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概述】
带状疱疹系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此病毒一般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元
中。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 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
1
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即
PHN。表现为:
1
.
急性带状疱疹临床治愈
1
个月后患区 仍存在持续或发作性剧烈疼痛;
患区
范围内可见明显的色素沉着改变。
2< br>.患区有明显的感觉和触觉异常,大部分患者表现为以对痛觉超敏为特征,
轻轻触摸即可产生剧烈 难以忍受的疼痛;
部分患者以感觉功能减退为特征,
触痛
明显。
3
.
疼痛的性质以自发性刀割样或闪电样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
大多数
患 者疼痛程度剧烈难,以忍受。极个别患者缺乏典型的神经痛。
4
.由于对剧烈疼痛的 恐惧,患者的心理负担沉重,情绪抑郁,甚至对生活失
去信心和有自杀倾向。
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青年人略轻,老年人较重,且多见。
【病因病理】
西医病因病理:
带状疱疹系由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这个病因很清楚。通过典型皮疹,单
侧性和按神经节分布的疼痛,和疼痛的“认 时性”(在夜间
12
点至零晨
3
点加
剧)
很容易确诊。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因病机并不完全明确。
现代研究认
为主要与病毒感染,
炎症,
年龄等因素有关。
部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伴有自主
不稳定性,可因理化因素, 精神紧张而加重疼痛程度,反之可因松弛而觉缓解。
1
、
病毒感染
引发后遗神经痛的主要原因是,
神经线的外皮粗纤维被疱疹病
毒大量吞食破 坏的结果,其次是残余的病毒不定期在作怪。
2
、
炎症刺激
带状疱疹病毒的亲神经性侵袭神经末梢造成的,
病毒能使受侵
犯的神经和皮 肤产生激烈的炎症。
3
、年龄
该病是医学界的疼痛难题,是中老年人健康潜在的杀手。
年龄愈
大,机体抵抗力越差,神经痛越重。
4
、
其他
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
患者的特异 体质、
神经细胞受损后变性及
遭受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
中医病因病理: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主要表现为受病部位灼痛、窜痛、刺痛,而且 疼处固
定不移,频繁发作,经久不愈。血瘀,湿热,气虚,阴虚是本病的常见原因和诱
因。
1
、血瘀
中医辨证应归于“瘀”证范畴。久病或气虚,阴 虚是诸多致瘀因素
的病理枢机,是血瘀证的重要病理基础。瘀血阻塞经脉,不通则痛。
2
、
湿热
外感毒邪
(
病毒
),
邪气稽留体内,
或治疗失当产生湿热
,
与气血搏结
,< br>阻于经络
,
滞于脏腑
,
使气机运行受阻
,
经络阻塞不 通
,
而发生疼痛。
3
、
气阴两虚
此病的发生大多与年老体弱有关,
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
(
如感冒、疲劳、
精神创伤、
恶性肿瘤、外伤大手术后、放射治疗、
某些药物等
)
有关,诸多因素均以气血不足为本,虚则易瘀,瘀则易痛。
4
、
季节因素
本病好发于春秋季节和潮湿天。春秋季节多雨多湿,好发温
病,且易缠绵不愈。
【中医特效疗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既顽固又难治,临床治疗及结果是非常复杂和 多变的,
至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满意缓解疼痛,
只有采用合理的综合治疗
方法,
才能在临床上有效缓解患者剧烈的疼痛,
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现代医学以病原学和对症治疗为主。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明显
,
主要是以
< br>痛
为主证出发
,
不通则痛
、
通则不 痛
无论是针灸、中药还是其他方法
,
都是疏
通病变部位的气血经络< br>,
从而达到祛瘀排毒的效果
,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针刺治疗:
中医针刺疗法有明显的消炎止痛作用,
对后遗神经痛有较优疗
效。
[1]
(1)
取穴:主穴:阿是穴、夹脊穴、支沟、阳陵泉。配穴:腰以上病 灶:曲池、
合谷、
外关;
腰以下病灶:
三阴交、
太冲、
血海 。
阿是穴位置:
系指皮损周围
(
约
离疱疹
0.5
~
1
寸处
)
。夹脊穴位置:取与皮损相应之夹脊穴。
(2)
治法:一般仅需取主穴,疗效不明显时酌加
1
~
2
个配穴。阿是穴针 法:
以
1.5
~
2
寸针,呈
25
度角朝疱疹方向斜 刺,按皮损范围,在周围进
4
~
8
针,
略加捻转提插,有轻度得气感 即可。相应夹脊穴,斜向脊柱深刺,使针感循神经
分布线路传导。余穴均施提插捻转泻法,留针
20
~
30
分钟,
5
~
10
分钟运针
1< br>次。每日~
2
次。
2
、艾灸
(1)
取穴:主穴:阿是穴。
(2)
治法:
一为艾炷灸。
于阿是穴之二处
(
一处为先发之疱疹,
一处为疱疹密集
处
)
各置一麦粒大之艾炷,点燃后,觉灸痛即吹去未燃尽之艾炷。再以同样的方
法,延伸至远端疱疹 密集处各灸一壮。
1
次即可,如不愈,隔
5
天再灸
1
次。一
为艾卷灸,取纯艾卷或药艾卷,点燃一端后熏灸阿是穴。其熏灸方法有三种:一
为用
2
支艾卷同时作广泛性回旋灸,
以病人感觉灼烫但能耐受为度,
灸治时间据
皮损 面积大小酌情掌握,一般约
30
分钟。二为用
1
支艾卷在阿是穴均匀缓慢地< br>向左右上下回旋移动。
应注意艾火宏壮,
集中于疱疹顶部,
以有灼热麻苏苏的特
殊感觉沿肋间隙或经脉循行路线感传为佳。三为
“
围灸法
”
,用艾卷 在病损处由中
心向周围围灸,直灸至局部潮红,患者自觉舒适,不知痛为度,通常需时
30~
40
分钟。上述三法,可任选用,每日
1
次,
4
~< br>7
次为一疗程。
3
、火针
(1)
取穴: 主穴:肺俞、胆俞、脾俞、阿是穴。配穴:病变在腰以上加支沟,
在腰以下加阳陵泉。阿是穴:皮损区周 围。
(2)
治法:主穴均取,据病变部位加配穴。将针在酒精灯上烧灼,至针尖红而
发亮,
迅速刺入穴位,
直刺
3
毫米,
快刺疾出。
阿 是穴则采用疱疹周围围刺之法。
每
3
日
1
次。一般
1
~
3
次。注意针孔清洁,勿用手抓挠。
4
、拔罐
(1)
取穴:主穴:阿是穴。
(2)
治法:令病人选好体位,一般 取坐位。然后充分暴露病灶区。用闪火法,
先在皮损两端吸拔,
接着沿带状分布,
将罐 依次拔在疱疹密集簇拥之处。
罐具大
小,依部位而选,但必须拔紧。如松弛不紧者,一定要重新 吸拔。罐数,按病灶
范围而定,以排满为度,留罐约
15
分钟。留罐期间,如罐内出现 水泡,不必介
意。拔罐后如有破溃者,外涂龙胆紫药水,局部感染重者,可撒氯霉素粉。一般
每 日一次,不计疗程,直至痊愈。
5
、中药辩证治疗
[2]
带状疱 疹后遗神经痛的用药原则是:
止血凉血;
清热解毒;
止痒止痛;
修复神经。< br>中药外用,
药物能充分透皮吸收,
可使药物直达病灶,
能显著缩短病毒排出时间 ,
使受损皮肤迅速愈合。
(
1
)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
1 5g
,赤芍、生地、枳壳、延胡索各
12g
,桃仁、
红花、川芎、柴胡各10g
,丹参
30g
,甘草
3g
。气滞加川楝子、郁金、香附; 血
热加丹皮、山栀、黄芩;气虚加党参、白术、黄芪;痛甚加乌蛇、全蝎。服药
10
~
14
(
2
)丁香郁金伍用止痛:方用丁香、郁金、枳 壳、川芎、赤芍、甘草各
9g
,
板蓝根
30g
。加减:气虚加炙黄芪
30g
,口苦便干加龙胆草
9g
,胸闷加瓜蒌
30g
。服药
7
~
20
(
3
)
四虫乳没汤:
方用地龙
15g
,
僵蚕、
土鳖虫、
乳香、没药各
12g
,
蜈蚣
(研
末)
2
(
4
)顽痛散:方用生半夏、生南星、生川乌、生草乌、荜茇、闹羊花各
2g
,
川椒
3g
,胡椒
3g
,上药共研极细粉末备用。用法:< br>0.5g/
次,
2
次
/d
,黄酒或温
开水送下。本方 定痛止痒。
(
5
)特效蛇丹膏:黄连
30g
,七叶一枝花
50g
,雄黄
60g
,琥珀、白矾各
30g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10:4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884.html
-
上一篇:我收集的泡脚药方
下一篇:中药泡脚药方全套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