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十五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
脉搏、呼吸及血压是评估生命活动质量的重要征象,
也是护士评估
病人身心状态的基本资料。临床 上称为生命体征。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
是人体新陈代谢和 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
的结果。
一、体温异常的护理
(
一
)
正常体温:
成人安静状态下:
舌下
(
36.3
~
37.2
℃)
、
直肠
(
36.5
~
37.7
℃)
、
腋下
(
36. 0
~
37.0
℃)
(二)生理性变化
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运动、用药等因素而出现生理性波动,但其变化范
围很 小,一般不超过
0.5~l.0
℃。
1.
昼夜变化
2.
年龄差异
3.
性别差异
4.
运动状态
5.
用药作用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埋
(
一
)
体温过高
发热:
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 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
正常范围。
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的
0.5
℃或一昼夜体温波动在
l
℃以上即可称
为发热。
1
、程度判断:
低热:
37.3
~
3 8
℃、中度热:
38.1
~
39.0
℃、高热:
39.1< br>~
41.0
℃、超高
热:
41.0
℃以上
.
.
2
、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退热期
3
、热型: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体温过低,体温
35
℃以下称之为体 温不
升。
4
、护理措施
(
1
)降低体温
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
2
)加强病情观察
应每
4
小时测量一次。
(
3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鼓励患者多饮水。
(
4
)
补充营养
给予高热量、
高蛋白、
高维生素、
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
(
5
)休息
能减少能量的消耗
,
有利于机体康复。
(
6
)预防并发症
(
7
)心理护理
(二)体温过低
体温 低于正常范围称为体温过低。若体温低于
35
℃以下称为体温不升。体温过
低是一种危 险的信号,常提示疾病的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
1.
临床分级
(
以口腔温度为例
)
轻度:
32
~
35
℃
中度:
30
~
32
℃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致死温度:
23
~
25
℃
2.
临床表现
体温过低时病人常有体温不升、皮肤苍白、四肢冰冷、呼吸 减慢、脉搏细弱、血
压下降,感觉和反应迟钝、嗜睡、甚至昏迷等。
3
、护理措施
(
1
)环境温度
提供合适的环境温度,维持室温在
22-24
℃左右。
.
.
(
2
)
保暖措施
给予毛毯、
棉被、
电 热毯、
热水袋,
添加衣服,
防止体热散失。
(
3
)加强监测
观察生命体征,持续监测体温的变化,至少每小 时测量一次,
直至体温恢复至正常且稳定。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
(
4
)病因治疗
去除引起体温过低的原因,使体温恢复正常。
三、体温测量技术
(
一
)
体温计的种类
1
、玻璃体温计
(
图
15-2)
2
、电子体温计
(
图
15-3)
(
二
)
体温计的消毒与检测
1
、体温计消毒法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用后的体温计应进行消毒处理。
消毒剂 :
70
%乙醇、
0.1
%过氧乙酸,浸泡于消毒液中
30
分 钟、再浸泡于
另
一容器中
30
分钟,清水冲净、擦干、置于清洁盒内
2
、
体温计检测法
将表甩至
35℃以下→同时放入
40
℃温水中→
3mm
后
取出
→读数 相差
0.2
℃以上不再使用
(
三
)
体温测量技术
【目的】
1
.判断体温有无异常。
2
.监测体温变化,分析热型,观察伴随症状。
3
.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准备】
1.
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
2.
病人准备
< br>了解测量体温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测量
前
20
~
30 min
无剧烈运动、进食、洗澡、灌肠等影响体温的因素。
3.
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
必要时拉上窗帘或用屏风遮
挡。
4
.用物准备
测量盘内备清洁干燥的容器,容器内放置清洁体温计,消
毒 液纱布、弯盘、记录本、笔及有秒针的表,如测肛温可另备润滑油、棉签、
卫生
.
.
纸。
【操作步骤】体温测量技术
操
作
步
骤
操
作
说
明
核对解释
核对病人床号、姓名;解释目的、配合方法及注意事
项,取得病人合作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测量部位
选择部位
口温测量法
,
此处靠近舌动脉,
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处放置
口表
是口腔中温度最高的部位
嘱病人闭唇含住口表,
勿用牙咬体温计,
用
鼻呼吸正确测量
3min
,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测量
检测记录
擦净体温计,正确读数
告知测量结果,感谢病人合作
将测量结果绘制在体温单上
整理消毒
为病人整理衣被,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
将体温计浸泡于盛有消毒液的容器中
腋温测量法
擦干汗液,将腋表水银端放于腋窝处
放置腋表
指导病人夹紧体温计,紧贴皮肤,屈臂过胸测量
正确测量
l0min
,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检测记录同口温测量法
同口温测量法
整理消毒
肛温测量法
放置肛表
病人取侧卧、俯卧或屈膝仰卧位,暴露测温部位便
.
.
于测量,必要时用屏风遮挡
正确测量
润滑肛表水银端,轻轻插入肛门
3
~
4cm
。婴儿只需
将贮汞槽轻插入肛门即可,
护士注意扶持固定肛表
测量
3min
,
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检测记录
为病人擦净肛门,其余同口温测量法
整理消毒
先用消毒液纱布擦净,其余同口温测量法
【注意事项】
1
、测量体温前,应认真清点体温计的数量,并检查体温计 是否完好,水银柱是
否在
35
℃以下。
2
、精神异常、 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鼻手术或呼吸困难及不能合作者,
不宜测口温
;
进食或面颊部冷、热敷后,应间隔
30min
后测量。
3
、腋下出汗较多、腋下有创伤、手术、炎症者,肩关节受伤或极度消瘦夹不紧
体温计者不宜测腋温。< br>
4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者禁忌测肛温;心肌梗死患者不宜测肛温,以免刺激肛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
导致心动过缓;
坐浴或灌肠者须待
30min
后 方可测直肠
温度。
5
、如患者不慎咬破体温计,应立即清除玻璃碎屑以免 损伤唇、舌、口腔、食管
和胃肠道黏膜,
再口服蛋清或牛奶以延缓汞的吸收。
若病情允 许,
可服用粗纤维
食物,以促进汞的排出。
6
、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时,应在床边监测,必要时测口温和肛温作对照。
< br>7
、严格做好体温计的清洁消毒工作,防止交叉感染。传染患者的体温计应固定
使用。< br>
8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监测体温的重要性,影响体温的因素;学会体温的正确测量方法和异常体温的护理;增强自我护理能力。
.
.
.
.
第二节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 br>在每一个心动周期中,
随着心脏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
动脉内的压力发生周期性
变化,导致动脉管壁产生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
一、正常脉搏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脉搏
脉率:成人安静状态下
60
—
100
次∕
脉律:跳动均匀、间隔时间相等
脉搏强弱:取决于动脉充盈程度、脉压大小
脉搏紧张度:动脉壁光滑柔软,有一定弹性
(二)脉搏的生理性变化
1
、年龄
脉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低,到老年时轻度增加。
2
、性别
女性脉率比男性稍快,通常相差
5
次
/
分。
3
、
活动、
情绪
运动、
兴奋、
恐惧、
愤怒、
焦虑使脉率增快;
休息使脉率减慢。
4
、药物、饮食
进食、使用兴奋剂、浓茶或咖啡能使脉率增快;禁食、使 用镇
静剂、洋地黄类药物能使脉率减慢。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
一
)
异常脉搏
1
、脉率异常
(
1
)速脉:指在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每 分钟超过
100
次,又称心动过速。
(
2
)缓脉:指在 安静状态下成人脉率每分钟少于
60
次,又称心动过缓。
2
、节律异常
(
1
)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 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
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
(
即代偿性间歇
)
,称间歇脉,亦称过早搏动。
(
2
)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或绌脉。
3
、强弱异常
(
1
)洪脉:当心输出量增加,周围动脉 阻力较小,动脉充盈度和脉压较大时,
.
.
脉搏搏动强大有力,称洪脉。
(
2
)丝脉:当心输出量减少,周 围动脉阻力较大,动脉充盈度降低时,脉搏搏
动细弱无力,扪之如细丝,称丝脉。
(
3
)交替脉:指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
(
4
)奇脉:当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称为奇脉。
(
5
)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急促而有力,如潮水涨落样称水冲脉。
4
、动脉壁异常
正常动脉用手指压迫时,其远端动脉管不能触及,若仍能触到
者,提示动脉硬化。
(二)异常脉搏的护理措施
1
、休息与活动
2
、密切观察病情
3
、备齐急救物品和急救仪器
4
、心理护理
5
、健康教育
三、脉搏测量技术
【目的】
1
、判断脉搏有无异常。
2
、监测脉搏变化,间接了解心脏的状态。
3
、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准备】
1
.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戴口罩。
2
.病人准备
病人了解测量脉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配合要点。
测量前
20
~
30min
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影响脉搏的因素。
3
.用物准备
有秒针的表、记录本和笔,必要时备听诊器。
4
.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
脉搏测量技术
.
.
操作步骤
操作说明
核对解释
核对病人床号、姓名。向病人解释测量目的、配合方
法及注意事项,
取得病人合作
选择部位
根据病人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
病人取卧位或坐位,手腕伸展,手臂取舒适位置,便
于护士测量
正确测量
护士以示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放在桡动脉搏动处,
压力大小以能清晰触及脉搏搏动为宜
测量
30s
,将所测得数值乘
2
,即为脉率。异常脉搏、
危重病人应测
lmin
。如触摸不清可用听诊器测心率
绌脉测量
应由
2
名护士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率,
由听心率者发出“起”与“停”的口令,计数
lmin
记录数值
方式:次
/min
,
如
70
次
/min
;绌脉:心率
/
脉率,如
100/70
次
/min
将脉搏测得的数值绘制在体温单上
【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
2
、不可用拇指诊脉,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患者的脉搏相混淆。
3
、为偏瘫或肢体有损伤的患者测脉率应选择健侧肢体。
4
、< br>测量脉率的同时,
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
强弱、
动脉管壁的弹性、
紧张 度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详细记录。
5
、异常脉搏应测量
1
分钟。
.
.
三节
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第
为确保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和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
机体需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
并把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
出体外,这种机体与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一、正常呼吸及生理性变化
(一)正常呼吸
成人安静状态下:
16
—
20
次/分,节律规则,呼吸运动均匀平稳,无声 且不费
力。
呼吸与脉搏的比例为
1:4
~
1:5
。
一般情况下,
男性及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
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
(二)生理性变化
1
、年龄
2
、性别
3
、运动
4
、情绪
5
、血压
6
、
其他
如环境温度升高,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
一
)
异常呼吸(图
15-9
)
1
、频率异常
(
1
)呼吸过速:也称气促,指成人在安 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
24
次
/min
。
(
2
)呼吸过缓:成人在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低于
12
次
/min
,称为 呼吸过缓。
2
、深浅度异常
(
1
)深度呼吸:又称库斯莫呼吸,是一种深而规则的大呼吸,可伴有鼾音。
(
2
)浅快呼吸:是一种浅表而不规则的呼吸,有时呈叹息样。
3
、节律异常
(
1
)
潮式呼吸:
又称 陈
-
施氏呼吸,
是一种周期性的呼吸异常,
其表现为呼吸由
.
.
浅慢逐渐变为深快,再由深快转为浅慢,经过一段时间的 呼吸暂停
(
约
5-30s)
后,又开始重复以上的周期性变化。
(
2
)间断呼吸:又称毕奥呼吸。表现为有规律的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间隔
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呼吸,如此反复交替。
4
、声音异常
(
1
)蝉鸣样呼吸:即吸气时产生一种极高的音响,似蝉鸣样。产生机制是由于
声带附近 阻塞。
(
2
)鼾声呼吸:即呼吸时发出一种粗大的鼾声,是由于器官或支 气管内有较多
的分泌物积蓄所致。多见于昏迷患者。
5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的异常。临床上可分为:
(
1)吸气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吸气困难,吸气时间延长,伴有明显的三凹
症
(
胸 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
)
。
(
2
)呼气性呼吸困难:患者表现为呼气费力、呼气时间延长。
(
3
)
混合性呼吸困难:
患者表现为吸气、
呼气均感费力、
呼吸表浅、
频率增加。
(二)护理措施
1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
、改善环境
保持环境清洁、安静、舒适,室内空气流动、清新,温度、 湿度
适宜,有利于患者放松和休息。
3
、加强观察
观察呼吸的频率、深度、节律、声音、形态有无异常。
4
、心理护理
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稳定患者情绪,保持良好心态。
5
、健康教育
三、呼吸的测量
【目的】
1
、判断呼吸有无异常。
2
、监测呼吸变化,间接了解呼吸系统功能状态。
3
、为疾病的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提供依据。
.
.
【准备】
1
、护士准备
衣帽整洁,修剪指甲,洗手。
2
、评估患者并解释
(
1
)评估
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情况,心理状态及合作程度。
(
2
)解释
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呼吸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3
、患者准备
(
1
)了解呼吸测量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
(
2
)体位舒适,情绪稳定,保持自然呼吸状态。
(
3
)测量前
20-30min
无剧烈运动、情绪激动等影响呼吸的因素。
4
、用物准备
有秒针的表、记录本和笔,必要时备棉花。
5
、环境准备
病室安静、整洁,光线充足。
【操作步骤】
1
、核对
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确认患者: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2
、体位
体位舒适,精神放松,避免引起患者的紧张
3
、方法
护士将手放在患者的诊脉部位似诊脉状,眼睛观察患者胸部或腹部的
起伏,女性以胸式呼吸为主;男性 和儿童以腹式呼吸为主
4
、观察
呼吸频率(一起一伏为一次 呼吸)
、深度、节律、音响、形态及有无
呼吸困难,便于协助诊断,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 提供依据
5
、计数
正常呼吸测
30
秒,乘 以
2
,异常呼吸患者或婴儿应测
1
分钟
6
、记录
将所测呼吸值记录在记录本上
7
、转记
洗手后将呼吸值转记到体温单上。
【注意事项】
1
、呼吸受意识控制,测呼吸时应转移患者注意力,使其处 于自然呼吸状态,以
保持测量的准确性。
2
、幼儿宜先测量呼吸后测量体 温。因测量体温幼儿易哭闹不配合而影响呼吸测
量。
.
.
3
、呼吸不规则者及婴儿应测
1
分钟。
4
、测量呼吸的同时应观察呼吸的深浅度、节律,有无异常声音等。
5< br>、
危重患者呼吸微弱,
可用少许棉花置于患者鼻孔前,
观察棉花被吹动的次数,
计时应
1
分钟。
四、促进呼吸功能的护理技术
(一)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的护理技术
1
、有效咳嗽
咳嗽是一种防御性呼吸反射,可排出呼吸道内的异物、分泌物,
具有清洁、
保护和维护 呼吸道通畅的作用,
适用于神志清醒尚能咳嗽的患者。
护
士应对患者进行指导,帮助患 者学会有效咳嗽的方法。
促进有效咳嗽的主要措施:
①改变患者姿势,使分泌物流入大气道内便于咳出。
②鼓励患者做缩唇呼吸,即鼻吸气,口缩唇呼气,以引发咳嗽反射。
③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增加患者活动量,有利于痰液的松动。
④双手稳定地按压胸 壁下侧,提供一个坚实的力量,有助于咳嗽。有效咳嗽的
步骤为: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屈膝,上身前倾 ,双手抱膝或在胸部和膝盖上置
一枕头并用两肋夹紧,
深吸气后屏气
3
秒(有伤口者,
护士应将双手压在切口的
两侧)
,
然后腹肌用力,两手抓紧 支持物(脚和枕)
,用力做爆破性咳嗽,将痰液
咳出。
2
、叩击
指用手叩打胸背部,借助震动,使分泌物松脱而排出体外。适用 于长
期卧床、久病体弱、排痰无力的患者。
叩击的手法是 :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即手
背隆
起,手掌中空,手指弯曲,拇 指紧靠示指,有节奏地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
向内轻轻叩打。
边叩边鼓励患者咳嗽。
注 意不可在裸露的皮肤、
肋骨上下、
脊柱、
乳房等部位叩击。
3
、体位引流
置患者于特殊体位,使肺与支气管所存积的分泌物,借助重力作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23: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6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