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葛根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葛根汤消炎止痛,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葛 根具有“合百药、
主补剂”之功效,
素有“亚洲人参”、
“植
物黄金”、“长 寿粉”之美誉。相传彭祖“不食人间烟火”,但不
能不吃葛根,以葛根为生命之根本。
据说东汉末年的绿林起义中,绿林山区瘟疫猖狂,起义军病死不少,随军郎中向义军首领王匡、王凤献策,挖葛根
以充军粮,一日三餐生咬熟煮,七天后将 士全部痊愈。这传
说或许有夸张成分,但是葛根拿来充饥肯定是没问题的。因
为葛根含有大量淀 粉,干品葛根的淀粉含量可达
35
%~
40
%,
新鲜葛根中也有20
%左右。
葛根磨粉后,
淀粉含量更
可达
76
%。< br>葛根除了能当饭吃,
更重要的还是它的药用价值。
首先,它可用于外感风寒。感冒时会有怕冷、恶风、发
热、筋骨酸痛、头痛、无汗等 症,用葛根可解肌、发汗、退
热,与桂枝、麻黄、白芍等同用,更能达到理想效果。汉代
张仲景 的
(
《伤寒论》就有这样的记载:“太阳病,项背强几
几,
无汗恶风,
葛根汤主之。
”这一著名方剂至今仍是重要的
解表方。
葛根汤
方法:
1
.准备
15
~
20
克葛根,
9
克麻黄,
12
克桂枝,
3
.
.
片生姜,
6
克甘草,
12
克芍药,
3
个大枣;
2
.先将麻黄去节 ,桂枝去皮,在锅中倒入
1
升清水,
下麻黄、葛根煮至
800
毫升, 撇去泡沫,再放入其他材料,
煮至
300
毫升,滤渣,分两次饮用。
功效:发汗解表,解肌退热,消炎止痛,主治外感风寒。
本方为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方 中用葛根为主药,
麻黄发汗祛邪,
桂枝调和营卫,
敛阴和营,
益中焦而助胃气 。
这个方子应用千年,时至今日仍然有效。现代药理研究亦发
现它确有抗炎、止痛、退热之功, 而且对巨噬细胞、免疫因
子有促进作用,能够加强免疫系统对感冒病毒的杀灭作用。
葛根汤作为 抗感冒药物,在日本医疗机构每年的处方量高达
2000
万件。
前不久,
我的 一位邻居上夜班遇到风雨天,
一下
子感染了风寒,几天卧床不起,低烧不退,周身酸痛。我知< br>道后给他开了葛根汤,次日他即可下床,连服
3
天便恢复生
龙活虎的状态。
葛根汤在
《伤寒论》
中主要用于外 感病,
但由于它的“解
肌”作用以及消炎止痛功效,
后世的实践发现它亦可以用于颈< br>痛、肩背疼痛、腰痛乃至头痛等多种疼痛类疾病,对于那些
受凉后病发的患者尤为适合。我曾诊治 过一位病人,他之前
就被诊断为颈椎病,
时好时坏,
3
天前受凉后颈痛明显加 重,
转脖子都很困难,还有些头晕。我给他开了葛根汤,他喝完
.
.
3
剂后,症状就所剩无几了。
不过葛根汤里面毕竟有其他的中药成分,只适合短期服
用,但下面这道汤就不同了,可以经常服用。< br>
-
葛根鲜鱼汤
方法:
1
.取
250
克葛根,洗净去皮切片;
2
.取
20
~
30
克蜜枣,去核略洗;
3
.取鲮鱼或鲫鱼一条,去鳞、鳃、肠杂,洗净沥干水:
4
.将鱼下油锅煎至表面微黄,取出,与葛根、姜、枣
一齐
放入煲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
3
个小
时,
放入食盐调味。
功效:通络活血,降压止眩。
葛根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葛根素,它具有扩张血管的作
用,所以能降压,并 改善心脏、脑部的血液循环,甚至还有
一定的抗血栓作用。因此在临床上早已将葛根素注射液应用
于高血压、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头晕以及心脑血管缺血疾病
的治疗,而且疗效显著,深受临床医生的喜 爱。
我们平时居家调养当然不必用上葛根素注射 液,但经常
喝这道汤,补充点葛根素,也能起到防病治病的效果。而且
.
.
汤里面的鲜鱼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亦有软化血管、预防
心脑血管疾病的功效,所以两者搭配很合适。 由于海鱼里的
不饱和脂肪酸比河鱼更丰富,如果有条件的话,把汤里的鲮
鱼或鲫鱼换成海鱼,那 就更妙了。
其实,葛根还含有一些植物雌激素, 对于呵护女性健康
作用多多,所以它和大豆一起被誉为“女性的私房密友”。一
般认为,女性在
35
岁以后,雌激素水平就会渐渐下降,导
致皮肤萎缩、起皱,长斑,失去光泽,而且 会导致钙质的缓
慢丢失,产生骨质疏松。通过补充植物类雌激素,就能避免
以上的情况,达到养 颜保健的作用。
这里再推荐一道食谱:葛根茶,制作起来很简单。
葛根茶
方法:将葛根洗净切薄片,加水 煮沸,或者用沸水浸泡
后当茶饮即可,也可根据个人口味以及其他需要加入菊花、
山楂、玫瑰花 、绿茶等同饮。
功效:养颜美容,预防骨质疏松。
除了以上吃法,葛根也可以拿来炒菜、煮粥、煮糖水,
皆不失为营养佳肴。
.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4:5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2265.html
-
上一篇:伤寒论方歌括
下一篇:葛根的现代应用 药理价值及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