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药分类——温里药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12:18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张豪)
中药分类——温里药

一、概念






凡能温里祛寒,用以治疗里寒症候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






此类药物多为辛温大热之品,辛散温通、大热除寒,故有温 里散寒、补
火助阳、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功效,适用于里寒之症。即是《内经》所说的
“寒者 温之”的意义。部分温里药还有和中止呕、开胃进食等作
用。




所谓里寒,包括两个方面:一为寒邪内侵,阳气受困,而见呕逆
泻利、胸腹冷痛、食 欲不佳等脏寒症,必须温中祛寒,以消阴翳;一为心肾
虚,阴寒内生,而见汗出恶寒、口鼻气冷、厥逆脉 微等亡阳症,必须益火扶
阳,以除厥逆。




本类药物 因其主要归经之不同而奏多种效用。其主入脾胃经者,能温中
散寒止痛,可用治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证, 症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
白等;其主人肺经者,能温肺化饮而治肺寒痰饮证,症见痰鸣咳喘、痰 白清
稀、舌淡苔白滑等;其主入肝经者,能温肝散寒止痛而肝经受寒少腹痛、寒疝
作痛或厥阴头 痛等,其主入肾经者,能温肾助阳而治肾阳不足证,症见阳萎宫
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 其主入心肾两经者,能温阳通豚而治
心肾阳虚证,症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小便不利、肢体浮肿等,或 能回阳救
逆而治亡阳厥逆证,症见畏寒倦卧、汗出神疲、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

二、温里药配伍





使用温里药时应根据证情的不同,合理配伍用药。




里寒兼有表证者,当配辛温解表药;




寒凝气滞血瘀者,当配行气活血药;




亡阳厥脱冷汗不止者,当配固表收涩止汗药;




亡阳气脱者,当配大补元气固脱药;




寒痰咳喘者,当配温化寒痰药;寒湿内蕴者,当配苦温燥湿药。



三、温里药应用注意事项



1
、祛寒药适应病症不同, 具有祛寒回阳、温肺化饮、温中散寒以及暖肝止痛等
功能,须根据辨证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外寒 内侵,如有表症未解的,
应适当配合解表药同用。



2
、本类药物可用于真寒假热之症;对真热假寒病症不可应用。若是真寒假热,
服祛寒药后出现呕吐现象 ,是为格拒之象,可采用冷服之法。



3
、祛寒药药性温燥, 容易耗损阴液,故阴虚火旺、阴液亏少者慎用;个别药物
孕妇须忌用;夏季天气炎热,或素体火旺,剂量 宜酌量减轻。


4
、祛寒药中的某些药物,如附子、肉桂等,再应用时必 须注意用量、用法以及
注意事项。

四、药理作用

1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影响心率,抗心肌缺血,改善循环,抗休克作用;

2
、对消化系统作用




增加胃液分泌、增强消化机能、排除消化道积气、减轻恶心呕吐、抗溃
疡等作用;

3
、对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




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改善阳虚证,使阴虚证恶化;

4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镇静和局麻作用,影响植物神经功能,影响内分泌功能;

5
、抗炎和镇痛作用




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




温里祛寒药对于西医诊为消化不良、胃肠痉挛疼痛、肠胀气、蛔虫腹
痛、蛔虫性肠梗阻、慢性气 管炎、慢性




肠炎、痢疾、疝气腹痛、慢性肾炎水肿、性功能障碍等病症有一定的治
疗作用。

































一、温中散寒药





主要用于寒邪内侵、阳气被困,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所致脘腹冷
痛、呕吐泻痢等脏寒证。


1
、干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辛,温,入心、肺、脾、胃、肾经。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主治:

1
)本品善温 脾胃之阳而除里寒,常与党参、白朮、炙甘草等配伍同
用。如辅助附子,可增强回阳救逆之功,以治阴寒 内盛、四肢厥冷等症。








2
)本品温燥辛散,不仅能温肺以散寒,又能燥湿以化痰,故可
用于寒咳多痰之症,常 与细辛、五味子、茯苓、炙甘草等同用。

*****
关于姜:

1
、姜,原为民间常用药物,亦作为佐餐之品。由于治疗上的需要,通过不同的
加工炮制,就 分为生姜、煨姜、




干姜、炮姜等数种。

2
、生姜性温味辛,长于发散,又能温中而止呕,多用于外感风寒及胃中寒饮等
症;干姜辛散之 性已减,而偏于治里寒之症,故以温中回阳、温肺化痰为主;
炮姜又名黑姜,已无辛散作用,故以温经止 血及温中止泻为它

的专长。因
此,前人有“生姜走而不守,干姜能走能守,炮姜守而 不走”的说法。至于煨
姜,是用生姜煨




熟,比生姜 则不散,比干姜则不燥,其性与炮姜略同而力较逊,专主温
里而治胃腹冷痛。

3
、干姜与附子同,功能回阳;但干姜偏脾胃之阳,而附子偏温脾肾之阳。





















2
、高良姜】

本品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根茎。

辛、热,入脾、胃经。

功效:

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主治:

本品善散脾胃寒邪,且有温中止痛之功,故适用于脘腹冷痛等病症 。如
治胃疼痛,常与香附配伍同用;治腹部疼痛,可配肉桂、厚朴等同用。因为它
温中散寒作用 较好,所以还可用于胃寒呕吐,常与半夏、生姜等配用。


















3
、红豆蔻】

辛,温

,入脾、胃经。

功效:

温中散寒

主治:
1

(寒湿所致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不欲饮食行气止痛:








2
)研末掺牙,治疗风寒牙痛。

























4
、花椒】

辛热,有毒,归脾胃肾经;

功效:温中止痛,杀虫止痒。

主治:积食停饮,心腹冷痛,呕吐,咳嗽气逆,风寒湿 痹,泄泻,痢疾,齿
痛,蛔虫病,蛲虫病,阴痒,疮疥。





























5
、胡椒】

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果实。

辛、热,入胃、肾,肝,大肠经。

功效:

温中散寒,浮热牙痛,解食物毒

主治:

1
)胡椒性热,具有温中散寒的功效,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吐泻、腹痛等
症,常配合高良姜、荜 菝等同用








2
)可单味研粉放膏药中,外贴脐部,治受寒腹痛泄
泻。






























6
、丁香】

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或果实。辛,温,入肺、胃、脾、肾经。

功效:

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主治:

1)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故为治胃寒呃逆、呕吐的要药。治呃
逆,常与降气止呃的柿蒂配伍;治 呕吐,可与降逆止呕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热
呕呃,因本品性温,则不宜应用。








2
)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以 治肾虚阳萎、寒湿带下等症,可与附
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

同用。

****
注:



丁香与肉桂等分,共研细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
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 等症

















7
、荜菝】

本品为胡椒科植物荜菝的未成熟的果穗。

辛、热,入胃、大肠经。

功效:

温中散寒。

主治:

1
)本品辛热,善走肠胃,能温胃腑沉冷,又解大肠寒郁,功能温中散
寒,故对胃寒引起的脘腹疼痛、












呕吐、腹泻等症,常与厚朴、广木香、高良姜等配合
应用。








2
)本品又可用治牙痛,用荜菝为末揩之。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12: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378.html

中药分类——温里药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