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糖尿病相关知识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06:36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怀疑老婆有外遇怎么办)
认识糖尿病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 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
全身性、
代谢性
疾病,
以血浆葡萄糖水 平增高为特征,
主要是因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
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而影 响正常生理活动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分为
1
型糖尿病、
2
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常见原因(病因)

遗传因素:
大量调查研究发现,
糖尿病患者亲属 中,
糖尿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2
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比
1
型 糖尿病更明显。但糖尿病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病,因
为最终是否发病不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与环境因 素也有很大关系。

环境因素:
主要指不良生活方式如摄入高热量、
高脂肪饮 食,
肥胖和体力活动不足等。

感染与免疫因素:

1
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症状(高血糖所导致的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皮 肤瘙痒、视力模糊等
急性代谢紊乱表现)
+
空腹血糖≥
7.0mmol/L< br>。

有症状
+
随机血糖≥
11.1mmol/L


葡萄糖耐量试验
2
小时血糖≥
11.1mmol/L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改日重复检查。


糖尿病的临床表现?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为“三多一少”
,即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减轻,且伴有疲乏无力。
但是大多数病人可症状不明显,
糖尿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一定有症状,
因 此
也有人称它为“无声的杀手”
。因此建议年龄超过
40
岁的人每年至少应当 做
1-2
次的
血糖检查,以排除糖尿病。





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





如果病 情得不到很好控制,
进一步发展则会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
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心脑血管病
变、糖尿 病足。

与糖尿病相关的特殊检查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当您检查后发现空腹或餐后血糖比健康人高,但没有
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 时,
就需进一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来确定究竟是糖尿病前
期还是糖尿病。

胰岛功能测定:
本试验包括胰岛素释放试验和
C
肽释放试验。
如 果您已经确诊为糖尿
病的可做馒头餐试验,
以了解胰岛功能的衰竭程度,
同时还有助于 诊断糖尿病的临床
分型。

为了全面了解病情,您还需检查下列指标:

血化验


特别是血脂、肝肾功能等,糖尿病患者往往同时合并血脂异常及高 粘血症,
这些都属于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应当及早检查、及早发现、及早干预。

血压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比单纯高血压预后要严重得多。因此一般要求血压 控制在
140/80mmHg
以下,对已出现蛋白尿者,要求控制在
125/75mm Hg
以下。

眼科检查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往往没 有症状,
晚期则没有良好的治疗方法。

尿病患者初诊时就应该做眼科检查,绝不能等 到眼睛看不清楚才去检查眼底。

尿微量白蛋白


了解有无早期肾功能下降。

神经科检查

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心电图、心脏彩色超声检查

了解有无冠心病及心功能不全。

颈动脉、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


了解是否有颈动脉、下肢动脉硬化、斑块或狭窄。

胸部
X
线片

明确是否同时合并肺部感染或肺结核。

骨密度检查:
了解有无骨质疏松。

需要指出的是,
糖尿病慢性并发 症在早期阶段往往没有明显症状。
一旦有了症状,

发症多已进入中晚期,此时病情往 往不可逆转,治疗难度增大,效果欠佳。最好的办
法就是早期诊断、及早治疗。因此,在糖尿病诊断之初 ,无论您有无并发症症状,均
应进行一次全面体检,以后还有定期复查。


合理的饮食
---
管住嘴


糖尿病饮食宣教

医学营养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

1.
控制总热量

根据年龄、
体重、劳动消耗选择总热量。标准体重 (公斤)
=身高(厘米)

105
饮食估算:
1)
主食(为未烹饪的生重,一天的量)

休息

4-5


2


副食

新鲜蔬菜

1-2


牛奶

250
毫升

鸡蛋

1


瘦肉

1-2


豆制品

1-2


烹调油

2-3
汤匙



6


轻体力劳动

5-6


中体力劳动

6-7


重体力劳动

7-8


2.
均衡营养,合理搭配


健康的糖尿病饮食需要碳水化合 物、
蛋白质和脂肪这三种营养成分提供身体需要
的能量。碳水化合物占
55

60
%,蛋白质占
10

15
%,脂肪占
30%以下,维生素、
无机盐要充足。

1)

碳水化合物的种类: 面食、大米和五谷杂粮;葡萄糖、白沙糖、水果糖等;水
果类;部分的蔬菜:豆类菜、淀粉类菜。

2)

蛋白质的种类:蛋类;奶类;鱼虾类;部分瘦肉;黄豆类:豆腐、豆浆等。

3)

脂肪的种类:动植物油;动物内脏;肥肉、动物的皮;干果类:花生、瓜子、< br>核桃仁等。

3.
少食多餐,规律进餐


一 日至少三餐,定时定量。一般按
1/5

2/5

2/5

1/3

1/3

1/3
分配主食。
对于注射胰岛 素或者经常出现低血糖的患者除
3
正餐外,
最好有
2-3
次加餐。< br>少食多
餐一方面可以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还可以减轻胰岛
β
细胞的负担 。
但应注意加餐应从
3
正餐中匀出
1/4

1/5
作为两餐间的加餐,总热量不变。

4.
饮食清淡,低脂少油,低盐低糖


少吃富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的食物;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每日食盐最好控制在
6
克以内


5.
高纤维饮食


尽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每日饮食中最好要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

6.
适量饮酒,坚决戒烟


酒精只有热量没有营养,
饮酒会损害肝脏功能使血糖不稳定;
空腹饮酒容易出现
低血糖。
限制饮酒量不超过< br>1-2
份标准量
/

(一份标准量为:
啤酒
350m l

红酒
150ml
或低度白酒
45ml
,各约含酒精15g

;吸烟降低胰岛素敏感性,显著增加心、脑血管
疾病的风险。

7.
水果的选择


由于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无 机盐和膳食纤维,
但水果也含碳水化合物,
如果
糖等。这些糖类消化、吸收较快,升高 血糖的作用比粮食要快,所以:
1
)对于血糖
较高的病人来说最好不要食用。血糖稳定 的情况下(空腹血糖
7.0mmol/L
,餐后血糖
小于
10mmol/L< br>)可以食用。

1)

食用水果要定量。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一天可 以食用水果
3

4
两。

2)

食用水果的时间宜安排在两顿正餐之间,而不要在餐后马上食用水果。

8.
每天足量饮水

饮水应少量多饮,是主动,不要感到口渴时再喝水。饮水 最好选择白开水。每日
保证
6-8
杯水的摄入,
1500-2000ml左右,不推荐含糖饮料,如汽水、果汁饮料等。


坚持运动
---
迈开腿

1.
运动的禁忌症:
增值 性视网膜病变、严重高血压(
180/120

、血糖不稳定(大于
16.7
、小于
5.6
)糖尿病足、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不稳定性心绞痛、严重心律失常、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2.
运动的好处:
运动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改善血糖控制,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血
脂水平,增强心血管功能。

3.
运 动的时间:
应从吃第一口饭算起,
在饭后
1
小时左右开始运动,
因为 此时血糖较
高,
运动时不易发生低血糖。
切记:
千万不要空腹做运动。
每周
3-5
次,
每次
30-60min

每周≥
150min


4
.运动的强度:
可根据自身感觉来掌握,即周身 发热、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或
气喘吁吁,但能说话、不能唱歌。

5.
运 动的方式:
根据年龄、身体情况、爱好和环境条件等选择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
低强度的运动包 括:散步、做操、太极拳等;中等强度的运动包括:快走、慢跑等。

自我监测是保证

自我监测的目的:
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能够有效地监测糖尿病的病情变化< br>和治疗效果,
以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从而有效延缓并发 症的
发生、发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自我监测血糖的方案:
取决于病情、治疗的目标和治疗方案。

1.
因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而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
4-7
次血糖或根据治疗需
要监 测血糖,直到血糖得到控制。

2.
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控制糖尿病的患者,
可 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通过血糖监测了解饮食
控制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来来调整饮食和运动。
3.
使用口服降糖药者可每周监测
2-4
次空腹或餐后血糖,
或在就诊前 的一周内连续监
测三天,每天监测
7
点血糖(早餐前后、午餐前后、晚餐前后和睡前)


4.
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可根据胰岛素治疗方案进行相应的血糖监测:1
)使用基础胰岛
素的患者应监测空腹血糖,根据空腹血糖调整睡前胰岛素的剂量。
2
)使用预混胰岛
素者应监测空腹和晚餐前血糖,
根据空腹血糖调整晚餐前胰岛素剂 量,
根据晚餐前血
糖调整早餐前胰岛素剂量。
3
)使用餐时胰岛素者应监测餐 后血糖和餐前血糖,并根
据餐后血糖和下一餐前血糖调整上一餐前的胰岛素剂量。

空腹血糖指至少禁食
8
小时以上所测得的血糖。

餐后
2< br>小时血糖指以进食第一口时间开始,
2
小时后所测得的血糖。

就诊前 一天监测
4-7
次血糖,分别为晨空腹、三餐后
2
小时、睡前等。

记录血糖监测的结果,以帮助调整治疗方案。

血糖的控制目标:
正常值为空腹
3.9-6.1 mmol/L
;餐后
3.9-7.8 mmol/L
。但血糖控
制目标必须个 体化,
儿童、
老年人、
有严重合并症患者以及有严重或频发低血糖史的
患者宜 适当放宽,一般控制在
4.4-7.0 mmol/L
;餐后小于
10 mmol/L


简单的说就是
4 5 6 7 8
所有时间点的血糖均应高于
4mmol/L


空腹血糖在
5-6 mmol/L
左右(理想范围)
。不超过
7 mmol/L


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 mmol/L
左右(理想范围)

8

9 mmol/L
可接受,但不超过
10 mmol/L


如果年纪大 于
70
岁的病人可适当放宽要求,空腹

7mmol/L
,餐后
10
mmol/L
,睡前
血糖小于
6.6mmol/L
可适当加餐,其他人睡前血糖小于
5.6mmol/L
可适量加餐。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6: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967.html

糖尿病相关知识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