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不传之秘在剂量
曾听到过一位资深望重的老中医告知: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
量”
,同一种中药, 用量不同,产生的作用不同,甚至还可以产生完
全相反的作用。中医治病的根本不是病,而是人,而每个 个体的差异
不同,用药剂量也会不同。但是圆机活法组方,巧在识证准确,用足
剂量,何慢之< br>
有(注:本段所提“两”为旧制,折合今为
30
克)
例如:
黄芪——其利尿作用在
20
克以内明显,
30
克以上就趋向抑制;其对
血压影响,
15
克以内可升高血压,
35
克以上反而降压。若有气虚症
状时,用炙黄芪,无气虚症状,则用生黄芪。生黄芪
30g
以上补气不
助火,降压效果好,
30g
以下升阳助火。
柴胡——在小柴胡汤中为君药,
用量大于其它药一倍有余,
起透邪外
出的作用;
在逍遥散中为臣药,
用量与各药相等,
起疏肝解郁的作用;
在补 中益气汤中为佐药,用量极小,起升举清阳的作用。
白术——常用量能 健脾止泻,
大剂量用至
30~60
克,
则能起益气通便
的作用。
红花——少用可养血,稍多则活血,再多则能破血。
薄荷——用
3
克以疏达肝木,用至
15
克以发散风热,清 利头目。
桂枝——用量不到
5
克,
可以起到 温通阳气,
增加膀胱气化功能的作
用;用至
10
克,则有温经散寒,解肌发表 ,以祛除在表之风邪的效
果。
川芎——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加强,大剂量反而麻痹子宫。
补充:
【川芎
外感头痛,用量宜轻,最多 不超过
4
克;高血压肝阳头痛,
用量宜重,习用
9~12
克
,
;瘀血头痛,宜重剂量,可用至
30~40
克。
历代 认为是治疗头痛之要药。前人有谓“头痛必用川芎”
。然头痛一
症,病因殊多,川芎性味辛温, 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临床
常用以治疗血瘀头痛。例如,
王清任血府逐瘀汤 治疗血瘀头痛,方中川芎常重用
15
~
30g
;清陈士
铎《百病辨证 录》散偏汤治偏头痛,疗效明显,方中亦重用川芎,用
量达
30g
之多,若减少川芎的 用量,则疗效不佳。若用川芎治高血压
头痛时,亦应大剂量使用,可用
10
~
15g
。无论高血压或低血压所引
起的头痛,只要是血中有滞,放胆使用川芎,不但止痛效果良 好,而
且对血压也有相应的调节作用。
川芎引经少阳胜于柴胡 ,
用量不宜多,
一般在
4.5~6g
,
治疗顽固性头
痛时, 剂量宜大,有效量在
30g
以上,最多可用至
45g
,配伍得当效
果 立竿见影!
据近代药理研究认为,
大剂量使用川芎能降低血压,
小剂量使用 能使
血压上升。有人认为川芎辛温香窜,上行头目,高血压患者宜慎用。
但中医认为本品有上行 头目,下行血海的双向性作用。而且用川芎
15
克桑叶
45
克这样的剂量与配 伍治疗血管性头痛有奇效。
】
山茱萸
固脱
3
两
(90
克
)
见功
,
必与参附搭配.
穿山龙,味苦,性平,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调节作用,所以近年来成为治疗风湿类疾病的妙药。
《中华本草》谓其干品用量为
6
~
9< br>克,
《中草药手册》多为
15
克,少数达
30
克,东北地区常 用量也为
15
~
30
克。
但根据朱良春经验,
若要取得较好 的疗效,
其用量须
40
~
50
克,用量在
30
克以 下收效不明显。
黄连最苦
,
然而治糖尿病这一甜病有 特效
,
通常剂量为每日
30
克
(30
克
是基本,
配干姜以防伤胃
),
而治疗糖尿病酮症
,
每日剂量多达
120
克,
可
使降糖迅速
.
益母草
调经用
10-15
克。据朱良春观察,益母草的 利尿作用,每日
用到
30
~
45
克尚不见效,
须加至
60
~
75
克,
始奏明显之效。
90
~
120< br>克时其效更佳,常用以治疗急性肾炎之尿少、浮肿之候,常一剂知,
二剂已。
枳实
小剂量能使心脏兴奋,大剂量使之抑制。
生杜仲:
30g
以上治腰痛奇效,不效则加至
60
-90g
。
萆薢、土茯苓:
30g
以上消除蛋白尿。
沙参:
30g
以上补气,小剂量则可滑肠。
薏米:
30g
以上治关节痛。
茜草:
30g
以上治口疮。
莱菔子、槐花:
30g
以上降压。
生黄芪:
30g
以上补气不助火,降压效果好,
30g
以下起升阳助火的
作用 。
代赭石:
9
~
18
g
有镇胃降气 、止呕止噫之功,适用于胃气虚弱的呕
吐、呕逆、呃气、胃脘满实等。
24
~
30g
用于治疗实证气喘及肝阳上
亢所致头晕、目眩等症状。丹参大剂量可以治疗失眠。
大黄
1
~
5 g
有致泻作用。
其致泻成分为葡萄糖甙元,
番泻叶甙
A
、
C
,
主要 为蒽醌衍生物。
3
~
6g
可止泻,
9
~
15g可泻下;两许
--
疔毒之毒
热甚盛者二两
--
癫狂其脉实者--
医学衷中参西录
,
治疗肝炎,随用药量
增加而各项指标复常时间缩短 ,
所以认为
30g
可作为常规剂量。
大黄
粉
0.3g
以下有止泻作用。其机理为大黄鞣酸的收敛作用掩盖了含量
甚少的致泻成分的作用。鞣质的
D -
儿茶精抑制大肠内细菌生成酶,
阻断吲哚类的产生而止泻作用。
研究结果发现,茯苓在
25g
以下无明显利尿作用,至少达
30g
才有
利尿作用,认为
100g
时利尿作用最强。
附子:
1
枚
-
轻量
-
阳虚
2~3
枚< br>-
重量
-
祛风湿、止痛
--
《伤寒论》
(一枚
炮附子的重量约
12
克。
)制附子
120-300
克水煎
3-5
小时有甘温补脾
肾之阳,温补中下焦元阳之气,无辛燥热之弊的效果。
蝉蜕
:常用量为
5
~
6g
,治破伤风时需用
25
~
30g
。
半夏:
止呕、除湿
10~15g
,
开胃
15~30g
,
安神大于
30g
。小剂
量
6g
降逆和胃,中剂量
15g
化痰开结,大剂量
3 0~60g
(宜用姜半夏
30g
,生姜
30g
开始使用,逐渐加量至
60g
)可镇静止痛。
浙贝母
9
~
15
g
,有清肺热、润肺躁、清热化痰之功,用于外感及内热咳嗽。
18
~
30g
有解毒散结之功,用于治疗肺痈、乳痈、瘰疠、
发背及一切痈疡肿毒。
白果
定喘汤白果用 量在
21
枚(约为
25g
左右)
,动物实验证实,定
喘汤中 白果重用的定喘效果优于常规剂量。
艾叶:
3
~5g
可开胃
,8g
左右温经止血、止痛。而大剂量可使肝细胞
损害,出现 中毒性肝炎;另外,大剂量还会引起胃肠道炎症。
槟榔
:
用以消积、
行气、
利水。
常用剂量为
6
~
1 5g,
当用以杀姜片虫、
绦虫时,即须用到
60
~
120g
。
苍耳子
少量则轻而上至颠顶
,
重用则通下走足膝。
细辛
治疗风寒表证的剂量一般用
3
克,最多不超过
9克。而当用细
辛治疗各类痛证时,用量常常超大,有时用至
30
克,甚至更大。显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8 01:22,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869.html
-
上一篇:培补肾阳汤加硫黄治命门火衰
下一篇:中医经典《汤头歌》全文讲课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