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
第一节
小儿神经系统特点
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小儿神经精神心理发育的基础。在小儿生长发育 过程中,神经系统
各器官的发育逐渐成熟,功能渐趋完善。因此,在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神经系统的解剖 、生
理各具特征,
神经系统检查的正常标准和异常表现也不相同,
加上检查时小儿多不 能很好地
配合,通常需根据年龄、患儿特点及病种选做必要的检查。
1
、脑
胎儿时期神经系统发育最早,尤其是脑的发育最为迅速。 小儿由于大脑皮质发
育较差,而皮质下中枢兴奋性较高,动作不自主,肌张力较高。
2
、脊髓
出生时发育已较成熟,功能基本具备,但与脊柱的发育不平衡。
3
、脑脊液
新生儿脑脊液量少,一般
50ml
,压力低(
0.29
——
0.78kPa
)
,故脑脊液抽
取 较困难;随着年龄增长,脑脊液量逐渐增多,压力逐渐升高。正常脑脊液外观清亮透明,
6
6< br>压力
0.69
——
1.96kPa
,
细胞数不超过
1
0
×
10
/L(
新生儿<
20
×
10/L),
糖
2.8
——
4.4mmol/L,
氯化物
1 18
——
128mmol/L
,蛋白质<
0.4g/L
(新生儿0.2
——
1.2g/L
)
。
4
、神经反射
(
1
)出生时存在以后永不消失的反射:角 膜反射、结膜反射、瞳孔反射、咽反射和吞
咽反射等,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提示神经系统有病变。
(
2
)出生时存在以后渐消失的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拥抱反射、握持反射 及颈
肢反射等,这些反射出生时缺失或短期内消失或
4
个月后仍存在则为异常。
(
3
)出生时不存在以后逐渐出现并永不消失的反射: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各种 腱反
射,新生儿期不易引出,到
1
岁时才稳定。这些反射该出现时不出现或减弱为异常 。
(
4
)病理反射:包括巴宾斯基征、凯尔尼格征和布鲁津斯基征。
3
——
4
个月前小儿肌
张力高,克氏征可为阳性,
2
岁以 内巴氏征阳性也可为生理现象。若单侧出现或
2
岁后出现
为病理现象。
(
5
)脑膜刺激征:重点检查克氏征、布氏征(克匿格征、布鲁津斯基征)和颈阻力。小婴儿由于颅骨骨缝和前囟未完全闭合,
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增高的颅内压而使脑膜刺激征
不明显或出现较晚。故应注意头围、头颅形状、前囟是否闭合及其张力等。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
化脓性脑膜炎
(
Purulent meningi tis
)
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
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临床上 以急性发热、呕吐、头痛、惊厥、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和脑脊
液改变为特征.
,婴幼儿多见。 病死率较高,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
【病因】约
so
%以上的化 脓性脑膜炎是由肺炎链球菌(肺炎双球菌)
、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双球菌引起二其致病原因与 年龄、
季节、地区、机体免疫功能、
有无头颅外伤以及是
否有先天性的神经或皮肤缺陷 有关。
其
q
以年龄为最主要的因素。
新生儿及出生
2
个月以 内
的婴儿以革兰氏阴性细菌
J
组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为主;< br>出生
2
个月至儿童
时期以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致病为主;
12
岁以后多见由脑膜炎双球
菌、
肺炎链球菌致病。
肺炎链球菌及脑 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好发于晚冬及早春,
流感嗜血杆
菌性脑膜炎好发于晚秋及早冬
【病理生理】
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抵达 脑膜,
最常见的是血行播散,
细菌大多从呼吸道
侵人,也可由皮肤、粘膜或新生儿脐部 侵入,经血循环透过血
-
脑屏障到达脑膜。少数化脓
性脑膜炎可因患中耳炎。
乳突炎、鼻窦炎、眼眶蜂窝组织炎等直接扩散波及脑膜,
脑脊膜膨
出或头颅骨折时,细菌直接蔓 延到脑膜所致。
细菌进入脑脊液后迅速繁殖,在细菌的毒素和多种炎症因子作用下 ,主要病变为脑膜表
面血管极度充血、蛛网膜及软脑膜发炎,大量的脓性渗出物覆盖在大脑顶部、颅底及 脊髓,
并可发生脑室膜炎,导致硬脑膜下积液或(和)积脓、脑积水。炎症还可损害脑实质、颅神
经、运动神经和感觉神经而产生相应的临床神经系统体征。
【临床表现】化脓菌引起者,大多呈亚急性起病,
1
感染中毒症 状,发病前数日常有上
呼吸道炎症或胃肠道症状,继之高热、头痛、精神萎靡,小婴儿表现易激惹、不安 、双目凝
视等。神经系统表现有:
3
脑膜刺激征:须强直、克匿格征及布鲁金斯基征阳 性;
2
颅内压
增高征: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囱门饱满、重者昏迷,发生脑和
5
出现双瞳孔不等大、对
光反应迟钝、呼吸衰竭;③惊厥
0
④部分患儿出现
I
、皿、
VI
、
Vll
、
W
对颅神经受损 或肢体
瘫痪症状。
新生儿脑膜炎表现,体温可高可低、拒食、吐奶、尖叫、凝视、惊 厥,由于颅缝及自门
未闭,对颅内高压有一定缓冲作用,使颅内压增高征及脑膜刺激征不典型。
部分患儿在病程中可并发硬脑膜下积液、脑性低钠血症、脑 室管膜炎、脑积水、癫
湘等。
’
【辅助检查】
1
血常规,
周围血白细胞数增高、
20X10
9
分类中性增高。
2
2
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混浊、白细胞数多达
1 000X10
6
从以上,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糖含量降低,
蛋白质含量增 多。
脑脊液常规涂片检查和培养可进一步明确病因。
还可采用对
流免疫电泳法、乳胶颗 粒凝集法对脑脊液进行病原学检测。
3
血培养早期、未用抗生素者常可获得阳性结果。
【治疗原则】除对症治疗 、并发症治疗及支持疗法外,主要采取病原学治疗。脉脉用药,
疗程
2
~
3< br>周。病原菌不明者,选用氨华青霉素和氯霉素,亦可选用头抱三峻或头抱庭时。
最好是根据药物敏 感试验选药。
病原菌未明:
氨苄青霉素
+
氯霉素,氨苄青霉素
+
大剂量青霉素,头孢三嗪、头孢噻肟
病原菌明确:
病原菌
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
革兰氏阴性菌
金葡菌
新生儿脑膜炎
推荐抗生素
Amp、
CM
、
Cefuroxime
、
Ceftriaxone
PG
、
Cefotaxine
PG
Cefotaxine
、
AK
Nafcillin
、
AG
、
Cefotaxine
、
Cefuroxime
、
VC< br>、
RFP
Amp
、
AG
、
Cefuroxime< br>、
Ceftriaxone
疗程
>2
~
3W
>2
~
3W
7
~
10D
>3W
>3W
>2
~
3W
早期应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使用抗生素的同时,可每天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0 .6mg/kg.
共
2-3
天,可抑
制炎症因子的产生,降低血管通透性,减 轻脑水肿和颅内内高压。
其他对症及支持治疗:
保证水电解质平衡
及时处理高热、惊厥及感染性休克
及时处理颅内高压、预防脑疝发生
硬膜下积液:量多时应进行穿刺放液,一般
<20
~
30ml
,根据病原菌注入抗生素
脑室管膜炎:测脑室引流、注入抗生素
脑性低钠血征:限制水分、逐渐补钠
0.9%
氯化钠
3%
氯化钠
【护理评估]
1
.病史
询问患儿有无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等前驱感染征候,以及有无发 热、头
痛、呕吐、烦躁不多、惊厥、嗜睡以及昏迷等表现。
2
.身心状况‘评估患儿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及呼吸状况)
,意识障碍及 颅内高压
程度、有无躯体受伤的危险因素。评估家属对疾病的了解程度及对患儿健康的要求。
3
.辅助检查
及时了解患儿血象及脑脊液检查结果。
【护理措施】
1
.维持正常体温
高热的护理
保 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绝对卧床休息。每
4
小时
测体温
1
、次’< br>,并观察热型及伴随症状。鼓励患儿多饮水!
,必要时静脉补液。出汗后及时
更衣,注意 保暖。体温超过
38
.
5
℃时,及时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以减少大脑氧 的消
耗,防止高热惊厥,并记录降温效果。
,注意皮肤、口腔护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
2
.保证营养供给
饮食护理
保证足够热量摄人,根据患儿热量需要制定饮食计划,给
予高热量、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 质饮食。少量多餐,以减轻胃的饱胀,防呕吐发生。
注意食物的调配,增加患儿食欲。频繁呕吐不能进食 者,应注意观察呕吐情况并静脉输液,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监测患儿每日热卡摄入量,
及时给予适当调整。
昏迷者可给鼻饲或静脉
补充营养。
3
.防止外伤
日常生活护理。协助患儿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 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做好口腔护理,呕吐后帮助患儿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及时清除呕吐物,减少不良刺 激。做
好皮肤护理,及时清除大小便,
保持臀部干燥,必要时使用气垫等抗压力器材,预防褥疮 的
发生。注意患儿安全,躁动不安或惊厥时防坠床及看咬伤。
4
.病情观察及护理
1
)监测生 命体征:若患儿出现意识障碍、国门、瞳孔改变、躁动不安、频繁呕吐、
四肢肌张力增高等惊厥先兆,提 示有脑水肿、
颅内压升高的可能。
若呼吸节律不规则、
瞳孔
忽大忽小或两侧不 等大、
对光反应迟钝、
血压升高,应注意脑癌及呼吸衰竭的存在。应经常
巡视、密切观 察、详细记录,以便及早发现,给予急救处理。
2
)做好并发症的观察: 如患儿在治疗中发热不退或退而复升,前囱饱满、颅缝裂开、
呕吐不止、频繁惊厥,应考虑有并发症存在 。可作颅骨透照法、头颅
CT
扫描检查等,以期
早确诊,及时处理。
3
)做好抢救药品及器械的准备:做好氧气、
.吸引器、人工呼吸机、脱水 剂、呼吸兴奋
剂、硬脑膜下穿刺包及侧脑室引流包的准备。
4
) 药物治疗的护理:了解各种用药的使用要求及副作用。如静脉用药的配伍禁忌;青
霉素稀释后应在
1
小时内输完,防止破坏,影响疗效;高浓度的青霉素须避免渗出血管外,
防组织坏死;注意 观察氯霉素的骨髓抑制作用,定期作血象检查;静脉输液速度不宜太快,
以免加重脑水肿;保护好血管, 保证静脉输液通畅;记录
24
小时出入水量。
5
.心理护理
对患儿及家长给予安慰、关心和爱护,使其接受疾病的事实, 鼓励战胜疾
病的信心。
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接受程度,
介绍病情、
治疗护理的目 的与方法,
使其主动配合。
及时解除患儿不适,取得患儿及家长的信任。
6
,康复护理
对恢复期患儿,应进行功能训练,指导家属根据不同情况给予 相应护理,
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护理评价】评价患儿生命体征何时能维持在正常 范围,是否有效地避免了外伤,患儿
所需热卡能否得到满足。
水及电解质能否维持平衡,
评价家属和患儿能否正确对待疾病,
恐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3-01 06: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