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肝气郁结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2:22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宫外孕症状早期)
·
肝气郁结

1
.主要脉症
情志
抑郁,
胸 胁

少腹胀
闷窜痛,善太息,得嗳气则舒,或见梅核气,或
见瘿瘤,妇女可见 乳房胀痛,月经不调,苔薄白,脉弦。

2
.证候特征本证特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情 志不遂史和情志抑郁症状;二是有两胁及
肝经循行部位胀闷窜痛的气滞证候。

肝位于 右胁,
主疏泄,
性刚强,
喜条达而恶抑郁;
又主藏血,
具贮藏和调节 血液的功能;
开窍于目。肝病常见的证候有
肝气郁结

肝火上炎
、< br>肝阴不足
、肝血亏虚、
瘀血阻络
等。胆

六腑
之一, 内寄
相火
、因其内藏
精汁
,又称
奇恒之腑
,其气以通降为顺 ,有助胃腐熟水谷
之功。胆病常见的证候有胆腑郁热、胆腑气滞、胆内结石等。胆附于肝,与肝相表里, 胆管
起源于肝,胆液为肝之余气,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相通,所 以胆的病变与肝密切相关,
胆病可以及肝,
·
肝病可以及胆,可致肝胆同病,发为肝胆 气郁、
肝胆湿热
等证。肝胆证候
以实证多见。
肝木
疏土,肝随脾升, 胆随胃降,肝木生于
肾水
,长于
脾土
,故肝胆病与脾、
胃、肾等脏腑
关系密切,临床证候如肝脾不调、
肝肾阴虚
、胆
胃郁热
等即 属之。
(
来源中学
基础理论
)



《雷公炮炙论》
>
中卷

栀子

雷公云∶凡使 ,勿用颗大者,号曰伏尸栀子,无力。须要如雀脑,并须长,有九路赤色
者上。

凡使 ,先去皮、须了,取仁,以
甘草
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捣筛如赤金末用。


栀子归心,肺,三焦经。泻火除烦



清热利湿



凉血解毒


外用消
肿止痛。


【炮制方法】


1.
香附


取原药材,除去毛须及杂质,碾成绿豆大颗粒,或润透,切薄片,干燥。


2.
醋香附



1
)取净香附粒或片,加入定量 食醋拌匀,稍闷润,待醋被吸尽后,置预热适度的炒
制容器内,文火炒干,至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时,取 出晾凉。筛去碎屑。



2
)取净香附,加入定量食醋及与食醋等 量的水,共煮至醋液基本被吸尽,再蒸
5

时,闷片刻,取出微晾,切薄片,干燥,或 取出干燥后碾成绿豆大颗粒。每
100kg
香附粒或
片,用食醋
20Kg.

3.
四制香附


取净香附粒或片,加入定量的生姜汁、 食醋、黄酒、盐水拌匀,稍闷润,待汁液被吸尽
后,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文火炒干,至表面深棕褐 色时,取出晾凉。每
100kg
香附粒
或片,用生姜
5kg
(取汁) ,食醋,黄酒各
10kg
,食盐
2kg
(清水溶化)。


4.
酒香附


取净香附粒或片,加入定量黄酒拌匀,稍闷润,待酒 被吸尽后,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
内,文火炒干,至表面红紫色,取出晾凉。每
100kg香附粒或片,用黄酒
20kg.

5.
香附炭

< br>取净香附,
置预热适度的炒制容器内,中火炒至表面焦黑色,
内部焦褐色,
喷淋 清水少
许,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凉透。


【炮制作用】


香附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行气解郁,调经止痛。


生香附上行胸膈,外达肌肤,故多入解表剂中,以理气解郁为主。


醋香附你那个专入肝经,增强疏肝止痛作用,并能消积化滞。


四制香附,以行气解郁、调经散结为主,多用于肋痛、痛经、月经不调等症。


酒香附,能通经脉,散结滞,多用于治疗寒疝腹痛。


香附炭,味苦涩,多用于治疗妇女崩漏不止等症。

































西










































1
0


























湿
















。若
















2











































1



2













1

2
















3

1
5



















柴胡归肝



肺经疏散退热

疏肝解郁

升举阳气




附归肝



三焦经

疏肝解郁

调经止痛

理气宽中

当归归肝



脾经

补血活血

调经止痛

润肠通便

白芍归肝

脾经

养血调经

敛阴止汗

柔肝止痛

平抑肝阳

茯苓归心







利水渗湿

健脾宁心

白术归脾,肾经

健脾益气

燥湿利水

止汗

安胎

薄荷归



,肝经

疏散风热

清利头目

利咽

透疹

牡丹皮归心







清热凉血

活血散瘀

退蒸

甘草归心

,脾



胃经补脾益气

润肺止咳

清热解毒

缓急止痛

缓和药性



君臣佐使的关系

每一首方剂,固 然要根据病情,
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
妥善配伍而成。
但在
组 织不同作用和地位的药物时,还应符合严密的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的组
方形式。这样才 能做到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避短,提高疗效。




关于“君、臣、佐、使”组方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至
真要大 论》说:“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其后,金人张元素有“力大者
为君”之说;李东垣 说:


“主病之为君,……兼见何病,则以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
要也。 ”又说:“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
相与宜摄,则可以御 邪除病矣。”明代何伯斋更进一步说:
“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
治者,
君也。< br>辅治者,
臣也。
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
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 ,
使也。

可以看出,无论是《内经》,还是张元素、李东垣、何伯斋,虽对君、臣、 佐、使的涵义作
了一定的阐发,
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
今据各家论述及历代名方的组成 规律,
进一步分析归
纳如下: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有两种意义。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
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 作用的药物。




佐药:有三种意义。①佐助药,即配合君、 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
兼证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 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
药物;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
可能拒药时,
配用与 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
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有两种意义。①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②调和药,即
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综上所述,一个 方剂中药物的君、臣、佐、使,主要是以药物在方中所起作用的主
次地位为依据。除君药外,臣、佐、使 药都具两种以上的意义。在遣药组方时并没有固定的
模式,既不是每一种意义的臣、佐、使药都必须具备 ,也不是每味药只任一职。每一方剂的
具体药味多少,以及君、臣、佐、使是否齐备,全视具体病情及治 疗要求的不同,以及所选
药物的功能来决定。但是,任何方剂组成中,君药不可缺少。一般来说,君药的 药味较少,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2: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393.html

肝气郁结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