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8 03:30

-

2021年2月28日发(作者:男性生殖器长度)

心律失常诊断要点



.
正常窦性心律和窦性
心律失常

正常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1.P
波的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
P

VR
倒置,PⅢ、a
V
F一般也是直立的。

< br>间期:在每个
P
波之后都继有
QRS
波群,
PR
间期
0.12

20
秒,
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
PR
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
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间期:并不绝对匀齐,但
PP
间期的互差
<0.12
秒。

4.
心房频率:
60

100

/
分。小 儿不超过正常相应年龄组心

95
%或不低于正常相应年龄组的
5
% 。



窦性心动过缓诊断要点

1.P
波的 方向:呈直立型,PⅡ直立,
P

VR
倒置,PⅢ、a
V
F 一般也是直立的。


间期:在每个
P
波之后都继有
QRS< br>波群,
PR
间期
0.12

20
秒,
而且在 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
PR
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
同而不同,不小于正常的 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
波频率
<60

/
分,但很少
<40

/
分。小儿心率低于下列
范围:1
岁以内超过
100

/
分,
1

6
岁超过
80

/
分,
6
岁以上
超过
60

/
分。

4.
可能伴有窦性心律不齐,结性逸搏等;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P
波的方向:呈直立型,
P
Ⅱ直立,
P

VR
倒置,
P
Ⅲ、aV
F一般也是直立的。


间期:在每个
P
波之后都继有
QRS
波群,
PR
间期
0.12

20
秒 ,
而且在每个心搏是恒定的。
小儿
PR
间期随心率和年龄的不
同而不 同,不小于正常的低限或大于正常高限。

3.P
波频率
100
~< br>160

/
分,但甲亢的成人患者,
P
波频率可
大于
180

/
分。小儿心率超过下列范围:
1
岁以内超过140

/
分,
1

6
岁超过
120

/
分,
6
岁以上超过
100

/
分。

4.
心动过速时由于
P
电轴下移,
P
波的 形态可发生某种程度的
改变,心率过快时可与
T
波重叠,
PR
段及< br>ST
段可下降,
T
波平坦
甚至倒置。



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

1.
窦性心律


间期互差
>0.12
秒,
也有人以互差
>0.16
秒作为诊断标准。


(1)
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
:PP
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
PP
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
PP
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
PP< br>间
期变为匀齐。

(2)
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PP
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
PP

期逐渐缩短与
PP
间期逐渐延长也 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
长。

(3)
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
:
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
滞的患者,包含
QRS
波群的
PP
间期短于不包
QRS
波群的
PP
间期,
PP
间期的 互差一般
<0.12
秒。


窦性停搏诊断要点

1.
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
P
波;

2.
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
PP
间期的整数倍。

3.
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
室性逸搏,
但很少出现房
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 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窦房阻滞诊断要点

(
一< br>)
Ⅰ型
(
文氏型
)
第二度窦房传导阻滞

1 .
在长的
PP
间期之前,出现
PP
间期逐渐缩短;

2.
长的
PP
间期
<
两个短
PP
间期之和。
(

)
Ⅱ型
(
莫氏型
)
第二度窦房 传导阻滞

1.
在长的
PP
间期之前,无
PP
间期 逐渐缩短的趋向;

2.
长的
PP
间期为短
PP
间期的整数倍。

窦性早搏诊断要点


1.
提早出现的
P
波形态与 窦性
P
波完全一致,其后继以
QRS
波群形态也与窦性心搏相同;

2.
常无固定的配对时间
(
偶联间期
)


3.
无代偿期,早搏后的
PP
间期等于基本心律的
PP
间期。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1.
持续性窦 性心动过缓,
在发热、
运动之后心率亦无明显增加,
注射阿托品后心率不能增至
90

/
分,并伴有窦性停搏及
/
或窦房
阻滞等;

2.
心房应激性增加,
出现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如阵发性房性
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或纤颤等;

3.
上述的心动过缓与心动过速可交替出现。

4.
伴有或不伴有交 界性逸搏。
当房室交界组织同时受累时不会
出现交界性逸搏,称为双结病变。


.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逸搏与房性逸搏心律诊断要点
< br>1.
长的
RR
间期之后出现一个与
P
波形态不同的
P ’波,起源
于心房下部的
P'
波也可呈逆行型性;

2.P'
波后的
QRS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PR
间期
>0.12
秒;

3.P’的形态可能一致,也可能呈多形性,这取决于心房异位
节律点是单源性 抑或多源性;


4.
当房性逸搏连续出现即形成房性逸搏心律,心率在50

/
分左右。






房性早搏诊断要点

1.
提早出现的
P'
波,形 态与窦性
P
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

2.P'R
间期一般正常,也 可延长
(
房室干扰现象
)
,偶可短于
0.12
秒;

3.
早期的
P'
波有时下传受阻,
P'
波后无
QR S
波群,称为受阻
型的房性早搏;

4.
早期的
P'
波后继的
QRS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
异性传导;

5.
代偿期多不完全性。

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
房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P
波形态与窦性
P
波不同,< br>偶可呈逆行型;

2.P
波频率
160

220
/
分,节律规整;儿童超过
180

/
分,
婴幼儿

超过
230

/
分;

3.P< br>波与
R
波之比例可为
1

1
,也可能为
2< br>:
1

3
:!等,有
时可呈文氏型传导阻滞;



间期
>0.12
秒时间
.
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 异性传导;

5.
有突然发作与突然停止的历史;

6.
既可见于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

7.
压迫颈动脉窦可能使发作停止或无效。

多源性房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P
波形态不一,与窦性
P
波明显不同;


间期不整,
PR
间期变不一致;

3.P
波频率一般
>100

/
分;

4 .
每一个
P
波之后都继有
QRS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5.
多见于冠心病与肺心病患者,罕见于健康人。

心房颤动诊断要点

1.
各导联
P
波消失,而代之以
f
波;

2.f
波大小不一,形态不同、间隔不整,
f
波的频率
450
600

/
分;


间期绝对不整;

4.
心室率一般增快,但通常
<160

/
分,应用洋地黄之后或慢
性心房纤颤,心室率可变慢;

5.
长期的房颤,因心房肌肌肉纤维数量减少 ,
f
波可变得纤细
面不易辨认;

6.
心房纤颤的
QRS
波群时间、
形态一般正常,
但因心室周期波
动较大,出现于长短周期的 心搏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7.
心房纤颤应用洋地黄过量时,
可诱发非阵发 性交界性心动过
速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心室律可变为规整,其不同点在
于:前者心室率
70

100

/
分,
QRS
时间、形态 正常;后者的心
室率
40

60

/
分,
QRS
波群呈宽大畸形。


心房扑动诊断要点

1.
各导联
P
波消失,而代之以
F
波;

2.F
波呈波浪形或锯齿状,形态大小一致,
FF
间隔规整;
3.F
波的频率一般为
250

350

/
分 ;小儿常在
300

/
分以
上;

4.F

R
比例多为
2

1
,故心室率一般在
140
160

/
分;


波群时间、形态一般正常 ,也可呈室内差异性传导,特
别是在房室传导比例为
2

1

4

1
交替出现时,出现于长短周
期的心搏易呈室内差异性传导。

房性并行心律诊断要点

1.P
波形态与窦性
P
波有所不同 ,多提早出现,其配对时间明
显不等;

2.P
波之间的间距相等,或者成倍数关系;

3.
常可出现房性融合波。


.
交界性心律失常

交界性逸搏与逸搏心律诊断要点
< br>1.
长的
RR
间期之后出现时间、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的
QRS

群;

2.
逸搏之后可能出现窦性
P
波,但
P R
间期
<0.12
秒,窦性
P
波也可能位于逸搏的
S

T
段或
T
波之上;

3.
逆行性
P'
可能位于
QRS
波群之前
(P'R
间期
<0.12)

其后
(RP'
间期
<0.20)
,或埋没于
QRS波群之中而不易辨认;

4.
逸搏周期大约为
1

1. 5
秒左右,各逸搏周期基本相等,差
距不超过
0.08
秒。小儿逸搏周期较短 :
1
岁以内超过
0.65

0.85
秒;
1

6

0.75

1.3

6
岁以上与 成人相同。


5.
连续出现的逸搏形成逸心搏心律,
心室率
40

/
分左右,


1
岁以内
80< br>~
100

/
分,
1

6

50

80

/
分,
6
岁以上
40
60

/
分。。

6.
交界性逸搏心律的< br>QRS
波群可与窦性
P
波形成干扰性房室脱
节。

冠状窦性心律诊断要点

1.P
波呈逆传型,
P
I直立,I I、III、a
V
F倒置,A
VR
直立,心前导联上
P
波多 为直立。
PR
间期
>0.12
秒或
RP>0.20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3.
心室率一般在
50

/
分左右。

有 人认为冠状窦性心律属于房性逸搏心律,
也有人认为系交界
性心律伴有第一度前向性传导阻滞。

冠状结性心律诊断要点

1.P
波直立型,在Ⅱ、Ⅲ、a
V
F导联直立,在a
VR
导联倒置,
PR
间期
<0.12
秒;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

有人认为冠状结性心律懊于 变异型的预激综合征,
也有人把它
划归交界性性心律的范畴。

左房心律诊断要点

1.P
波多呈逆行型,
PⅠ、
II、< br>III、

V
F、
V5

V6
倒置,
PV1
圆顶型与尖顶型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

多数学者否定左房心律存在,主张划归交界性逸搏心律的范
畴。

交界性早搏诊断要点


1.
提早出现的
QRS
波 群,
形态正常或因室内差异性传导而发生
畸形;

2.
逆行性
P’可能位于
QRS
波群之前
(
成人
PR
间期
< 0.12
,小
儿≤.10
秒,或与窦性
PR
间期相差较大
)
,其后
(RP
、间期
<0.20

)
,或埋没于< br>QRS
波群之中而不易辨认;

3.
代偿期多完全。

非阵发性结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心室率
70

100

/
分,节律规
整;

2.心房可能在窦房结控制之下,
窦性
P
波与交界性
QRS
波群形< br>成干扰性房室脱节;

3.
心房也可能在异位心房节律点的控制之下,
如出现心房纤颤
等;

4.
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炎及洋地黄过量的患者,

见于 正常人。

阵发性交界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1.
交界性早搏连续出现在三次以上;

2

QRS
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大致正常,心室率
160

220

/分;

3.
逆行型
P
波可能位于
QRS
波群之前或其后;

4.
发作与终止突然。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QRS
波群时间、
形态正常,
心室率
160

220

/
分,

不清明显的心房活动 时,统称之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压迫
颈动脉窦可能使发作停止。


.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诊断要点

1.
提早出现的
QRS
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
>0.12
秒, 小

>0.10
秒,
T
波与
QRS
波群的方向相反 ;

2.
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
P
波;

3.逆行性
P'
波可能位于
QRS
波群之后,
RP'>0.20秒;

4.
早搏的
QRS
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
且 配对时间相等,

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
QRS
波群形态为固定的
2

3
种类型,
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 脏病
患者。

5.
代偿期呈完全性。


室性逸搏与室性逸搏心律诊断要点

1.
长的
RR
间期之后出现宽大的
QRS
波群;

2.
逸搏的
QRS
波群之前无与其相关的
P
波,
如 有窦性
P
波出现,
PR
间期
<0.12
秒;
3.
逆行性
P
波可能位于
QRS
波群之后,
RP
间期
>0.20
秒;

4.
逸搏的周期
>0.15
秒,多个出现的逸搏周期相等;

5.
可能出现室性融合波;

6.
如逸搏连续出现形成室性逸搏心律 ,心室率
30

40

/
分。

非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断要点


波群宽大畸形,心室率
60

100

/
分;

2.
逆行性
P波可位于
QRS
波群之后,
RP
间期
>0.20
秒;< br>
3.
心房可能仍在窦房结控制之下,
窦性
P
波与室性心律形 成干
扰性房室脱节;也可形成心室夺获或心室融合波。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3:30,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1143.html

心律失常诊断要点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