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医学影像学CT复习题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7 19:35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什么是介入治疗)
医学影像学

一问答:

1
试述
CT
增强扫描的方法和价值

答:
方法:常规增强扫描 ,延迟增强扫描,双期和多期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等。价值:
1
、提高对病灶尤其是小病灶 的检出率。
2
、提高对病灶的定性能力
3
、在已确定为恶性肿瘤
的,
增强扫描的目的在于提高肿瘤分期的准确性,
明确肿瘤与周边组织的关系,
判断肿瘤手
术切除的可能性。
4
、对于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和显示,动态增强扫描更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
增强扫描,浓度高的血管与强化不明显的淋巴结之间密度差异增大,很容易区别。

2
试述
CT
增强扫描病灶强化特点和机理

答:特点:
1
、均一强化

病变增强后密度均匀增高,边界更加清晰 。多见于良性肿瘤,
如脑膜瘤、垂体瘤。恶性肿瘤中如胶质瘤、转移瘤以及动脉瘤也可显示。
2
、不均匀强


病变各部位强化程度不一,其囊变部分不强化。如恶性胶质瘤 、转移瘤、部分颅咽
管瘤和脑膜瘤。
3
、壁结节强化

如星形细胞瘤,血管网织细胞瘤。
4
、环状强化

一般为
囊 性病变强化后周边出现带状高密度影,如颅咽管瘤、垂体瘤、胶质瘤、转移瘤、脑脓
肿及脑血肿。
5
、脑回状强化

脑梗塞时,当闭塞血管再通或侧支循环建立时,对比剂可
通过血脑屏障受损处溢出血管外而出现强化,
由于侧支循环多出现在脑皮质,所以呈现
脑回状强 化。
6
、团块强化

如小脑梗塞。
7
、斑状强化

如恶性胶质瘤、部分转移瘤、血
管畸形和部分脑梗塞。
机理:
病变组织的强化 是由于其含碘量增加而使局部密度增高,其
机理主要与局部血流量增加(异常血管增生)
或血液 内碘含量增高;血脑屏障遭到破坏,造
影剂漏出血管外等因素有关。

3
试述
CT
图象特点

答:
CT
图像是由一定数目由 黑到白不同灰度的象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象素反映的是
相应体素的
X
线吸收系数 。
CT
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
X
线的吸收
程 度。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
CT
可以更好地
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图像背景上显示出病变的影像。
CT
图像不仅以< br>不同灰度显示其密度的高低,还可用组织对
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高低的程度,具有
一个量的概念。
提高窗位图像变黑,
降低窗位图像变白;
加大窗宽图像层次境 多,
组织对比
减少,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少,对比增加。
CT
图像是层面图像 ,常用的是横断面。为了显
示整个器官,需要多个连续的层面图像。通过
CT
设备上图 像的重建程序的使用,还可重建
冠状面和矢状面的层面图像。

4 CT
图象分析诊断方法

答:
一:首先要了解
CT
图象扫描 方法。二:熟悉正常
CT
断面解剖基础知识:三:发现病
灶:发现异常密度的病灶—高 密度,低密度,混杂密度,等密度。四:增强扫描病灶密度变
化特点:有无强化,强化程度,强化形态, 强化时间等。五:描述病灶的一般性状:定位,
大小形态,数目,边缘,周邻结构变化。还可测定
CT
值以了解其密度的高低。六:初步印

+
结合临床病史
+疾病病理发展过程—综合结论。
七:
不过
CT
也存在着发现病变容易,定
性诊断相对困难的问题—可作描述性结论,进一步
CT
定位活检

二名解:

1
CT


CT
图象密度高 低的量化。体素的相对
X
线衰减度(即该体素组织对
X
线的吸收
系数 )
,表现为相应像素的
CT
值,单位为
HU


2
窗宽:
指图像上
16
个灰阶所包括的
CT
值范围,在此CT
值范围内的组织均以不同的模
拟灰度表示,
CT
值高于此范围的组织 均显示白色,低于次范围的组织均现实黑色。窗宽的
大小直接影像图像的对比度,
加大窗宽图像 层次增多,
组织对比减少,
缩窄窗宽图像层次减
少,对比增加。

3
窗位:
又称窗中心,为窗的中心位置,一般应选择欲观察组织的
CT
值为中心 。窗位的高
医学影像学

低影响图像的亮度,提高窗位图像变黑,降低窗位则图像变白。

4
薄层扫描 :
是指扫描层厚
<=5mm
的扫描。其优点是减少了部分容积效应,能更好的显示病变的细节,一般用于检查较小的病灶或组织器官。

5
靶扫描:
是指对 感兴趣区进行局部放大扫描的方法,可明显提高空间分辨率。

6
CT
增强 扫描:
指血管内注射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目的是提高病变组织同正常组织
的密度差,以显示平扫上未被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
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强化类型,
有助
于 病变的定性。

7
部分容积效应

在同一扫描层面内含有两种以上 不同密度的物质时,
所测
CT
值是它们的
平均值,不能如实反应其中任何一种 物质的
CT
值,这种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

一问答


1
试述肝癌和肝血管瘤的
CT
表现特点

答:肝癌:一平扫 :
1
大多呈不均匀密度影,
.
灶内合并坏死
..
囊变
.
陈旧出血则密度更低,新
鲜出血密度增高,多数肿瘤边界不清。少数有边缘清楚的包膜。< br>2
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肝
叶增大,肝内管道和肝门推移。
3
侵犯压迫 胆管系统造成阻塞性黄疸,
CT
示为肝内条索状
和小圆形低密度影。
4
淋巴结肿大,部分融合成团。
5
多数可见肝硬化,脾大和腹水,少数
有门静脉高压和 侧枝循环形成。
二增强扫描:
1
肿瘤强化呈“快进快出”
,坏死和囊变区始< br>终为低密度。
2
肝癌常侵犯门脉时,
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
出现动静脉 瘘时动脉期静脉早显。
肝血管瘤:一平扫:
单发或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边缘清晰,可见 小钙化密度影,瘤
内也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影。
二增强扫描:
多数病灶呈“快进慢出” 强化,瘤内血栓或纤维
化部分始终呈低密度。

2
试述肾癌和肾错构瘤的
CT
的表现特点

答:肾癌:1
肾实质内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肿瘤较小时,肾轮廓正常,较大时,肾轮廓
局限增大, 表面凹凸不平。肿块呈不均匀的略低等或略高密度。肿瘤内出现坏死,液化,则
肿块密度不均,
内可见不规则低密度区。
肿瘤有较新的出血时,
则肿块内可见斑块状高密度
2
增强扫描:动脉期,富血管的肿块多不均匀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相邻肾皮质相近。在延
时期,肿块密度 比正常肾实质略低。肿瘤内低密度的坏死,液化区无增强。
3
肾静脉,下腔
静脉受累:
瘤栓表现为静脉增宽,
增强后血管腔内可见不增强的软组织密度肿块,
下腔静脉
内瘤栓可向上延伸到由心房,
下腔静脉完全梗阻,
可见肝脏增大,
腹腔积液和腰静脉 曲张等
侧支循环。
4
肾窦受压变形,中断,移位。
5
周围侵犯:肾周 脂肪间隙模糊消失,肾筋膜增
厚。
6
淋巴结转移肿大与远处转移。
肾错构瘤:
1
混杂低密度肿块,内可见脂肪成分,
CT

-20HU~-80H U
,具有一定特异性,但肿瘤内脂肪成分少于
20%
时,定性诊断困难。增强
扫描,非脂肪部分可见中度增强。
2
肿瘤内出血时,
CT
平扫表现为高密度区 ,有时可见明
显强化,
提示肿瘤内形成假性动脉瘤。
3
肿瘤大时,
增 强分泌期扫描可见肾盂肾盏受压变形。

3
试述肠癌的
CT
的表现特点

答:
肠腔内球型或 环型软组织肿块,
密度尚均匀,
当肿块较大时可以有低密度的缺血坏死区,
肠壁可以表 现为管状不规则增厚,
僵硬,
肠腔变形或狭窄,
肿瘤穿过肠壁到达浆膜层并向外
蔓延时表现为肠壁模糊,
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
直肠乙状结肠癌容易侵犯盆腔内肌肉,
受侵
肌群肿大,
密度不均匀,
肿块与肌肉间脂肪层消失,
膀胱和输尿管受侵 时出现肾盂输尿管积
水。直肠癌侵犯骶骨前间隙可出现软组织肿块影。
结肠和直肠癌可以转移到 肝,肾上腺,经
淋巴径路可以转移到髂外动脉周围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

4
试述胃肠间瘤的
CT
的表现特点



CT
检查无论良恶性均表现为黏膜下,
浆膜下或腔内的境界清楚的团块,
圆形或类圆形 、
不规则形软组织密度肿块。
较小病灶密度均匀,
边界清楚,
极少侵犯邻近器 官,
可出现钙化,
较大病灶境界常欠清晰,边界不清,可呈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可与邻近结 构粘连,多发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9:3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225.html

医学影像学CT复习题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