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牙痛中医辨证
1
、
中医治疗口腔疾病有独到的疗效,着重于辨证治 疗。
不局限于口腔局部,它
更强调局部与整体的联系,如与腑脏、经络的联系等。
祖国医学认为,
“
齿为骨之余
”
,
“肾主骨
”
,属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之经脉络
于龈中、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之脉入 于下齿,故本病与肾、胃、大肠等脏腑关系
密切。
从整体观念出发,
牙痛往 往与外邪侵袭、
炎症、
肝肾功能失调与虫蚀牙齿不重视
自我保健有关。
外感风邪:因风火邪毒侵犯,伤及牙体及牙龈肉,邪聚不散,气血滞留,瘀阻脉
络而为病;
胃火炽盛:积食、胃中积热,火热上攻,脾不统血兼火不归原!又嗜食辛辣,积
火与新热互结上 冲,或风热邪毒外犯,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伤及龈肉,损
及脉络而为病;
肾虚 火旺:体质偏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烁牙体及牙龈,令骨髓空虚,牙失
荣养,致牙根浮动而隐痛。肾 虚肝郁,水不涵木,虚火妄动,兼挟脾胃之浊湿上
犯所致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风、火、虫之分,治法各异。
2
、医学论著: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内经》就有齿痛的描述。其 中
“
齿龋
”
一词就出自
《素问
·
缪刺论》,指牙齿 蛀空朽痛。
《三因方
·
齿病论治》、《圣惠方
·< br>口齿论》、《景岳全书》、《永类铃方》等
等,都记载了牙齿与肾、胃、肠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阐明了牙齿与手阳明大
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和任、督二脉皆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证备要》指出:
“
虚火郁热蕴于胸胃之 间则口臭,或劳心味厚之人亦
口臭,或肺为火灼亦口臭。
”
也就是说胃火重、肝火旺、 思虑过深、精神压力过
大或者吃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
烟酒无度、
饮食不节、
疲劳过度的人更容易出现
口臭疾病。先调理肠胃功能,而不是一味地吃清热去火的药物。
《诸病源候论》云:
“
牙齿痛者,是牙齿相引痛,牙齿是骨之所终,髓之所养。
手 阳明之支脉入于齿,若髓气不足,阳明脉虚,不能荣于牙齿,为风冷所伤,故
疼痛也。
”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已提到灸治牙病:
“
病齿痛
……
皆
久(灸)臂阳明温(脉)
”
。
《灵枢
·< br>杂病》篇,进而加以初步辨治:
“
齿痛,不恶清饮,取足阳明;恶清饮,
取手阳 明
”
。
《外科正宗》卷四曰:齿病者,有风, 有火,亦有阳明湿热,俱能致之。风
痛者,遇风发作浮肿,随后生痛。
3
、牙痛的中医辨证:新病多属实,偏属于经;久病多属虚,偏属于脏!
( 一)实火牙痛:因胃、肠火上蒸,风火邪毒侵袭,龋齿、牙损伤,邪聚不散,
气血滞留,瘀阻脉络,伤及 牙体及龈肉引起。实火牙痛者多为阳盛体质,若治疗
不彻底,常易反复发作。牙疼痛比较激烈,不敢吃热 东西,牙龈红肿,脉比平时
有力而且快(脉洪数)。
3.1
、胃火牙痛:
胃火素盛,胃火上蒸,又嗜食辛辣,或风热邪毒外犯, 引动胃火循经上蒸牙床,
伤及龈肉,损及脉络而为病。
《辨证录》卷三曰:人有牙齿痛甚不可忍 ,涕泪俱
出者,此乃脏腑之火旺,上行于牙齿而作痛也。又说:人有牙疼日久,上下牙床
尽腐烂 者,至饮食不能用,日夜呼号,此乃胃火独盛,有升无降之故也。
足阳明胃经循行上齿,胃火 炽盛,循经上蒸齿龈,
人身之火,惟胃最烈
,火既
升于齿牙,故牙齿 痛,牙龈红肿较甚。火盛伤脉络则渗血,伤肌膜则化腐成脓。
若火热结聚不散,则肿连腮颊;邪热上扰则 头痛;热伤津液,故口渴引饮,大便
秘结,口有臭气,舌苔黄厚,脉洪数均为胃腑热盛之象。
【诊断要点】
指上牙
(火牙)
痛,
疼痛比较剧烈,
呈持续性 锐痛,
牙齿明显叩痛,
松动浮起感,甚至一般消炎药、止痛片都控制不了。牙龈红肿或出脓血, 肿连腮
颊,
有时咀嚼、
张口困难,
头痛,
得冷痛减;口渴口臭,溲赤便秘,舌红苔黄燥;
脉弦数或洪数或滑数。睡中磨牙切齿。
多见于冠周炎、
化脓性根尖周炎。
清胃泻火、
凉血止痛。
要戒烟酒和辛辣的食物,
最 好配合吃一点牛黄上清丸或三黄片。
按摩穴位:内庭、颊车、手三里、二间。
3.2
、肠火牙痛:
肠火牙痛就是下牙痛,
是大肠有实火造成的,
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是
“
儒上齿中
”
。
症状与胃火牙痛差不 多。
合谷、曲池、手三里,从下到上依次进行按揉,每穴
2
分钟。
3.3
、风热侵袭:
【诊断要点】
牙痛突然发作,
阵发性 加重,
风热为阳邪。
热痛,
得冷痛减,
遇风、
热痛加重,牙龈肿胀; 形寒身热,口渴;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
痛则不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2:3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987.html
-
上一篇:正常牙龈临床解剖说明
下一篇:牙齿咬东西就痛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