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穴位定位及作用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3-02 08:46

-

2021年3月2日发(作者:米线的危害)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头痛、目眩、鼻塞、
耳 鸣脱肛、中风失语。脱发,脚癣,黄褐斑。

人中穴:鼻唇沟的中点,主治癫狂痫,中风昏迷,小儿惊风,
面肿,腰背强痛等症
< br>四神聪:百会前后左右各
1
寸。头痛、眩晕、癫痫、精神病。
脂溢性脱发,斑秃 ,神经性皮炎,湿疹。


神庭:前正中线入发际
0.5
寸。



头痛、眩晕、失眠、鼻渊、
癫痫。泪腺炎。


太阳: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后凹陷处。
头痛、眼病。湿疹,黄
褐斑,


三鱼(攒竹、鱼腰、丝竹空)


眉头,眉中,眉尾。

头痛、目赤肿痛、眼睑颤动、齿痛、癫狂。
鱼尾纹。


风池:胸锁 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眩晕、
目赤肿痛、耳鸣、颈项强痛、感冒、癫痫、中 风、热病、
疟疾。





















































风府:两斜方肌之间的凹陷处
,后发迹上
1
寸。头痛、眩晕、
咽喉肿痛、癫狂、中风、项强、瘙痒,风疹。


迎香:鼻翼旁开
0.5

。鼻塞、口噤。


下关: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形成的凹陷处。耳疾、齿痛、
口眼歪斜。


头维:额角入发迹
0.5
寸。头痛、目疾、流泪、眼睑颤动。



1
睛明:目内眦上
0.1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 明、近视、
夜盲、色盲。


颅息:耳轮连线上,中三分之一的交点处。头痛、耳鸣、耳聋、
小儿惊风。


印堂:两眉之间。
头痛、眩晕、鼻眼病、高血压、小儿惊风。
酒糟鼻,黄褐斑。


角孙:折耳向前,耳尖直上入发迹处。颊肿、目医、齿痛、项
强。


率谷:耳尖直上入发迹
1.5
寸,角孙直上方。偏头痛、眩晕、
小 儿惊风。


颧廖:目外眦直下与颧弓交点处。
口眼歪斜、眼睑颤动、齿痛、
颊肿。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肌隆起处
。齿痛、颊肿、口噤
不语。


耳门:耳屏上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凹陷处。
头痛、耳鸣、口歪。


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

耳鸣、耳聋、齿痛、癫
狂。


听会: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耳鸣、耳聋、
齿痛、口歪。


医风:耳垂后方。耳疾、口眼歪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
瘰疠。



2
天柱:后发迹上
0.5
寸,后发迹正中旁开
1.3
寸。头痛、项强、
鼻塞、肩背痛。


哑门:风府下
0.5
寸。暴暗、舌强不语、癫狂、头项强痛。

< br>承泣:目平视,瞳孔直下
0.7
寸。目赤肿痛、迎风流泪、夜盲、
口眼歪斜。< br>





















承浆:颏唇沟正中。
口歪、牙龈肿痛、流涎、暴暗、癫狂。痤
疮。


地仓:嘴角旁开
0.4

。口眼歪斜、流涎。


童子寥:目外眦旁。头痛、目赤肿痛、目疾、色盲。


胸腹部:





天突: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咳嗽、气喘、胸痛、咽喉
肿痛、暴暗、梅核。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咳嗽、
气喘、胸痛、心悸、呕 吐、乳少。隆胸,丰乳。


上脘:脐上
5

胃痛、呕吐、腹涨、癫狂。


中 脘:脐上
4

胃痛、呕吐、腹涨、泻泄、黄疸、癫狂。荨麻
疹,红斑狼疮。< br>

下脘:脐上
2

。腹痛、腹涨、泻泄、呕吐、食谷不化、痞块。


水分:脐上
1
寸。水肿、小便不通、腹痛、泻泄、翻胃吐食。


神阙:肚脐。腹痛、泻泄、水肿、脱肛、虚脱。黄褐斑,痤疮,
荨麻疹,瘙痒。



3
气海:脐下
1.5
寸腹痛、
泻泄、疝气、 月经不调、虚脱、遗精
遗尿、便秘、脱发。


关元:脐下
3

。腹痛、疝气、泻泄、遗尿遗精、阳痿、月经
不调、带下。红斑狼疮,黄褐斑,脱发。

中极:脐下
4
寸。遗尿遗精、疝气、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崩
漏带下。不孕。


提托:关元旁开四寸。子宫脱垂、下腹痛、疝气。


子宫:中极旁开
3
寸。月经不调、不孕、阴挺。


章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方。腹涨、泻泄、肋痛、痞块。


期门:乳头直下,第
6
肋间隙。胸胁胀满、腹涨、呕吐、乳痈。


腹结:大横下
1.3
寸。腹痛、泻泄、疝气。


大横:肚脐旁开
4
寸。腹痛、泻泄、便秘。


缺盆:锁骨上窝中央。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缺盆中痛。


梁门:中脘旁开
2
寸。胃痛、呕吐、食欲不振、腹涨、泻泄。

< br>天枢:肚脐旁开
2

。腹涨肠鸣、绕脐痛、便秘、泻泄、月经
不调、痢 疾。


水道:关元旁开
2
寸。小腹涨满、小便不利、痛经、不孕、疝
气。


中府:前正中线旁开
6
寸,平第
1
肋间隙。咳嗽、气喘、 胸痛、
肩背痛。


归来:脐下
4
寸,旁开
2寸。腹痛、疝气、月经不调、不孕、
阳痿。



4
腰背部: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咳嗽、 发热、、肩背痛。
结膜炎。


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br>寸。伤风、咳嗽、发热头痛、
项强、胸背痛。


肺俞:第三胸椎棘突 下旁开
1.5
寸。咳嗽、气喘、潮热盗汗、
鼻塞、骨蒸。


厥阴俞: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咳嗽、心痛、胸闷、呕
吐。


心俞: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心痛、咳嗽、失眠、盗汗、
带下、梦遗、健忘、惊悸、吐血、黄褐斑。


督俞: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
1 .5
寸。心痛、胸闷、腹痛、气喘、
寒热。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 下旁开
1.5
寸。咳嗽、气喘、潮热、盗汗、
呕吐、呃逆。


承山穴:在腓肠肌两肌腹交界下端承山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后面
正中,委中与昆仑穴之间


胃脘下俞:第八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腹胀、胃痛、糖尿病、
出血性疾病。


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黄疸、肋痛 、吐血、目赤、
目眩、脱发。



5
胆俞:第十胸椎棘 突下旁开
1.5
寸。黄疸、肋痛、潮热、口苦、
肺痨。咽喉炎。


脾俞: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腹涨、黄疸、呕吐、泻
泄、水肿、背 痛、便血、消瘦,黄褐斑,痤疮。


胃俞: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br>寸。胸肋痛、胃脘痛、呕吐、
腹涨、肠鸣、瘦肥、黄褐斑,结膜炎,痤疮。


三焦俞: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肠鸣、腹涨、呕吐、泻
泄、水肿、痢 疾、腰背强痛。雀斑,面色苍白。


肾俞:第二腰椎棘突侠旁开
1.5寸。遗精遗尿、阳痿、月经不
调、水肿、耳鸣、腰痛、白带。脱发,早白

气海俞:第三腰椎棘突侠旁开
1.5
寸。肠鸣腹涨、痛经、腰痛、
痔漏。


大肠俞:第四腰椎棘突侠旁开
1.5
寸。腹涨、泻泄、便秘、腰
痛 。红斑狼疮。


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侠旁开
1.5
寸。腹涨、泻 泄、遗尿、腰
痛、小便不利频数。


小肠俞:骶正中嵴旁开
1.5
寸,平第一骶后孔。腹痛、泻泄、
痢疾、遗尿、遗精、白带、腰痛、痔疾。


膀胱俞:骶正中嵴旁开
1.5
寸,平第二骶后孔。小便不利、遗
尿、泻泄、便 秘、腰脊强痛。


八寥:骶部。上,次,中,下。疝气、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便秘、泻泄。



6
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侠旁开
3
寸。遗精、阳痿、小 便不利、水
肿、腰脊强痛。


秩边:平第四骶后孔,旁开
3
寸。小便不利、便秘、痔疾、腰
骶痛、下肢痿痹。


肩井:大椎与肩峰连 线中点
。头项强痛、肩背痛、难产、乳痈、
瘰疠、上肢不遂。


巨骨:
锁骨肩峰断与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肩臂挛痛不遂、
瘰疠。


天宗:肩胛下窝中点
。肩胛疼痛、气喘、乳痈。


秉风:岗上窝中点。肩胛疼痛、上肢酸麻。


肩中俞: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
2
咳嗽、气喘、脊背痛、目视不
明。


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
3
寸。肩背痛、颈项强痛。


居寥: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的中点。腰痛、下肢
痿痹、疝气。


环跳: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外三分之一
。下肢痿
痹、腰痛。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头项强痛、
骨蒸盗汗、风 疹。


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头痛、疟疾、热病、脊强。痤疮,黄
褐斑,银屑病。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侠。咳嗽气喘、癫痫、脊背强痛。黄褐斑,
疥肿,睑缘炎。



7
神道:第五胸椎棘突下。心悸、健忘、咳嗽、脊背强痛。黄褐
斑,痤疮,酒糟鼻。


灵台:第六胸椎棘突下。咳嗽气喘、脊背强痛、疔疮。黄褐斑,
红斑狼疮。


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黄疸、胸胁胀满、咳喘、脊背强痛。
黄褐斑,痤疮。


筋缩:第九胸椎棘突下。癫痫、脊强、胃痛。带状疱疹。


中枢:第十胸椎棘突下。黄疸、呕吐、腹涨、腰脊强痛。带状
疱疹,


脊中: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泻泄、黄疸、痔疾、癫痫、脱肛、
小儿疳积。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泻泄、
腰脊强痛。


腰眼: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
3.5
寸。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月经不调、遗精、阳痿、腰骶痛、
下肢痿痹。


定喘:大椎旁开
0.5
寸。哮喘、支气管炎、上肢瘫痪。


结核穴:大椎旁开
3.5
寸。肺结核、


颈臂:锁骨内三 分之一与外三分之二交界处直上
1
寸。手臂麻
木、上肢瘫痪。


四肢部



8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2 08:4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4051.html

穴位定位及作用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