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猪常见的消化道疾病
1
、猪大肠杆菌
猪大肠 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
仔猪
肠道传染
病。包括
仔猪
黄痢、
仔猪
白痢和
仔猪
水肿病三种,临床上以发生
肠炎、肠毒血症为特征。 猪大肠杆菌病在世界各地均普遍存在,
是
仔猪
最常见的传染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病原】
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常住菌,
大多数无致病性,其中的某些血清型为病原菌,如
K88
、
K99
等。这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特别是引起
仔猪
消化道疾病的大肠杆菌,多能产生毒
素,
引起< br>仔猪
发病。
大肠杆菌产生多种毒素,
如内毒素、
肠毒素、
致水 肿毒素和神经毒素。
肠毒素是造成腹泻的主要因素。
大肠杆
菌产生两种肠毒素,
一种是热敏肠毒素,
另一种是热稳定肠毒素。
致水肿毒素和神经毒素引起
仔猪
水肿病。
大肠杆菌为肠杆菌科埃
希氏菌属中的大肠埃希氏菌。
本属菌为革兰氏染色阴 性,
无芽孢,
有鞭毛,无荚膜,两端钝圆短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极易生长,
于
37
℃
24
小时形成透明浅灰色的湿润菌落,在肉汤培养中生长
旺盛,肉汤 高度混浊,并形成浅灰色易摇散的沉淀物,一般不形
成菌膜。
MR
试验阳性和
VP
试验阴性,不产生尿素酶、苯丙氨
酸脱氢酶和硫化氢,不液化明胶,不能利用枸橼酸盐。由 于能分
解乳糖,
因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可形成红色的菌落。
本菌对
外界因 素抵抗力不强,
60
℃
15
分钟即可死亡,一般消毒药均易
将其杀死 。大肠杆菌有菌体抗原(
O
)
、表面(荚膜或包膜)抗
原(
K
)和鞭毛抗原(
H
)三种。目前已有
173
个
O
抗原,< br>99
个
K
抗原,
56
个
H
抗原。
1
、
仔猪
黄痢(新生
仔猪
腹泻)本病主要发生于
1
周龄内的
新生
仔猪
,
是初生
仔猪
一种常 见的传染病,
多发于新母猪所产的
仔猪
。临床上以拉黄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
【流行病学】本病多发于炎夏和寒冬潮湿多雨季节,春、秋温暖
季节发病少。
1
日龄内的
仔猪
最易感染发病,一般在生后
3
天左
右发病 ,
最迟不超过
7
天。初产母猪所产
仔猪
发病最为严重,
经< br>产母猪所产
仔猪
较轻。
猪场
卫生条件不好,
新生
仔猪
初乳吃的不
够或母猪乳汁不足以及产房温度不足,
仔猪
受凉,
都会加 剧本病
的发生。
【临床症状】
潜伏期最短的为
8
~
10
小时,
一般在
24
小时左右。
有时窝中几头发病,常整窝猪全 部发病。最初为突然拉稀,排出
稀薄如水样粪便,黄至灰黄色,有腥臭味,随后拉稀愈加严重,
数分钟即拉
1
次水样粪便。病猪严重脱水,
体重迅速下降,
可达
30 %
~
40%
,精神沉郁,迟钝,眼睛无光,皮肤蓝灰色,质地枯
燥,最后昏迷 死亡。
【病理变化】
无特征性的病理变化,
比较突出的病变是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
其中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
还可见到败血症的病
变。
< br>【诊断】一般根据多发于
3
~
7
日龄左右的新生
仔猪
,且新母猪
产的
仔猪
更严重;
拉黄色水样粪便,
发病率和致死率都高 及高度
脱水等特点,
可做出诊断。
现在先进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诊断
的准确 性,
如单克隆抗体已应用于诊断试剂盒中,
并用于对感染
仔猪
的粪便或小肠内 容物中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直接的、
快速的鉴
别诊断。探针和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br>)已经发展起来,可用于
大肠杆菌菌毛粘附素和肠毒素的编码基因的检测。
鉴别诊断:< br>应
注意与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
仔猪
白痢、
仔猪
红痢及 轮状
病毒性腹泻等区别。
【防治】治疗:由于
仔猪
发病日龄小,病 程急,药物治疗效果不
理想。不过一旦出现腹泻,马上对整窝猪用药物预防治疗,可减
少损失。 本菌易产生耐药性,应先做药敏试验,选最敏感的药物
治疗。磺胺嘧啶
0.2
~
0.8
克、三甲氧苄氨嘧啶
40
~
160
毫克、
活性炭< br>0.5
克,混匀分
2
次喂服,每天
2
次,至愈。庆大霉素,< br>口服,每千克体重
4
~
11
毫克,
1
天
2< br>次;肌肉注射,每千克体
重
4
~
7
毫克,
1
天
1
次。环丙沙星,每千克体重
2.5
~
10.0
毫
克,
1
天
2
次,肌注。硫酸新霉素,每千克体重
15
~< br>25
毫克,
每天
2
~
4
次。
预防:
(
1
)
疫苗免疫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预防
仔
猪< br>大肠杆菌腹泻的
K88-LTB
基因工程活菌苗
(简称
MM
活 菌苗)
,
有
K88
、
K99
、
987P
、
F41
的单价或多价灭活菌苗,在母猪产前
4
~
6
周免疫, 使新生
仔猪
通过哺乳获得保护。
(
2
)自家灭活菌
苗
由于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很多,因此有条件的
猪场
可通过分离
本场的致病菌 ,制成灭活菌苗,这样针对性较强,效果好。
(
3
)
抗血清的被动免疫
利用分离的致病菌株制成的抗血清或经产老
母猪的血清对初生
仔猪
进行注 射或口服,
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
4
)
药物预防
可在
仔猪
出生后全窝用抗菌药口服,连用
3
天,预防
发病。
(
5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提高产房的温度,严防受凉。要
让
仔猪
吃足初乳,做好卫生和消毒工作,保持猪舍环境的清洁、
干燥。
< br>2
、
仔猪
白痢
仔猪
白痢也是哺乳
仔猪
常见的 腹泻病,以排乳
白或灰白色带有腥臭的浆状稀粪为特征,发病率高而死亡率低。
本病主要由大肠 杆菌引起,
实际观察中,
一些非细菌性的原因亦
能引起
仔猪
白痢,这 两者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流行病学】
大肠杆菌广泛地存在于
养猪
环境中,
如被粪便污染
的地面、水源、饲料及其他物品中,
仔猪
极易感染。 主要发生于
10
~
30
日龄
仔猪
,以
2
~
3
周发病最多,
7
天以内或
30
天以上
发病的较少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一般以严冬、早春及炎
热季节发病较多,
尤其是气候突变时多发。
有时不采取治疗措施
也可自愈。
饲养管理不善、
卫生条件差以及
仔猪
受凉等各种不良
因素都能诱发本病。
【临床症状】病猪体温一般不升高,精 神尚好,到处跑动,有食
欲。病猪主要发生下痢,粪便为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粥样,
有腥臭 味,
有时粪中混有气泡。
如治疗不及时,
下痢可逐渐加剧,
肛门周围、尾及后 肢常被稀粪沾污。
仔猪
精神委顿,食欲废绝,
消瘦,走路不稳,寒战。
【病理变化】
死猪胃粘膜潮红肿胀,
以幽门部最明显,
上附粘液,
少数严 重病例有出血点。肠粘膜潮红,肠内容物呈黄白色,稀粥
状,有酸臭味,有的肠管空虚或充满气体,肠壁 菲薄而透明,严
重病例粘膜有出血点及部分粘膜表层脱落。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肝和胆囊稍肿, 肾苍白。
【诊断】根据本病多发于
10
~
20
日龄的小猪 ,一窝
仔猪
中陆续
发生或同时发生;排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粥样的粪便;多发于严冬及炎热季节;
有较突出的诱因存在;
大多发生在母猪饲养管
理和卫生条件不良 的
养猪
场内等特征,可做出诊断。
【防治】治疗:要及时,只有在早期治疗 和改善饲养管理的前提
下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有的病程延长到
2
~
3
周以上,其恢复
的
仔猪
生长发育缓慢。总的说来,如能改善饲养管理,及时进行治疗,预后是良好的。治疗的药物同
仔猪
黄痢,但最好以药敏试
验为依据,选择最 敏感的药物进行治疗。预防:要加强
仔猪
的饲
养管理,
不要让
仔猪< br>受凉感冒,
有条件的可用自家菌苗免疫母猪
进行预防。
3
、猪水肿病猪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素引起的断
奶
仔猪
的一种急性、 致死性的疾病。临床上以全身或局部麻痹、
共济失调和眼睑部水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为
5%< br>~
30%
,死亡
率达
90%
以上。
【流行 病学】
本病呈地方流行性,
常限于某些猪群,
不广泛传播。
多见于春季和秋季 。主要发生于断奶后
1
~
2
周的
仔猪
,突然发
生,
病程短,
致死率高。
发病猪多是饲养良好和体格健壮的
仔猪
。
本病的发生与饲料和饲养方式突然改变,
如饲喂单一或喂给大量
精饲料、
气候变化等 有关。
初生时发生过黄痢的
仔猪
一般不发生
本病。传染源主要为带菌母猪和感 染的
仔猪
,由粪便排出病菌,
污染饲料水和环境,通过消化道感染。
【临床症状】主要是发病突然,体温不高,四肢运动障碍,后躯
无力,摇摆和共济失调,有的病猪做圆 圈运动或盲目乱叫,突然
猛向前跃;各种刺激或捕捉时,触之惊叫,叫声嘶哑,倒地,四
肢乱动 的游泳状;
体表某些部位的水肿是本病的特征症状,
常见
于眼睑、结膜、齿龈,有时波 及颈部及腹部皮下;病程短的数小
时,长至
7
天以上,致死率约为
90%。
【病理变化】主要病变为水肿。胃大弯和贲门部位的胃壁水肿,
切开水肿部,
可见粘膜层和肌层之间有一层胶胨样水肿,
无色或
带茶色或红色,厚度不一,范围约数 厘米;胃底有弥漫性出血;
上、下眼睑,结肠肠系膜及淋巴结水肿,整个肠系膜呈凉粉样,
切开 有多量液体流出;肠粘膜红肿,甚至出血;有些病猪直肠周
围存在一层胶胨样水肿;全身淋巴结几乎都有 水肿病变;心包、
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液体澄清无色,或带黄色、红色,暴露
空气后形成胶 胨状。有的病例没有水肿变化,但内脏有出血,以
出血结肠炎最为常见。
【诊断】根 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可对该病做
出初步诊断。鉴别诊断:注意与猪瘟、猪丹毒、炭疽 、贫血、胃
溃疡等相区分。
猪瘟也偶有肠水肿的病变,
猪丹毒有时可见眼睑
水 肿,
炭疽可发生内脏和颈部的水肿,
但这几种病发生于各种类
型的猪,以败血症为主要 变化,高热不断,应注意与本病区分。
贫血、
胃溃疡等其他因素导致的水肿,
一般病程 较长,
致死率低,
胃壁无病变,适当治疗即可好转。
【防治】治疗:本病治 疗效果不好。利用分离的病原菌制备高免
血清,给
仔猪
口服或注射,可用于预防或紧急 治疗。对发病
仔猪
在饲料中加入盐类泻剂连用
2
天,
然后用卡那霉素 、
硫酸新霉素
或硫酸链霉素,每天
2
次,连续注射
2
~3
天。对此病主要是综
合、对症疗法。
病初采用亚硒酸钠、
维生素
E
及对症治疗,
有一
定的效果。预防:加强断奶前后
仔猪
的饲养管 理,提早补料,训
练采食,使断奶后能适应独立生活。断奶不要太突然,也不要突
然改变饲料和 饲养方法;
饲料喂量逐渐地加,
防止饲料单一或过
于浓厚,增加富含维生素的饲料;保 持猪舍的清洁卫生,坚持每
天消毒,母猪饲料中加入
15%
的金霉素
1
千克。用
0.1%
高锰酸
钾水,
在初生
仔猪
吃乳前口服< br>2
~
3
毫升,
每间隔
5
天口服
1
次 。
2
、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血痢。
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 起的一种严重的肠
道传染病,
主要临诊症状为严重的粘液性出血性下痢,
急性型以出血性下痢为主,
亚急性和慢性以粘液性腹泻为期为主。
剖检病
理特征为大肠粘膜 发生卡他性、出血性及坏死性炎症。
猪痢疾
【发病特点】
在自然情况下,只有猪发病,各种年龄、品种的
猪都可感染,
但主要侵害的是
2-3
月龄的
仔猪
;
小猪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都比大猪高;
病猪及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来源,
本病的发
生无明显季节性;< br>由于带菌猪的存在,
经常通过猪群调动和买卖
猪只将病散开。带菌猪,在正常的饲养管理 条件下常不发病,当
有降低猪体抵抗力的不利因素、
饲养不足、
缺乏维生素和应激因< br>素时,便可促进引起发病。
【临诊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 是出现程度不同的腹泻。一般
是先拉软粪,渐变为黄色稀粪,内混粘液或带血。病情严重时所
排 粪使呈红色糊状,内有大量粘液、出血块及脓性分泌物。有的
拉灰色、褐色甚至绿色糊状粪,有时带有很 多小气泡,并混有粘
液及纤维伪膜。病猪精神不振、厌食及喜饮水、拱背、脱水、腹
部卷缩、行 走摇摆、用后肢踢腹,被毛粗乱无光,迅速消瘦,后
期排粪失禁。肛门周围及尾根被粪便沾污,起立无力 ,极度衰弱
死亡。大部分病猪体温正常。慢性病倒,症状轻,粪中含较多粘
液和坏死组织碎片, 病期较长,进行性消瘦,生长停滞。
【病理剖检】
主要病变局 限于大肠(结肠、盲肠)
。急性病
猪为大肠粘液性和出血性炎症,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肠腔 充
满粘液和血液;病例稍长的病例,主要为坏死性大肠炎,粘膜上
有点状、片状或弥漫性坏死, 坏死常限于粘膜表面,肠内混有多
量粘液和坏死组织碎片。其它脏器常无明显变化。
【病原学诊断】
(
1
)取病猪新鲜粪便或大肠粘膜涂片,
用姬
姆萨、草酸铵结晶紫或复红色液染色、镜检,高倍镜下每个视野
见
3
个以上具有3-4
个弯曲的较大螺旋体,即可怀疑此病;
(
2
)
分离培养; 需在厌氧条件下进行。
【血清学诊断】
有凝集试验、免疫荧光试验、间接 血凝试
验、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以凝集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较好,
可作 为嫁合判断的一项指标。
【防治方法】
1
、防止从病场购入带菌
种猪
;如果引入,猪只须隔离观察
和检疫。
2
、病猪及时治疗,药物治疗,常有一定效果,如痢菌净
(MAQO
,
3-
甲基
-
乙酰基
-
喹恶林
-1,4-
二氧化物)
5mg/kg
,
内服,
每日
2次,
连服
3
日为一疗程,
或按
0.5%
痢菌净溶液0.5ml/kg
,
肌肉注射;二甲硝基咪啶、硫酸新霉素、痢特灵、林肯霉素、四
环素族抗生素等多种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疗效。
须要指出,
该病治
后易复发,
须坚持疗程和改善饲养管理相结合,
方能收到好的效
果。
3
、做好猪舍、环境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处理好粪便。
4
、病猪最好淘汰。
5
、
坚持药物、
管理和卫生相结合的净化措施,
可收到较 好
的净化效果。
3
、猪梭菌性肠炎
仔猪
梭菌性 肠炎又叫
仔猪
红痢,是由
C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
初生
仔猪的急性传染病。
本病的主要特征是排出红色粪便,
肠坏
死,
病程短,致死率高,
常常造成初生
仔猪
整窝死亡,
损失很大。
仔猪
梭菌性肠炎-肠道大部分充血
【病原】
仔猪
红痢的病原为
C
型魏氏梭菌(又叫
C
型产气荚膜
梭菌)
, 革兰氏染色为阳性,是大型杆菌,能产生芽孢。无鞭毛,
不能运动,
在动物体内及含血清的培养 基中能形成荚膜,
是本菌
特点之一。本菌为厌氧菌,在马丁氏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呈圆
形,边缘整齐,表面光滑、隆起,呈明显溶血环。在厌气肉肝汤
中生长较快,
如在
3 7
℃条件下培养
2
~
3
小时即开始生长,
肉汤
呈均 匀混浊,并产生大量气体,还可产生强烈的致死毒素,引起
仔猪
肠毒血症、
坏死性肠炎 。
牛乳培养基的暴烈发酵为本菌特征
性的生化反应。
接种培养
8
~< br>10
小时后,
牛乳即被酸凝,
同时产
生大量的气体,
使凝乳块 变成多孔的海绵状,
严重的被冲成数块,
甚至喷出管外。
本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通常存在于土壤、
饲料、
污水、粪便及人畜肠道中,下水道、尘埃中也有。其繁殖体的抵< br>抗力不强,一旦形成芽孢后,对热力、干燥和消毒药的抵抗力就
显著增强。
【 流行病学】
本菌在环境中广泛存在,
一些母猪的肠道中也
有,
仔猪
出 生后很快接触被污染的环境,
将本菌吞入消化道而感
染发病。任何品种的猪对本病均易感,但主 要发生在
1
~
3
日龄
的
仔猪
,
1
周龄以上的很少发病。
发病快,
病程短,
死亡率极高。
发病率最高可达
100%
,
死亡率
50%
~
90%
以上。
本病没 有季节
性,一年四季都可发生。
【临床症状】最急性型:
仔猪
初生 当天就发病,可出现出血
性腹泻(血痢)
,后躯粘满带血稀粪。病猪精神不振,走路摇晃,随即虚脱或昏迷、抽搐而死亡。部分
仔猪
无血痢而衰竭死亡。急
性型:
病 程一般可维持
2
天左右,拉带血的红褐色水样稀粪,
其
中含有灰色坏死组织碎 片,
病猪迅速脱水、
消瘦,
最终衰竭死亡。
亚急性型:
发病
仔猪
一般在初生后
5
~
7
天死亡。
病猪开始精神、
食欲尚好,持续性的非出血性腹泻,粪便开始为黄色软便,后变
为清水样,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似米粥 样。随病程发展,病猪
逐渐消瘦、脱水,于出生后
5
~
7
天死亡。慢 性型:病程一至数
周,呈间歇性或持续腹泻,粪便为灰黄色、粘液状,后躯粘满粪
便的结痂。病 猪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消瘦,最终死亡或形成僵
猪。
【病理变化】胸腔和腹腔有多量樱桃红色积液,
主要病变在空肠,
有时也可延至回肠,十二指肠一般无病 变。最急性型:空肠呈暗
红色,与正常肠段界线分明,肠腔内充满暗红色液体,有时包括
结肠在 内的后部肠腔也有含血的液体。
肠粘膜及粘膜下层广泛出
血,肠系膜淋巴结深红色。急性型:出 血不十分明显,以肠坏死
为主,可见肠壁变厚,弹性消失,色泽变黄。坏死肠段浆膜下可
见高粱 米粒大或小米粒大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系膜淋巴结充
血,其中也有数量不等的小气泡。肠粘膜呈黄色或 灰色,肠腔内
含有稍带血色的坏死组织碎片松散地附着于肠壁。
亚急性型:
病
变肠段粘膜坏死状,可形成坏死性假膜,易于剥下。慢性型:肠
管外观正常,
但粘膜上有坏死性 假膜牢固附着的坏死区。
其他实
质器官变性,并有出血点。
【诊断】
根据本病多发生在
3
日龄以内
仔猪
,以拉血痢,
病
程短, 死亡率高,病变肠段为深红色,界线分明,肠粘膜坏死,
肠浆膜下肠系膜和肠系膜淋巴结有小气泡形成等 特征,
一般可以
做出诊断,如有必要可进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诊断。
【防治 】治疗:本病发病急、病程短,往往来不及治疗。在
常发病
猪场
,可在
仔猪< br>出生后,用抗生素如青霉素、链霉素、土
霉素、
痢特灵进行预防性口服。
病仔猪
用青霉素口服治疗有一定
效果。
预防:
对常发病
猪场
,
给怀孕母猪产前
1
个月及产前半个
月各肌肉注射
仔猪
红 痢氢氧化铝菌苗
5
~
10
毫升,
以后每次在产
仔前半个月注 射
3
~
5
毫升,能使母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初生
仔猪
可从 免疫母猪的初乳中获得抗体,
对
仔猪
的保护力几乎可达
100%
。产 房要清扫干净,并用消毒药进行消毒,母猪奶头要用
清水擦干净,以减少本病的发生和传播。
4
、猪副伤寒
猪副伤寒又称猪沙门氏菌病,
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 br>仔猪
传染
病。
急性病例为败血症变化,
慢性病例为大肠坏死性炎症及肺 炎。
本病主要发生于
1
~
4
月龄
仔猪
,成年猪很少 发病。世界各地都
有。
【病原】沙门氏菌有
2000
多 个血清型,我国已发现
200
多
个血清型。
引起本病的沙门氏菌有猪霍乱沙门 氏杆菌、
猪伤寒沙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9:1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682.html
-
上一篇:畜禽常见疾病分类 - 复件
下一篇:败血症的6大常见症状 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