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Enzymes
第四节
DNA
连接酶
Ligase
一、
DNA
连接酶的发现
二
.
连接条件
必须是两条双链
DNA
。
DNA3< br>’
端有游离的
-OH
,
5
’
端有一个磷酸基团
(
P
)
。
需要能量。
三、连接反应的机理
< br>1
、
A
TP
(
NAD+)
提供激活的
AMP
。
2
、
A
TP
与连接酶形成共价“连接酶
-AMP
”复合物,
并释放出焦磷酸
PPi
。
3
、
AMP
与连接酶的赖氨酸
?
-
氨基相连。
4
、
AMP
随后从连接酶的赖氨酸
?
-
氨基转移到
D NA
一条链的
5’
端
P
上,形成“
DNA-
腺苷酸 ”复合物。
5
、
3
’
-OH
对磷原子 作亲核攻击,形成磷酸二脂键,
释放出
AMP
。
Ligase:只连“
Nick
切口”
,不连“
Gap
缺口”
四
.
两种
DNA
连接酶
1. E. Coli DNA ligase
来源:
适用:粘性末端(
PEG
与高浓度一价阳离子存在可连
平末端)
2. T4 ligase
来源:
T4 phage
适用:粘性末端
及
平末端
T4 vs.
T4 DNA ligase
制备容易,
价格便宜,
能进行各种类型
连接反应,应用更广泛!
五
.Ligase
的反应温度
最佳温度:
界于酶作用速率和末端结合速率之间,一般认为是
4-15
℃比较合适。
六
.
DNA
分子连接的四种形式
1.
粘性末端;
2.
平末端;
3.
平末端加尾;
4.
平末端
加衔接物
(linker)
或接头
(adaptor)
(1)Digestion and Ligation
1
.粘性末端连接
Problem: (
自我环化作用
)
解决方法:
a
、双酶切(两种内切酶)
b
、去磷酸
2.
平末端连接
粘性末端连接效率高于平末端约
100
倍!
解决方法:化平末端为粘性末端
?
3.
平末端连接
---
同聚物加尾法
(
1
)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
功能:
5
’至
3
’单链聚合
作用特点:单链;无模版
作用机理:
a:
用
5
’
-
特异的核酸外切酶处理
DNA
分子,以便移
去少数几 个末端核苷酸
,
获得
3
’
-OH
的单链延伸末
端。
b:
加入
dA
TP/dTTP
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组成的
反应混合物 中,
DNA
分子的
3-OH
末端将会出现单纯
由
poly( dA)
和
poly(dT)
组成的
DNA
单链延伸。
c:
获得
poly(dA)
和
poly(dT)
尾巴,< br>就会彼此连接起来。
缺点:
当
poly(dA)
,
Poly(dT)
不严格等长时
,
重组
DNA
分子会有缺口。
需要用
DNA
聚合酶
I
填补,
然后 用
DNA
连接酶连接
最后的缺口。
4.
平末端连接
---
衔接物连接法与接头连接法
(1)
平末端的衔接物连接法
衔接物的
5
’
末 端和待克隆的
DNA
片段的
5
’
-
末端,
用多核苷酸激酶处理使之磷酸化。通过
T4 DNA
连接< br>酶的作用使两者连接起来。用适当的限制酶消化具衔
接物的
DNA
分子和克隆载 体分子。
(2)
平末端的接头连接法
将具有某种限制性酶(BamHI)
粘性末端的典型
DNA
接头分子与平末端的
DNA
片段连接后,后者变成具
有粘性末端的
DNA
分子。
七
.
热稳定的
DNA
连接酶——来自嗜热高温放线菌
热稳定的
DNA
连接酶的应用:
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法(
oligonucleotide
ligation
assay,
OLA
)
连接酶链式反应(
ligation chain reaction, LCR
)
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法的作用
检测突变
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法的作用:检测突变。
1.
寡核苷酸连接测定法
(
1
)原理
:
两条寡聚核 苷酸探针分子,同一种与之互补变性的靶
DNA
之间的杂交作用
,
这两条寡聚 核苷酸探针分子在
靶
DNA
分子上的位置是彼此相邻的。
当他们同靶
DNA
链是完全碱基配对时,便可以被连
接酶连接起来。
结合点或靠近结合点处存在和靶
DNA
错配的碱基两
个探针之间不能形成磷酸 二脂键。
第五节
DNA
聚合酶
DNA Polymerase
常用的
DNA
聚合酶:
1
、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I
2
、大肠杆菌DNA
聚合酶I的
Klenow
大片段酶
3
、
T4 DNA
聚合酶
4
、
T7 DNA
聚合酶
5
、反转录酶等。
一、大肠杆菌
DNA
聚合酶Ⅰ
DNA
聚合酶Ⅰ特点
活性:
5
’
3
’聚合
低
5
’
3
’外切
有
3
’
5
’外切
低
DNA
聚合酶Ⅰ的应用——放射性探针的标记
(1)DNA
聚合酶Ⅰ的两种特殊反应:
切口转移与链取代
(2)
切口转移法制备放射性
DNA
分子杂交探针
二、
Klenow
片段
1
、
DNA
聚合酶Ⅰ的
Klenow
片段
活性:
5
’
3
’聚合
低
5
’
3
’外切
无!
3
’
5
’外切
低
2.
Klenow
片段的应用
末端补平
末端标记及随机引物标记
cDNA
第二链合成(见
cDNA
文库构建)
DNA
测序
三
.
T4 DNA
聚合酶
1. T4 DNA
聚合酶特点
活性:
5
’
3
’聚合
低
5
’
3
’外切
无
3
’
5
’外切
高!
2.T4 DNA
聚合酶活性的条件
模版、引物、原料
dNTP
3. T4 DNA
聚合酶的“取代合成”法末端标记
四
.
T7 DNA
聚合酶
1. T7 DNA
聚合酶特点
活性:
5
’
3
’聚合
高!
5
’
3
’外切
无
3
’
5
’外切
高
2. T7 DNA
聚合酶的应用
合成:高活性,几
kb
,不受
DNA
二级结构的影响
标记:类似
T4
(取代合成)
末端补平:类似
T4
第六节核酸修饰酶
一
.
修饰的
T7 DNA
聚合酶
活性:
5
’
3
’聚合
更高
(*3)
!
5
’
3
’外切
无
3
’
5
’外切
无!
修饰的
T7 DNA
聚合酶的应用:
合成能力:更高、更快、更强!
标记:重在“掺”与
末端补平:
二
.
激酶
(kinase) &
磷酸酶
(phosphotase)
T4
多核苷酸激酶
(1)
特点
来源:
T4
噬菌体
pseT
基因编码;
活性:
5
’
-OH
加磷酸;
(2)T4 kinase 5
’末端标记的机理
用酸性磷酸酶处理使其脱磷酸,使
5< br>‘
OH
基国暴露,
同多核苷酸激酶从
r-P ATP
分子中转移来的
r-P
基团键
合,实现末端标记。
(3) T4
多核苷酸激酶的应用
a: 5
’末端标记
b: 5
’末端磷酸化
磷酸酶
(1)
特点
来源:
细菌碱性磷酸酶
(
Bacterial Alkaline Phos photase
,
BAP)
,
;小牛肠碱性磷酸酶(
Cal f
intestinal
Alkaline Phosphotase, CIAP)
,小牛肠。
活性:
5
’
-P
去磷酸
(2)
磷酸酶作用机理
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
‘-
P
,使
DNA
分子
5
’-
P< br>转
化成
5
‘-
OH
---脱磷酸作用。
这 样产生的
5
‘-
OH
末端,为随后在
[r-P]A
TP和
T4
多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可以加上放射性的标记。
(3)
磷酸酶的应用
末端标记前处理
防止
DNA
分子自身环化
(4) BAP
与
CIAP
比较
热稳定性(
65
℃)
BAP
:
active CIAP
:
30min
失活
第七节
核酸外切酶
1.
核酸外(
Exonucleases
)切酶
定义
:
一类从多核苷酸链的一端开始按序催化降解核
苷酸的酶。
分类:单链的核酸外切酶
双链的核酸外切酶
第八节
核酸内切酶
1. S1
核酸酶
(1)
特点:
活性:降解单链核酸(
DNA
或
RNA
)为单核苷酸;
降解双链核酸 的单链区
(2) S1
核酸酶的应用
----RNA
分子的定位
2.
Bal31
核酸酶
Bal31
核酸酶的三种活性:
(
1
)单链核酸内切
(
2
)双链核酸外切
(
3
)双链切口对应链
Bal31
核酸酶主要用途:
(
1
)诱发
DNA
发生缺失突变
(
2
)定位测定
DNA
片断中限制性位点的分布
(
3
)研究超盘旋
DNA
分子的二级结构
3.
其他核酸酶
外切核酸酶Ⅲ(
Exonuclease
Ⅲ)
:
3
’至
5
’外切
RNA
酶Ⅰ
(RNase
Ⅰ
)
:切割
DNA- RNA
杂合链中的
RNA
其他核酸酶
:
外切核酸酶Ⅲ(
Exonuclease
Ⅲ)
:
3
’至
5
’外切
DNA
酶Ⅰ(
DNase
Ⅰ)
:随机切割
ss & dsDNA
RNA
酶Ⅰ
(RNase
Ⅰ
)
:切割
DNA-RNA
杂合链中的
RNA
第三章
Techniques
基因工程技术
Outline
1
、电泳
2
、分子杂交
3
、转化与转染
4
、核酸测序
5
、
DNA
扩增
---PCR
6
、核酸
-
蛋白相互作用
第一节
电泳
原理:通过电场的作用使带电的大分子在电泳介质中
运动。
目的:根据带电分子的分子量、电荷及构型分离不同
的分子(依据不同的凝胶体系)
。
电泳的分类:
琼脂糖凝胶电泳(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
,
聚
丙
烯
酰
胺
凝
胶
电
泳
(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
PAGE
)
琼脂糖凝胶电泳(
agarose gel electrophoresis
)
ds-DNA
目
的:
分离不同长度的
DNA
片段
a.
确定
DNA
片段的长度
b.
确定
DNA
的有无与多少
c.
分析酶切产物
凝胶电泳的原理
:
略
电泳步骤
第一步:制胶
第二步:样品制备
第三步:点样
第四步:跑电泳
第五步:紫外灯下检测,拍照
第六步:数据处理
缓冲体系:
TAE, pH 8.0, ~50 mM - Tris, Acetate, EDTA
TBE, pH 8.0, ~50 mM - Tris, Borate, EDTA
影响迁移率的因素:
凝胶的孔径
电压
DNA
片段长度及结构
EB
的影响
分辨率影响因素:
琼脂糖浓度
缓冲液或样品的盐离子浓度
核酸上样量
电压
聚
丙
烯
酰
胺
凝
胶
电
泳
(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
PAGE
)
范围:短片段
分辨率:
1bp
类型:
变性胶(长度)
、
非变性胶(长度、构型)
变性胶:
1
、
含尿素;
2
、
DNA
样品经甲酰胺与热处理;
3
、电泳保持温度。
Agarose
与
PAGE
的不同:
分辨率
操作
应
用
:
RFLP,
AFLP,
DD-PCR,
sequencing,
primer
extension, S1 mapping, RNase protection ass
ay…
第二节
分子杂交
一
.
分子杂交概述
(1)
定义
分 子杂交(
molecularhybridization
)
:不同来源的核酸
单链之间或蛋白质亚基之间由于结构互补而发生的非
共价键的结合。根据这一原理发展起来的各种技术 统
称为分子杂交技术。
(2)
用途
形成< br>DNA
/
DNA(DNA
/
RNA)
杂种分子,可以用来
a.
检测特定生物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b.
揭示核酸片段中某一特定基因的位置。
c.
对目的基因进行相对定量。
d.
对特定蛋白质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
(3)
杂交的基本步骤
以核酸分子杂交为例:
凝胶电泳分离的
DNA/RNA
吸印
,
转膜
(
通过毛细管作用或电导作用
)
探针标记
杂交
检测
(4).
种类
Southern: DNA- DNA
Northern: DNA-RNA
Western: Pr-Pr
二
. Southern blotting
1.
Southern Blotting
(1)
目的:检测特定
DNA
序列。
(2)
原理 :电泳分离
DNA
,并将之转至尼龙膜上,以
标记好的探针(
DNA
)与之杂交。
(3)
步骤
Protocols
a.
基因组
DNA
制备
酶切消化
c.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DNA
片断
d.
碱变性,中和
e.
转移
DNA
到固相支持物
(
如,尼龙膜
)
f.
杂交反应
g.
放射自显影
h.
数据分析
2. Other DNA analyses
(
1
)
斑点杂交
(dot blotting)
与狭线杂交
(slot blotting)
(
2
)菌落与噬菌斑杂交
(1) Dot blotting, slot blottlng:
将样品直接有规律地排列成点阵或线阵,然后进行杂
交检测。 多用于病原体基因检测,如微生物的基因
。
(2)
菌落与噬菌斑杂交(过程略)
三
.
Northern blotting
1.
Northern Blotting
(1)
目的:检测特定序列的
RNA
的长度与丰度。
(2 )
原理:
电泳分离
RNA
,
并将之转至尼龙膜上
(
blot)
,
以标记好的探针(
DNA
)与之杂交。
实验过程基本上同
Southern
Southern blot
和
Northern blot
区别:
1
)
RNA
分子较小,不需进行限制性内切酶切割;
< br>2
)在进样前用甲基氧化汞、乙二醛或甲醛使
RNA
变
性,而不用NaOH
,因为它会水解
RNA
的
2
’
-
羟基
基团;
3
)在转印后不能用低盐缓冲液洗膜,否则
RN A
会被
洗脱;
4
)在胶中不能加
EB
,因它为影响
RNA
与硝酸纤维
素膜的结合;
5
)操作均应避免
RNase
的污染。
(2) Ribonuclease protection assay
过程:
RNA
和探针在液体混合物中杂交
.
未杂交上的
RNA
和探针被核酸酶降 解,这种核酸酶
只识别单链
RNA
。
杂交后的探针和
RNA
复合体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
离。
转膜,放射自显影。
RPA
有
Northern Blot
无法比拟的优势:
过量的探针与目的基因的杂交在液相环境完成,反应
更加完全
。
RPA
比
Northern Blot
灵敏
15
-
150
倍,
适合检测各种
表达水平之基因
。
RPA
通量高,同时检测多个基因,可评价他们在同一
情况下的差异表达。
一次
RPA
就能完成
10
多次
Northern Blot
的工作,
加
快研究速度。
主要缺点:
RNA
探针的制备麻烦。
核酸酶消化时,酶量的控制困难,容易消化过头,
X
片上什么都没有。
(3) Reverse Northern blotting
四
. Western blotting
1. Western Blotting
(1)
目的:检测特异性蛋白质有无及表达量。
(2)
理论依据:抗原
-
抗体特异性相互作用。
(3)< br>原理:电泳分离蛋白质,并将之转至膜上(
blot)
,
以标记好的抗体(antibody
)与之杂交。
“探针”是抗体,
“显色”用标记的二抗
(4)
免疫应答
:
略
Western Blot
显色的主要方法:
a.
底物化学发光
ECL
b.
放射自显影
c.
底物荧光
ECF
d.
底物
DAB
(二氨基联苯胺)呈色
底物化学发光
ECL
二抗用
HRP
标记,反应底物为过氧化物+
鲁米诺,底
物遇到
HRP
发光,可使胶片曝光,就可洗出条带。
Western analysis
2.
分子杂交技术与细胞学的结合
(1)
原位杂交(
in
situ
hybridization
)与荧光原位杂交
(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
原理:标记的探针与 在细胞原位的
DNA
分子杂交,
通过显色反应其相应
DNA
在细胞染 色体中的具体位
置。
(2)
免疫组织化学(
immunohist ochemistry
)
第三节
外源核酸导入细胞的方法
一
.
概述
二
.
大肠杆菌的转化
三
.
植物的转化
一
.
概述
1.
转化
/
转染
(
1
)转化
(Transformation)
是将外源
DNA
分子引入受
体细胞
,
使之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一种手段
,
它是微生
物遗传、分子遗传、基因工 程等研究领域的基本实验
技术。
(2)
基因转移的目的
扩增重组
DNA
功能表达
(3)
转化与转染
转染
(
Transfection)
:
当细菌的转化过程中吸收的外 源
DNA
是病毒
DNA
时就应该称此过程为转染。
对于真核生物,转染就是原核生物中转化的同义词,
而转化指正常细胞转变为癌下表过程。
2.
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
(1)
热休克法(
heat-shock)
影响热休克法转化效率的因素
DNA
:构型、纯度、浓度
受体菌:
R/M
体系缺陷型;生理状态及成活率
环境:温度、
pH
、离子浓度
(2)
电穿孔法
(Electroporation)
转化的原理与技术:
高压电脉冲作用使细胞膜上出现小孔。
电穿孔法影响因素:
电压
脉冲持续时间
细胞类型
(3)
微弹轰击法
(gene-gun)
用压缩气体(氦/氮)动力,产生 一种冷的气体冲击
波进入轰击室,将包裹在金属颗粒表面的外源
DNA
随金属颗粒穿过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层层到
达细胞核。
(4)
显微注射
(Microinjection)
用微吸管吸取供体DNA溶液,在显微镜下准确地插
入受体细胞核中的直接转移方法。
(5)
脂质体(
Lipofectin
)
由人 工合成磷脂类双分子层的脂质体包埋
DNA
,
然后
进行脂质体与细胞膜的融合 (内吞)
,将外源
DNA
导
入细胞。
(6)
反转录病毒
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可以介导目的基因转染到分
裂细胞。
二
.
大肠杆菌的转化
1.
成功转化的必要条件
(1)
感受态(
competence
)
:
a:
细菌能够获取外源
DNA
的状态。
b:
特定蛋白与
DNA
结合形成可以抵御核酸酶的
复合物。
(2)
复制子(
replicon
)外源
DNA
稳定存在。
(3)
外源
DNA
的功能表达。
2.
感受态大肠杆菌的制备
3.
大肠杆菌的转化
------
以
pGLO
质粒为例
三
.
植物的转化
1.
应用
2.
转化的方法
3.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1.
应用
a.
提高植物的农业价值和园艺价值
b.
生物反应器(蛋白
/
次生代谢产物)
c.
研究基因在发育、代谢途径中的作用
2.
转化的方法
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直接基因转移技术,包括基因枪法、原生质 体
法、脂质体法、花粉管通道法、电激转化法、
PEG
介
导转化方法等,其中 基因枪转化法是代表。
另一类是生物介导的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和
病毒介导 两种转化方法,其中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
操作简便、成本低、转化率高,广泛应用于双子叶植
物的遗传转化。
3.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
(
一
)
农杆菌的
Ti
质粒与
T-DNA
的整合机制
酚类
--
(启动)
--Ti
质料上的
Vir
基因< br>--
(表达)
--Vir
基因产物
--
(切断)
--
质料上的
T-DNA
单链;切下来
的单链
T-DNA
与操纵 子基因产物形成复合物,转化
植物根部细胞。
T-DNA
上有三套基因,
其中两套基因分别控制合成植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6: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530.html
-
上一篇:基因工程练习试题带答案
下一篇:1 . 基因表达调控的最基本环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