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6-15生理学习题--答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05:36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共振吸脂)


第六章

血液与运动


.
选择题

1.
一个人体重为
50kg
,其血量约为多少(
A


A. 4 L B. 2.5 L C. 5 L D. 3 L
2.
对血浆
pH
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缓冲对是(
B


A. Na
2
HPO
4
/NaH
2
PO
4
B. NaHCO
3
/H
2
CO
3

C.
蛋白质
/
蛋白质—
Na+ D. KHCO
3
/H
2
CO
3

3.
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哪种物质形成(
B


A.
球蛋白

B.
白蛋白
C.
纤维蛋白原
D.
无机盐

4.
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有哪种物质
形成

B


+
-
+
A.
葡萄糖
B. Na

Cl
C. K
D.
白蛋白

5.
血浆蛋白浓度下降可导致组织水肿,其主要原因是(
A


A.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B.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

C.
组织胶体渗透压升高
D.
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6.
剧烈运动时,血浆中明显下降的成分是(
D


A.
乳酸
B.
非蛋白质
C.
血浆蛋白
D.
碱贮备

7.
某人的红细胞与
B
型血的血清产生凝集反 应,
而其血清不与
B
型血的红细胞产生凝集反应,
此人血型为(
B



A. B

B. AB

C. A

D. O


8.
下面哪种物质可作为评定耐力运动员安静状态时的生理指标(
C )
A.
血细胞
B.
血小板
C.
血红蛋白
D.
碱储备

9.
人体急性失血量如果超过血液总量的百分之多少就可能有生命危险(
C


A. 5% B. 10% C. 30% D. 20%
10.
血液中除去血细胞外,剩余部分是(
D


A.
体液
B.
血清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11.
机体组织液中哪种物质的含量与血浆不同(
D


A. Na+
浓度
-
浓度
C.
晶体渗透压
D.
蛋白质

12.
长跑引起体内血液粘滞性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B


A.
血浆蛋白增多
B.
血液浓缩
C.
红细胞增多
D.
进入血液的代谢产物增多

二、判断题

1.
只要红细胞比容值增大,血液运输
O
2< br>和
CO
2
能力就增强,反之减弱。
(
×
)
2.
某人血清中含有抗
B
凝集素,其血型一定是
A
型。
(
×
)
3.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分子或颗粒数目无关,而与分子或颗粒的大小有关。
(
×
)
4.
内环境与外环境是相对而言的,通常是指细胞生存的环境,及细胞外液。
(

)
5.
细胞粘滞性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蛋白的含量,而与血细胞的数量无关。
(
×
)
6.
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于水分进出毛血细管起着调节作用。
(
×
)
三、填空题

1.
血液由

血浆



血细胞

组成。

2.
正常成人体液约占体重的

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七十

,依据其所在的部位可分为

细胞内液

,和

细胞外液



3.
加入抗凝剂的血液离心后可明显区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

血浆

,下层是

血细




12
-1
4.
正常成年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男性为


4.5-5.5


×
10
个·
L

,女性为

12
-1

3.5-5.0
)×
10
个·
L




9
-1
5.
人体每升血液中,
白细胞的正常含量为


4.0-10

×
10
个·
L


血小板为


100-300


9
-1
×
10
个·
L



四、名词解释

1.
红细胞比容:

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2.
血型: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3.
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即称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

五、简答题

1.
简述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

答:
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两部分组成,
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它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于调节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

由于血浆中蛋白质分子量大
分子数量少,
所产生
的渗透压较小,
主要来自于白蛋白,
其实是球蛋白,
由于血浆蛋白一般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
所以血浆白蛋白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将下降,可因组 织液回流减少而形成组织水肿。

六、论述题

1.
试分析血红蛋白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答: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 的主要成分,
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并对酸性物质起缓冲
作用,血红蛋白是影 响最大摄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

血红蛋白的数量也是影响人体有
氧运动能力的一 个重要因素,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男性为
160-170g/L
,女性为
150- 160g/L
,此时,氧的运输能力达到最佳,如果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即出现贫血,造成
机 体氧气供给不足,
导致运动能力下降,
甚至影响机体健康水平,
如果血红蛋白值过高, 血
液中红细胞数量和压积也必然增多,血液粘滞度增高

血细胞通过小血管的能力下降 ,导致
组织供氧减少,
运动能力也会下降。
所以血红蛋白的数量必须保持在一个最佳范 围,
在运动
训练中,可利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机能状态,训练水平和预测运动能力。

七、案列分析题


某年五月,一名
17
岁男运动员到医院就诊,

主诉胸痛、胸闷气短 、头晕两个月有余,开
时较轻,
后逐渐加重,
运动成绩下降,
运动后症状更加 严重。
经查:
心电图正常,
胸透正常,
12
血常规检查结果显示:< br>RBC

5.74
×
10
/L

Hb

18.2g/L,HCT

50.1%

血小板压积为
0.31%

医生看完报告后问道:
“最近你吃什么营养品了吗?”该运动员说:“正在喝
**
补剂,
听教练
说这种补剂可以增加红细胞,是提高耐力的补 品,
队友都喝,
我觉得我耐力差些,
所以每次
都喝得多些”
。听到这 儿医生笑了,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


答:
分析要点:
这位运动员 不适症状的出现源自于盲目补充营业物质,
没有及时科学监控,
掌握适宜的量。
之所以 出现这样的症状主要是因为过度的营业物质的补充,
致使血液中红细
胞数目和血红蛋白浓度过高 而引起,

12
红细胞数目超过了正常范围(正常值(
4.5-5.5
)×
10
/L

,红细胞压积偏高(正常范围百
分之
40
到百分之五十)
,红细胞比容是决定血液黏滞度的最主要的因素,红细胞比容越大,
血 液黏滞度就越高,
心脏的负担加重,同时,
由于红细胞数目过多,使红细胞通过小血管的
能力下降,
导致组织供氧减少,
而心肌和脑组织是对氧含量变化非常敏感的组织,
因 为导致
胸痛,胸闷气短,头晕,天气炎热时进行运动,由于大量出汗导致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相
对增大,血液黏滞度也随之增加。因此导致运动后症状加重。


第七章

呼吸与运动

一、选择题

1.
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可称为(


B



A.
外呼吸
B.
肺换气
C.
组织换气
D.
肺通气

2.
呼吸过程中气体交换的部位是(


C



A.
呼吸道、肺泡
B.
呼吸道

C.
肺泡、组织
D.
血液

3.
肺泡本身没有肌肉无法收缩,实现肺通气的

动力是(


C



A.
肺内压和大气压之差
B.
肺的弹性回缩力

C
.呼吸肌的舒缩
D
.肺内压与胸膜腔内压之差

4
.在呼吸道通畅的情况下,胸膜腔内压的变化是(


C



A
.吸气、呼气之末等于大气压
B.
呼气时呈正压

C
.吸气、呼气时都呈负压
D
.憋气时呈负压

5
.肺内所能容纳的气体总量称为肺总容量,可用下列哪种方法求得(


C



A
.肺活量
+
潮气量
B
.功能余气量
+
潮气量

C
.肺活量
+
余气量
D
.余气量
+
补呼气量

6
.每分通气量与每分肺泡通气量之差相当于哪两项的乘积(


D



A.
潮气量
X
呼吸频率
B.
功能余气量
X
呼吸频率

C.
余气量
X
呼吸频率
D
.无效腔容量
X
呼吸频率

7
.体内氧分压由高向低的顺序通常是(


D



A
.静脉血、肺泡气、动脉血、组织细胞
B
.肺泡气、静脉血、动脉血、组织细胞

C
.组织细胞、静脉血、动脉血、肺泡气
D
.肺泡气、动脉血、静脉血、组织细胞

8
.在肺血流量不变的情况下,呼吸频率加倍、呼吸深度减半,通气/血流比值
( A )
A
.下降
B.
升高
c
.不变
D
.不确定

9.
人体最基本的呼吸中枢位于(


B



A
.脊髓
B.
延髓
C
.大脑皮质
D
.脑桥

10.
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称为
( B )
A
.外呼吸
B
.内呼吸
C
.肺通气
D
.肺换气

11.
下列指标中,可引起血液氧离曲线右移的是(


D



A

C0
2
分压降低
B
.温度降低
C

pH
升高
D

CO
2
分压升高

12.
下列哪一指标可最有效地评定肺的换气功能(


D



A
.氧利用系数
B
.时间肺活量
C
.每分最大通气量
D
.通气/血流比值

13
.气体扩散的速度与诸多因素有关,下面正确的描述是(


C



A
.与温度呈反比
B.
与扩散距离成正比

C
.与分压差成正比
D
.与扩散面积呈反比

14.
下列有关运动时通气/血流比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A



A
.中小强度运动时,通气/血流比值变化不大

B
.增强心脏功能,通气/血流比值大于
0.84
C
.剧烈运动时,通气/血流比值下降

D
.剧烈运动时,通气/血流比值的保持主要取决于肺泡通气量

二、判断题

1
.流经肺毛细血管的血液从肺泡内摄取的
0
2
越多,说明氧利用系数越大。
(
×
)
2< br>.运动时如憋气时间过长可引起胸内负压过小,造成血液回流增加,大脑供血不足而出现
晕眩。< br> (
×

)

3
.正常人第
1
2

3
秒的时间肺活量值中,第三秒的意义最大。
(
×

)
4
.氧通气当量不与每分通气量成正比,而是与肺泡通气量成正比。
(
×

)

5
.适量运动时,运动员的每分通气量大于一般人,说明运动员肺通气功能强。
(
×
)
6.
人体动脉血、静脉血和组织细胞中的氧分压呈依次递减趋势。
(

)
7.
剧烈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的增加,可使通气/血流比值下降。
(
×
)
8.
人体无论怎样用力呼气都不能将全部气体呼出,肺内总会有一部分余留气体。
(

)
9.
人体最基本的呼吸中枢位于延髓,
但正常的节 律性呼吸是延髓与高位中枢共同作用的结果。

(

)
1 0

在正常情况下呼吸时,
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压,
因此亦称为胸内 负压。
(

)
11.
运动时由于肌细胞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提高,所以氧利用系数高于安静时。
(

)
三、填空题

1
.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

内呼吸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2
.人体在完成需要胸廓固定的动作时,应以

腹式

呼吸为主;在完成需要腹肌紧张的动
作时,应以

胸式

呼吸为主。

3
.正常成人第
1

2
、< br>3
秒末的时间肺活量分别约为
83%

96%
、和
99%


4
.肺总容量是潮气量、

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和余气量之和。

5
.经过长期的运动训练,可导致安静时的呼吸深度

加大

,而呼吸频率

下降



6
.运动强度较低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

呼吸深度

的增加,

当运动强度增加到
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

呼吸频率

的增加。

7.
运动时,
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

线性

相关,
即每分通气量越大,
说明
运动强度

越大



8.
训练有素者与正常人相比,
每分通气量在亚极量运动时的增加幅度

较少


而在极量强
度运动时的增加幅度

较大



9.
外呼吸包括

肺通气



肺换气

两个过程。

10.
我国正常成年人的肺活量,男性约为
3500mL
、女性约为
2500mL


11.
肺的总容量包括潮气量、补吸气量、

补呼气量



余气量



四、名词解释

1
、呼吸: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2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为肺活量,其值相当于潮气量、补呼
气量和补吸气量三者之和 。

3
、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尽快的速度完成呼气,分别测量第
1

2

3S
末的呼出
气量,计算其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数, 分别称第
1

2

3S
的时间肺活量。

4
、每分通气量:人体通过呼吸,每分钟能进入肺泡或从肺泡中呼出的气体量,称为每分气
体量 。

5
、肺泡通气量: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其值为(潮气量
-
无效腔)
x
呼吸频率(次
/min



6
、氧通气当量:每分钟通气量与每分钟摄氧量(
VE/VO
2
)的 比值,称为氧通气当量。

7
、通气
/
血流比值: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称为通气
/
血流比
值。

8
、氧利用系数:血液流经组织时释放出的
O
2
占动态血氧含量的百分数称为氧利用系 数。

9
、氧脉搏:人体从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中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可用 每分摄氧量
除以每分钟心率计算。

五、简答题

1
、何谓呼吸?简述呼吸过程的几个环节。


:
呼吸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共包括外呼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三个环节:

①外呼吸:
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
包括肺通气与肺换气两个过程,

通气是指 肺与外环境的气体交换,肺换气是指肺泡与肺毛细管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②气体在血液中的运 输:
通过血液循环将吸入的氧运送到组织细胞,
同时把组织细胞产
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 肺的过程。

③内呼吸:组织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六、论述题

1.
试述人体肺通气功能对运动训练所产生的反应和适应。


人体肺通气 功能对运动的反应表现是:
①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成线性关
系,若超过这一范围 ,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②运动强度较低时,
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呼吸深度 的增加,
当运动强度到一定程度时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
加。
③呼吸深度和频率的增加 ,
使得用于通气的耗氧量也增加,
人体在安静时用于通气时的
氧耗量占总摄氧量的1%~2%
,而剧烈运动时可达
8%~10%


肺通气对训练 的适应主要表现为:
①每分通气量产生了适应现象。
训练对安静时肺通气
量的影响不大 ,
亚级量运动时的每分通气量增加的幅度减少,
级量运动时,
运动员的最大通
气量明显较无训练者大,
这是加大呼吸频率和深度实现的。
②肺通气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练导致安静时呼吸深度增加,呼吸频率下降。
运动时,在相同肺通气量的情况下,
运动员的
呼吸频率比无训练者要低。
运动中较深的呼吸,
使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加 大,
而呼吸肌
的能耗量和氧耗量却随之下降,
达到工作肌的氧量增多,
对运动 有利。
③氧通气当量有所下
降。氧通气当量是指每分通气量和每分摄氧量的比值,此值小说明氧 的摄取效率高。


2.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从 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
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才有机会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由于解
剖无 效腔的存在,
每次吸入的气体有一部分是停留于解剖无效腔内,
这部分气体根本没有机
会与血液进行交换。
因此运动过程中,在每分通气量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增加呼吸深度、降
低呼 吸频率的方式,
可以减少这部分气体的相对比例,
以提高肺泡通气的含量;
相反在运动
过程中,如降低呼吸深度、过快呼吸频率时,
气体将往返于解剖无效腔中,
这部分的相 对比
例大大增加,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较少,肺的换气效率明显降低。所以运动时,
在一定范
围内由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第八章

血液循环与运动

一、单选题

1.
正常情况下,心跳的节律来自心脏的哪一部位?
( A )
A


窦房结
B


房室结
C


希氏束
D


浦肯野氏纤维

2.
下列哪种血管的收缩对全身血压的影响最大?
( C )
A


大动脉
B


中型动脉
C


小动脉和微动脉
D


腔静脉

3.
在运动训练中可用脉压作为评价心血管系统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脉压是指
( B )
A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和
B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C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和的平均值
D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的平均值

4.
在下列血管中,哪种血管的血压最低?
( A )
A


大静脉
B


小动脉
C


微动脉
D


微静脉

5.
若某人的动脉收缩压为
120mmHg
,舒张 压为
90mmHg,
其平均动脉压为多少
( C )
A

115mmHg B

110mmHg C

100mmHg D

95mmHg


6.
外周阻力的变化,主要发生于哪种血管?

( C )
A


静脉
B


大动脉
C


小动脉
D


微血管

7.
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一直要延续到
( A )
A


心室舒张早期
B


心室舒张晚期

C


心室收缩期开始
D


整个收缩期

8.
心肌组织中,自动节律性最高的部位是
( C )
A


房室交界
B


房室束
C


窦房节
D


结间束

9.
我国健康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正常心率的范围是
( D )
A

50-70

/min B

60-80

/min C

70-100

/min D

60-100

/min
10.
左心室的前负荷是
( B )
A


等容收缩期压力
B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C


收缩末期压力
D


主动脉压

11.
左心室的后负荷是
( D )
A


等容收缩期压力
B


心室收缩末期压力

C


收缩末期压力
D


主动脉压

12.
心脏收缩能力增强时,静脉回心血量增加,是因为
( C )
A


血流加快

B


血流阻力小

C


心室内舒张期压力低
D


血压升高

13.
对人体动脉血压变化较敏感的感受器位于什么部位
( A )
A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B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C


心肺压力感受器
D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体

14.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左心室压力最高的时期是
( C )
A


心室收缩末期
B


心室舒张末期

C


快速射血期
D


快速充盈末期


15.
平均动脉压是
( B )
A


(收缩压
+
舒张压)
/2 B


舒张压
+1/3
脉压

C


收缩压
+1/3
舒张压
D


舒张压
+1/3
收缩压

16.
心肌有效不应期长的主要原因是
( B )
A

0
期除极速度快
B

2
期的持续时间长

C


阈电位水平高
D


兴奋性高

二、判断题

1.
在 一个心动周期中,
由于心房收缩,
房内压升高,
迫使房室瓣开放,
血液由心房 流入心室。
(
×
)
2.< br>运动训练通常不能提高最大心率,
但可以降低安静心率,
故心率贮备在一定范围内可随着
训练程度的提高而增大。
(

)
3.
心室肌的前负荷可以间接地用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来表 示,
心室肌的后负荷则取决于大动
脉的血压。
(

)
4.
运动开始时,由于迷走神经活动加强,交感神经活动减 弱,致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
输出量增多。
(
×
)
5.
在等容收缩期和等容舒张期中,
房室瓣和半月 瓣均关闭,
心室容积不变,
室内压急剧变化。

(

)
6.
最大心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
(
×
)
三、填空题

1.
估算人体最高心率的经验公式是
HRmax=220-
年龄

2.
心率加快时,心脏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均缩短
,
其中以舒张期的改变最明显。

3.
耐力训练可使心室舒张末期容 积增大
,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故射血分数不变。

4.
运动时,心率的增加与运动强度呈正比关系,
所以,
在运动实践中常用心率作为评定运动
强 度的生理指标。

5.
正常心脏的起搏点是窦房结,这是由于其自律性最高的缘故。

6.
在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

每搏输出量

的多少
,舒张压高低主要反映

外周阻


的大小


7.
我国健康青年人安静时的动脉收缩压为
90 -120mmHg,
舒张压为
60-90mmHg


四、名词解释

1.
心指数

心指数是指每平方米体表面积所占的每分钟心输出量

2.
心输出量

心输出量是指一侧心室每分钟所输出的血量

3.
射血分数

射血分数是指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
< br>4.
搏出量

一侧心室每搏动一次所射出的血量,称每搏输出量,简称为搏出量

5.
心力贮备

心力贮备是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五、简答题

1.
什么是“最佳心率范围”?为什么心输出量在最佳心率范 围时才能维持其较高水平?


通常只有当心率在
120 - 18 0

/min
时,心输出量才能维持在较高水平,使心输出量
处于较高水平的 这一心率范围,称为最佳心率范围。当心率超过
180

/min
时,心脏过 度
消耗供能物质,使心肌收缩能力降低;同时,由于心率过快,使心舒期显著缩短,心室来不
及 充盈,搏出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输出量下降。反之,如果心率过慢,低于
40

/mi n
,尽
管心舒期很长,
心室充盈早已接近最大限度,
不能再继续增加充盈量和 搏出量,
此时心输出
量也较低。因此,只有当心率在
120- 180

/min
时,心输出量才处于较高水平。

2.
何为运动时血液的重新分配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运动时,心输出量大幅度增加,但增加的心输出量并不是按照安静时的比例进行分配,
而是通过 体内调节机制,
进行各器官血流量的重新分配:
心脏以及运动的骨骼肌血流量明显
增加 ,最高可接近总血流量的
90%
;内脏器官、肾等的血流量明显减少;皮肤的血流量在运
动初期减少,随着肌肉产热的增加,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多,
这就是运动时血液的重新< br>分配现象。
运动时各器官的血流量进行重新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
一方面通过减 少
对内脏器官的血流分配,
保证有较多的血液流向运动的骨骼肌;
另一方面,
在进行血液重新
分配时,
骨骼肌血管舒张的同时,
内脏器官的血管收缩,
使全 身总的外周阻力不至于下降太
多,从而保证了平均动脉压不会明显降低,这也促进了肌肉血供的增加。< br>
六、论述题

1.
试阐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由于动脉血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
故凡能影响这两者 的因素,

会影响动脉血压。这些因素主要有:
①搏出量。搏出量的改变主要影响收缩 压。搏出量增加
时,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多,收缩压明显升高。由于收缩压升高,血流速度随之加快,致 使
舒张末期存留于主动脉内的血液增加并不多,
故舒张压升高不如收缩压升高明显,
脉 压增大。
通常情况下,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②心率。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舒张压。当心率加快时,
心舒期明显缩短,
在心舒期内流向外周的血量减少,
心舒末期存留 于主动脉
内的血量增加,使舒张压升高。③外周阻力。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外周阻力增大时,心舒期流向外周的血液明显减慢,心舒末期存留于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多,舒张压明显升高。
④主动脉 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
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可以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
使收缩压
不致 太高,舒张压不致太低,故主要影响脉压。⑤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减少时,血管内的充
盈量减少,
动脉血压迅速降低。
在完整机体内,
动脉血压的变化往往是上述众多因素相互作
用的 综合结果。

2.
根据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谈谈剧烈运动后如何促进疲劳的消除。


剧烈运动时,
由于血液大部分流向运动的肌肉,
运动后为了加速疲劳的消除,
就应促
使肌肉中大量的静脉血液快速流回心脏,
再进入肺循环,
从而使静脉血动脉化,
清除其中致
疲劳的代谢废物。根据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剧烈运动后首先应该慢跑或走一段 时间,
目的在于利用骨骼肌的肌肉泵作用,
加速静脉血液回流;
其次,要注意加深呼吸 ,
特别是深
吸气,
以降低中心静脉压,增加外周静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的压力梯度,促进静脉血回流;第
三,当机体稍平缓一些后,可采用降低体位或平卧位休息,若是以下肢为主的运 动,还可以
躺着举起双腿,并抖动,这样可以降低重心,减少重力对于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的阻碍作用,< br>加速下肢静脉血回流心脏。

七、案例分析题

1.
小李和 小王是大学同班同学,
同年出生且身高和体重相仿。
安静状态下,
测得小李的心率
66

/min

心脏每搏输出量为
80mL

小王的心率为
70

/min

心脏每搏输出量为75mL

在两人以相同速度快速登上
10
层楼之后即刻,测得小李心室 舒张末期容量为
150mL
、收缩
末期容量为
40mL
、心率为160

/min
;小王心室舒张末期容量为
165mL
、收缩 末期容量为
50mL

心率为
180

/min

在二人分别进行最大速度的
400
米跑后即刻,
测得小李的心率

200

/min
、心脏的每搏输出量为
140mL
;小王 的心率为
200

/min
、心脏每搏输出量为
130mL
。请你对二人的心脏功能进行评价并给出详细理由。



答:

分析要点:小李的心脏功能明显优于小王,理由如下:①安静状态下,小李和小王
心脏的每分输 出量差别不大,
小李为
66x80=5280(
mL/min)

小王为
70x75=5250(
mL/min)

但相比较而言,
小李表现为心跳徐缓有力。
②在定量负荷运动状态下,小李和小王的心脏功
能显示出差异,小李的每分输出量为
160x(150-40)= 17600 (mL/min)
,小王的每分输出量

180x( 165-50)=20700( mL/min)
,相比较而言,小李不仅表现为心跳较慢且有力,而且
还表现出在同样的运动负荷下心脏泵血功能更为节省化的优势。③在极限负荷
400
米 跑后,
二人心脏功能的差异更加明显,小李的每分输出量为
200x140= 28000
( mL/min)
,小王的每
分输出量为
200x130= 26000( mL/min)
,相比较而言,小李不仅表现为心力贮备大的优势,
而且其最大 心率亦较高,
显示出心脏功能方面更好的先天优势。
综合以上三种状态,
判定小
李的心脏功能好于小王。


第九章

消化、吸收与排泄

一、单选题

1
.胆汁的主要作用是
( A )
A
.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B.
激活胃蛋白酶

C
.激活胰蛋白酶原
D
.分解蛋白质

2.
下列哪一种消化液不含消化酶
( D )
A
.唾液
B
.胃液
C.
胰液
D
.胆汁

3.
对脂肪和蛋白质消化作用最强的消化液是
( D )
A
.唾液
B
.胃液
C
.胆汁
D
.胰液

4.
在大肠部位主要能吸收哪一种物质
( D )
A
.葡萄糖
B
.氨基酸
C
.脂肪酸
D
.水

5.
淀粉在小肠内被吸收的主要形式是
( C )
A
.麦芽糖
B
.果糖
c
.葡萄糖
D
.蔗糖

6.
三种主要食物在胃中排空的速度由快到慢依次是
( A )
A
.糖类、蛋白质、脂肪
B.
蛋白质、糖类、脂肪

C
.脂肪、蛋白质、糖类
D
.脂肪、糖类、蛋白质

7.
人体可从呼吸器官排出的代谢产物是
( B )
A
.胆色素
B

CO
2

H
2
0
和挥发性药物

C
.一部分
H
2
O D
.尿素、尿酸

8.
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是
( D )
A
.肾小球
B
.肾小体
C
.肾小管
D
.肾单位

9.
促使肾小球滤过的直接力量是
( C )
A.
组织液晶体渗透压
B
.肾小囊内压

C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D
.血浆胶体渗透压

10.
交感神经兴奋时,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其原因是由于
( D )
A
.平均动脉压降低
B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C
.囊内压升高
D
.肾血浆流量降低

11.
正常情况下肾小管能从滤液中全部重吸收的物质是
( B )
+
A

Na
B
.葡萄糖
C

H
2
0 D
.肌酐

12.
下列哪一组物质是在近球小管被全部重吸收
( A )
+
-
+
A
.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
B

H
2
0

Na

Cl

K

C.
尿素

尿酸
D
.肌酐

13
.人体绝大多数代谢产物是由肾脏排出,但排泄物中不包含
( D )
A
.尿素
B
.尿酸
C
.肌酐
D

C0
2

14.
运动性蛋白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B )
A
.准备活动不足
B
.运动负荷量大

C
.运动训练水平低
D
.饮水少

二、判断题

+
+
1.
醛固酮具有保
Na


K
的作用。
(

)
2.
肾脏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小体。
(
×
)
3.
肾脏的唯一功能是通过泌尿排出机体的大量代谢产物。
(
×
)

三、填空题

1
.通过消化道肌 肉的运动将食物磨碎,使之与消化液混合并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的消化方
式称为

机械性

消化;

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来完成的消化方式称为

化学性

消化。

2

交感神经兴奋时,
可使消化道活动

减弱,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
能使消化道活动

增强。

3
.胃运动的形式有

容受性舒张

、紧张性收缩

和蠕动。

4.
供应肾单位血液的两套毛细血管网是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

5.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减去

血浆胶体渗透压

和肾小囊静水压
的代数和。

6.
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的有效刺激是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循环血量减少



四、名词解释

1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称为消化。

2
.吸收:食物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称为吸收。
3
.排泄:机体将物质代谢产物、进入机体内的异物和有害物质以及摄入的过剩物质,经血
液循环通过一定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排泄。

4.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5.
运动性血尿: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
显微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 动性血尿。

五、简答题

1
、为什么说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与消化系统其他部位相比较,
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其原因
3
点:
一是分泌排
入 小肠中的消化液种类多、数量大、消化酶种类齐全,有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并含有消化
三大营养物质的 酶,
对食物可进行彻底的消;
二是食物在小肠中已被分解成适于吸收的小分
子物质;< br>三是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
加之又有巨大的吸收面积,
可对食物进行充分
的吸收。

2
.简述人体排出体内代谢产物和异物的途径。

人体 排出代谢产物和异物的途径有:①呼吸器官。主要排出
C0
2
,H
2
O
和挥发性药物,以
气体形式随呼气排出。②消化道。肝脏代谢产生的胆色素,通过胆汁排入肠 管(在肠管中转
化为尿胆素和粪胆素)
,以及经肠黏膜出的一些无机盐,如钙、镁、铁、磷等, 排出物混合
于粪便中随粪便排出。皮肤。主要是以汗腺泌汗的形式排出一部分
H
2O
、少量尿素和盐。④
肾脏:主要以尿液的形式排出各种代谢产物,如尿素、尿酸、肌酐、
H
2
0
和盐类等,肾脏排
出的物质种类最多,数量最大。

3
.简述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肾脏生成尿液的基本过程是:①肾小球的滤 过作用。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的水、
无机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
在有效滤过压的推动下 透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
形成滤液
(原
尿)
。②肾小管和集合管选择性地重吸 收作用,使原尿中对机体需要的物质,如葡萄糖、氨
+
+
-
基酸等可全部被肾 小管重吸收回血液;
H
2
O

Na

K

Cl
等绝大部分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
+
收,尿素只吸收小部分。③肾小管和 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作用。可向小管液中排出
H+

K

NH3等物质。
通过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作用,
使原尿的量和质发生了显著变化,形成终尿。

六、论述题

1
.试述运动性蛋白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 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
形成的原因可归纳为:①运动
性乳酸增多引起血浆蛋白质体积 缩小,
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
蛋白质被滤过到尿中。
②运动
酸性物增多导致正 电荷增多,
促使带正电的蛋白质容易透过带负电的肾小球滤过膜,
进入滤
液中。
③激烈运动,
使肾脏受到机械性损伤引起。
④剧烈运动时,
肾血管收缩引起血流停滞 ,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升高,
从而促使蛋白质滤过。
⑤由于肾小球毛细血管扩张及被动充 血、

小管上皮细胞变性,造成肾脏血循障碍,引起缺血、缺氧,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致使尿 中
出现尿蛋白。

影响因素主要有:①运动项目。进行长距离跑、游泳、自行车、足球 、赛艇等运动后,
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高,排泄量也较大。而短时间内完的运动项目,如体操、举 重、
射箭等运动员出现蛋白尿的阳性率低。
②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在同一运动项目中,
随着负荷
量的增加,
尿蛋白出现的阳性率和排出量随之增加。
在大负荷训练过 程中,
运动员开始阶段
尿蛋白排泄量较多,
坚持一段时间后,完成相同的负荷量时,< br>尿蛋白排泄量减少。
③个体差
异。运动性蛋白尿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同样内容、同样负荷 量后,有的人不出现蛋白尿,有
的人则出现蛋白尿,
而且排泄量的个体差异范围较大。
④机能状况。
当机能状况和适应性良
好时,尿蛋白排量减少、恢复快。反之,则尿蛋白排量增加 ,恢复期延长。⑤年龄与环境。
尿蛋白出现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降低。
运动时外界的温度、< br>海拔高度等因素,
对尿蛋白的
出现有显著影响。

2
.试述运动性血尿的成因及影响因素。

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显微 镜下或肉眼可见的血尿称为运动性血尿。
出现运动性
血尿,
可能是由于运动时肾上腺素 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
造成肾血管收缩,
肾血量减
少,出现暂时性肾脏缺血、缺 氧和血管壁的营养障碍,从而使肾的通透性提高,使原来不能
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也发生了外溢,形成运 动性血尿。另外,运动时肾脏受到挤压、打击,
肾脏下垂,造成肾静脉压力增高,也能导致红细胞渗出, 产生血尿。因此,运动性血尿可能
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

影响运动性血尿的因素有 运动项目、
负荷量和运动强度、
身体适应能力和环境等。
一般
进行跑步、跳跃、
球类、
拳击运动后,
血尿的发生率较多;
负荷量和运动强度增加过 快时
(如
冬训、比赛开始阶段)血尿出现率也较多;身体适应能力下降(如过度训练)也会有大 量的
血尿产生;在严寒条件(如冬泳)和高原条件下的训练,也容易造成运动性血尿。


第十章

身体素质

一、单选题

1.
肌肉工作所表现的各种能力称为身体素质,下列哪种素质又被称为基础素质(


A



A


力量
B


速度
C


灵敏
D


柔韧

2.
缺乏锻炼 的人,
肌肉在做最大用力收缩时,
大约只能动员百分之多少的肌纤维同时参与收
缩(< br>

A



A

60% B

70% C

80% D

90%
3.
训练有素的运动员,
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
能够动员百分 之多少的肌纤维同时参与
收缩(


D



A

60% B

70% C

80% D

90%


4.
在下列激素中哪一种对人体的力量影响最大




C



A


生长激素
B


甲状腺激素
C


雄性激素
D


雌性激素

5.
下列哪种训练方法对关节稳定性的提高具有显著效果(


B



A


等张练习
B


等长练习
C


等速练习
D


离心练习

6.
要有效地提高肌肉爆发力,才有用哪种训练方法相对较好(


D



A


等张练习
B


等长练习
C


等动练习
D


超等长练习

7.
一次大负荷训练后,引起肌肉疼痛最明显的练习方法是(


D



A.
等张练习
B.
等长练习
C.
等速
练习
D.
超等长练习

8.
下列选项中,哪一种不适宜作为发展速度素质的训练方法(


C



A


注意肌肉放松能力
B


采用
30-60m
反复全速跑疾跑

C


采用高血乳酸值的间歇跑
D


采用
6-10RM
重量发展力量训练

9.
投掷运动员的器械出手速度,属于哪种速度




C



A


反应速度
B


位移速度
C


动作速度
D


速度耐力

10.
田径竞赛项目中,运动员从听到枪声到启动所需的时间,称为(


B



A


动作速度
B


反应速度
C


力量速度
D


位移速度

11.
速度练习主要能发展大脑皮质神经过程的哪一特性(


B



A


强度
B


灵活性
C


均衡性
D


稳定性

12.
下列哪一指标可作为有氧耐力运动员选材的有效生理指标(


A



A


最大摄氧量
B


乳酸阈
C


最大需氧量
D


通气阈

13.
下面哪种感觉与人体的平衡能力关系不大(


D



A


位觉
B


本体感觉
C


视觉
D


触觉和压觉

二、判断题

1.
所谓超负荷训练原则, 一般是指练习的负荷要逐渐超过本人已适应或已习惯的负荷。

(

)
2.
爆发力是指力与速度的乘积,
因此在训练时一定要使肌肉收缩的张力和速度同 时达到最大
才能使爆发力得以提高。
(
×
)

3.
力量训练时常用
RM
表示负 荷的重量,
重复的
RM
次数越多,
说明负荷重量越大。
(
×
)
4.
超等长练习主要用于爆发力的训练,
其生理学依据使 肌肉在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
缩时,可借助肌肉牵张反射机制和肌肉弹性回缩产生更大的力量。< br> (

)

5.
超负荷是 肌肉力量训练的一个基本原则,
其实质是指超过本人的极限负荷能力。
(
×
)

6.
肌肉在进行离心收缩时所产生的最大离心张力比最大 向心张力小
30%
左右。
(
×
)

7.
心脏的泵血功能和骨骼肌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有氧耐力的重要因素。
(

)

8.
优秀的有氧耐力运动员在大强度运动时,乳酸阈出现较早。
(
×
)
9.
有氧运动能力与最大摄氧量的大小有关,
而与无氧阈高低无关。
(
×
)

10.
最大摄氧量是评价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 ,而无氧阈则是评价人体无氧运动能力的指
标。
(
×
)

11.
经过系统的耐力训练,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幅度要比乳酸阈的提高幅度明显。
(
×
)

12.
人体平衡包括动态平衡、静态平衡、对称平衡和前庭平衡。
(
×
)
13.
核心力量训练是指力量训练的核心内容。
(
×
)
14.
提高核心区力量有利于四肢末端发力。


(

)

15.
振动训练时频率越高、振幅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肌肉力量的提高。
(
×
)

三、填空题

1.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越长,肌肉收缩时的张力和缩短的程度就

越大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5:3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850.html

6-15生理学习题--答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