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腹膜间皮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一
)
发病原因
病因与石棉接触有 关,其发病与接触的间隔很长,常在
30
年以上。早
在
20
世纪40
年代,
外国学者就发现间皮瘤的发生与石棉接触关系密切。
船厂工
人 、管道工人、焊工及油漆、建筑工人的发病率较一般人高
300
倍。间皮瘤与石
棉接触 密切关系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事实的证实与公认。
与此同时,
欧美学者发
现,
约
60%
的腹膜间皮瘤病人有职业性石棉接触史或肺组织内有石棉小体,
在用
石棉诱发的动物胸膜间皮瘤的实验中,
也有少数动物发生腹膜间皮瘤,
说明腹膜
间皮瘤 的发生与石棉接触也有一定关系。
不同种类的石棉纤维的致病危险性依次
为:青石棉
>
铁石棉
>
温石棉。一般认为直径
0.5
~
50?
m
长的石棉粉尘先进入呼
吸道,
然后经横膈淋巴组织网或血液进入腹腔并沉积在腹膜,< br>形成石棉小体,
有
时在石棉小体周围可出现异物巨细胞反应。
经消化道摄入的石 棉纤维也可经肠壁
到达腹膜。
从接触石棉到发现间皮瘤平均
35
~
4 0
年,
发病高峰在接触
45
年以后。
石棉引起间皮瘤的确切机制还不 甚清楚。
但约有
30%
的间皮瘤患者并无石棉接
触史,
石 棉纤维定量检查并未发现有接触大量石棉纤维的表现。
文献报道中与间
皮瘤发生有关的其他因素 有放射治疗、二氧化钍接触史
(
通常患者有接受相关的
诊断性检查史
)
。另外,具有
Hodgkin
病史的患者发生间皮瘤的危险性增加。
病毒感染:
猿猴病毒
(simian virus 40
,
SV40)
,
它是一种
DNA
肿瘤病毒。
据文献报道,美国大约< br>50%
的间皮瘤病人活检标本中存在
SV40
,它诱导人原发
间皮瘤细 胞端粒酶活性,但不影响纤维原细胞。野生型
SV40
感染后
72h
即可测< br>得端粒酶活性,
1
周后可见一清晰
DNA
云梯。
在细胞结构中 端粒酶活性与
SV40
T
抗原数量成正比,被
SV40
感染的间皮 细胞,其端粒酶活性增加,使得间皮细
胞不易凋亡,而易形成间皮瘤。
间皮瘤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氟石接触、
结核性疤痕、
慢性炎症刺激、放射性物质、遗传易感性等。
(
二
)
发病机制
依据其生物学行为 及肿瘤侵及范围,间皮瘤可分为良性和恶性、局限性
和弥漫性。在大宗间皮瘤的病例报道中,约
57.1%
发生在胸膜,
39.5%
发生在腹
膜,
1%
发生 在心包,可以累及多个浆膜面,甚至发生在睾丸的鞘膜。
1.
间皮瘤的组织发生学
早期认为是来自两种细胞,
即腹膜面的间 皮细胞
及结缔组织细胞。
最近已经证实是来自单一细胞,
即间皮细胞。
间皮细 胞向上皮
细胞及纤维细胞呈两种形态分化。
Dardick(1984)
发现间皮瘤中 的肉瘤样区域,
超
微结构并不显示成纤维细胞的特点,而显示不同分化阶段的上皮细胞的特征。
Blobel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证明细胞角蛋白多肽
(cytokeratin
polypeptide)
在纤
维性间皮瘤及上皮性间皮瘤均有表达。
而波状 纤维蛋白
(fibrin)
,
在同一个肿瘤或
相同的细胞内也同时表达,显示 间皮瘤的双向表达特点。
2.
腹膜间皮瘤可分为低度恶性囊性 间皮瘤、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及恶性
间皮瘤。
(1)
低度恶性囊性间皮瘤
:
常见于中老年女性,常位于盆腔内并可侵及腹
膜外。肿瘤较大,包膜不明显、边界不清,常于周围的盆腔结构粘连。切面为多
囊性,
内壁光滑,
囊内含清亮液体或稀薄黏液。
囊壁被覆扁平至低柱状间皮细胞,
轻至中度异 型,
可呈乳头状增生和化生。
囊壁纤维性间质增生,
其中无明显的慢
性炎细胞 浸润。
(2)
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
:
不常 见,偶于手术中发现,好发于育龄妇女。
预后一般良好,
偶可发展为恶性间皮瘤。
肉眼 可见盆腔腹膜和网膜呈现多个乳头
状或结节状病变,实性,灰白色,直径
<2cm
。肿 瘤也可发生于胃、肠和肠系膜
的腹膜。
镜下肿瘤性乳头表面被覆单层扁平至立方形间皮细胞,< br>胞核无异型,
罕
见核分裂象,
细胞质中轴为纤维性间质。
肿瘤中可见由 间皮细胞形成的小管、
分
枝状条索或实性片块,偶见砂粒体。
(3)
恶性间皮瘤
:
肿瘤呈单个或多个分散生长,同时累及脏层和壁层腹< br>膜,按形态可分为弥漫型和局限型。局限型恶性间皮瘤,边界清楚,带蒂或有包
膜,质地坚韧,恶 性程度较低。弥漫型恶性间皮瘤,受累腹膜弥漫性增厚,表面
呈乳头状、斑块状或结节状,恶性程度高。 大体所见,腹膜表面广泛分布着大小
不等的肿瘤结节,孤立状、串珠状或呈簇状团块,直径从几毫米到几 厘米,呈黄
白色或灰白色,较硬,似橡皮样质地。晚期腹膜明显增厚,腹膜被致密白色的肿
瘤组 织覆盖,使脏器变成“冰冻”
(frozen)
状态。肿瘤组织与腹腔脏器特别是消
化 道相互粘连成一体,
不易分离,
或在腹腔脏器腹膜表面有多个结节性肿物呈葡
萄状,或 弥漫分布于腹腔膈肌腹膜面、后腹膜表面以及网膜、肠系膜、小肠及结
肠浆膜面或肝、膀胱表面等。有时 多个结节融合成肿块。
腹膜间皮细胞瘤的大体病理观
腹膜间皮细胞瘤大体观察类似于胸膜间
皮瘤,
有
2
种类型,
即弥漫 性腹膜间皮细胞瘤与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
一般说
来,
弥漫性间皮瘤
75%
为恶性,
而局限性间皮瘤多为良性。
前者瘤组织呈众多小
结节或斑块被覆于腹 膜的壁层或脏层,
随着肿瘤的发展,
则呈片块状的增厚,
广
泛铺盖于壁层腹膜 或腹腔脏器的表面,
可伴有大小不等的肿瘤或结节。
肿瘤组织
多呈灰白色,质地坚韧, 亦可呈胶冻状,可有出血及坏死。瘤组织中,纤维组织
增生,甚至有玻璃样变。瘤组织可侵入肝脏或肠管 ,但很少侵入脏器的深部,大
网膜可完全被肿瘤组织所代替,
肠管可发生粘连,
腹腔内 有渗出液,
甚至血性腹
水。在局限性腹膜间皮细胞瘤,瘤组织呈结节状或斑块状位于腹膜壁层或 脏层,
呈灰白色,质地较硬,界限清楚,很少出血及坏死。
3.
腹膜间皮细胞瘤镜下观察
腹膜间皮细胞瘤一般有
3
种组织学类型:
( 1)
纤维性间皮瘤:
纤维性间皮瘤瘤细胞由梭形细胞组成,
细胞呈长梭形,
伴 有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
这种类型多见于局限性间皮瘤。
在纤维性间皮瘤有时
很难与纤 维组织肿瘤相区别,
瘤细胞呈梭形,
细胞周围可有胶原化,
甚至可有编
织状结 构,
局灶性钙化或骨化,
当间质有明显的纤维化或玻璃样变时,
有人称它
为韧 带样间皮瘤。
最近亦有人将来自间皮下的结缔组织来源的肿瘤称为腹膜纤维
瘤。
来自表 层间皮细胞的才称纤维性间皮瘤。
但单纯根据组织形态,
有时难以将
两者区别开来。< br>
(2)
上皮样间皮瘤:
上皮样间皮瘤瘤细胞呈立方形或 多角形,
常有脉管状
或乳头状结构。
上皮性间皮瘤最多见于弥漫性间皮瘤中,
瘤细胞呈不同的分化状
态,
可形成高分化管状或乳头状结构,
也可呈未分化的片块状瘤 组织,
瘤细胞大
小不一,呈实性,为结缔组织所包绕。管状乳头状结构的瘤组织构成腺样、管状
或者囊性,
内衬以立方或扁平的上皮样细胞,
细胞大小一致,
空泡状核,可见
1
~
2
个核仁。
胞浆丰富,
细胞轮廓清楚。
肿瘤亦可呈裂隙状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
内衬以扁平的上皮细胞,
这些裂隙内有时可见乳头 状突起。
类似乳头状腺癌。
有
些病例,瘤细胞排列成实性、条索状或者巢状,无腺样或 乳头状结构。但有时瘤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8:0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422.html
-
上一篇:喉癌晚期患者做放疗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经常耳鸣是什么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