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科第一方
---
四物汤的临床应用
四物 汤为补血代表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营血虚滞所致的血虚失养,月经不
调,及跌打损伤等三个方面的病症。
四物汤的组成:即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四味中药组成的基础方剂 。四
物汤源自
《金匮要略》
中的芎归胶艾汤,
即芎归胶艾汤去阿胶、
艾叶、
甘草而成。
据目前文献而言,四物汤基础方最早见于《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功用:补血和血。主治营血虚滞证。主治症状范围较广泛复杂
,
如心悸失眠
,
头晕目眩
,
面色无华,或冲任虚损,妇人月经不调、量少或经 闭不行,血瘕块硬
,
脐腹作痛,或崩中漏下,或妊娠胎动不安,血下不止,及产后恶露不下,舌 淡,
脉细弦或细涩。
用量用法:水煎服,每日
1
剂,早晚分服。
合剂:每次
10
~
15
毫升,每日
3
次。水丸剂:每次
3~
6
克,每日
3
次;蜜丸
剂:每次
1
丸,每日
2
次,空腹或饭后用温开水送服。
临床 应用:本方有抗贫血作用,可改善造血功能,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机
体耐缺氧能力,抗自由基损伤,延缓 衰老。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可
抗放射线损伤,抑制肉芽增殖。此外,本方还具有抑制子宫肌 活动、补充微量元
素、磷脂和维生素等作用。
本 方以甘温味厚的熟地为主,滋阴养血。配伍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旧
芍养血和营以增强补血之力;川芎 活血行气,调畅气血。综合全方,补血而不滞
血,和血而不伤血,因此,血虚者可用之以补血,血瘀者可 用之以活血,是既能
补血养血,又能活血调经的常用方剂。
1.
月经失调用本方加减:生地、川芎各
10
克,白芍
12
克,当归、香附各
15
克,茯苓
18
克,甘草
8
克。水煎服 ,每日
1
剂。有显著疗效。
2.
痛经用本方加白芷、木香、香附各
10
克为主,随证加减。水煎服,每日
卫剂。有较 显著的疗效。
3.
黄体功能不全用本方加味:当 归
12
克,川芎
9
克,赤白芍各
15
克,生
熟地各
15
克。水煎,每日
1
剂,早晚分服,以每个月经周期(
20
士
2
日)为
1
个疗程,经期及妊娠后停服。有较显著的疗效。
4.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用本方合当归补血汤加减:熟地< br>15
克,杭白芍、当
归、三七(另冲)各
10
克,黄芪、贯众炭各30
克,益母草各
15
克为基本方,
随证加减。水煎,于每次月经来潮第 三日开始服用,连服
3
~
6
日,视出血程度
而定,每日
1< br>剂。
5.
胎位不正用本方去熟地,加白术 、茯苓各
15
克,水煎,每晚服
1
剂,
3
剂为
1< br>个疗程,服药
1
个疗程后,每周复查胎位
1
次,连查
2
周,转正后再服
1
个疗程,以巩固疗效。有较显著的矫正胎位作用。
6.
神经性头痛用本方加减:熟地
50
克,白芍、当 归川芎、桂圆肉各
15
克,
牡丹皮、天麻、僵蚕、全蝎、甘草各
10
克,炒枣仁、石决明各
50
克,蜈蚣
2
条。水煎服,每日
1
剂。
7.
肩周炎用本方加桂枝
9
克,生姜
3
片,甘草
6
克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水煎服,每日1
剂。
8.
荨麻疹用本方加减:当 归
9
克,白芍
6
克,川书
3
克,生地
6
克 。水煎
服,每日
1
剂,连服
3
~
10
剂。
9.
过敏性鼻炎用本方加味:
生地
24< br>克,
当归
15
克,
赤芍
15
克,
川芎
6
克,
苍耳子
6
克,辛荑
9
克,徐长卿
30克。水煎服,每日
1
剂,连用
1
~
2
个月。
10.
行痹用本方加味:
当归
10g,
白芍
10g
,
生地
20g
,
丹参
1 0g
,
羌活
10g
,
独活
10g
,
秦艽< br>10g
,
威灵仙
10g
,
防风
10g
,寄生
10g
,
续断
10g
,
土茯苓
10g,
元胡
10g,
甘草
5g
,
5
剂,水煎服,每 日一剂。
11.
缠腰火丹用本方加味:当归
10g
,川芎
10g
,白芍
10g
,生地
10g
,丹参
10g
,白菊
10g
,野菊
10g
,薏苡仁
10g
,葛根
10g(
生用
)
,连翘
10g
,板兰
根
10g
,黄芩
10g
,金银花
10g
,蒲公英< br>10g
,丹皮
10g
,赤芍
10g
,薄荷
10g(后下),元胡
10g
,甘草
5g
,
5
剂,水煎服,每 日一剂。嘱其忌食辛辣厚味,
禁烟酒及鲤鱼、虾之类发物。
12.
其他病症加减:
若血寒致经期腰腹疼痛,可酌加炮姜、桂枝、吴茱萸 、枳壳、香附、桑寄生、续
断散寒理气,行血止痛。
若妊娠胎漏,可加阿胶、酒炒艾 叶、炙甘草,变为
“
芎归胶艾汤
”
。
若血瘀不行,可加丹参、桃仁、红花而逐瘀行血。
若血虚而有郁热,可加黄芩、丹皮。
若气虚而不摄血,可加潞党参、黄芪、白术。
四物汤中加柴胡、人参、黄苓、甘草顾及全面,补虚而健体。
如筋骨痛就是血少而滞,滞而痛,肢节痛,头痛脉弦。
四物加防风、羌活。意在兴太阳经,疏通勿滞。
如上冲心痛,胁下满加木瓜、槟榔。
如腰间痛月经频,脐下痛加芍药、黄芪。
如脐腹绞痛加玄胡、槟榔、苦楝子、炒木瓜。
如经水过多四物汤加黄苓、白术。
如经水少四物汤加葵花、红花。
如气滞气虚四物汤加厚朴、积实。
如经水暴下四物汤加黄苓、十炭。
如经水黑四物汤加大黄苓。
如月经来血块血积四物汤加三棱、莪术、桂枝、三七。
血崩不止四物汤加蒲黄、黄苓。
如月经点滴漏下四物汤加阿胶、艾叶。
如带下四物汤加肉桂、蒲黄、百草霜、防风、羌活、地黄、延胡索。
妇人腹中结块腰腿痛四物汤加桂枝、莪术。
妇人月经不调,四物汤加牛夕、牡丹皮、甘草、莪术。
此 外,本方还常用于治疗坐骨神经痛、产后感染、子宫肌瘤、崩漏、皮肤
瘙痒症、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扁平 疣、黄斑出血等病证。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阴虚血热之月经过多、胎动漏红则非本方所宜。
目前临床对四物汤方证本质的整体性概括及补血途径的中医学临床研究则
较少见,
因而 许多临床医生在应用本方时未能准确把握方证,
下面拟从方剂辨证
的角度探讨四物汤方证本质, 为其临床辨证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一、方证对应的临床意义
回顾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从方法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再到脏腑经络学说,
从天人相应的病因发病理论,
到四诊合参的诊断理论,
从审因论证的辨证观,
到因证遣方的治疗观,
其中既有哲学的思辩原理,
又有对脏腑经络、
气血津液的实< br>体考察;
既有对人体内外环境及致病因素、
发病机理的抽象推理,
又有以客体为
对象,建立在
“
有诸内必形诸外
”
观念上的诊察原理及方法,形成了 一整套富有特
色的诊察病情,推断病因病理,归纳证候类型,因证选药配方的完整体系。该体
系 的核心就是
“
辨出证型,
配上方药
”
。
中医学最主要的治疗 手段,
也就体现在
“
以
方应证
”
这一终结问题上。可见方证 学堪称为中医治疗学的核心体系。方证对应,
或称方证相关的理论源自伤寒学派对
《伤寒论》< br>经方的应用分析,
强调一方对应
治疗一证,组方配伍均与证密切相关。方证相应讲究方剂 与证候
(
尤其是主证或
特性证候
)
的丝丝入扣。《伤寒论》方证条文 ,是对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特
征及治法方剂,经长期实践、反复验证后,作出的精炼归纳和总结,具 有执简驭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1:2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