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20:26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甲氨蝶呤片)
可编辑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

来源于一位老中医的经验之谈,原创分享,仅作参考

病例介绍,肺心病
< br>XXX,

67
岁,
1989

2

27
日入院。
患者反复咳喘
10
余年,
每冬春季发作频繁。
症见:咳嗽痰多粘稠,气喘,动则加剧,不能平卧,胸闷胀,头胀痛。纳差,双下肢浮肿。
尿少,大便干结。
诊时呼吸困难,
唇甲紫绀,
颈静脉怒张,
西医诊断为慢支伴感 染,
肺心病。
舌紫红,
苔薄黄,
脉弦细,
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痰热阻肺份阴,
治宜益气健脾,
清肺化痰,
佐以活血养阴。处方:党参
2 0g
,黄芪
30g
,白术、半夏、陈皮、贝母、黄岑各
12g
,茯苓 、
鱼腥草、丹参、沙参各
15g
,甘草
3g
,配合西药消炎,服药四 剂后,咳痰大减,续以益气活
血养阴为主。治疗处方:

党参,北芪各
30g
,淮山、丹参、元参各
15g
,赤芍,桃仁,麦冬、吐丝子、
陈皮各
10g
,半夏
6
,甘草
3

8
剂后诸症显著好转。

扁虚者:
咳痰多,
心悸等可用。
夏花

元参

半夏

杏仁

丹参

甘草

党参

白术


腥草

风湿性心脏病(心悸)-(中医心痹)

治宜益气活血,清肺化痰处方:

炙北芪
15
当归尾
12
川芎、地龙、杏仁、桃仁、泽兰、泽泻、川贝、元
参、白术各
10
蒌皮
18
桂枝
6
甘草
4

2
剂后,咳喘心悸减轻,浮肿亦消

纳谷增进,上方炙北芪用至
60
。一月后病有转机。
(桂枝

茯苓

白术有温阴利水作用)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应用

六味地黄汤出自《小儿药正直诀》
,为宋代钱仲阳所 创。方由熟地、淮山、山萸玉、丹
皮、泽泻、茯苓组成。方中熟地滋阴补肾,填精补髓。淮山健脾补肺, 兼能涩精。山萸玉益
肾滋肝涩精气,为方中“三补”之药。丹皮凉血泻肝肾之火,泽泻、元参利水渗湿, 为方中
这“三泻”之药,合方合成补中有泻,补而不滞,平调阴阳。配伍合理,为滋补肝肾的代表
方剂。其适应主证为:腰膝痠软,头晕耳鸣,失眠多梦。脉弦细或细数者。笔者在临床实践
中遇脏腑阴 阳失调,
免疫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阴虚阳癔之症。
每用此方加减化裁,
屡获卓
效。现就临床治理之例择举如下:

1、滋阴清热治复发性口疮,即中医称“口疳”
。此因思虑太过,睡眠不好,以致心肾
不变,虚火上炎,或因过食辛辣厚味,心脾实火上攻而致。卢XX ,男,
3
岁,小儿。
1993

8

6
日 初诊。母述,几天来患者身微热,啼哭,口水增多,不肯饮食。在某医院治疗两
精品

可编辑

天未效,转来我院治疗。症见,患儿无精打采,啼哭,口水增多,口腔检查发 现,口腔及唇
粘膜普遍红,舌边
精品

可编辑

及舌心有黄 豆大溃疡,舌红,脉细数脉证合参。辨为口疮,证属肾阴不足,虚热内生,
治宜滋阴补肾,清热解毒,方 选六味地黄汤加味。处方:

熟地
10
茯苓
10
淮山
10
丹皮
6
泽泻
6
麦冬
8
石斛
8
白芍
10

煎服,连服
3
剂,诸证减轻。

2、唯胃纳欠佳,知药中病所,上方加白术,连服
8
剂,诸证消失而愈。

3、慢性荨麻疹(瘖?)
,瘾疹,风疹等相似。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处方:

山萸玉、淮山、熟地、丹皮、泽泻、乌梅、首乌、七厘各
15
,五味子
10

甘草
9
水煎服。



治疗胆囊炎的一点体会

“邪在胆,逆在胃”
。以呕吐为主症,与脾胃虚弱不 能受纳之呕吐不同。在临床上须辨
其虚实。
“邪在胆,逆在胃”之呕吐苦水属实,病位在胆,则 去其邪热治愈。若因中焦脾胃
虚弱,不能承受水谷,多食后即吐或呕吐清水,病变部位主要在胃,全由胃 气之虚所致,待
胃气恢复,升降得宜,呕吐自愈。正如《景岳全书·呕吐》所说:
“呕吐一证, 最当详辨虚
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
。在临床辨证时需加详 辨,不
能千篇一律把脾胃虚弱之呕吐为“邪在胆,逆在胃”之呕吐。

诊查要点:<1>
、在上腹或中上腹经常闷胀不适,有时接续纯痛,或牵引右肩背。
<2>

右上腹可有轻微压痛。

治疗方法,应以疏肝理气为主,佐以清化湿热。

方用:

柴胡
15
黄芩
10
枳壳
15
甘草
5
白芍
15
元胡
15
郁金
15
香附
15
川梀子
15
水煎服。厚朴

半夏等



治疗痛经的经验

张景岳有云:痛经 “实痛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痛于既行之后,血去
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

《医中全鉴》中说:
“经前痛为血凝滞,若气滞血者,则多胀
满,因血滞气者,则 多疼痛。
”孙老明言:临症时凡见胀满者气滞也,疼痛者血滞也,特别
指出凡见血块者,治宜重 用破血祛瘀之品。

例:陈XX,
22
岁,患痛经症已
5
年 ,每于经前
10
天,便感觉乳胀不适,易激易躁,
纳差恶心。经前时诸症加重,经色紫 红,经量多夹有血块,小腹剧痛。口干肢冷。曾多方诊
治。医者多从厥阴论治,或曰:肝郁夹瘀,胞络不 和,或之胃、肝气郁热,横逆犯胃。诸法
皆用,
终因虑其经量多而没敢行其瘀。
患者经 行有血块及血块排出后痛减之症。
痛甚则口干
肢冷,经行乳胀等症。处方:

柴胡、延胡、炒五灵脂、生薄黄,桃仁各
20g
,当归、香附、红花、莪术各
25g< br>,青皮、牛七、三棱各
15g
,肉桂
10g
,水煎
精品

可编辑


经前一周服用为宜。

舍水六君煎加党参治疗小儿痰湿久咳症

舍水六君煎,党参

茯苓

熟地各
15
,半夏

当归各
6

10g
,陈皮

甘草

4

6
煎时加生姜
2

3


舍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书 ·新方八阵·和阵》
。原主治脾肺虚寒,肾气不足,水泛为
痰或虚或外感,
或咳喘等症 ,现代医家多用于老人阴虚痰饮诸症,
试用治小儿脾虚寒,
痰湿
内蕴之久咳,每获良效 。

临床表现,咳嗽迁延不愈,常以夜间咳嗽为甚,或日夜均咳,痰多稀白,每因冷饮或受凉后咳嗽加剧。患儿多为色白光白,或面黄无华,眼圈黑,自汗,盗汗或夜间多尿,大便干
结,舌淡 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细滑或细而乏力。多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或肺炎
后。按张景岳原意:< br>“汗多者加人参”
,所以固定方为舍水六君煎加党参。

注:痰多者不可再行攻邪药。



慢性肾炎(水肿)治疗

西医慢性肾炎,
肾病综合征,
中医辩证为水肿。
病机为脾肾阳虚,
瘀 毒内蕴,
虚实夹杂。
治宜健脾补肾,佐以解毒,祛瘀。患者见眼脸,颜面,下肢浮肿。面色暗晦 ,怯寒,神疲乏
力,纳差,腰膝冷痛,尿量短少,舌淡黄,苔白腻,脉沉细。处方:

益母草、黄芪各
50g
,炒白术、淮山、土茯苓、杞子、丹参各
30g
,牛矞 红、
桂枝各
10g
,金英子、川仲各
15g
,巴戟
20g< br>,山英肉
12g
,共
10
剂,每日
一剂,水煎服。

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方:

益智仁
9
,骨碎补、楮实、续断各
12
,白术
15
,女贞子、淮山各
18
,双螵

3
,水肿甚时加防杞,木瓜,腹皮,芩皮,双白皮。尿中有细胞时加生薄
黄。



妊娠鼻衄的治疗方法

XXX,
26
岁,农民,
1991

3

20
日诊,妊娠
8
个月,鼻衄14
天,一天出血一次
有之,
2

3
次有之,聂多5
次。血色鲜红,稍有血块。曾用止血敏,维生素
K
,安络血,中
药的十 火散荨治疗,服药即止,药停复作,今前来我站治疗。症见:左侧鼻孔出血,头晕腰
疼,舌淡红,苔少脉 细数。辨为肺肾不足,虚火上扰,阳络受损,血溢于外。选用急则治其
标,先令病人侧卧安静,取田七粉 少许撒入出血鼻孔,血止。后以汤药治本,拟补益肺肾,
清火止血。处方:
精品

可编辑

双记藕节炭、
兔丝子各
20g

川断、< br>阿胶
(烽化)

连子、
黄芩、
甘草各
10g

2
剂后鼻衄未作。



芍药甘草汤治疗顽固性呃逆二则

例1、XXX,
64
岁,农民,< br>1992

1

10
日初诊呃逆速速不断而影响入眠。面色萎
芡,眼脸浮肿,舌边尖赤,苔白厚,脉弦,
10
俞患过急性黄疸肝炎治愈。今患慢性胆 囊炎
3
年,
证属肝阴不足,
胆经湿热浊气犯胃。
治宜柔肝缓急,清热降浊,
芍药甘草汤加味。
处方:

生白芍
250g
,甘草
50
,黄芩
15
,半夏
12
,水煎分四次服,服一剂 呃逆减,
能寐。
2
剂呃除,随访未复发。



2
、XXX,男,
60
岁,
农民,
1979

4
5
日初诊,
患者肝癌省某医院确诊
2
月,
呃逆
9
日经地、
县医院多法治疗无效。
呃逆频繁气冲胁痛,
夜难入寐,
面青形瘦,
舌暗苔黄,
脉弦数,证属肝阴不足,气滞犯胃,治宜柔肝缓急,理气止呃。芍药甘草 汤加味。处方:

白芍
12g
,甘草
30
,竹茹
6
,每日一剂,水煎顿服,
3
剂呃逆止。



加减独活寄生汤治疗产后关节痛

独活寄生汤由:

独活、川芎、当 归各
10g
,双寄生
30
,熟地黄、白芍、牛七各
15
,杜 仲、茯
苓、党参
20
,桂心
3
,秦艽
12
,防风、 细辛、甘草各
6


全方合成有养血益气散寒祛风、强筋骨之效。

1
、本病发生,内因以血气虚弱或瘀血壅滞为主。外因为感受风邪。故产时或产后宜注
意肢体保暖。避免受冷及接触冷水及服食寒凉冻冷之品。
血虚风寒证:
产后血少气耗,
四肢
百骸空虚,经脉关节失于濡养,若兼感受风冷之邪,血气失于流畅。以致肢体痠楚,麻木,
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临床上除关节疼痛处可伴有头晕怕冷,短气乏力。或肢体局部浮肿,
面色晦黄或晃 白。舌淡红,苔白,脉细弱或弦缓。服用本方以养血益气,温经散寒,祛风止
痛,效果甚佳。

加减法:本方药味较多,一般可减去茯苓、甘草、桂心可改用桂枝,则透迏四肢乏力尤
佳。如局 部有焮热肿痛者,再加入防杞
15
,以利水消肿。大便塘泄者,去地黄当归秦艽,
加白 术
15
以健脾,若大便秘结者,地黄可用至
20

30g
, 去茯苓,桂心,加枳实
12

15g

小便量少者去桂心、细辛,加 木通
12
,意米仁
25g
,并以黄芪
30
易党参。

2
、血瘀气滞者,产后多瘀,瘀血未净。留滞于经络,血气流通不畅,肢体失于濡养温
运,瘀血凝聚,因而肢体关节疼痛,四末麻木,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甚则难于走动。舌黯
或有瘀班,瘀 点。舌下青筋暴露,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可用身痛逐瘀
精品

可编辑

汤。方由:

川芎、五灵脂、沼药各
10
,桃仁、牛七各
15
,当归、秦艽各
12
,姜活,香
附各
9
,红花、甘草各
6
,全方共奏活血化瘀,祛风止痛,强壮筋骨之效。

加减法:如四肢麻木明显者可去红花加鸡血荇
30
,如恶露日久不净者去红花加益母草
30
,偏寒者艾叶
12
,干姜
5
,兼气虚气滞者去红花、灵脂,加 黄芪
20
,乌药
15




经期偏头痛病案(前后头痛)

张XX,
32
岁,
已婚,< br>农民,
患者
16
岁开始月经来潮,
25
岁结婚,
婚后 近一年生一女,
1970
年秋因小产后,每逢经行期间,右侧头部如针刺锥钻样疼痛,曾作针灸 治疗。当时缓
解,下次月经来时又作。曾在某医院五官科检查无阳性体症,历时数年,十分痛苦,昨天经
行偏头痛又作,
右侧头部如小鸡啄食之状疼痛,两乳及小腹胀痛不舒,
腰脊痠痛,经水量少
面色淡红,舌质红,脉弦细而数。此属肝肾阴亏,木失润养,肝阳上亢所致。处方:

山羊角、杞子各
15
克,牡厉
30g
,钩荇
12
,夏枯草、地龙干、姜蚕、白芍、
当归各
9g
,菊花
5g
,川芎< br>5


五剂,药后左侧头部刺痛消失。今日月事来潮,右侧头部绵绵隐痛,经行 量少色红,两
乳及小腹胀痛不舒,心悸头晕,腰痠痛,舌质红,苔薄,脉细弦。以疏肝调经为主佐以养血
柔肝。处方:

台鸟、失笑散、玉竹各
12
,郁金、丹参、当归、白 芍、七厘、北芪、川仲各
9g
,杞子
15
,后服杞菊地黄丸加味数十剂以巩固 。

一年后随访,经竹正常,头痛消失。

经前后头痛而晕方(兼瘀)


菊花
15
、杞子
1 5
、川芎
8
、当归
10
、白芍
15
、薄黄
10
、母草
10
、丹参
15

灵脂
10



活血化瘀法治疗痛经

何谓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 灵枢·水肿》篇云:
“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
通,
恶气泄不泄,
衃 以留止,
……”

《金匮要略》

“产妇腹痛……,
此为腹 中有干血着脐下,
宜下瘀血汤主之”
。此外,文献中还有“积血,蓄血,死血,败血,闭血,滞 血,老血,贼
血”等论述。滞、留、闲是指血液瘀积不行,滞碍血闭的瘀血症;蓄血指起病较急,变化在
下焦的瘀血症;
败血是指血已败坏,
失去正常的生理功能;恶、贼是形容瘀血对人休危 害如
恶如贼。广义的瘀除狭义的瘀外,更泛指由于痰饮、食滞、瘟疫、暑热、寒湿或情志激荨因
素引起气滞血瘀的多种复杂的临床症状。

痛经是指妇科常见病多发病。
临床以气滞血 瘀和寒湿凝滞为多见,
可采用理气行滞,

血化瘀或温经散寒健脾补肾法治疗,选用失 笑散,血府逐瘀汤加减。如气滞者加台鸟、香
精品

可编辑

附、木 香、枳壳、小茴、青皮等,血瘀者加元胡,赤芍等。台鸟、丹皮、桃仁、川芎、
益母草等。偏寒湿可选用 温经汤、小腹逐瘀汤加减化裁。



血府逐瘀汤的临床治验

遗尿证

XXX,男,
26
岁,农民,
1986

10

4
日就诊,患者自
3
岁开始患遗尿。经多方求
治效不显,每周遗尿
3

4
次。因该病导致夫妻感情不和而离异。综观其近
3
年门诊治疗病
历。多以肺、脾、肾虚辨证论治。患者精神抑郁,胸闷不舒,心烦叹气 夜寐多梦,有低热,
口苦口干,舌边有紫班,苔萡黄腻,脉弦细而涩。辨为气滞血瘀,交搏膀胱洲都之宫 失司。
方以血府逐汤加味。处方:

桃仁、当归、赤芍、桑螵蛸各
9
克,生地、韭菜子各
12
克,红花、川芎、
柴胡、枳壳、牛七、桔梗、升麻、甘草各< br>6
克,清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
5
剂。

二诊,在服药期间未见遗尿,夜寐多梦,口苦口干好转,守前方再进十剂。

三诊,精 神情志好转。舌边紫班颜色变浅,胸闷心烦消失。药证合拍,续服
14
剂,一
年月未遗 尿。舌边紫班退净,
3
年内遗尿一直未发



慢性副鼻窦炎,中医称鼻渊

运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治疗。症见鼻流浊涕,色白量多 ,伴有鼻塞,头痛,嗅觉减退
等。用玉屏风散合苍耳子散加角刺托母排浓,如涕多色黄可选用冬瓜仁、车 前子、土茯苓、
鱼腥草、木通等药以清热利湿排浓。

病例:陈XX,女,
3 0
岁,
1992

11

18
初。患者鼻塞流脓涕 ,量多头痛
5
年,近
一月来加剧,遇风寒则症状加重,眼疼痛,睡眠欠佳,口淡口干, 舌淡,苔白,脉细无力,
治宜计益肺气渗湿袪邪,通窍,处方:

黄芪,鱼腥草各12
,白术,防风,苍耳子,白芷,辛荑花,皂角刺,菊花各
10
,土茯苓
20
,木通
15
,三剂,水煎服,日
1
剂。

二 诊,服药后鼻塞,流脓涕减轻头痛锐减,口淡不干,舌淡,苔白脉弦细,上方去鱼腥
草加花粉
1 5
,续服
15
剂。

三诊,鼻塞轻微,少涕,无头痛,舌脉同前。上 方去荑花、土茯苓,加太子参、生意米

20g
,再服
7
剂药后,鼻 塞流浓头痛,诸症消失。

附:慢性鼻渊缠绵难愈,多因肺气不足,治节失职,鼻窦失养,邪毒 滞留于鼻窦所致。
方:

红参
6
,麦冬
10
,五味 子
5
,玉竹
15
,北芪
15
,白术
5
,防 风
3
,知母
6

精品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20: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786.html

中医病例分析及处方参考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