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发热:
当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
称为
发热。
发热的分度:低热
~38
℃;中等度热
~39
℃;高热
~41
℃;超高热
41
℃以上。
2.
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
39~40
度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
24
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
1
度。
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及伤寒高热期。
驰张热:体温常在
39
?
以上,波动幅 度大,
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
2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 水平;无热期可持续
1
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
复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波状热:体温渐升至
39
?
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
次。
常见于布鲁菌病。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升至
39
℃或以 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持续数天后规律性
交替一次。常见于回归热、霍奇 金病等。
不规则热: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等。
3.
热型:发热患者在每天不同时间 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数天的各体温点连接成体温曲线。
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 为热型
4.
水肿:
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按发生部位可以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水肿,
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
心源性、肾源性、肝源性及营养 不良性水肿等。
5.
咯血:是指喉及喉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的 出血,经口咳出者。骤发大量的咯血可从口腔涌出,甚至导致呼吸
道血块阻塞,引起患者窒息死亡或者休 克。
6.
症状
:
是患者患病后对机体生理功能异常的自 身体验和感觉.如疼痛.瘙痒.
7.
体征
:
是患者的体表或内部结 构发生可察觉的改变
,
如皮肤黄染
,
肝脾肿大.
8.
放射痛(牵涉痛):除患病器官的局部疼痛外,还可见远离该器官某部位体表或 深部组织疼痛。
9.
呼吸困难
:
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
,
呼吸费力
:
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
,
重者鼻翼扇动
,
张口耸肩
,
甚至出现发
绀
,
呼吸辅助肌也参与活动,
并伴有呼吸频率
,
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
10.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
由于睡眠中迷走神经兴奋刺激冠状动脉收缩
,< br>心肌供血减少或者仰卧时肺活量减少肺
淤血加重
,
表现为夜间睡眠中突感胸闷气 急,被迫坐起,惊恐不安。
11.
酸中毒性大呼吸:血中酸性代谢产物增 加,强烈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呼吸中枢引起的呼吸困难,其
特点为呼吸深长而规则,常伴鼾声。常 见于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12.
心源性哮喘:左心衰竭重者可见 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
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 有奔马律。
13.
心悸:
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
,
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类症状
.
发生时
,
患者自觉心跳快而强
,
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
14
恶心:指上腹部不适和紧迫欲吐的感觉
呕吐:通过胃的剧烈收缩迫使胃或部分小肠内容物经食管、口腔而排出体外的现象。
15
呕血:是上消化道疾病
(
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器官
,
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胆、胰疾病
)
或全身性
疾病所致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br>,
血液经口腔呕出。常伴有黑便,严重时可有急性周围循环衰竭的表现。
16.
便血:指消化道出血,血液由肛门排出。便血可呈鲜红色、暗红色或黑色。
17
隐血(
occult
blood
):消化道少量出血,粪便颜色不变,必须隐血试验才能发现便中带血。
隐血便:凡小量消化道出血每日
5ml
以下,
不引起大便颜色改变 ,仅在化验时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称为隐血
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发生隐血便。
18
里急后重:即肛门坠胀感。感觉排便未尽,排便频繁,但每次排便量甚少, 且排便后未感轻松,提示肛门
直肠疾病,痢疾、直肠炎、直肠癌、原发性腹膜炎
< br>19
柏油便
:
消化道或小肠出血并在肠内停留时间较长
,
则因 红细胞破坏后
,
血红蛋白在肠道内与硫化物结合形
成硫化亚铁
,
使得 粪便呈黑色
,
更由于附有黏液而发亮
,
类似柏油
,
20
腹泻(
diarrhea
)是指大便频率的增加和性状的改变 :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
消化食物。按发生机制可以分为急性和慢性(病程超 过两个月)
21
三凹征: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喉、气管、大气管的狭窄或 阻塞所致的吸气性呼吸困难,出现锁骨上窝、胸
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
22
黄疸:是指由于循环血中胆红素过多,而引起的皮肤、粘膜、巩膜发黄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胆 红素水
平:。分为显性黄疸和隐性黄疸:当血清胆红素>μ
mol/L
(
mg/dl
)
,临床容易发现,称为显性黄疸;当
血清胆红素在—μ
mol/L
(,临床不易察觉,称为隐性黄疸
23
眩晕:患者感到自身或 周围环境物体旋转或摇动的一种主观感觉障碍,常伴有客观的平衡障碍,一般无意
识障碍。
24
晕厥:是指一过性广泛脑供血不足所致短暂的意识丧失状态。发作时患者因肌张 力小时不能保持正常姿势
而到底,一般为突然发作,迅速恢复,很少有后遗症。
< br>25
抽搐
(tic):
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地抽动或强烈收缩
,
常可引起关节运动和强直
.
26
惊厥
:< br>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收缩表现为强直性和阵挛性时
,
称为惊厥
27
意识障碍
:
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
的识别和觉 察能力出现障碍
.
多由于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受损
引起
.
可表现为 嗜睡、意识模糊、昏睡和谵妄,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28
嗜睡
(somnolence):
是一种轻度的意识障碍
.
患者呈病理性持续睡眠状态< br>,
经刺激可唤醒
,
醒后能回答问题
,
能配合体格检查
.
刺激停止后又复入睡
.
意识模糊
(co nfusion):
是一种较嗜睡更重的意识障碍
.
患者虽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
但对周围事物的刺激
判断能力下降
,
出现定向力障碍
,
常伴有错觉和幻觉
,
思维不连贯
.
昏睡
( stupor):
是一种较严重的意识障碍
.
须强烈刺激方能唤醒
,
但很快又入睡
.
醒时回答问题含糊不清或答非
所问
,
昏睡时随意运动 明显减少或消失
,
但生理反射存在
.
谵妄
( delirium):
是一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急性脑功能活动失调状态
,
其特点为 意识模糊
,
定向力丧失伴有错
觉和幻觉
,
烦躁不安
,
言语紊乱
.
可见于急性感染的发热期、颠茄类药物中毒、肝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
29
轻度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 激尚可出现痛苦的表情或肢体退
缩等防御反应。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发射等可存在
中度昏迷:
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可出现防御反 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
钝,眼球无转动。
深度昏迷:全身肌肉松弛,对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深浅反射均消失。
31
生命征
(vital
sign):
是评价生命活动存在与否及 其质量的指标
,
包括体温、脉搏、呼吸
和血压
,
为体格检查时必须检查的项目之一
.
32
被动体位
:
病人不能自己调整和变换肢体和躯干的位置
,
见于 极度衰弱和意识丧失者
33
强迫体位
:
为 了减轻疾病所致的痛苦
,
病人被迫采取的某种体位
,
称强迫体位
.
34
被迫坐位:端坐呼吸,病人坐于床沿上,双手撑住膝部或扶持床边。 有利于膈肌下降便于胸廓辅助呼吸机
参与呼吸运动,增加肺通气量,同时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负荷。 见于心肺功能不全者。
35
二尖瓣面容:面色晦暗
,
双 颊紫红
,
口唇轻度发绀
,
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
.
36
满月面容
:
面圆如满月
,
皮肤发红
,
呈多血质表现
,
常有座疮
,
唇可有小须
.
见于 库欣综合征
(cu
及长期应用
糖皮质激素患者
.
37
角弓反张位:患者颈及脊背肌肉强直,出现头向后仰,胸腹前凸,背过伸,躯干呈弓形。见于破伤 风及小
儿脑膜炎。
38
甲亢面容
:
面容惊愕< br>,
眼裂增大
,
眼球突出
,
目光闪烁
,
兴奋不 安
,
烦躁易怒
,
见于甲亢
39
蜘蛛痣
:
皮肤小动脉末端分支性血管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病
,
形似蜘蛛
,称为蜘蛛痣
40
玫瑰疹
:
常于胸腹部出现的一种鲜 红色、
小的
(
直径多为
2
~
3mm)
、
圆 形斑疹
,
压之退色
.
这是对伤寒和副伤寒
具有重要诊断价值的特征性 皮疹
41
直接对光反射
:
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瞳孔并观察 其动态反应
,
正常人照射瞳孔立即缩小
,
移开光源后立即恢复
,称为
.
42
间接对光反射
:
用手隔开 两眼
,
用手电筒照射一侧瞳孔观察另一侧瞳孔反应
,
正常当一侧瞳孔受光刺激
,
另
一侧也立即缩小
,
称为
.
43
集合反射(辐辏反射):嘱病人注视一米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渐移近眼球,正常人此时可 见双眼内
聚,瞳孔缩小。消失见于动眼神经功能损害、睫状肌和双眼内直肌麻痹
< br>44
麻痹性斜视:由支配眼肌运动的神经核、神经或眼外肌本身器质性病变所产生的斜视。
45
眼球震颤:双侧眼球发生一系列有规律的快速往返运动。
46Horner
征:一侧眼交感神经麻痹产生,出现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和眼球下 陷,同侧结膜充血和面部无汗。
47
颈静脉怒张:在坐位或半坐位时,如 颈静脉明显充盈、怒张或搏动,为异常征象,提示颈静脉压升高,见
于右心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 液和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等。
48Louis(
胸骨
)
角
:
胸骨柄与胸骨体交接处向前突起而形成的夹角。
还标志支气管分叉,
心房 上缘,
上下纵膈交
界和相当于第
4
或
5
胸椎水平。
49
肋脊角
:
由第
12
肋骨与脊柱构成的夹角称 为肋脊角
.
此前为肾脏和输尿管所在的区域
50
肋膈窦
:
胸膜腔内每侧的肋胸膜与膈胸膜于肺下界以下的转折处称为肋膈窦
,
约有两 三个肋间高度
.
由于其
位置低
,
当深吸气时也不能完全被扩张的肺所 充满
51(
潮式呼吸
)
呼吸
:
是一种 由浅慢为深快
,
达到最大呼吸后再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漫
,
直至呼吸暂停一段时 间之后
再开始由浅慢变深快
,
如此周而复始的周期性呼吸
.
每一周期 持续
30s
至
2min
不等
,
其中暂停呼吸的时间为
5
~
30s
52
间停呼吸
:,
表现 为有规律地呼吸数次后突然停止呼吸
,
间歇短时间后又突然开始有规律地呼吸
,
如此周而复
始
53
Kussmaul
呼吸
:
严重的代谢性酸中毒病人为排出体内较多的二氧化碳
,
调整酸碱平衡
,可出现深而快的呼
吸
54
语音震颤
:
被检 查者发音时产生声波
,
沿气管、
支气管及肺泡
,
传到胸壁引起共鸣振 动
,
可用手掌在胸壁触到
,
故又称为触觉震颤
.
根据其振动 的增强或减弱
,
可判断胸内病变的性质
55
间接叩诊< br>:
检查者一手的中指第
1
和第
2
指节作为扣诊板
,< br>置于欲叩诊的部位上
,
另一手的中指指端作为叩诊
锤
,
以垂直 的方向扣击于扳指上
,
判断由胸壁及其下面的结构发出的声音
.
该法目前应用 最为普遍
56Traube
鼓音区:左侧腋前线下方有胃泡的存在,故叩诊呈鼓音。
57Garland
三角区
:
胸腔积液时在
Damoiseau曲线与脊柱之间可扣得一轻度浊鼓音的倒置三角区
,
系患侧积液将
纵膈移向健侧移 位所形成。
58
支气管呼吸音
:
为吸入的空气在声门、 气管或主支气管形成的湍流所产生的声音
,
颇似将舌抬高后经口腔呼
气时发出的
的音响
,
该呼吸音强而高调
,
吸气时相较呼气相短
59
肺泡呼吸音
:
肺泡呼吸音是由于空气在细支气管和肺泡内进 出移动的结果
.
(
肺泡弹性的变化和气流的振动
是形成主因。)
60
齿轮呼吸音
:
由于肺脏局部性炎症或支气管狭窄
,< br>使空气不能均匀地进入肺泡
,
引起断续性呼吸音
,
因伴短促
的 不规则间歇
,
又称齿轮呼吸音
.
常见于肺炎、肺结核等
61
啰音:呼吸音以外的附加音。
62
湿啰音
:
是由于吸气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如渗出液、痰液、血液、粘液和脓液等
,
形 成的水泡破裂
所产生的声音
,
故又称水泡音。
.
或认为由于小支气管 壁因分泌物粘着而陷闭
,
当吸气时突然张开重新充气所产
生的爆裂音
63
干啰音
:
其发生机理是由于气管、支气管或细支气管狭窄或部 分阻塞
,
空气吸入或呼出时发生湍流所产生的
声音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5:1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327.html
-
上一篇:常见发热病人的的护理
下一篇:50款补汤和十大靓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