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耳鸣、耳聋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耳鸣、耳聋
一
.
肾精虚亏证:耳鸣耳聋甚则眩晕。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腰竣膝软。
舌红、 脉细弱。
耳聋左慈丸加减
;
熟地
24
克山茱萸
1 2
克山药
12
克丹皮
9
泽泻
9
克茯苓
9< br>克
磁
石
6
克(先煎)
石菖蒲
4.5
克
五味子
1.5
克
加减:
1.
若见阴血虚可加龟板、鳖甲;
2.
阳亢,加龙骨,牡蛎;
3.
火旺加知母、黄柏。
1.
肾阴不足,内热较甚:耳鸣耳聋甚则眩晕。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腰竣
膝软。兼见体瘦色 黑、口干舌燥、面红颧赤、手足心热,午后耳鸣,夜间鸣甚、
脉沉细尺弱。或两尺脉大、舌淡红。治宜滋 肾清热。
滋阴地黄汤
;
山萸肉
6
克
山药
6
克
熟地
12
克
丹皮
4.5
克
泽泻
4.5
克
茯苓
4.5
克
白芍
5
克
当归
5
克
川芎
3
克
远志
3
克
石菖蒲
3
克
盐知母
5
克
盐黄柏
5
克
2.
精气萎弱,肾脉不通耳窍:久病劳伤、恣 欲、年老,头晕目花,咽干气短,腰
痠膝软、瘦悴力疲、遗精早泄、脉细弱
大补元煎
;
人参
15
克山药
9
克杜仲
9
克
熟地黄
9
克
当归
9
克
枸杞子
9
克
山茱萸
9
克阿胶
9
克五味子
9
克
石菖蒲
3
克
远志
3
克
炙甘草
6
克
3.< br>精脱肾惫、阴虚及阳:耳鸣耳聋甚则眩晕。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腰竣
膝软。兼见耳鸣如潮 声、蝉鸣、终日不休,先鸣后聋妨碍听闻、颜面暗晦、颧颊
色黑、足冷、眼中昏黑、或见阳萎滑精。脉细 弱涩、舌淡质润。
八味丸
;
山萸肉
12
克
山药
12
克
熟地
24
克
丹皮
9
克
泽泻
9
克
茯苓
9
克
胡
桃肉
9
克
枸杞子
9
克
菟丝子
9
克
肉桂
3
克(焗服)
炮附子
3
克(先煎)
1.
畏寒肢冷者,
可将桂枝改为肉桂,
并加重桂、
附之量,
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力;
2.
若用于阳痿,尚需加淫羊藿、补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壮阳起痿之力;
3.
痰饮咳喘者,加干姜、细辛、半夏等以温肺化饮。
补骨脂丸
;
熟地
9
克
磁石
9
克
当归
9
克
川芎
5
克
肉桂
3
克(焗)
菟丝
子
9
克
川椒
5
克
补骨脂
9
克
白蒺藜
9
克
胡芦巴
9
克
杜仲
9
克
白芷
9
克
石菖蒲
3
克
肉苁蓉 丸
;
肉苁蓉
60
克
(
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令千
)
菟丝子
(
酒浸三日,晒干,
别捣为末
)
薯蓣
牛膝
(
去苗
)
巴戟
杜仲
去粗皮,炙微黄
)
续断
白茯苓
枸杞子
五味子
蛇床子
山茱萸各
30
克
茯神
远志
(
去心
)
柏子仁各
60
克
1.
阴虚甚者,加龟板、鳖甲、旱莲草。
2.
阳虚明显,可加巴戟天、肉苁蓉。
3.
纳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4.
水不涵木,虚风扰上证:耳鸣暴聋,眩 晕掉旋,头目胀瞀,寐少梦多,口苦心
悸,脉弦或数,舌红。
滋水清肝丸加减
;
熟地黄
10
克
山药
10
克
山茱萸
10
克
牡丹皮
10
克
茯苓
10
克
泽泻
10
克
白芍
10
克
山栀子
10
克
酸枣仁
10
克
当归
10
克
磁石
9
克
龟板
9
克
五味子
9
克
石
菖蒲
3
克
龙骨
9
克
柴胡
6
克
1.
治疗慢性肾炎时,如见蛋白明显,可加玉米须、料仁根、芡实、鹿衔草等。
2.
血尿明显者,加仙鹤草、茜草、大蓟、小蓟等。
3.
高血压、头晕头痛明显,加天麻、钩藤、石决明、菊花等
5.
心肾两亏 ,水火不济证:耳鸣耳聋甚则眩晕。颧赤口干,手足心热。遗精。腰
竣膝软。兼见五心烦热,面赤,怔忡 少寐,腰膝痠楚,遗精梦泄,脉细数,苔薄
舌红。此证水亏于下,上有虚热,宜滋水清心,泻南补北。< br>
天王补心丹;
人参
1.5
克
(
焗服
)
酸枣仁
3
克
当归
3
克
生地
12
克
柏子仁
3
克
麦
门冬
3
克
天门冬
3
克
远志
1.5
克
北五味子
3
克
白茯苓
1.5
克
丹参
1.5
克
元参
1.5
克
桔梗
1.5
克
灯心
草
1.5
克
1.
失眠较重者,可酌加龙骨、磁石等以增碁
重镇安神之效;
2.
如心悸怔忡,睡眠不安,可酌加龙眼肉、夜交藤以加强养心安神之效;
3.
如有遗精滑泄,可酌加金樱子、芡实、牡蛎等以固肾涩精。
知柏地黄丸加减;
山萸肉
6
克
山药
6
克
熟地
12
克
丹皮
4.5
克
泽泻
4.5
克
茯
苓
4.5
克
龙骨
5
克
牡蛎
5
克
石菖蒲
3
克
远志
3
克
盐知母
5
克
盐黄柏
5
克
二
.
清阳不升证:耳鸣耳 聋神疲、昏聩。食少便溏。懈惰无力。劳则耳鸣加重。
脉细弱,苔白腻。
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
3
克
(
焗服
)
白术
3
克
炙北芪
4.5
克
炙甘草
3
克
陈皮
1.5
克
归身
1.5
克
生姜
2
片
红枣
2
枚
北柴胡
1
克
升麻
1
克
肝胆火盛:
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酒炒(
6
克)黄芩炒(
9
克)山栀子酒炒(
9
克
泽泻(
12
克)木通(< br>6
克)车前子(
9
克)
当归酒炒(
3
克)
生地黄酒炒(
9
克)柴胡(< br>6
克)生甘草(
6
克)。
1.
若肝胆实火较盛,可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以助泻火之力;
2.
若湿盛热轻者,可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强利湿之功;
3 .
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以及阴囊肿痛,红热甚者,可去柴胡,加连翘、黄
连、大黄以泻火 解毒。
痰火郁结:
温胆汤
;
半夏汤洗七次
竹茹
枳实麸炒
,
去瓤
,(
各
60g)
陈皮
(90g)
甘草
(30g),
炙
茯
苓
(45g)
生姜五片
,
大枣一枚
若痰多胸闷,大便不畅,
礞石滚痰丸
;
金礞石
(
煅
)40g
沉香
20g
黄芩
320g
熟大黄
320 g
粉碎成细粉,
用水
泛丸
风热上扰:
疏风清热
银翘散
〖组成〗
连翘
银花
各一两
[
各
15g]
苦桔梗
薄荷
牛蒡子
各六钱
[
各
6g]
竹叶
荆芥穗
各四钱
[
各
4g]
生甘草
淡豆豉
各五钱
[
各
5g]
,
共杵
为散,每服六钱(
18g)
,
肾精亏虚:
耳聋左慈丸
;
磁石
(
煅
)20g
熟地黄
160g
山茱萸
(
制
)80g
牡丹皮
60g
山药
80g
茯苓
60g
泽泻
60g
竹叶柴胡
20g
若肾亏复为外风所乘,以致下虚上实
本事地黄汤
;
柴胡(一两一分 ,去苗,洗净)人参(去芦)半夏(汤洗七次)黄
芩(去皮)甘草(炙)生姜、大枣
【用法】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生姜五片,枣二个,同煎至八分,
去滓温服。
若下肢清冷,阳萎腰酸,颧颊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脉虚
贞元饮
;
熟地黄
21
~
60
克
炙甘草
3
~
9
克
当归
6
~
9
克
1.(
呕恶或恶寒者,加煨姜
3
~
5
片,
2.
气虚脉数至极者,加人参,
3.
肝肾阳虚,手足厥冷者,加肉桂。
)
黑锡丹
,
【组成】
;(
黑铅
硫黄各
60
克)
三
.
气郁、痰火,热壅上窍证:
若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热内郁
滋水清肝饮
;
生地黄
10g
,
山萸肉
15g
茯苓
10g
当归
20g山药
10g
丹皮
12g
泽
泻
10g
,白芍10g
,柴胡
15g
山栀
12g
,炒枣仁
30g
。
加味:
(
1
)潮热汗出,烦躁易怒,精神异常者加 合欢皮
20g
,百合
10g
,豆豉
30g
,
浮小麦
10g
;
(
2
)失眠,健忘,易惊,头晕痛者加夜交藤< br>30g
,制首乌
20g
,琥珀
3g
;
(< br>3
)月经先期,月经量过多者加女贞子
10g
,旱莲草
10g
,仙鹤草
30g
;
(
4
)
全身酸痛,
肌 肉僵硬,
抽筋加龙骨
30g
,
牡蛎
30g
,
寄生< br>20g
,
木瓜
30g
;
(
5
)浮 肿,心悸,胸闷者加益母草
30g
,桂枝
6g
,厚朴
6g
, 瓜蒌
10g
;
(
6
)阴冷,阴道干涩者加淫羊藿
10g
,菟丝子
12g
,鹿角胶
10g
。每天
1
次 水
煎分
2
次早晚服用。
2
周为一疗程,连服
2
疗程 。
清气不升:
益气聪明汤:人参
25g
,葛根
20g
,蔓荆子
15g
,白芍、黄柏各
10g
,升麻、
炙甘 草各
5g
。每日
1
剂,
2
周为
1
疗程
辨证加减:
1.
肝火上炎型加黄芩、栀子;
2.
痰浊上蒙型加半夏、白术、茯苓;
3.
瘀血阻窍型加赤芍、川芎。
若气血怫郁,表里三焦俱实,症见憎寒壮热 、头目昏运、目赤睛痛、耳鸣嗌塞、
口苦舌干、咽喉不利、咳嗽上气、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治宜清热疏 泄、通解三
焦。
防风通圣散;酒大黄
1.5
克
芒硝
1.5
克
防风
1.5
克
荆芥
1.5
克
麻黄
1.5
克
栀子
1.5
克
连翘
1.5
克
川芎
1.5
克
当归
1.5
克
薄荷
1.5
克
白术
1.5
克
桔梗
3
克
黄芩
3
克
石膏
3
克
甘草
6
克
滑石
9
克
生姜
1
片
葱
2
根
1.
如涎嗽者,加姜半夏下气化痰;
2.
无憎寒者,去麻黄;
3.
内热不盛者,去石膏;
4.
无便秘者去大黄、芒硝;
5.
体质壮实者,去当归、白芍、白术等扶正之品。
内湿痞隔,气不升降证:前症兼 见呕吐、或泄泻、痞塞头痛、小便不利。治宜益
胃和中,行气化湿。
葛花解酲汤;白豆蔻仁
15
克
砂仁
15
克
葛花
15
克
干姜
6
克
炒神曲
6
克
枳椇子
10
克
橘皮
4.5
克
泽泻
6
克
白术
6
克
猪苓
4.5
克人
参
4.5
克
白茯苓
4.5
克
木香
1.5
克
莲花青皮
0.9
克
1.
呕吐明显者,宜加半夏、生姜以和胃止呕;
2.
食少纳呆者,加山楂、麦牙等以消食化积;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7:4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5245.html
-
上一篇:脾脏的功能与作用是什么?
下一篇:耳根后长包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