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的治疗方案
一、糖尿病控制指标
指标
空腹血糖
餐后两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
尿糖
甘油三脂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
血压
体重指数(男)
(女)
英文缩写
FBG
2hPBG
HbA1c
GLU
TG
CHO
HDL
BP
BMI
BMI
单位
mg/dl
mmol/L
mg/dl
mmol/L
%
mg/dl
mg/dl
mmol/L
mg/dl
mmol/L
mg/dl
mmol/L
mmHg
kg/m2
kg/m2
理想
<108
<6.0
<144
<8.0
<7.0
0
<136
<1.5
<200
<5.2
>42
>1.1
<140/90
20
~
25
19
~
24
良好
108
~
140
6.0~7.8
144
~
180
8.0
~
10.0
7.0
~
8.5
0
~
500
136~200
1.5~2.2
200~250
5.2~6.5
42
~
35
1.1
~
0.9
25
~
27
24
~
26
差
>140
>7.8
>10.0
>8.5
>500
>200
>2.2
>250
>6.5
<35
<0.9
>160/95
>27
>26
(一)
、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
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在几年前已经得到修正,新的糖尿病的诊断指标如下:
1.
有典型糖尿病症状
(
多尿、多饮和不能解释的体重下降
)
者,任意血糖≥
11.1
毫摩尔
/
升
(200
毫克
/
分升
)
2.
空腹血糖
(FPG)
≥
7.0
毫摩尔
/
升
(126
毫克
/
分升
)
;
3.
糖耐量试验中
2
小时血糖≥
11. 1
毫摩尔
/
升
(200
毫克
/
分升
)。
如空腹血糖<
5.6
毫摩尔
/
升
(100
毫克
/
分升
)
,糖耐量试验中
2
小时血糖
<
7.8
毫摩尔
/
升
(140
毫克
/分升
)
均属糖代谢正常。
注意:糖耐量试验中
2
小时血糖不是餐后血糖
(
如吃馒头 后
)
,而是特指在口服了
75
克
葡萄糖后
2
小时的 血糖值。
此外,在血糖水平正常和糖尿病之间还有两种不正常状态,也叫糖尿病前期。
1.
“糖耐量损伤
(IGT)
”
,指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
(OGTT)
中
2
小时血糖>
7.8
毫摩
尔< br>/
升
(140
毫克
/
分升
)
但<
1 1.1
毫摩尔
/
升
(200
毫克
/
分升
)
。
2.
“空腹血糖损伤
(IFG)
”
,
指空腹血糖≥
5.6
毫摩尔< br>/
升
(100
毫克
/
分升
)
,但<
7.0
毫
摩尔
/
升
(126
毫克
/
分升
)
。
(二)
、新的糖尿病诊断指标有哪些意义?
首先,新诊断指标主要修改点是降低了原空腹血糖的诊断水平,从原来的
7.8 < br>毫摩尔
/
升
(140
毫克
/
分升
)
改为现在的
7.0
毫摩尔
/
升
(126
毫克
/分升
)
。主要是根据流行病学的研究发
现当空腹血糖≥
7.0
毫 摩尔
/
升
(126
毫克
/
分升
)
时,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性就会明显增加。
1
其次,
新增加了
IFG
,
与
IGT
不 一样,
前者表示空腹血糖受损异常,
后者
(IGT)
则表示餐后
(< br>服
糖后
)
血糖异常。这两种糖尿病前期状态的意义是有
IGT
或
IFG
的个体发生糖尿病的危险性
增高并且还容易有高血压、血脂紊乱等伴随情况, 比血糖正常的人更易发生心血管疾病。
人群中以单独
IGT
者最为多见。年 龄越大,出现
IGT
和餐后高血糖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在年龄较大
(
>
40
岁
)
者,
除了要查空腹血糖外
,
还应检查
2
小时血糖来早期发现糖尿病。
(三)
、
对哪些无症状或诊断者需要复查空腹血糖或作
OGTT
?
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者
,
FPG
正常者应每年复查
FPG
或每
3
年查
OGTT
一次。下列情
况应查
OGTT
,
如果只查空腹血糖,
可能会有一些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增高的人被漏诊。
①
IGT
或
IFG
;
②肥胖
(
超重
2 0%
或体重指数≥
27)
;
③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者;
④有妊娠糖尿病或分娩巨大婴儿
(
>
4
千克
)
史;⑤有高血压 ,
BP
≥
140/90
毫米汞柱
)
;⑥血清高密
度脂蛋白
(HDL)
≤
0.91
毫 摩尔
/
升
(35
毫克
/
分升
)
,甘油三酯
(TG)
>
2.83
毫摩尔
/
升
(25 0
毫克
/
分升
)
;⑦年龄>
45
岁;⑧服用一些药物如皮质醇激素、利尿剂等。
二、糖尿病的治疗
从对糖尿病的状况、
危害性和致人死亡的分析,
更加突出了糖尿病预防和治疗的重要性
和迫切性。
如果人们多一点糖尿病的知识就可以大幅度降 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从文化程度差
异和职业差异对糖尿病发病率的影响也进一步说明,
掌握糖尿病的知识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
率具有较大影响。
虽然糖尿病的知识对降低糖尿病的发病 率具有较大影响,
但非专业人士对
糖尿病的知识仅一知半解甚至是带有片面性,
对根本 上掌握糖尿病的成因,
降低糖尿病的发
病率有较大的阻碍作用。
因此,
糖尿病 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做好糖尿病知识的普及工作,
让
大多数人了解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
防患于未燃,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糖尿病
的预防可以为国家和家庭节省 有限的资源,使之为呵护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对糖尿病的影响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诱发糖尿病 的根原,
我们只有抓住这个造成糖尿病的牛鼻子,
进行
深刻的剖析,
才能从根 本上达到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下面我重点谈一谈对糖尿病的
发病原因的认识和它们对防 治糖尿病的作用。
从对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分析来看,
可以把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分为四 类因素。
即:
遗传因
素、精神因素、饮食因素和妊娠因素。
遗传因 素包括基因因素、
免疫因素和感染因素等。
因免疫因素和感染因素均与先天性的
基因缺 陷有关,把它们并入遗传因素可以帮助人们的理解,避免因素大多而无法突出重点,
造成知识混乱,影响 人们对糖尿病的防治。
饮食因素包括肥胖因素、
长期摄食过多和代谢因素。
无论是肥胖因素、
长期摄食过多还
是代谢因素都与饮食失调有关。
因此,
把它 们合并分析有利于人们抓住重点,
解决该类因素
引起的糖尿病。
1
、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遗传因素缺陷是先天性的基因缺陷。
一般来讲,
对于严重的遗传因素造成的糖尿病比较
难于治疗,
危害性非常大。
但我认为大多数糖尿病病人均是轻度的遗传缺陷,
而这种遗传缺
陷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反复刺激下 ,
才突现出遗传缺陷,
诱发糖尿病。
当人们在生活中有意识
地避免外界因素的 强烈刺激,
完全可以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甚至于使糖尿病的症状完全消失
而恢复健康。
据报道,有些人体内有“耐饥”基因,这种基因让他们躲过了饥荒而生存下来,但他们
生活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就容易患上糖尿病。
无论是从时间还是从空间上的统计学数据都有力
的 支持了“耐饥”基因的存在。在世界上,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
病率有了大幅度 的增长。
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
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经济落后地区,
这些统
计 学的数据也进一步提示着人类“耐饥”基因的存在。
2
人类为什么会有“耐饥”基因呢?
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吃不饱肚子的日 子比较多。
不要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
事,
就说我国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和改革 开放之前,
有多少人可以吃饱肚子,
又有多少人可
以经常吃得到肉。
在样样东 西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
吃不饱肚子的人大有人在。
如果人类体
内没有“耐饥”基因的 存在,我们就很容易在饥饿中死去。而没有在饥饿中死去的人,其体
内基因在长期饥饿的刺激下,就会为 了生存的需要而适应环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
亿万年的进化过程,
长期的饥饿刺激 ,人类体内逐渐形成
“耐饥”
基因是为了自身的生
存需要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因此,人 类遗传给下一代的基因都会打上“耐饥”基因的烙印,
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
“耐饥”基因 的形成就是人类适应环境的必然选择。如果人们能
够理解这一点,而不是与自己的遗传基因对着干,那么 糖尿病的发病率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遗传基因是与生俱来和无法改变的。
我们要减轻 遗传因素对诱发糖尿病的影响,
最好的
办法是顺应遗传基因的要求,不要刺激它。就好比你只能 拿得动
50
斤的东西,而你偏要拿
100
斤的东西,就很容易扭伤一样。
2
、精神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精神因素不仅对糖尿病有重要影响,< br>而且对人类所有的疾病都有重要影响。
精神是人的
统帅,
是人的一切行为和情感 的控制者和决策者。
在人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中,
对来自于外部
世界的信息的处理、判断、反馈和决策都是由属于精神的大脑来决定的。而且,对于外部世
界的刺激,
大脑可以 做出各种不同的判断和决策。
甚至于在不同的时间、
空间和场合对于来
自于外部世界的 力度和性质完全相同的刺激也可以做出完全相反的决策,
所以说精神的作用
对你的健康有重大影 响。
大脑决定着你的生活方式、
工作方式和行为方式,
它决定了你的吃、
喝、 拉、撒、睡,所有这些事情对你的健康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精神因素既决定着人的喜、怒、 哀、乐,也决定着人的行动和饮食。通常情况下,人对
外部世界的刺激可以表现出喜悦、
愤怒、
悲哀、
快乐、
苦恼、
忧愁和恐惧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这些情绪的出现 ,
必然造成人的身体中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在一定范围内,
人的身体可以
进 行自我调节,不会对人形成很大的伤害。但是物质变化超过了人的身体自我调节的范围,
就会对人形成很 大的伤害。
因此,
任何情绪的变化都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否则将给人造成
致 命的伤害。
由于绝大多数人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并不了解。
在精神对人的指挥上就无 法根据自身的
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甚至于无视于身体的抗议,
而做出超越人的精神和身 体极限的事情,
给
予人体致命的打击。
例如:
一个人一天之内必须 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才能使人的精神和身体恢复健康,
正常
成年人每天的睡眠时间在
7 -8
小时。
如果人体每天得不到足够的睡眠时间就会透支生命,
各
种疾病也就 会找上你。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压力大,
外界的诱惑多。
人们为了得到更 多的物质利益或更高的
社会地位,
必须加倍努力工作。
人的精神和身体长期处于超负荷 的劳动中,
加班加点是常事,
暴饮暴食也是常事。因此,糖尿病的高发病率和年轻化也就是必然 的结果。
了解身体状况,释放精神压力。每个人只要积极主动地根据自己身体的提示进行精神 、
睡眠和饮食的调节,
使之符合人的精神和身体的自然状况,
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
还你一
个健康的人生。
换句话说:每个人做任何事都要适度,无论是喜、怒 、哀、乐,还是饮食、运动和睡眠
都要有一定的限度。
这就是人类在长期进化演变过程中形成的 自然法则,
是任何人都不能违
背的。
除了人类的普遍性外,
每个人 更应该关心和掌握自身的特殊性。
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完
全相同的人,就是双胞胎也有差异,< br>所以其他人能做的事,你不一定能做。
比如说吸烟有害
3
健康,< br>很多吸烟者马上说,某某人吸了一辈子的烟,既未生病还享有高寿啊!是有这样的例
子,但它是特 殊的例子。
对大多数人而言,吸烟的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
人们必须认识到: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
地点和场合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因此,关注
自 己的精神和身体变化,
进行正确的调节和控制是防治疾病的关键。
如果你违背了这一自然
法则,
而不进行自我控制,那么健康就会离你而去,疾病就会马上到来,严重的就到马克思
那 里去报到吧!
3
、饮食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
饮食因素对糖尿病的 发生具有重大影响。
可以说糖尿病发病率的迅速增长和糖尿病病人
的年轻化大多数都是由于人们 缺乏饮食控制而造成饮食失调,
使身体无法对摄入的食物进行
有效的处理,最终诱发糖尿病。< br>
人的身体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结构以及对各种食物的处理方式和
处 理能力。
换句话说人的身体对食物的处理能力是有限度的,
这也是人一出生就决定了的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无论是我国中医的研究成果还是国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都得 出相同的结论。
即:
人要健
康与长寿,每餐只吃七分饱。我以为这个结论从另一方面证 实了人类“耐饥”基因的存在。
人类已适应了适当的饥饿,
也只有在适当的饥饿情况下才能激发 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使人
体的机能发挥最佳的作用。
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 大多数都来自于食物。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
脂肪、
糖类
化合物、维 生素、水和矿物质等,这些营养物质是人的生命过程中所必需的,缺一不可。维
生素、
水和矿物 质可以直接被机体吸收利用,
而蛋白质、
脂肪和糖类化合物一般都是多分子
聚合的物质 ,
分子结构也比较复杂,
不能直接被机体所吸收和利用,
必须先在消化管内经过
消化,使之成为结构简单的小分子物质。例如:氨基酸、脂肪酸、甘油和单糖等,才能透过
肠壁细胞进 入血液和淋巴的循环而被机体所利用。
食物在消化管内进行分解的过程,
通常称
之为消 化。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的管壁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通常称之为吸收。
消化与吸收是 两个紧密相联的过程。
其生理意义就在于把食物分解为可被机体所吸收的
简单化合物,
通过消化管的吸收而进入血液和淋巴的循环,
从而输送至全身的各个部分,
而
不能被吸 收的食物残渣则由消化管末端
~~
肛门排出体外。
人的消化系统是由口腔、
食道、
胃和肠道所组成的。消化系统的容积是相对固定的,食
物的处理程序也是固定的 。
在这样一个系统中对食物中不同的营养成分处理的方式、
时间和
部位都是不同的。< br>而我们每天吃进身体中的食物品种多种多样,
身体要根据营养成分的不同
准备不同的消化 酶。
一般来讲,
如果每餐吃得过饱,就会造成消化系统的堵塞,使信息传递
和物质传递 发生障碍,造成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又进一步促使消化系统的堵塞,造成便秘。
而便秘的产生造成食物残 渣的腐败,
肠道致病菌的快速生长,
有毒物质的生成,
引起各种疾
病的发生。
人的身体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
在人的生命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缺
一不可。
如果人们吃进去的营养物质的数量和品种不符合身体的需要,
身体 就无法利用这些
营养物质。人们吃得多,并不表示吃进了身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果一种营养物质的缺乏 ,
可能造成其它东西都白吃了,不仅吃多了无益,反而有害了。
糖尿病的表现是血糖 浓度超过了指标,
而影响血糖浓度超标的饮食原因有二大类,
第一
是吃进的糖类物质太 多,第二是身体对糖的利用能力差。
我先谈谈怎样才会吃进过多的糖类物质?我们必须了解什 么是糖类物质。人们普遍认
为甜的物质含糖较多,
而不甜的物质含糖较少,
这其中存在 一个很大的失误,
从而造成糖尿
病的防治发生了方向性的错误。
在医院临床上,血糖是指葡萄糖,而甜的物质不一定是葡萄糖。反之,对一般人来讲,
4
甜的物质吃多了会吃不下去,
也会保持一定的警惕性,
从而避免过多的食 入糖类物质。
反之,
在人们的饮食中不甜的物质并不表示它们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反而 会因为它们不甜而使人们
失去警惕性,
造成饮食过量,
引起血糖过高。
人们日 常饮食中的主食,
如米饭、
面条、
馒头、
大饼和玉米等富含淀粉的食物一般微 甜甚至不甜,
但人最大的本领是把这些淀粉类食物转化
为葡萄糖,
造成血糖升高。这类富含淀粉的食物才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的根源,
少吃
甚至不吃富含淀粉的主食可 以从源头上堵住葡萄糖的来源,稳定血糖水平。
有人说:人不吃饭会饿死。在此我要提出一个 观念,糖尿病患者不吃富含淀粉的食物,
并不表示不吃东西,
可以吃一些含淀粉较少的食物为主 食。
比如:
花生、
各种豆类、
豆制品,
特别是多吃蔬菜和水果,适量补充鸡蛋、
牛奶、
鱼虾等水产品和少量的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
食物。
现在的精制大米和精制面粉都是工业加工产品,在它们的加工过程中造成大量可以帮
助淀粉消化 、吸收和利用的营养物质的破坏,
使得葡萄糖的利用困难,
引起高血糖。蔬菜水
果中< br>70-80%
是水分,吃得再多,实际含有的有形物质并不多。比如苹果虽然是甜的,但它
含有的葡萄糖并不多,
反而因其富含其它营养物质可以帮助葡萄糖的利用,
不仅对糖尿病人< br>无害,反而有利。另外,蔬菜和水果中富含纤维素,可以改善人的肠道功能。因人体不能利
用纤维 素转换成葡萄糖,
不会引起血糖升高。
因此,
多吃蔬菜水果是糖尿病患者的正确选择。
身体对糖的利用能力差是怎么一回事呢?经科学研究认为,人的身体对糖的利用能力
差是因为人体缺乏胰岛素所致,
这是导致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因此,
临床上的降糖药都 是立
足于促进胰岛
β
细胞合成、分泌胰岛素或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来提高血糖的利用率 ,降低
血糖。从作用原理上讲,降糖药应该可以降低血糖,治愈糖尿病。但实际上,大多数糖尿病
患者终生服药也没有治愈糖尿病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就这个问题,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
分 析和说明,通过我的分析和说明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其原因所在啦!
第一、
我想问一问 大家,
世上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绝的宝藏吗?大家的回答肯定是:
“没
有”< br>。
我再问一问大家,
世上有人可以一次挑起两千斤的担子吗?大家的回答还是:
“没有”
。
大家甚至会认为我是傻子,
怎么会问出这种问题。
如果你这么想就 对了,
既然上述两个问题
的答案都是否定的,
你为什么会认为你的身体可以无限制或者 一次大量的合成和分泌胰岛素
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你认为服用降糖药,
就能促进你 的身体无限制或一次大量的合成和
分泌胰岛素吗?人的身体是有限制的,
人的一生或一次合成和 分泌胰岛素的量也是相对固定
的。因此,对饮食不进行控制,任何人都有患糖尿病的可能。只是每个人的 个体差异不同,
对糖类物质的承受能力有大有小,造成可能患糖尿病的底线不同而已。
第二、胰岛素是由胰岛
β
细胞合成和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激素,其分子由
A
、
B
两条肽
链所组成,而肽链是由氨基酸组成的。在胰岛素的结构中包括苏氨酸、组氨酸 、缬氨酸、亮
氨酸、
异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等七种必需氨基酸。
这些氨基酸必需 从饮食中摄入,人
体不能自行合成。成人必需从食物中摄入的氨基酸有:苏氨酸、蛋氨酸、缬氨酸、亮氨 酸、
异亮氨酸、
苯丙氨酸、
色氨酸和赖氨酸等八种必需氨基酸。
组氨酸是婴幼 儿必需从食物中摄
入的第九种必需氨基酸。
如果在你的饮食中摄入的蛋白质不含上述必需氨基酸 或者必需氨基
酸的含量不足,
你的身体就无法合成胰岛素。
因此,
饮食不当造 成胰岛素的缺乏就是很正常
的事情了。
第三、在你的饮食中含有足够的必需氨基酸也 不表示就能合成或分泌足够的胰岛素。
在食物丰富的时代,
很多人已不知饥饿为何物。
暴饮暴食造成了人的消化系统堵塞,
大幅度
降低了人对食物的利用效率。
特别是堵塞的 消化系统无法把人们吃进去的食物分解成我们可
以消化吸收的小分子,
甚至已经可以消化吸收的 小分子也无法运送到人体中合适的部位。
例
如:在一个堵塞的消化系统中,要及时定量地把必需 氨基酸运送到胰腺的胰岛
β
细胞中去
是非常困难的。
就好比在一个堵塞的交通 要道上,
车辆通过的时间必须要
1
小时以上,
而你
5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1:41,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962.html
-
上一篇:脂类代谢
下一篇:支气管炎与肺炎区别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