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2:28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试管婴儿多少钱)

霸道而显奇效的董氏奇穴常用穴位

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一、手指部

1.
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 、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
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
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
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
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
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 ,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
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
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
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 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
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 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
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
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9.
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治全身骨肿。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针深二分。

二、手掌部

1.
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肩背痛(特效)、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2.
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运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3.
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解剖: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三分至五分深。

4.
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陷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 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
效)。

注意:孕妇禁针。

5.
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 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
调、经闭、难产 、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 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
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针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注意:孕妇禁针。

6.
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 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
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7.
下白穴(中白之倒马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
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8.
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 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
用之效更大, 两手不宜同时用)。耳鸣特效。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9.
腕顺二穴

部位: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处。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亦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一次用一穴为宜。

10.
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解剖: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三、小臂部

1.
其门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解剖: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2.
其角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3.
其正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4.
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

解剖: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肝炎之肠炎、头昏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5.
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六寸。

解剖:此处与总指伸筋,岐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枝,肝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六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除。

运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单用左手穴,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6.
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一寸五分陷中。

解剖: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乾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四分至七分。

运用:禁忌双手用穴。

7.
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四寸。

解 剖:此处与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
心分枝 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针深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患右用左穴,患左散右穴。)针深一寸
治心脏病、心跳。

8.
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肉缘,距人士穴三寸。



解剖:此处为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支,桡骨神经与后臂神 经之分布区,有
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疼、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七寸,即距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9.
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
解剖:肱桡骨肌外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
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

运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配灵骨穴双手同时用针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四、大臂部

1.
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 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
鼻出血 、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五、足趾部

1.
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解剖: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注意:针深过量(超过五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六、小腿部

1.
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2.
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同正筋穴。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3.
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4.
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 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
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5.
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6.
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7.
腑肠穴

部位:在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同四花下穴。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用细毫针)。

运用:通常与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8.
天皇穴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

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9.
天皇副穴(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 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10.
地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 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
血、子宫瘤、 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入,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注意:孕妇禁针。

11.
人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

解剖: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 、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二分。

注意:孕妇禁针。

12.
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五分至一寸深。

13.
侧下三里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

解剖:同侧三里穴。

主治:同侧三里穴。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
―――
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14.
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 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
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七、大腿部

1.
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心脏性之风湿病 、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
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2.
通山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3.
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上四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直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通 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
许各取一穴。

4.
通肾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上缘。

解剖:肾之神经。

主冶:阳萎、早泄、 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肾脏性之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
白带下。

取穴:当膝盖内侧上缘之陷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5.
通胃穴

部位:在通肾穴上二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膝盖内侧上缘之上二寸,即通肾穴之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6.
通背穴

部位:在通肾穴之上四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胃穴。

取穴:在通肾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 ,禁忌三穴同时下针。通肾、通胃、通
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 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
针,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虞。

7.
明黄穴

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

解剖:肝之总 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
神经。
< br>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
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大腿内侧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8.
天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

解剖:同明黄穴。

主治:同明黄穴。

取穴:当明黄穴直上三寸处是穴。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2:2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411.html

董氏奇穴常用穴位的霸道而显奇效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