年已经几乎跟口服糖尿病药物并驾齐驱 了,前者占
49.2%
,后者为
50.8
%,而
2003
年 胰岛素类产品的占比仅为
17.0
%,近
5
年来胰岛素类产品年均增速为33.5%
,口服降糖药物年均增速为
20.8%
。
以上数据 仅是
IMS
对中国样本医院临床终端的统计,根据国内市场调查公司
Menet
的数据分析,在医院获得药物的
患者占
58
%,另有
42
%则通过
OTC
等渠道获得,因此如果再加上糖尿病的中成药的销售额的话,实际的规模应已超
过人民币
80
亿元。
糖尿病药物市场竞争格局
在论述之 前,我们不得不很遗憾的说在中国医药市场上高端用药(不单是糖尿病药物)基本都被外资企业垄断。外资
企业挟优质品种和完善的医药学术推广之势占据了整个中国医药市场金字塔的顶部位置。目前,世界医药前20
强均
已进入中国建立合资或独资药企,其在中国医药市场上呈现绝对领先的地位,中国 医药市场的前
10
强企业中外资基
本能够占据
7
强以上。
临床常用的糖尿病药物基本以西药为主导,其特点是降糖机理明确,效果好,市场接受程度高,是用药的 主流,也是
各大企业争夺市场的焦点。常用的口服降糖西药主要分为
4
大类:
1
)
α
-
糖苷酶抑制剂;
2
)噻唑烷二酮类;
3< br>)二甲
双胍;
4
)胰岛素促泌剂。各主力细分品种也基本都是由外资企业占据领 先份额。而在治疗
I
型糖尿病中必须的胰岛素
类产品则通过吸入或注射使用,不算在口 服降糖药之类。
1.
α
-
糖苷酶抑制剂
该类品 种包括阿卡波糖(
Acarbose
)和伏格列波糖(
Voglibose
) 两种药物,合计占据了中国口服降糖药物的最大份
额达
36.8%
,其之所以能够在数 十种口服降糖药物占据最大份额的原因就在于其药理作用更适合东亚人群,该药物能
够减缓患者进食后对 糖分的吸收,亚洲人以米饭、馒头为主食的习惯有利于该药发挥作用。
2007
年下 半年至
2008
上半年中国大陆的样本医院
α
-
糖苷酶抑制剂的销售 额为人民币
8.82
亿元,
近
5
年平均增长率
为
2 2.7
%。该细分品类市场集中度非常高,阿卡波糖目前只有三家企业生产销售,分别是德国拜耳(BAY GR
)、华
东医药(
000963 CH
)和四川宝光药业(未上市)。而伏格列波糖也只有三家,分别是日本武田(
4502 TYO
)、浙
江震元(
000705 CN
)和江苏晨牌(未上市)。
1
)阿卡波糖
阿卡波糖 最早由德国拜耳开发,是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批准的第一个糖苷酶抑制剂,1984
年在德国上
市,
1995
年引进中国,
商品名为
“
拜糖平
(
Glucobay
)
”
,
阿卡波糖在 欧美市场表现一般
,
但在中国却空前成功,
2007
年下半年至< br>2008
上半年其在中国大陆的医院销售额为
7
亿元,
2003-20 08
年的年均增速为
19
%。
该品种也是拜耳集团在中国的子公司 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的主打产品,
占其营业收入的
30
%以上,
北京拜 耳在
中国市场投放的药品品种并不多,主力销售品种仅为
10
个左右,但是几乎每一个 在市场上都占据一定的份额,如其
抗生素拜复乐
Avalox
?
(莫西沙星< br>, Moxifloxacin Hydrochloride
)
,
心血管药物 拜新同
(硝苯地平控释片
, Adalat
?
)
都分别是各自细分品 类的前三位品种,其少而精的品种所具有的强大盈利能力与国内药企动辄几十上百个品种形成强
烈对比。
国内唯一稍能与拜糖平相抗衡的就是华东医药(
000963 CH
)的< br>“
卡博平
”
,
2002
年由华东医药开发成功上市销售,前三年的增速非常快,以翻番的速度成长,在
2006-2007
年间销售过亿,
2007
年下半年至
2008
上半年中国的医院
销售额是人民币
1. 35
亿元,该药
2008
年中期销售同比增速为
26
%,
2 008
年卡博平在国内的行政保护(享有独家销
售特权,类似于专利保护)到期,但华东医药围 绕这个产品的生产工艺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艺专利申请,有效地保护
了卡博平的利益,因此,我们认为短 期内国内其它化学药厂商还不会很快地对卡博平形成威胁。
生产阿卡波糖的第三个厂家是四川 宝光药业股份公司(未上市),由原来的泸州制药厂改制而来,其生产的阿卡波糖
胶囊于
200 4
年上市,至
2008
上半年销售规模仅为人民币
2500
万元,市 场影响力很小,销售增速也不稳定,对拜
唐平和卡博平基本不构成威胁。
2
)伏格列波糖
另外一种糖苷酶抑制剂伏格列波糖的市场情况与阿卡波糖相 比则逊色很多。该品种最早由日本武田制药开发,
1994
年在日本上市,目前在国内主要有武 田在天津的工厂生产销售,在国内上市数年来销售一直未能打开局面,年均销售
额始终在人民币
2000
万元规模上下。
国内现在有上海三维(未上市)和浙江海翔(
002099 SH
)进行了原料药的生产,制剂则由浙江震元(
000705 SH
)
和号 称没有一个自己销售人员、专业进行大包的江苏晨牌药业(未上市)于
2007
年下半年分别投 入市场。从终端数
据来看还处于刚开始铺货的阶段,销售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从以 上
α
-
糖苷酶抑制剂的终端格局来看,由于该类药物适应中国市场需求,阿卡波糖的整 体市场份额从
2003
年上半
年占口服降糖药物
30%
扩大到
2008
年上半年时的
35%
,
未来仍将有较大发展空间。
拜唐平 的领袖地位无人可以撼动,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拜耳公司在糖苷酶抑制剂市场上所做的学术推广和教育工作 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我们可以从
2006
年拜唐平在全国媒体的广告投放情况上看到其市场推广 力度。
如此力度的投放,有效地将
2006
年拜唐平的增速从
14
%提高到
2007
年的
22
%。有拜唐平在前面开路,我们对价格便宜
30
%的卡博平的销售前景更为看好。
2.
噻唑烷二酮类
作为
2000
年初刚刚上市的新一类口 服降糖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比二甲双胍和磺脲类等老一代降糖药更新的药
品,目前也是欧美主流的 口服降糖药。该品类的代表药物是葛兰素史克公司于
1999
年推出的并于
2001< br>年在中国正
式上市的罗格列酮(
Rosiglitazone
)(商品名:文迪 雅(
Avandia
)),其次是日本武田于
1999
年根据该类药物机理开发的另外一个产品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
)(商品名为
Act os
)。简单来说该类药物的药理是增强人体对胰岛
素的敏感性来改善糖尿病症状,因为
II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并不是没有胰岛素分泌,而是机体自身对胰岛素不敏感使其
不能正常发 挥作用。
2007
年上半年至
2008
年上半年,两种药物合计在 中国大陆的样本医院销售额为
2.79
亿元,占中国口服糖尿病药物
市场份额的
11.6%
,
其增速相对其它类降糖药物来说较快,
近
5
年平均增 长率为
39.6
%。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其在
2008
年的销售增速大 幅放缓,
这与
FDA
在
2008
年
2
月发布了关于 文迪雅有可能导致心血管副作用的风险警示有关,
葛兰
素史可于同年
5
月也在 中国市场宣布了文迪雅存在的心血管副作用。
致使其
2008
年的销售增速由
2007
年的
40
%急
跌为-
40%
,此后中国市场噻唑烷 二酮类药物的销售情况一直不理想。
1
)罗格列酮
葛兰素史克的文迪雅是罗格列酮市场的领军品种,紧随其后的是太极集团(
600129 SH
)的太罗(
2005
年上市),
以及恒瑞医药(
600276 SH
)与四川圣奥医药(未上市)的合资子公司成都恒瑞也于同年上市的爱能(
4mg
规格)
和科能(
1mg
规格)。其余的国内厂家还有浙江万马(未上市)、上海三维( 未上市)和贵州圣济堂(未上市),但
销售规模都在百万级别,市场影响力很小。
太 极集团的太罗在文迪雅的销售出现下滑时仍能保持向上,
2007
年
7
月至< br>2008
年
7
月销售额较上年同期增长
26
%,
而成 都恒瑞的爱能则小幅下滑,
且销售规模仅相当于太罗的
25
%,
因此未来在罗 格列酮药物市场上,
太极集团的太罗
值得关注。
不过从成都恒瑞的产品线来看,
尤其在
2004
年葛兰素史克公司的文迪雅因专利与国内企业发生纠纷以后,
葛兰素 主动放弃了
98805686
专利,因此未来国内以太罗为代表的企业应能对文迪雅发起强有力 的冲击。
2
)吡格列酮
吡格列酮国内主要的厂家有北京太洋药业 (未上市)(有意思的是其股东之一是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在武田的产
品刚推出不久也率先在国内抢 仿成功,于
2001
年上市,恒瑞医药的吡格列酮片剂瑞彤也于同年上市。基本上吡格列
酮市场以国内企业为主导,竞争的激烈程度远大于罗格列酮,目前市场上有
14
家的产品在竞 争,销售规模在千万级
别的则只有四家,分别是太洋、恒瑞医药、华东医药和四川宝光,
其余的 包括天津武田在内的都是百万元的销售规模。
截至
2008
年上半年,吡格 列酮在全国医院的年销售额为人民币
1.03
亿元,近五年平均增速为
56.2%,其中
2008
年
上半年同比增长了
42
%,与罗格列酮形成此 消彼涨的关系。
3.
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是由美国施贵宝公司发明 的一个糖尿病治疗的经典老药,迄今上市已经有
50
多年,经过数十年的临床考验
展现 出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药理仅是针对升高的血糖发挥作用,对正常水平的血糖无影响,而且还具备心血管< br>保护作用。二甲双胍在全球各主要的糖尿病指南中明确列为超重和肥胖
II
型糖尿病的一 线用药,尤其是对初诊患者来
说进行生活方式的调节和使用二甲双胍是一个很好的治疗开端。对于糖尿病 前期的患者来说使用二甲双胍还可以延缓
糖耐量异常向糖尿病的进展。
由于这是一个 过了专利保护期的老药,因此二甲双胍的国内生产企业众多,截至
2008
年中在市场上有销售 的企业多
达
70
多家,
是所有口服降糖药物市场竞争最激烈的品类,
整个二甲双胍药物
2007
年下半年至
2008
年上半年中国大
陆的 样本医院销售额为人民币
2.9
亿元,
占中国口服糖尿病药物市场份额的
12 %
,
小于
1H03
时的
16
%,
这源于近
5
年的缓慢增长,平均增长率为
13
%,落后于口服糖尿病药物的整体增速。
与前两类药物相同的是,二甲双胍类药仍是以外资原研厂家领军,国内企业随后。美国百时美施贵宝的格 华止
(
Glucophage
)
08
年中销售额为人民币
1 .76
亿元,占了整个二甲双胍市场份额的
60
%,余下的
40
%份 额则由
70
家左右的国内企业争夺,而这其中只有北京利龄恒泰药业有限公司(未上市)和贵州 圣济堂(未上市)的二甲双胍市
场规模在千万元级别,其余都是百万或更少,几无市场影响力。上市公司 中仅华北制药(
600812 CH
)、中西药业
(
600842 CH
)、万辉双鹤(双鹤药业(
600062 CH
)子公司)、恒瑞医药(成都恒瑞 )及天方药业(未上市)五家
有二甲双胍品种,但是规模都很小。
总体上来看二甲双 胍市场还是以施贵宝的产品最具竞争力,其外资的销售体系和学术推广能够稳定的将市场做起来,
而国内 企业销售不稳定,或者纯粹交给代理商操作,没有完整和长远的市场规划和维护,很难形成对施贵宝的威胁。我们认为,基本上国内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在这一类口服降糖药物上不会有大的作为。
胰岛素促泌剂
该类药物同双胍类一样是比较早应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临床使用的范围 很广,其药理主要是针对
II
型糖尿病人的胰岛
素分泌不足,根据化学结构和作用特点 的不同还分为两大类,分别是磺酰脲类(
Sulfonylurea
)和格列奈类
(< br>Nateglinide
),总计有
7
种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其总的份额占口服 降糖药物的
39.6
%,近五年(
2003-2008
)的
平均增速 为
16.8%
,但其中较新颖的格列奈类的市场增速远高于相对较成熟的磺酰脲类药物的增速。 具体情况详述如
下:
1
)磺酰脲类
磺酰脲类药物目前在 临床使用的有
5
种药物,
分别是:
(
1
)
格列苯脲
(
Glibenclamide
)
;
(
2
)
格列齐特
(
Gliclazide
)
;
(
3
)格 列美脲(
Glimepiride
);(
4
)格列吡嗪(
Glipi zide
);(
5
)格列喹酮(
Gliquidone
)。前
4
种都是属于
第二代的磺酰脲类药物,而格列美脲则是更新一代的长效降糖药物。
(
1
)格列苯脲
格列苯脲是较老的二代磺酰脲药物,国内生产企业 众多,在医院渠道有销售的企业约
30
家,总体上销售额和份额都
在逐年下降,在临床 终端规模最大的是天津太平洋药业(未上市),但也仅是不到百万的规模,基本上格列苯脲是将
会逐渐从 医院终端慢慢退出的低价药。
近期卫生部查处的
“
糖脂宁
”
胶囊就是因为大剂量非法添加格列苯脲后引发患者低血糖造成死亡事件,由于中国医疗体
制的深层次原 因,除非未来药品定价制度、医院采购制度进行彻底改革,否则类似格列苯脲这类非常廉价的药品未来
的 趋势就是让位于有更高价格空间的品种。广州药业(
600332 CH
)的消渴丸里面也是添 加了格列苯脲,其未来的发
展只能是靠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后获得一个平稳的增长,成为一个成熟稳定的品 种,很难预期再有快速增长。
(
2
)格列奇特
格列齐特 占据整个胰岛素促泌剂份额的
20
%,仅次于瑞格列奈的
34
%。该品类的领 导品牌是法国施唯雅(未上市)
的达美康(
Diamicron
),其也是格列齐特的 原研厂家,施唯雅于
1985
年将达美康引进中国,迄今为止仍占居该品
类
8 9
%的份额,
余下
11
%的份额由
40
多家国内企业瓜分,
上市公司中华北制药
(
600812 CH
)
、
鲁抗医药< br>(
600789
)
和恒瑞子公司成都恒瑞有该品种,
但销售额与达美康 有数量级上的差距。
达美康除了原研的
80mg/
片的规格外还推出
了
30mg
的缓释剂型,每日仅服用一次,极大地方便患者,这也是外资药企的策略,通过产品升级持续 的占领市场。
值得国内企业学习的是施维雅公司从
2005
年起和中华医学 会糖尿病学分会下属的中国胰岛素分泌研究组(
CGIS
)联
合设立
“
施维雅
-
胰岛素分泌研究成就奖
”
,旨在奖励中国在胰岛素分泌 研究领域中有突出贡献的研究人员,最新的
08
年第四届获奖者是现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的 主任杨文英教授,前面三届也都是国内糖尿病领域的学术权威。并且
施维雅公司于日前宣布
20 09
年新增设
“
施维雅
——
CGIS
胰岛素分泌研究新星奖
”
,此奖项将授予
40
岁以下的中青年
研究者,目前评选活动正式启 动。跨国公司就是采用这样的学术推广方式将自己的利益和国内相关领域学术权威们的
利益结合在一起, 构成牢不可破的市场地位,国内竞争者只能望其项背。
(
3
)格列美脲
在现有的
6
种格列类药物中,格 列美脲是最新一代长效的降糖药,同时也是
6
种当中我们最为看好的品种,该品类未
来 的发展空间很大,因为其本身的药理作用中具备诸多优点,不但可以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且可以改善机体对胰岛素
的利用,并且可以和胰岛素配合使用,适用于
II
型糖尿病的各阶段。截至
2 008
年上半年格列美脲总的份额占据胰岛
素促泌剂份额的
15.8%
,近
5
年平均增速高达
52
%,
从
2003
年的 不足
2
千万元的销售额快速增长到
2008
年上半年
的人民币
1.5
亿元。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约有
15
家左右的企业参与该品 类的竞争,领导品牌仍是外企,安万特公司(
SNY US
)的亚莫利
(
Am aryl
)
1996
年在美国上市,
2000
年引入中国市场,从
1H03
的
1
千万销售规模增长到
2008
年上半年 的人民币
7700
万元,近
5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
54.2
% ,紧随其后的是复星医药(
600196 CH
)旗下的江苏万邦的万苏平,销售
规模 约为亚莫利的一半,为人民币
3600
万元,因为基数小所以增速高于亚莫利,排在第三、四位 的分别是山东达因
海洋药业(未上市)和四川普渡药业(未上市),这两家的产品投放市场都早于万邦, 但是现在的销售规模都只在百
万级别,我们认为其很有可能不是自己做市场,而是选择了不合适的经销商 做坏了市场。未来很有可能就是亚莫利和
万苏平构成一品双规占据这个品类的市场。
(
4
)格列吡嗪
与美脲形成有趣对比的是格列吡嗪和格列喹酮,这 两个品种在
06
年之后增速下降,甚至倒退,与格列美脲的高增长
形成此消彼涨之势。 格列吡嗪由辉瑞(
PFE US
)原研,
1994
年
FDA
批准上市,
2001
年引入中国,但迄今为止销售
未过亿,始终徘徊在
6、
7
千万的规模。排在第二位的是山东迪沙药业(未上市)的格列吡嗪片,该企业的品种是 规
格最全的,
但是
2008
上半年的销售额却从
2007
年 同期的人民币
2600
万元掉到了
2000
万元,
第三位的是扬子江 药
业(未上市)的秦苏,规模更小,仅在
1000
万左右。格列吡嗪占整个中国胰岛素 促泌剂市场
13%
的份额。
(
5
)格列喹酮(
Gliquidone
)
格列 喹酮由德国知名药企勃林格殷格翰(未上市)开发,在中国其通过双鹤药业旗下的万辉双鹤合作生产,商品名糖< br>适平。该药在安全性方面的特点使其比较适合老年人使用,因此市场份额相对不大但比较稳定,占整个胰岛 素促泌剂
市场份额的
12
%,低于格列吡嗪的
13.5%
。
领导品牌就是万辉双鹤的糖适平,
其在
2006
年销售规模过亿后就稳定在
1
个亿的水平上,处于第
2
、
3
位的是天津药物研究院和吉林恒和制药 (未上市),规模比糖适平都小一个数量级。
以上
5
种磺酰脲类的胰岛素促 泌剂一直是数十年来的最主要口服降糖药,格列本脲、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控释片(瑞
易宁)和格列齐特 为中长效制剂,降糖作用较强;格列喹酮、格列吡嗪普通剂型为短效制剂,作用时间较短,这
5
种
磺酰脲类药物未来仍将处于一线用药地位,但市场份额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从
2003年中的占整个口服降糖药物的
38
%,下降到
2008
年中的
2 4
%,预计未来三年整体上仍能保持
15
%左右的增速。
2
)格列奈类
格列奈类降糖药物是一类较新型的胰岛素促泌剂。它比磺酰脲 类能更好的控制餐时血糖的增高,降低餐后血糖高峰,
安全性好,很少发生餐后低血糖,目前主要有瑞格 列奈(
Repaglinide
)、那格列奈(
Nateglinide
)和 米格列奈
(
MItiglinide
)。前两者在中国市场有售,并且由于其自身的特 点未来市场前景看好,在市场上形成与磺酰脲类药物
彼此代替的态势,近
5
年在口服降 糖药物中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从
03
年中的
6.4%
提高到
08年中的
15.3%
。
(
1
)瑞格列奈
瑞格列奈由诺和诺德(
NVO US
)和勃林格殷格翰联合开发,于
1998
年在美国上市,
2000
年引入中国,同年江苏恒
瑞旗下的豪森药业的瑞格列 奈原料和片剂也获得
SFDA
的批文,迄今为止市场上就是这两家生产销售瑞格列奈。其中诺和诺德的瑞格列奈(商品名:诺和龙)占居绝对领先地位,销售额从
2003
年上半年的 人民币
5200
万元快速增加
到
2008
年上半年的
2.6
亿元,近五年平均增速为
38
%,这一增速是所有口服降糖药物类别中最快的,这与产 品特性
和诺和诺德强大的糖尿病药物销售渠道是密不可分的,
相比之下豪森的瑞格列奈
(商品名:
孚来迪)
则规模尚小,
2007
年下半年至
2008年上半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
6000
万元,孚来迪和诺和龙在国内的行政保护分别于
2006
年和
2007
年到期,有远见的国内企业应该加紧跟进。
(
2
)那格列奈
那格列奈由日本第二大的制药集团安斯泰来
Astellas Pharma
(
4503 TYO
;
原山之内制药和藤泽制药合并而来)和味
之素
Ajinomoto
(
2802 TYO
)以及
Roussel Morishjtu
公司联合开发,诺华公司(
NVO US
)获得其在日本以外的< br>全球主要市场的销售权,于
2001
年在美国上市,商品名
Starlix,于
2004
年进入中国,销售势头迅猛,以翻番的增
速提升,至
200 8
年上半年时的销售规模为人民币
4000
万元,该产品日本原研厂家未在中国申请专 利,因此国内的
仿制药多于瑞格列奈,恒瑞医药、江苏万邦、江苏正大天晴(未上市)、天方药业(未上 市)、扬子江药业和联邦制
药(
3933 HK
;买入)都有仿制品上市销售,但是销 售规模与诺华差距都在
10
倍以上,仅从增速上看恒瑞、扬子江、
正大天晴和天方药业 势头较好,总体来说那格列奈市场刚刚进入混战阶段,国内企业的产品只比诺华晚两年,且参与
各方的实 力不弱,在糖尿病口服制剂上国内企业能胜出的品类很可能就在那格列奈。
5.
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
大陆胰岛素市场呈高速垄断态势
中国大陆的胰岛素市场的发展脱
?
开
?
麦诺和诺德公司的参与。早在上个 世纪
?
十
?
代诺和诺德的胰岛素产品就以进口的
形式引入中国,1994?
正式进入中国并在天津建厂生产胰岛素制剂。经过
15?
的发展,诺和 诺德在中国的业务收入已
经占其营收的重要部分,
根据诺和诺德
2008?
报 显示,
中国大陆为代表的国际区占其营收的
19%
,
但是增速同比最快,达
21%
,此增速是诺和诺德的大本营欧洲市场增速的三倍,因此为
??
好的服务中国大陆并向亚太区域扩展,诺和诺德
2008?
宣布投资
4
亿美元 在天津建设新厂房,全
?
向中国市场引进
?
先进的胰岛素类似物制剂。
礼来是紧接着诺和诺德向中国引进胰岛素制剂的医药巨头,早在
1918
年礼来成 立不久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分支机构
就设在中国上海,
风云变幻
70
多年后,
礼来于
1993
年重返中国,
1996
年在中国的生产基地苏州礼来 工厂破土动工,
1997
年向中国市场推出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使用重组
DNA
技术)产品(商品名优泌林
Humulin
),
2005
年在中国
上市了世界上第一个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商品名优泌乐
Humalog
)。
法国医药巨头赛诺菲
-
安万特(
Euronext Paris:SAN; NYSE:SNY
)是第三家向中国市场引进胰岛素制剂的企业,其研
发的长效胰岛素产品——
甘精胰岛素(商品名:来得时
Lantus
)于
2001?
美国上市,三
?
后就引入中国。上述三家企
业就是目前在大陆市场上占据
?< br>胰岛素市场垄断地位的巨头。截止
08?12
月
31
日,三家合计占有
95%
的市场份额,
剩下
?
到
5%
属于国内两家量 产的胰岛素企业,通化东宝(
600867 CH
)和甘李药业(未上市)。
新型胰岛素类似物的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在中国市场上的胰岛素制剂从技术水平上可以 分为低端动物胰岛素
(一代胰岛素)
、
中端同时也是用
?
最大的基因
工程重组人胰岛素(二代胰岛素)、高端的胰岛素类似物(又称三代胰岛素)等三大类,其中动物胰岛素 曾经因为价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6: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7006.html
-
上一篇: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
下一篇:糖尿病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