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第三章 营养学基础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11:33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肺癌止咳药)
第三章


营养学基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生活水 平也发生明显的变化,餐桌上粮食类比
重下降,畜禽蛋奶等类食品比例的增加,人们越来越关注营养。< br>
营养的概念

营养:是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营养物质以满足 机体生理
需要的生物学过程。营养是一个全面的生理过程,而不是指某一种养分。

营 养素:是指食物中可给人体提供能量、机体构成成分和组织修复以及生
理调节功能的化学成分。人体需要 的营养素主要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
矿物质、维生素、水。

食物中的碳水化 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经过氧化分解释放出一定的能量,满
足人体的需要,故称为三大能量营养素,也称产 热营养素。





二、人体需要的营养素:









(一)蛋白质——生命的基本物质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 有生命,可见
蛋白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











正常成人体内约
16~19 %
是蛋白质,
人体内的蛋白质始终于不断
地分解又不断地合成的动态平衡之中,总体来 说,成人体内每天约有
3%
的蛋白
质被更新。










1
、蛋白质的构 成: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复杂
的有机化合物。

蛋白质分子中含有碳 、氢、氧、氮,有些还含有硫、磷、铁、锌等元素。
在食物所提供的三大产热营养素中,
蛋白质 是唯一的氮来源,
脂肪、
碳水化合物
只含碳、氢、氧,因此,碳水化合物和脂肪都不能 代替蛋白质。

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是氨基酸。
食物蛋白质中含有
20多种氨基酸,
其中

8
种氨基酸是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须由食物提供,我 们称之为必需氨基酸。

必需氨基酸:是指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速度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必须从 食
物中直接获得的氨基酸。

赖氨酸、
色氨酸、
苯丙氨酸、
苏氨酸、
蛋氨酸、
亮氨酸、
异亮氨酸、


xie

氨酸。对于婴儿来说,组氨酸和精氨酸也是必需氨基酸。

其他的氨基酸是人体可以 在体内合成或又其他氨基酸转化而来以满足机体
需要,故称为非必需氨基酸。

2
、来源与分类:

蛋白质最好的食物来源是肉类、蛋类、鱼类、奶类及其制 品。谷类虽然蛋
白质含量仅为
6%~10%

但因为我国是以谷类为主的饮食 习惯,
所以它也是我们
生活中一个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按蛋白质来源可分为动物性蛋白质和植物性蛋白质。

动物性蛋白质是从动物性食物中 获得,
含人体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较多,
且相互间构成比模式与人体所需接近,
易被 消化、
吸收和利用,
其中以鸡蛋蛋白
最好,牛奶、鱼虾次之。

优质 蛋白:当食物蛋白质氨基酸模式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越接近时,
必需氨基酸被机体利用的程度就越高 ,
食物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也相对越高,
比如
蛋奶肉鱼以及大豆蛋白均为优质蛋白,其中鸡蛋蛋白与人体蛋白质氨基酸模式最
接近,在我们的营养实验中常把鸡蛋蛋白作为参考蛋白。< br>
植物性蛋白质则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得,因其含必需氨基酸不全或构成比模
式与人体所需 差异较大,
其蛋白质营养价值不及动物性蛋白,
比如说大米和面粉
蛋白质中赖氨酸含量 就很少,
为了提高植物性蛋白的营养价值,
往往将两种或两
种以上的食物混合食用,< br>提高其蛋白的利用率。
那么这种不同食物间相互补充其
必需氨基酸不足的作用叫蛋白质互 补作用。
比如肉类和大豆蛋白就可以弥补米面
蛋白质中的赖氨酸不足。

在这 儿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豆类及豆制品的蛋白质含量很高,其中以大豆为
最,
含量高于肉类,
大豆蛋白的功能越来越被世界所认识,
它不仅可以提供丰富
的蛋白质,而且起到许多保健功效 。

3
、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①构成和修补人体组织:
蛋 白质是人体一切细胞核组织的主要成分,
神经、
肌肉、
脏器、
血液、
骨骼、
皮肤等均主要由蛋白质构成。
正常成人体内,

16~19%
是蛋白质。人体的生长发育都是由蛋白质提供原料来完成的。机体组织的修补、
更新均离不开蛋白质,< br>如血液中的红细胞每
120
天就更新一次,
皮肤、
头发、
指< br>甲的再生都由蛋白质来提供。当人体受到外伤时,组织修补也需要大量蛋白质。
外科病人在康复时 要多吃蛋白质也就是这个原因。

②形成酶和激素

人体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 化学反应,具有催化调节作用的几千种酶和激素
都是由蛋白质为主要原料构成的。
这对调节机体 代谢、
维持正常生理功能起着重
要作用。

③增加机体免疫力
蛋白质是构成抗体、补体、干扰素等的重要部分,而这些物质可以抵御外
来微生物及其它有害物质的 入侵,
当体内蛋白质缺乏时,
抗体、
补体等产生减少,
机体免疫功能减退,易 受病菌及其他有害物质的侵袭而患病。

④维持正常的神经功能

蛋白质约占 人体脑干重量的
50%
,其含量和质量都会明显地影响大脑皮层
的兴奋和抑制功能。< br>
⑤调节体液平衡、运输各类物质

血液中血浆蛋白是维持体液胶体渗透压的主 要物质,保持血浆与组织液之
间的相对平衡。蛋白质还能调节体内酸碱平衡。当血液中进入过多的酸或碱 时,
蛋白质皆可与之中和,
发挥缓冲作用。
血液中的蛋白质担负着各类物质的运输和< br>交换。

⑥供给机体能量

当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供给不足时, 蛋白质可作为能量来源物质氧
化分解,释放出能量,
1g
食物蛋白质可提供
1 6.7KJ
的能量。

4
、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代谢

膳 食中的蛋白质消化是从胃开始的。胃中的胃酸先使蛋白质变性,破坏其
空间结构以利于酶发挥作用,同时胃酸可激活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
但蛋白质消
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在小肠,
由 胰腺分泌的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是蛋白质在小肠
中被分解氨基酸,
再被小肠粘膜细胞吸收。被吸收的氨基酸通过粘膜细胞进入肝
门静脉而被运送到肝脏和其它组织或器官被利用。
< br>肠道中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每天约有
70g
左右,其不仅来自于食物,也有
来自 肠道脱落的粘膜细胞和消化液等,
其中大部分可被消化和吸收,
未被吸收的
由粪便排出 体外。

5
、蛋白质的膳食参考摄入量: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

2000

我国居民膳食蛋白质推荐摄入量(
RNI

为:

儿每日每千克体重
1.5~3g
,儿童每日
35~75g,青少年为每日
80~85g
,成年男性
轻体力活动每日
75g
,中等体力活动每日
80g
,重体力活动每日
90g
,成年女性
轻体 力活动每日
65g,
中等体力活动每日
70g
,重体力活动每日
80 g


6
、蛋白质营养状况

蛋白质长期供给不足,会导致 生长发育迟缓、消瘦、智力发育障碍、记忆
力减退、
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下降,
严重时 发生水肿,
女性可出现月经减少或闭
经。

蛋白质摄入过多,尤其是动物性蛋 白,对人体同样有害。正常情况下人体
不储存蛋白质,
所以必须将过多的蛋白质脱氨分解,由尿液排出,
这一过程需要
大量的水分,
从而加重的肾脏的负担。
过多的 动物蛋白摄入,
也造成含硫氨基酸
摄入过多,这样可加速骨骼中钙质的丢失,易产生骨质疏松。

(二)脂类——身体的储备物质







营养学上重要的脂类主要有甘油三酯、
磷脂和固醇类。
食物中的 脂类
95%
是甘油三酯,
5%
是其它脂类。
人体内贮
zhu

存的脂类中甘油三酯高达
99%

脂类的共同特点是具 有脂溶性,
不仅易溶解于有机溶剂,
而且可溶解其它脂溶性
物质,如脂溶性维生素等。






1
、脂类的分类和功能






1
)甘油三酯:








甘油三酯也称脂肪或中性脂肪。
每个脂肪分子是由一个甘油分子和
三个脂肪酸化合而成。
人体内的甘油三酯主要分布在腹腔、
皮下和肌肉纤维之间。








①脂肪的功能:









A
、体内贮存和提供能量:










当人体摄入能量不能及时被利用或过多时,
就会转 变为脂肪而贮
存起来。
当机体需要能量不足时,
脂肪细胞就会立即分解甘油三酯释放能 量以满
足机体的需要。人体在休息状态下,
60%
的能量来源于体内脂肪,而在运动或 长
时间饥饿时,体脂提供的能量更多。脂肪提供的能量比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多,
每克脂肪可产 生
39.7kj











体内脂肪细胞的贮存和供应能量有两个特点:
一是脂肪细胞可 以
不断地贮存脂肪,
至今还未发现其吸收脂肪的上限,
所以人体可因不断地摄入过多的能量而不断地积累脂肪,
导致越来越胖。
二是机体不能利用脂肪酸分解的化
合 物合成葡萄糖,
所以脂肪不能给脑和神经细胞以及血细胞提供能量。
人在饥饿
时就必须 消耗肌肉组织中的蛋白质和糖原来满足机体能量的需要。









B
、维持人体体温正常
:
脂肪不 仅可以直接提供能量,皮下脂肪组
织还可以起到隔热保温作用,使体温能达到正常和恒定。









C

保护作用:
脂肪组织附于脏器、
关节周围,
可防止脏器关节受
到振动 与压迫,起支撑、固定和保护作用。









D

内分泌作用:
脂肪组织能分泌血管紧张素原、雌激素、
肿瘤坏
死因子等等,参与到机体的代谢、免疫、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









E

帮助机体更有效地利用碳水化合物和节约蛋白质作用:
脂肪在
体内代谢分解的产物,< br>可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能量代谢,
使其更有效地释放能量。
充足的脂肪还可以保护体内蛋 白质(包括食物蛋白质)不被用来作为能源物质,
而使其有效地发挥其它重要的生理功能,脂肪的这种功 能称节约蛋白质作用。









F

机体重要的构成成分:
细胞膜中含有大量脂肪酸,
是 细胞维持
正常的结构和功能所绝不可少的重要成分。









G
、提供人体必需脂肪酸









H

提供和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食物脂肪中同时含有各类脂
溶性维生素,比如维生素
A

D

E

K
等,脂肪不仅是这类脂溶 性维生素重要
的食物来源,同时还可以促进这些维生素在肠道的吸收。









J
、增加饱腹感、增进食物 的感官性状和风味:食物脂肪由胃进入
十二指肠时,
可刺激产生肠抑胃素,
使肠蠕动受 到抑制,
造成食物由胃进入十二
指肠的速度相对缓慢。
食物中脂肪含量越多,
胃排空的时间越长。
同时,
脂肪能
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形达到美食和促进食欲的良好作用 。








②脂肪酸: 脂肪因为其所含的脂肪酸链的长短可分为长链脂肪酸

14
碳以上)
、中碳链 脂肪酸(含
8~12
碳)和短链脂肪酸(
6
碳以下)
。按其饱
和程度可分为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









脂肪随其脂肪酸的饱和程度越高、碳链越长,其 熔点也越高。动
物脂肪中含饱和脂肪酸多,
常温下所以呈固态,
称为脂;
植物 脂肪中不饱和脂肪
酸较多,常温下呈液态,称为油。









营养学上最具价值的脂肪酸有两类:

n-3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
即从甲基端数,
第一个不饱和键在第三和第四碳原
子之间的各种不饱和脂肪酸;

n-6
系列不饱和脂肪酸:从甲基端数,第一个双键在第六和第七碳之间。

③必需脂肪酸:是指人体不可缺少而自身又不能合成,必须通过食物供给
的脂肪酸。
n-6系列中的亚油酸和
n-3
系列中的
α
-
亚麻酸是人体必需的两种 脂肪
酸。

必需氨基酸的功能:

A

是磷脂的重 要组成成分:
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结构成分,
所以必需脂肪
酸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直 接相关。











B
、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前体:











C
、与胆固醇的 代谢有关:体内大约
70%
的胆固醇与脂肪酸酯
化成酯,然后被转运和代谢,可以降低 血液中的胆固醇含量。











必需脂肪酸缺乏可引起生长迟缓、升值障碍、皮肤损伤(出现
皮疹等)
以及肾脏、
肝脏、
神经和视觉方面的多种疾病。
摄入过多的多不饱和 脂
肪酸,
也可使体内有害的氧化物,
过氧化物等增加,
同样对机体可产生多种 慢性
危害。


2

磷脂:
是指甘油三酯中一个或 两个脂肪酸被含磷酸的其它基团所取代
的一类脂类物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卵磷脂。

磷脂不仅可以和脂肪酸一样提供能量,
更重要的是其为细胞膜的构成成分。
可以帮助脂类或脂溶 性物质
(脂溶性维生素、
激素等)
通过细胞膜,
促进细胞内
外的物质 交流。
磷脂可作为乳化剂使体液中的脂肪悬浮在体液中,
有利于其吸收、
转运和代谢。

磷脂的的缺乏会造成细胞膜结构受损,出现毛细血管的脆性增加和通透性
增加,皮肤 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高引起水代谢紊乱,产生皮疹等。


3
)固醇类:是一 类含有同样多个环状结构的脂类化合物,因其环外基团
不同而不同。

最重要的固醇是 胆固醇,它也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人体内
90%
的内固醇
存在于细胞之中。
胆固醇也是人体内许多重要活性物质的合成材料,
如胆汁、

激素、肾上腺素等。
胆固醇广泛存在于动物性食品中,特别是内脏,人体自身也可以利用内源
性胆固醇,所以一般不存在胆固醇缺失。
相反胆固醇过多会导致高血脂症、
动脉
粥样硬化、心 脏病等。

2
、脂类的食物来源及供给量


1

脂肪:
人类膳食脂肪的主要来源是动物的脂肪组织和肉类以及植物的
种子。
动 物脂肪相对含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多,
而植物油主要含不饱和
脂肪酸。

脂肪摄入过多,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某些癌症发病率的升
高。

限制和降低脂肪的摄入,很重要。美国膳食和健康委员会提出如下建议:

①总脂肪摄 入占总能量摄入的
30%
以下;②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占总能量的
10%
以下; ③胆固醇摄入每天不超过
300mg


我国营养学会推荐,
成人一 般脂肪摄入量应控制在
20~30%
的总能量摄入范
围之内。

其中 一般建议饱和脂肪酸:
单不饱和脂肪酸:
多不饱和脂肪酸
=1

1< br>:
1
(金
龙鱼的广告)


2

必 需脂肪酸最好的食物来源为海产品和植物油内。
比如亚油酸普遍存
在于植物油中,亚麻酸在豆油 和紫苏籽油中较多。

一般认为必需脂肪酸的摄入量应不少于总能量的
3%
, 大多数学者建议
n-3

n-6
脂肪酸摄入比为
1

4~6
较适宜。


3
)含磷脂较多的食物为蛋黄、肝脏、大豆、麦胚和花生等。


4
)含胆固醇丰富的食物是动物脑、肝、肾等内脏和蛋类,肉类和奶类也
含有一定量的 胆固醇。

3
、脂类的消化和吸收:脂类的消化吸收主要是在小肠,随血液流遍全身以
满足机体对脂肪和能量的需要,最终被肝脏吸收。

(三)碳水化合物——生命的主要能源






碳水化合物也称糖类,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类化合物,
营养学上一般将其分为四类 :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

1
、分类和食物来源


1
)单糖:主要为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


葡萄糖: 是构成食物中各种糖类的基本单位,比如说淀粉、蔗糖等,葡萄
糖以单糖形式存在于天然食品中是比较少 的。葡萄糖有
D
型和
L
型,人体只能
代谢
D
型葡萄 糖而不能利用
L
型。所以有人用
L
型葡萄糖作为甜味剂,可达到
增加 食品的甜味而又不增加能量摄入的双重目的。

果糖:主要存在于水果和蜂蜜中,果糖吸收后, 经肝脏转变为葡萄糖被人
体利用,也有一部分转变为糖原、乳酸和脂肪。

半乳糖:是乳糖的重要组成成分,在人体中也是先转换变成葡萄糖后才被
利用。

2

双糖:
由两个分子单糖缩合而成。
常见的双糖有蔗糖、< br>乳糖和麦芽糖。

蔗糖:是由一分子葡萄糖和一分子果糖组成,甘蔗、甜菜和蜂蜜中含量 较
多,我们平时用的白砂糖就是蔗糖,是由甘蔗或甜菜中提取的。

麦芽糖:是由两分子蔗糖组成,淀粉在酶的作用下可降解生产麦芽糖。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1:3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945.html

第三章 营养学基础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