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疾病常见“反应点”.(精选)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11:18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放射医学)
疾病常见“反应点”


1
头面躯体痛证

头痛:
压痛点的阳性率最高的部位有
:
肩胛内角区、肩胛岗下区、肩
胛内缘区、锁骨 下缘中点区、剑突区等。或在“耳后三焦区”

内有
敏感点或压痛点(多为痉挛性结节或纤维)



颈推 病:
颈推病患者常在颈、
背部
(多在大椎穴周围或颈椎增生部位)
出现“党参 花样”
“花斑样变”的反应点。此反应点一般为圆形或椭
圆形,豆粒或花生米大小,约有
1mm
宽的边,边缘较为整齐,边的
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有些患者可出现其它反 应点。刺激
反应点可以治疗颈推病。如果“党参花样变”恰好在痛点上,治疗效
果会更好。

肋间神经痛:
在丘墟前后可有敏感点。


肱骨外 上髁炎
:
多数病例在肩胛骨内角附近或内下方可查到软组织的
异常变化,或有结节,或 有条状物,或有陷下感,或与健侧对比有明
显的压痛。
当强刺激背痛点后,
如局部表皮 出现淤斑或皮下软组织表
现出炎症反应,则对肘部的镇痛效果更佳;同时,随着背部压痛程度
的 减轻或消失肘痛也将逐渐减弱或消失。


word.
腰痛:
反应 点在腰椎皮肤上,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隐约可见。或在
脊椎从悬枢穴按压至腰俞穴部位,可找到压痛点 。

膝痛:
多数患者的骶骨部存在一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
刺激该部位可产生显著的镇痛效果。

踝关节扭伤:
在患踝同侧腕部能找到
1

2
个压痛点
(
患者伤后腕部
并不感到有痛点,
外踝扭伤一 般在同侧腕部的尺骨茎突有压痛点,

踝扭伤可在同侧腕部的挠骨茎突处发现压痛点。


2
内科病证

面肌痉挛:
天容穴与天牖穴之间,多有压之有酸胀感的反应穴。

不寐:膀胱经背腰部第一侧线上多有的敏感点、结节和条索状物;阳
性反应点在心俞、神道、厥阴俞、膏育 、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肾俞等腧穴上多见。
不寐病人除常在心俞、
厥阴俞穴部位 出现质为中
等硬度的圆形结节外,
还会因不寐的证型不同,
而在与证相关的经脉
线上或腧穴部位出现不同类型的阳性反应。
例如:
证属阴虚火旺之不
寐,常伴有肝俞 穴下条索状结节质中等硬度;肾俞、脾俞穴下有圆形
结节质软;太溪、太冲、三阴交等腧穴压痛反应明显 等。


胸痹心痛心悸:
患者在心前区胸骨左缘第
3
4
肋间天池穴及灵墟、
屋翳等穴附近有压痛部位。
重度持续性窦性心搏徐缓者,< br>而在印堂穴
内右上方有反应点中,
在该处用皮内针向下刺入留针后,
心率均能增
加。冠心病体表压痛点在膻中穴和左侧心俞穴偏左
1.5
cm
处最为明
word.
显,并称之为左膻中和左心俞穴。主诉胸痛、心悸 、气促的心脏病患
者左
3,4
肋间内侧检测出反应点的频率很高,
且病情减轻 则反应减少。
在颈椎两侧距椎体
0.5

1cm
处,用拇食指腹循摄 按压,有酸痛、麻
胀反应者。心绞痛患者,多在
T2
有压痛阳性,并于
T2< br>手法按压治
疗心绞痛病人,多有止痛效果,且部分病人心电图有改善。心动过速
患者其颈 前反应点多在胸锁乳突肌下
1/4

2cm
处。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多有背部脊柱两侧的阳性点。


胃脘 痛:
急性胃脘痛在一般在
3-5
胸椎棘突之间有敏感点。用拇指间
断点压敏感 点,
有一种酸痛兼舒服的感觉,
同时胃脘部疼痛缓解或减
轻。
或按压脊柱,< br>按压时一般在疼痛的敏感部位的椎体后关节可发出
“喀啦”的响声,若有响声治疗效果则明显。同 时在背部的督脉区,
华佗夹脊及膀胱经上,找出疼痛的敏感点、敏感经,进行重点按压、
按摩、 敲打等。

痢疾:
急性菌痢压痛点一般在三阴交、地机、阴陵泉三穴或三穴上下
一横指处。




3
妇科病证

不孕 症:
躯干前部皮肤有紧张性增强的部位
(
多以募穴为主
)
。在起效< br>的同时患者躯干前部紧张性增强的部位亦会恢复正常。

痛经:
痛经患者多有蠡 沟穴压痛,
蠡沟穴压痛缓解程度与痛经缓解程
word.
度相一致。


急性乳腺炎:
同侧前臂有敏感点
(
按压时,患者自觉有酸、麻、憋 胀
感向乳房部传导的部位,多在间使穴上
1
寸左右
)
。在患者肩胛区 内
可探及
2

3
个阳性反应点或瘀血点,
个别阳性点在肩胛 区以下。

应点局部红肿、压疼明显,其周有星状放射线。华佗夹脊穴
(
第< br>1

椎至第
7
胸椎之间
)
及乳腺肿块相对应的压痛点 或皮下按压有肿块结
节处

4
皮外科病证

痤疮:
痤疮病人通常的反应点是:在第七胸椎以上的肩背部,为数个
散在的栗粒大小淡红色、
棕褐色或 暗红色疹点,
或为数小片与正常皮
肤相比较颜色较深的区域,直径在
1
厘米左 右,压之不退色。刺激此
反应点可以治疗痤疮。

痔疮:
痔疮病人在背腰皮肤 的反应点通常称之为“痔点”

“痔点”范
围多在上起第
7
颈椎棘突 平面,
下至第
5
腰椎棘突平面,
两侧至腋后
线,但多见于中下部。< br>“痔点”特征:形似丘疹,稍突起,如小米粒
大,略带光泽,多为暗红、棕褐色,压之不退色,有 的痔点还长有一
根毫毛。找点困难时,用两手在病人背部磨擦,则痔点常可出现。如
果背部找不 到痔点,就选其压痛最敏感的一点,那便是痔点。痔点越
靠近脊柱,越靠下,效果越好。有些患者龈交穴 处或上唇系带下部有
粒状或片状突起的白色小点或圆长不规则的小结节,
称之为
“痔疮 结
节”
。刺激“痔点”或(和)
“痔疮结节”可以治疗痔疮。

“痔点”
word.
颜色越深,说明痔疮程度重,病程久。龈交穴处“痔疮结节”


60%的痔疮患者在龈交穴处或下方有一芝麻粒状大小不等的粉白色赘生
物,如有此物者,可用三棱针直接 挑刺此赘生物,效果尤佳。

5
五官科证

麦粒肿:
背部可 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为穴。
肩部的第七
颈椎至第九胸椎之间,寻找略高起皮肤呈紫 红色粟粒大小的反应点,
有一个或几个,且压至褪色,放松即速复原。对侧背部肩脚区找浅红
色 稍高于皮肤、小米粒大、压之不退色的反应点。背部第
1-12
胸椎
至腋后线范围内寻 找到的粉红色或暗红色充血性疹点,
有的隆起如粟
米状,有的稍扁平,直径约
0.
5--1mm
,以
1
个多见,偶可见
2-3

者。 肩井及在背部找到的粟粒大淡红色皮疹或压痛点。

牙痛:沿脊柱
Tl
棘突逐 个向下按压,选出脊柱压痛最为明显的一个
棘突。

花粉症:
上肢肺经的尺泽穴到少商穴之间有压痛、硬结的反应点。



急性扁桃体炎:多在背部至阳穴穴区有阳性反应点。

6
其它:

戒断综合征:
海洛因依赖者脊柱阳性反应点:
压 痛点出现较集中的部
位在
T5

T7
棘突下,
T5

T6

T7
棘突下三者或合并或单一出现压
痛。压痛点的疼痛程度 随躯体症状的缓解,逐渐减弱。每个患者最敏
感的部位是至阳穴。至阳穴及其周围敏感区
神经官能症:
其痛点主要集中在督脉的神道、灵台、至阳穴(有的兼
有第
4
、第
8
胸椎棘突下压痛)
。随着疾病的好转,痛点的数目也逐
word.
渐减少,痛点的疼痛程度也逐渐减轻。


腧穴与反应点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是针灸学理论的基础
之一,
在针灸学中 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研究腧穴的本质有助于了解
针灸治病的原理,阐发针灸的精髓,丰富针灸 理论。





古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可以减轻病痛 的部位,称为阿是穴,
它并没有固定部位,也没有固定名称。经过长期的摸索与实践,古代
医家 将一些可以治疗疾病的体表部位作为经验总结而固定部位,
并与
之起名而成为腧穴。
《 内经》在总结这些方法的同时,对腧穴的认识
也有较多阐述,认为腧穴是“脉气所发”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
皮肉筋骨也”

“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

“以痛为输”

“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输也” 等,这充分说明
腧穴起源于反应点。但究其本质而言,腧穴是疾病的反应点,同时也
是临床针灸 治疗疾病的刺激点。





腧穴是反应点,而反应点不 一定全是腧穴。反应点的范围更广,
除了包括传统的腧穴外,还包括压痛点、热敏点、光敏点、磁敏点、
电敏点、
皮肤异常改变点等一些部位在感觉、
色泽与正常体表部位不
同的点。

“寸寸人身皆是穴,但开筋骨莫狐疑”
,可见反应点在体表
分布之广。





从腧穴的起源、
发展及本质来看,
反应点 是临床上针灸施术部位
的首选,历代针灸医家的临床经验也可证明这一点。唐?孙思邈《千
wo rd.
金方》记载:
“吴蜀多行灸法,有阿是穴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
上,若当 其处,不问孔穴,即得快便痛,即言阿是,灸刺皆验”
。现
代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反应点的记载 ,
日本针灸研究所所长代田文治
先生认为:
经络是疾病现于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反应系 统,
经穴是在
经络上的反应点。
只要在有反应点的经穴上施以针灸,
直至反应 消失,
疾病也就痊愈了。在巴黎医学会上,国家通讯员勒盘博士认为:我们
每个器官都联系着皮 肤最确实的几个点,
这些点感受了病变的刺激而
发生而发生特殊的敏感感觉—疼痛,
凡 是加强这些点的刺激作用,

可引诱病变的痊愈或者有关器官生理作用的改变。
所以,
针灸医生在
临床针刺或施灸时应该在传统腧穴为定位坐标,
在腧穴周围,
或在 某
些特定区域,找寻压之酸痛、麻木、快然甚或疼痛的反应点,也可以
直接在体表找到“皮肤异 点”进行针刺。

强调寻找反应点并非是抛弃传统的针灸腧穴理论,
而是在其基础上找到更适合针灸的部位。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气穴所发各
有处名”< br>。说明了腧穴均有固定的名称和部位,而反应点既阿是穴发
无定处,
其功能作用也随病情 ,
个体差异而变化,
以致难以文字记载,
故在临床上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阿是穴在针灸 历史上曾经起主导地
位,从现代针灸临床研究来看,反应点也应该成为针灸取穴的主体,
不仅因 为反应点揭示了脏腑体表在特定病理条件下的动态相关联系,
而且,在反应点上针灸时,容易激发经络感 传,并使“气至病所”

这对于临床治疗和诊断来说都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word.




临床上运用不同类型的反应点来治疗疾病的文献报道:





一、

压痛点




压痛点在临床上治疗疾病的报道屡见不鲜,
马坤印
1
运用阿是穴
针灸治疗 头痛
115
例,有效率为
100%
,而且压痛点在临床上不但可
以作 为一个治疗部位,
同时也可以帮助我门早期诊断疾病。
黄维
2

58 0
例冠心病患者的胸部寻找压痛点,以压之隐痛或者酸痛为阳性,
结果阳性率为
78. 97%
,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认为可以作为临床诊
断的一项依据。





二、

热敏点





陈日新教授在多年的临床中发现,
在疾病状态下,
人体体表存在
着一种特殊的、
新的疾病反应点,
这种反应点对艾灸的热感有着特殊
的反应形 式,而且,在此类反应点进行艾灸,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根据这种反应点的特性,将之称之为“热敏点 ”
。陈教授在利用热敏
点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50
例,
选取符合条 件的
50
例肌筋膜疼痛综
合征患者为样本,
随机分配到
“热敏点”< br>灸治疗组和针
+

+
特定电磁
波谱治疗仪(
TDP< br>)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30
例,对照组
20
例。两组
均为10
天一疗程,共治疗
1
疗程(包括不足
10
天痊愈者)
,采用国
际公认的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为观察指标,
观察以上两种不同方法对
肌筋膜 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和疗程的差异。
结果:
“热敏点”灸治疗组与针< br>+

+TDP
对照组积分比较有极显著差
异(
P
<< br>0.001

;治疗组痊愈率和显效率为
20.00%

73 .33%
,对照组
痊愈率和显效率为
0%

15.00%
, 两组显愈率(
93.33%

15.00%
)比
word.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11:1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889.html

疾病常见“反应点”.(精选)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