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地孩子香港产
-
香港出生证公证
出于各种原因,
内地产妇去香港生孩子,
已经成为一种风潮,
引起 了一些港人的注目
眼泪“啪嗒”
“啪嗒”地掉下来,落到眼前那盘碧绿的炒凉
瓜上。是如潮水般袭来的阵痛,更是床前冷清的委屈,让这位身
着粉红色病号服的准妈妈哭了。
此时正是
12
月
23
日晚,
香港的圣诞大假已拉开帷幕 ,
在威
尔士亲王医院的待产室内,
准妈妈们大多被亲人们包围着,
有家
里的煲汤和老公的探问。而福建泉州来的晓敏,床前空空,独自
面对着每隔
15
分钟 一次的宫缩和这盘炒凉瓜。
“还有别的菜吗?”她用普通话问护士。
护士 摇摇头,说了句粤语,不知是听不懂,还是没菜可换,
不等晓敏再问,已经转身走了。
“这个护 士会说普通话,但她就
是不说。”晓敏小声说出心中的不满,但却没有继续争取,为了
肚子里的 丫头能在香港出生,为了有力气生孩子,她拿起筷子,
咽下在家从来就不碰的凉瓜。
12
月
24
日早晨,晓敏生了,病床边的不是丈夫、妈妈,而
是香港月嫂吴太 太。
虽然精心策划了整个赴港生产计划,
但人算
不如天算,因为没有掐准预产期,丈夫 的旅游签证转眼到期,不
得不在
23
日匆匆离开,女儿现在还看不到爸爸。
万分之一
晓敏只是万分之一。
据香港医管局统计,
20 06
年头
11
个月,已有
1
万余名内地
孕妇在香港产子,< br>比
2001
年的
620
名暴涨了
16
倍。
以 晓敏所在
的威尔士亲王医院为例,
头
10
个月便已接待了
1900< br>多名内地产
妇,占产妇总数的近
4
成。
同样惊人的还有增速 。
2003
年
8678
人,
2004
年
12125
人,
2005
年
13347
人,内地产妇的人数在三年内急增了53%
。在经
历了连续数年的生育低潮之后,
香港公立医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高峰,既无思想准备,也无招架之力。据香港医管局测算,公立
医院现有的产床,每年最多也就能处 理
39000
宗分娩个案。
临近深圳罗湖口岸的香港北区医院,
据 传是内地孕妇的热门
分娩地。但是,记者在急诊室及大门外,看到多张牌子,都写明
“北区医院 不设产科服务
/
儿科服务”。即便如此,据急诊室的
张展鹏大夫说,
今年前< br>11
个月,
也有
45
名内地孕妇在急诊室生
子。
< br>产科“名牌”广华医院则被香港媒体称为“沦陷区”,因床
位有限,该院
2007
年
7
月前的名额已满,不再接受预订。另外,
因为人手紧缺,
该院还暂停了 原本火爆的产前讲座,
并取消了丈
夫陪产服务。
东区医院,离过关口岸较远 。该医院的新闻发言人说,
“由
于地理位置的缘故,
我们这里受冲击较小,
现 在产床的使用率是
90%
,内地产妇大概占
2
成。”可是,该院产科的一位护 士则透
露,因为助产士缺乏,
“挖角”现象严重,医护人员加班越来越
多,“我们也是 受害者”。
资源紧缺,当然会殃及孕妇。
22
日,广华医院产房外,正等着太太生产的香先生,
又气又急,
他没想到生孩子也有
“加塞”
的。< br>“我太太本来早该推进产房去的,
可是突然来了个内地孕妇,
来的时候羊水就破了,连产前检查都来不及做就推进去了,
害得
我太太拖了
3
个小时才送进去。 ”香太太是二胎,
2002
年她生
第一胎时顺产可以住院四天,现在由于医院资源变得 紧张
,
病床
周转率增大
,
只能住两天了。
因对人 手紧缺的公立医院失去信心,
施先生选择了条件较好
的私立仁安医院。结果,第一个孩子在公立 生,花了
400
元,第
二个孩子,花了
4
万元。
在仁安医院安排的亲子时间中,
每个父亲都要拿出证件认领
婴儿。这时,他发现
50< br>多个小孩的父亲中,大概有
3
成说普通
话,拿港澳通行证。而在
200 3
年,他家老大出生时,
6
人间的
病房中只有
1
个是内地来 的。
要不是那个孕妇因为签证过期,
被
医院举报,在病房里录了口供,他可能对此毫无 印象。
产床之争
公立医院,产房越来越挤;私立医院,价钱越来越贵。审 计
署关于内地孕妇拖欠医疗费的报道,
更触动了香港孕妇脆弱的神
经。她们觉得,内地 孕妇是“鸠占鹊巢”。
就在晓敏落泪的同时,
10
名香港孕妇正挺着肚子在 政府总
部门前请愿,她们手持横幅,高呼“重视本地孕妇权益”
的口
号,并 向路人发放表明诉求的圣诞卡。领头的刘太太表示,此举
是对香港医管局
2
天前通过的 新政表达不满。
2006
年底,
香港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内地孕妇赴港生子的
“新
政”,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大幅调升她们在香港的生产费用。
从
200 7
年起,
香港公立医院的内地产妇分娩套餐
(
包括
2
晚3
天
的住院护理和接生服务
)
,由原来
2
万元的,增至
39000
元,未
作产前检查者再加
9000
元,即最高
4 8000
元,增幅达
1.4
倍。
4
万
8
,对香港本地人来说也是天价。由于有优厚的政府补
贴,
香港本地孕妇在公立医院生孩子相当 便宜。
从住进医院到孩
子降生,包括手术费、麻醉费,一日三餐,医院只收取每天
10 0
元住院费。
相对于喝一瓶矿泉水也要
8
元的香港社会来说,
这几< br>乎就是免费。而内地孕妇,住在普通病房,也要
3300
元一天。
提 价当日,
便有一福建籍的吕姓孕妇,
因为只带了
2
万多元,
交不足< br>5
万押金,而没有入院。她在亲戚家待产,直到临盆才叫
救护车,但孩子已经等不及了, 只好由其母亲和亲戚接生,幸而
母子均平安。
即便政府已经“翻番”提价,游行的香 港孕妇仍然认为,这
还不足以帮她们“夺回”产床。
“重视本地孕妇权益”组织的发
言 人刘太太说,对她们而言,限制内地产妇入境,或者不给孩子
以香港人身份,才是解决产床被“霸”的根 本。
1
个月以来,这已经是香港孕妇们第
3
次上街请愿了。
当 地媒体更使用了“攻陷”“逼爆”“阻吓”等词语报道此
事,
特首曾荫权到北京述职时,
也把它作为民生问题的首要话题。
身份之争
在这个节骨眼上生孩子,晓 敏并不计较医护人员的漠然态
度,她只求顺产,尽快拿到红色的港生证,早点带着孩子回家。
“一打听才知道,
在我周围香港孩子内地父母的情况还真不
少!”在泉州比较富裕的晋 江和石狮等地,有个香港孩子早就不
新鲜了。那些孩子妈肯定地告诉她,
“只要孩子在香港出生 ,就
可以拿到香港户口,计生办就管不了。”
从事行政工作的晓敏一向谨慎,
选择到香港生孩子,
更做足
了“功课”:
孩子的香港户口是依据特区《基本法》
24
条规定获得,
“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出生的中国公民,即为 香港永久性居民”。
孩子获得香港身份后,
将享受香港社会的全部福利。
虽 然还
不清楚香港的福利到底好在哪里,
但是,
亲眼看见临床陈太太生
个孩子总 共才花
300
元的待遇,
就已经让她羡慕不已了。
还有一
些更为实际 的利益,
包括轻轻松松上香港大学,
在
136
个国家或
地区享有免签 证入境待遇的特区护照等等,也很诱人。
然而,
正是晓敏看中的好处,
让施 先生对二儿子的前途忧心
不已。
“现在是争产床,
将来可能是争学校,
争工作 。
”
他担心,
这些“港生”的孩子还会占用三分之一的学校,和三分之一的工
作机会。
从事媒体工作的施先生分析,
由于内地孕妇的婴儿在港出生
后,会 返回和留在内地,港府不会将他们纳入香港人口,但是,
这类儿童随时有权来港。若他们在一定年龄一起 来港上学或工
作,“就是建
100
所学校也难招架”。
“香港是个 很小的地方,实在没有什么资源可以跟别人分
享。”他指的别人,就是那些“港生”小孩,不过,给不给 这些
孩子以香港公民待遇,已不是第一次讨论了。
在
2001
年“ 庄丰源案”中,为了确定庄丰源小朋友是否可
以享有香港人身份和福利,
终审法院审查了在港出 生、
但父母均
非香港居民的内地儿童数。当时的统计数字显示,香港回归后
43
个月的有关出生人数为
1991
人,因此负责此案的所有法官一
致认为,
这 个数字不足以对社会及人口有任何重大影响,
从而确
立了庄丰源的港人身份。
香港适用的是判例法,此案的判决,具有法律效力。日前,
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又在香港表示,
内地孕妇香港产子是基本人
权,不会为此修改基本法。
看来,晓敏的孩子终究会是香港人。
“港生”游击队
在这场“产床大战”中,并没有人注意内地产妇的情绪。
记者在广华医院产科外所做 的随机调查表明:
在大多数香港
人眼里,
这些内地产妇是赶来抢资源的,
为此 不惜把孩子生在罗
湖铁路站台上。
孩子出生之前,
她们大多没有产前检查;
住 院时,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7: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647.html
-
上一篇:香港医院生孩子哪家好
下一篇:二年级看图写话专项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