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3 05:11

-

2021年3月3日发(作者:类风湿关节炎饮食)


































































/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以皮肤、肾为主的多个器官。大多起病隐匿,多数患者以低热为主,有乏力、倦怠、食欲不振、体重下降、关节痛、肌肉痛、皮肤黏膜有红斑狼疮表现,可累及心、肺、肾、神经及血液系统等,出现相应的表现。



(1)
血常规检查
:
全血细胞均可低于正常。



(2)
尿常规检查
:
尿蛋白
(PRO)
可阳性,镜下可见红 细胞
(RBC)
、白细胞
(WBC)
及管型。



(3)
血沉
(ESR)
测定
:
可增快。



(4)
抗体测定
:
抗核抗体
(ANA)
、抗双链
DNA
抗体及抗
Sm
抗体阳性,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确定诊断意义。



(5)
蛋白电泳测定
:
可有
γ
-球蛋白
(
γ
-G)

α
2
-
球蛋白< br>(
α
2
-G)
值升高。



(6 )
免疫球蛋白
(Ig)
测定
:
常有免疫球蛋白
A

G

M(IgA

IgG

IgM)
值升 高。



(7)
活化第三补体成分
(C
3
)
、活化第四补体成分
(C
4
)
测定
:
均常低于 正常值。



(8)
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测定
:
可为阳性。



(9)
类风湿因子
(RF)
测定
:
可呈阳性。



(10)
肾功能检查
:
可有尿素氮
(BUN)
及肌酐
(Cr)
值升高。



(11)
血红斑狼疮细胞
(LE)
检查
:
若找到狼疮细胞,可以确诊。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检查项
:

1.
白细胞
(WBC

LEU)
2.
白细胞分类
(DC)
3.
红细胞
(RBC

BLC)
4.
网织红细胞
(RC

RET)
5.
血沉
(ESR)
6.
红斑狼疮
(LE)
细胞

7.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

8.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
(CELL- DYM3500
型血球分析仪
)
报告形式

9.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1


































































/

10.
尿蛋白
(PR0)
11.
血清蛋白电泳
(SPE)
12.
α
2-
巨球蛋白
(
α
2-MG

AMG)
13.
尿素氮
(BUN)
14.
血肌酐
(Cr)
15.
免疫球蛋白
G(IgG)
16.
免疫球蛋白
A(IgA)
17.
免疫球蛋白
M(IgM)
18.
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19.
补体成分
C3(C3)
20.
补体成分
C4(C4)
21.
抗核抗体
(ANA)
22.
抗双链
DNA< br>抗体
(
分抗
dsDNA
和抗
ssDNA
抗体两大类< br>)
23.
类风湿因子
(RF)
白细胞
(WBC

LEU)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

(

/L)
【正常值】

成人白细胞数为
(4.0

10.0)
×
10
/
升。儿童随年龄而异,新生儿为
(15.0

20.0)
×
10/

;6
个月~
2
岁为
9
9
(11. 0

12.0)
×
10
/

;4

14
岁为
8.0
×
10
/
升左右。

【临床意义】

(1)
增多
:
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严重 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2)
减少
:
常见于某些病 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9
9
白细胞分类
(DC)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百分比
(
常用
1.0
表示
100%)
【正常值】

(1)
嗜中性粒细胞
(N):
成人
0 .40

0.75(40%

75

)
,儿童0.30

0.65(30%

65%)


(2)
嗜酸性粒细胞
(E):0.005

0.05(0.5%
~< br>5%)


(3)
嗜碱性粒细胞
(B):0

0.01(0

1%)



2


































































/

(4)
淋巴细胞
( L):
成人
0.20

0.45(20%

45%)
,儿童
0.3

0.56(30%

56%)


(5)
单核细胞
(M):
成人
0.02

0.06 (2%

6%)
,儿童
0.02

0.08(2%

8%)


【临床意义】

(1)
嗜中性粒细胞
(N):
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
(WBC)


(2)嗜酸性粒细胞
(E):
①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蚓病,某些皮肤病
(如湿疹、牛皮癣等
)
,慢性粒细
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②减少 。常见于伤寒、副伤寒早期、大手术、烧伤等应激状态
及长期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后。
(3)
嗜碱性粒细胞
(B):
①增多。常见于白血病、某些转移癌、骨髓纤维化、 脾切除后及铅、锌中毒等。②减
少。无临床意义。

(4)
淋巴细胞
(L):
①增多。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急慢性血液病、药物反应、变态反应、溶血
性贫血等。
②减少。
见于淋巴细胞破坏过多
(

x
线照射 、
化疗、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
j
素或淋巴细胞毒素

)
,免 疫缺陷病,霍奇金病及尿毒症等。

(5)
单核细胞
(M):
①增高 。常见于感染、血液病、胶原性疾病等。②减少。无临床意义。


红细胞
( RBC

BLC)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

(

/L)
【正常值】

成年男性为
(4.0

5.5)
×< br>10
/
升,成年女性为
(3.5

5.0)
×
10
/
升,新生儿为
(6.0

7.0)
×
10
/
升,婴儿
12
12

(3.0

4.5 )
×
10
/
升,儿童为
(4.0

5.3)
×
10
/
升。

【临床意义】

(1)
增多
:
分为相对增多
(
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
,绝对增多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

代偿性增多
(
缺氧等
)


(2)
减少
:
常见于缺 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12
12
1 2
网织红细胞
(RC

RET)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单位】


/

(

/L)
或百分数
(%)
【正常值】

成人绝对数为
(24

84)X10
/
升,百分数为
0.005

0.015(0.5%

1. 5%)
;新生儿绝对数为
(144

336)
×
10
/
升,百分数为
0.02

0.06(2%

6%)

【临床意义】

(1)
增多
:
常见于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大出血。

(2)
减少
:
常见于急、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9
9

3


































































/

血沉
(ESR)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毫米
/
小时
(mm/h)
【正常值】

男性为
0

15
毫米
/小时,女性为
0

20
毫米
/
小时

【临床意义】

(1)
增快
:
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 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球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2)
减慢
:
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等。


红斑狼疮
(LE)
细胞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正常值】

为阴性,即未找到
LE
细胞

【临床意义】

阳性,常见于系统性红斑狼疮
(
急性期阳性率可高达
80%)
,亦可见于一些结缔组织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临床意义】

见表
1

2



1-2 XX
医院门诊检验报告单
(

)

门诊号
____
检验号
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姓名
____
结果
:

性别
____
年龄
____
血红蛋白
:60g/L
血型
:A

诊断——

血小板
:40
×
l0
/L

标本——

出血
:5


凝血
:2


目的——

白细胞
:18
×
10
/L


中性
:84%
淋巴
:1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核
:1%
酸性
:1%

送检日期







碱性
:0%

送检医师

其他
____

收到日期
___

___

___
日报告日期__

__

__
日检验者
:




4
9
9


































































/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
(CELL-DYM 3500
型血球分析仪
)
报告形式
(
正常值及其临
床意义< br>)

【临床意义】

见表
1-3



1-3
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报告单

检验项目

红细胞计数

英文缩写

RBC

正常参考值


4.0

5.5


3.5

5.0


0.40

0.54


0.37

0.48

84

100

27

31

320

360

100

300

6.8

13.5


0.108

0.272


0.114

0.282

15.5

18.0

0.109

0.157

4.0

10.0


120

160


110

150

12
计量单位

×
10
/L


红细胞比容


HCT


%


平均红细胞体积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平均体积

血小板压积


MCV

MCH

MCHC

PLT

MPV

PCT


fl

pg

g/L

×
10
/L

9
fl

%

%

%

%

×
10
/L

9

血小板分布宽度

红细胞分布宽度

白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HGB


PDW

RDW

WBC



LYM#

LYM

NEU#

NEU

M0N0#

g/L

g/L


淋巴细胞绝对值

淋巴细胞百分比

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

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单核细胞绝对值

单核细胞百分比


20

40


%


50

70


%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5


































































/

1

/
高倍视野
(

/HP)
【正常值】

(1)
白细胞
:
玻片法,平均
0
5

/
高倍视野;定量检查,
0

12
/
微升尿。

(2)
红细胞
:
玻片法,平均
0

2

/
高倍视野;定量检查,男
0

12

/
微升尿,女
0

26

/
微升尿。

(3)
上皮细胞
:0
~少量
/
高倍视野,其中大圆上皮细胞偶见,小圆上皮细胞及尾样上皮细胞不易找到。

(4)
管型
:
①透明管型平均为
0

1

/
高 倍视野,健康人剧烈运动后可见少量增加。②粗颗粒管型无,正常
人在运动后可见少量细颗粒管型。③细 胞管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蜡样
管型、宽大管型
(
过 去称肾衰竭管型
)
无,脂肪管型少见。

(5)
尿结晶
:< br>①酸性尿液中,尿酸结晶,偶见;草酸钙结晶,为尿液正常成分;磺胺药物结晶、亮氨酸和酪
氨酸 结晶、胆红素结晶、胆固醇结晶,无;胱氨酸结晶,极微。②碱性尿液中。

【临床意义】

(1)
白细胞增加
(
脓尿
):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前列腺炎、精囊炎等。

(2)
红细胞增加< br>:
超过
10

/
高倍视野
(
为血尿
)
或肉眼血尿,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慢性
肾炎、肾结核、泌尿系结石、泌尿 道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前列腺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3)
上皮细 胞增加
:
尿液中出现大量或片状脱落的上皮细胞,并且伴有白细胞、脓细胞,常见于尿道炎;尿
中出现较多的大圆上皮细胞,常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尿中出现小圆上皮细胞增加,常见于肾小管损
害。尿中尾样上皮细胞增加,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或膀胱颈部炎症时。

(4)
管型
:
尿中出现管型,可提示肾实质性损害。①透明管型增加。高热、心力衰竭者,可少量增加 。大量
出现,特别是出现复合性透明管型,多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恶性高血压、药 物中毒
等肾实质病变;出现复合性透明红细胞管型,为肾脏出血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白细胞管型,为 肾脏炎
症的标志;出现复合性透明脂肪管型,是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②颗粒管型。发热或脱水时,尿 中可见
少量细颗粒管型;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病变,尿中可出现大量细胞颗粒管型。尿中出现粗颗粒管型, 提示慢
性肾小球肾炎、
肾病综合征及药物毒性等引起的肾小管损害。
③细胞管型。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
常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肾移植后排斥反应、妊娠中 毒症、药物及重金属盐中毒等;尿中
出现红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 期、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出血、肾移
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等;尿中出现白细胞管型,常见于急性肾盂肾炎、 间质性肾炎、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
炎、肾病综合征等;尿中出现脂肪管型,常见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 小球肾炎急性发作等;尿中出现蜡样
管型,常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晚期、肾淀粉样变、肾功能衰竭等; 宽大管型从尿中出现,常见于急性肾
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移植后发生严重的排斥反应等 。

(5)
尿结晶
:
①酸性尿液中的结晶。痛风时,尿酸结晶增加; 尿中出现尿酸结晶并伴有红细胞时,提示有膀
胱结石或肾结石的可能。
尿中草酸钙结晶增多,< br>并伴有尿路刺激症状及尿中有红细胞,
应考虑结石的可能。
服用磺胺药物时,如尿中出现 大量磺胺药物结晶并伴有红细胞,则有发生泌尿道结石或导致尿闭的可能。
尿中亮氨酸和酪氨酸结晶增加 ,常见于严重的肝病、急性肝萎缩、肝硬化及肺癌等恶性肿瘤。胆红素结晶
增加,常见于黄疸、亚急性重 型肝炎、肝癌、肝硬化及磷中毒等。胱氨酸结晶增加,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
出现胆固醇结石,多见于肾 淀粉样变性、乳糜尿、尿路感染、肾炎、泌尿系肿瘤等。②碱性尿液中的结晶。
尿中磷酸钙结晶大量出现 ,常见于膀胱尿潴留、下肢麻痹、慢性膀胱炎、前列腺肥大、慢性肾盂肾炎等。
出现尿酸铵结晶,表示膀 胱有细菌感染。


尿蛋白
(PR0)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6


































































/

【单位】

毫克
/24
小时尿
(mg/24h
尿
)
【正常值】

(1)
定性
:
阴性。

(2 )
定量
:0

80
毫克
/24
小时尿。

【临床意义】

尿液蛋白定性试验阴性或定量试验超过
120
毫克< br>/24
小时尿,称为蛋白尿。临床上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其中尿蛋白在
12 0

500
毫克
/24
小时尿为轻度,尿蛋白在
500
4000
毫克
/24
小时尿为中度,尿蛋白大于
4000毫克
/24
小时尿为重度。

(1)
肾小球性蛋白尿
:
多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狼疮性肾炎、肾小球肾病、过敏性紫癜肾炎、
糖尿病性肾病、
肿瘤、肾动脉硬化、肾病综合征等。

(2)
肾小管性蛋白尿
:多见于肾盂肾炎,肾间质损害
(
如金属盐类、有机溶剂、药物引起
)
,肾 移植后排斥反
应等。

(3)
溢出性蛋白尿
:
多见于急性溶 血,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4)
组织性蛋白尿
:
多见于肾脏炎症、中毒等。

(5)
混合性蛋白尿
:
多见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血清蛋白电泳
(SPE)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百分比
(%)
【正常值】

白蛋白< br>(A)0.60

0.70(60%

70%)

α
1
-
球蛋白
(
α
1
-G)0.017
~< br>0.05(1.7%

5%)

α
2
-
球蛋 白
(
α
2-G)0.067

0.125(6.7%
12.5%)

β
-
球蛋白
(
β
-G)0.0 83

0.163(8.3%

16.3%)

γ
-
球蛋白
(
γ
-G)0.107

0.200(10.7%

20%)


【临床意义】

(1)
增 高
:
白蛋白
(A)
增高见于严重失水;
α
1
-球蛋白增高见于肝癌、肝硬化、肾病综合征、营养不良;
α
2-
球蛋白增高见于肝 脓肿、肾病综合征、胆汁性肝硬化、营养不良;
β
-
球蛋白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高脂 血
症、胆汁性肝硬化;
γ
-
球蛋白增高见于慢性感染、肝硬化、肿瘤、多发性 骨髓瘤。

(2)
减低
:
白蛋白
(A)
减低见于肝 脏、肾脏疾病;
α
1
-

α
2
-

β
-
球蛋白减低均见于肝病;
γ
-
球蛋白减低见
于肾病综 合征、慢性肾炎等。


α
2-
巨球蛋白
(
α2-MG

AMG)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毫克
/

(mg/L)
【正常值】


7


































































/

免疫散射比浊法
:1500

3500毫克
/
升。

【临床意义】

(1)
增高:
见于炎症、慢性肝炎活动期、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病、糖尿病、妊娠及口服避孕药等。

(2)
降低
:
见于重症肝炎、恶性肿瘤晚期及进行期、肝硬化、类风湿关节炎 、多发性骨髓瘤等。


尿素氮
(BUN)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毫摩
/

(mmol/L)
【正常值】

二乙酰乙肟法
:2.86

7.14
毫摩
/
升;脲酶钠试剂显色法
:3.21

6.07
毫摩< br>/
升。

【临床意义】

临床上,尿素氮
(BUN)
测定可作为肾功能损害程度及疗效观察的指标。

(1)
增高
:
见于肾小球疾病,如急、慢性肾小球肾炎;
导致肾血流 量减少的非肾性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
休克、严重脱水、严重烧伤等;尿路阻塞性疾病,如前列腺肥 大、输尿管结石等;还有严重腹膜炎、高热、
上消化道出血、白血病等。

(2)
降低
:
见于急性黄色肝萎缩、严重中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血肌酐
(Cr)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微摩
/

(
μ
mol/L)
【正常值】

碱性苦味酸法
:
血清
(

)
,男性为
79.56

132.60
微摩
/
升,女 性为
70.72

106.88
微摩
/
升。

【临床意义】

(1)
增高
:
见于巨人症、肢端肥大症、肾 功能衰竭、尿毒症、重度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2)
降低
:
见于进行性肌萎缩。


免疫球蛋白
G(IgG)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

(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或免疫比浊法
:
脐带血
7.6< br>~
17.0

/
升,新生儿
7.0

14. 8

/
升,
1

6
个月
3.0

10.0

/
升,
6
个月~
2

5.0

12.0

/
升,
6

12
7.0

15.0

/
升,
12

16

7.5

15.5

/
升,成人< br>7.6

16.6

/
升。


8


































































/

【临床意义】

(1)
增高
:
常见于免疫球蛋白
G
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慢性肝炎活
动期及某些感染性疾 病。

(2)
降低
:
常见于肾病综合征、
自身免疫性疾病、
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继发性免疫缺陷及某些肿瘤等。


免疫球蛋白
A(IgA)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毫克
/

(m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
:
新生儿
0
120
毫克
/
升,
1

6
个月30

820
毫克
/
升,
6
个月~
2

140

1080
毫克
/
升,
2

6

230

1900
毫克
/
升,< br>6

12

290

2700
毫克
/
升,
12

16

500

3000< br>毫克
/
升,成人
710

3350
毫克
/< br>升。

【临床意义】

(1)
增高
:
常见于 免疫球蛋白
A(IgA)
型多发性骨髓瘤、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硬化、湿疹、
血小板减少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
降低
:
常见于自身 免疫性疾病、输血反应、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及吸收不良综合
征。


免疫球蛋白
M(IgM)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毫克
/

(mg/L)
【正常值】

单相免疫扩散法或免疫比浊法
:
新生儿
50< br>~
200
毫克
/
升,
1

6
个月< br>150

700
毫克
/
升,
6
个月~
2

250

1300
毫克
/
升,
2< br>~
6

350

1500
毫克
/
升 ,
6

12

400

1800
毫克/
升,
12

16

500

180 0
毫克
/
升,
成人
700

2000
毫克
/
升。

【临床意义】

(1)
增高
:< br>常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巨球蛋白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黑热病、肝病及某些感染性疾病。

(2)
降低
:
常见于原发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继发性免疫缺陷等。


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正常值】

血清抗补体法
:
为阴性;
PEG
沉淀 比浊法
:
血清浊度值等于或小于
8.3


【临床意义】


9


































































/

阳性或比正常值增高,可见于慢性活动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风、 登革热、疟疾、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补体成分
C3(C3)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

(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法
:

0.85

1.93

/


【临床意义】

(1)
增高
:
急性炎症、传染病早期、肝癌、组织损伤等。

(2)
降低
:
肾小球肾炎、活动性红斑狼疮、自身溶血性贫血、冷球蛋白血症、肝脏 疾病等。


补体成分
C4(C4)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单位】


/

(g/L)
【正常值】

速率散射法
:

0.12

0.36

/
升。

【临床意义】

(1)
增高
:
见于风湿热急性期、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皮肌炎、心肌梗死、肝癌、关节炎等。

(2)
降低
: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慢性活动性 肝炎、肾病、胰腺癌晚期等。


抗核抗体
(ANA)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正常值】

间接免疫荧光法,
<1:10
为阴性。

【临床意义】

阳性,主要疾病有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
、皮肌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活动性肝炎、溃
疡性结肠炎;造血系统疾病,如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瘤、特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恶性贫血;其他
疾病,如药物反应、恶性肿瘤、重症肌无力、 血管炎、结核病等。


抗双链
DNA
抗体
(
分抗
dsDNA
和抗
ssDNA
抗体两大类
)
(
正常值 及其临床意义
)

【正常值】


10


































































/

阴性。

【临床意义】


dsDNA
抗体,
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有较 高的特异性,
70%

90%
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期为阳性,
效价 较高,
并与病情有关。


类风湿因子
(RF)
(
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

【正常值】

致敏胶乳凝集试验
:
为阴性;间接血凝试验
:
小于
1:40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P/N
小于
2.1

【临床意义】

类风湿因子阳性率,类风湿性关节炎为
52 %

92%(
多在
70%
左右
)
,恶性贫血、皮肌 炎及硬皮病为
80%
,自
身免疫性溶血为
75%
,慢性肝炎为
60%
。正常人阳性率为
2%

5%
,随年龄增长有增高趋势。< br>




原文地址:

/jibing/




11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3 05: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740.html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