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7 19:26

-

2021年2月27日发(作者:外阴痛)
儿童
15
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孩子有很多表情: 哭;撒娇;害羞等,每个表情后面都有和大人不太
一样的原因,下面分享儿童
15
种表 情背后的心理原因,让我们解开
所有的密码。

表情一:打人、咬人



孩子总喜欢打人、咬人是有一定的原因的!


原因
1
:可能孩子对小朋友的安全感建立得不好。所以一有小朋
友到身边去,他就 会觉得受到威胁,然后主动进攻。



办法:妈妈应多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多帮孩子交些好朋友。那
段时间我一直在反思,
然后就开始行动了。
如做了冰淇淋、
煮了毛豆、
花生,有了水果等都分成几份,带着孩子送到小朋友家,有好吃的也
叫到家 里一起吃,或拿到别人家吃。礼尚往来,别人也会有好吃的想
着我们。



这样关系越走越近,孩子的感觉也越来越好。



变化:
不打人了,
每次出去,
都要去敲人家的门,
想见见小朋友。
有好吃的分享,还 说:他是我的好朋友。



原因
2
:打是排除的意思。



有时他想按自己 的想法做事,
可小朋友们总是做些他不喜欢的事
情,他想把这个事实排除掉。如:他拿个小碗, 用土来做饭。小朋友
过来就往他的碗里放土,
但他不想这样,
因为破坏了他原有的计划 和
目标。他对小朋友嚷,但人家不听,他嚷了几次,发现不管用,就会
动手打人了。他的想法本 没有错误,只是不想被打扰。



但他的举动是不好的。
有时想吃 冰棒或做其它一些事情,
家长不
让做,
他也会用打的方式来解决,
只是想把家 长不让他做事的这个事
实排除掉。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孩子打人是排除的意思。包括大人
也一 样,乐爸总不听我的,我也会打他。说不过就打吧。反思一下,
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差不多。



办法:
加强用语言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他用语言来和别人表达
思想。如人家往他碗里放土打人这件事,妈妈可以告诉他:“如果你
不喜欢人家这么做,你可以 直接教他对别人说‘不喜欢你往碗里放
土,我正在做饭!’”然后告诉他,打人无法解决问题,打人是不 好
的行为。他就明白了。当然要达到完全用语言表达还需要一个过程,
妈妈要耐心等待他心智成 长到这个程度。



原因
3

家人可能有打人< br>(或以轻打屁股来逗着孩子玩)
的行为。
孩子会把所以的待遇反加到别人身上。



办法:家长要反思自己是否有这种形为,如有应即时改正。



感想:其实孩子打人,根本也不会打怎么样,如果别人打自己的
孩子倒没什么。如果 他打了别人,当父母的总会说自己的孩子不对。
我的想法是:当他打了人后,要及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分 析原因,然
后告诉他如何用语言来解决。
再告诉他打人是野蛮的行为
(幼儿园总
这么说,所以我也要家园一致)




然后告诉他妈妈爱他(以免他有种做错事不被爱的担忧)

这样,
他既知道自己打人不对,
也 知道下次该怎么解决,
还知道妈妈无论何
时都是爱他的。孩子感觉被爱包围着,他会向更好的方 向发展。无论
怎样,妈妈都应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定让孩子知道妈妈是爱他的,
他永远都是好 孩子,
对事不对人,
一时行为不对,
不能说孩子就坏呀。



有时候孩子不顺心,可能会拿妈妈撒气,我倒觉得挺正常的。因
为妈妈是他最亲近的 人,
和最亲近的人发泄内心的压力是很正常的事
呀,发泄完了,孩子会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状态, 也会更加爱妈妈。乐
有时就这样,我就会说:给我捶背呢!给他一个积极的暗示就够了。
多理解 孩子,
他毕竟还很小,
心智还没有成长到可以自己解决一切问
题的程度呀。



然后每天大声对他说:妈妈爱他!或在耳边轻声地说:“妈妈告
诉你一个 秘密,就是‘我喜欢你!’”孩子的心情会马上阳光灿烂、
晴空万里。有时他做些坏事,如把脚放到饭桌 上,你越说不行,他越
边坏笑着去做,
有时我急了就会问他:
你是不是觉得我爱你不够 呀?
他说是。我就说:那从现在起,我多爱你一点。他马上就规矩了。所
以有时我觉得对孩子大 吼生气都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
最佳的办法就
是:让他知道妈妈爱他。

表情二、插话



孩子打断别人的谈话,
这是由他们的年 龄特征引起的,
大体在以
下几种情况出现:



1
、孩子对讲话中的部分内容感到好奇,迫不及待地想解决心中
的“疑问”。



2
、别人谈的或讨论的内容,孩子曾经听说过或有点似懂非懂,
产生“共鸣”、
激动,
急于想“表现”自己,
讲一讲自己的“看法”。



3
、孩子独自玩耍或独自尝试着做某件事遇到了困难,这时他急
于求得帮助,可能会不顾场合打断别人的谈话。



对孩子的这种行为既不 能放任不管,
又要注意处理方式。
家长应
注意以下几点:



1
、“因事制宜”。即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适当的方式和
方法加以引 导。
当孩子对大人谈话内容提出疑问,
或遇到困难求助时,
千万不要因一时恼火而当别 人的面训斥孩子,否则就伤害了孩子的
“好奇心”和“自尊心”。
家长可以跟孩子讲明,
谈话结束后再解答,
还可以再夸奖他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这样孩子是会谅解的。但
事后 一定要实行诺言,
并教育孩子在别人谈话时不要随便地打断,

诉他这样做是不礼貌的 。



如果大人在闲聊时所谈及的内容使孩子产生“共鸣”,
孩子 因急
于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打断别人的谈话,
家长不妨给孩子一个“表现”
的机会,先征求与你交谈的对方的意见,
然后让孩子参与进来。
不过,
谈完话后应很委婉地 指出孩子刚才随便插话是不对的。
这样孩子是比
较容易接受你的批评的,因为孩子的“表现欲” 得到了满足。



2
、“相机诱导”。即家长要利用一切可以用来 对孩子进行教育
的机会,
对孩子加以启发和诱导,
特别要注意运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 br>事情来教育孩子,使孩子受到启迪和提高。例如,爸爸妈妈带孩子上
街玩,
看到了别的孩 子在其父母和别人讲话时插在中间吵个不休而受
到批评,就可以问自己的孩子:“刚才那个孩子做得对不 对?为什
么?你喜欢他吗?”让孩子从中受到教育。



3

“言传身教”。
即做家长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特别是“行”,
这给孩子 的影响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模仿性较强,
且又缺乏一定的辨
别能力,因此父母应树立起 一个礼貌地与人交往的榜样。

表情三、撒谎



“你听 我说,我们家有三个电视机。”“哎呀,太棒了!”“一
个是爸爸的,一个是哥哥的,还有一个是我的。 ”“那你每天晚上都
可以看动画片啦。”“当然啦。一吃完饭,就可以一直看到上
床。”“你多 美呀!”



当这个孩子的谎话被揭穿时,
他受到了母亲的斥责。
妈妈责备他
“撒谎就是当小偷儿的开始。”



儿童的心理分析:



儿童根本不懂撒谎和小偷儿究竟有什么必然 联系。对孩子来说,
与其说不懂,还不如说这两者之间根本没有任何联系。



“有三个电视机”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话不能单从表面
意思去理解,更重要的 是正确理解它的真正含意。



讲这句话的孩子当时的心情就是希望“如果 我家能有三个电视
机该有多好呀!
”“如果有了三个电视机,
爸爸就不会因为要看夜间
棒球比赛而霸占电视机了;
哥哥也不会因喜欢足球赛节目而独占电视
机了;当然我也就 可以独自看我所喜欢看的动画片了!”



他把这个愿望和空想联系在一起 了,
因此,
采取了“有三个电视
机”的语言表达形式。
幼儿的心理结构,往往是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
这种现象称为“主客观未分化心理”,是幼儿心理的一个特征。



妈妈的高招:



儿童“说谎话”的种 类繁多,想像谎话、愿望谎话、无知谎话、
游戏谎话、辩解谎话、方便谎话、友情谎话、吸引注意力谎话 、复仇
谎话、以及欺骗谎话,等等。



幼儿的大部分谎言来自想 象、愿望、游戏和无知,偶尔有出自辩
解或引人注目的目的。
无论哪一种都不属于真正的谎言,
更不至于发
展成性质恶劣的小偷行为。



如果不能充分 理解这一点,
就谈不上正确的处理办法。
我们应该
认清隐藏在谎话背后的儿童心理,采 取与其心理状态相符的办法解
决。



例如,
当你听到孩 子说“我家里有三个电视机”的时候,
你就应
该接着说:“哦,是吗!那太棒啦!”表示理解孩 子的愿望和心情,
然后再说:“真的,如果能有三个电视机,那该有多好啊!”

表情四、嫉妒



孩子的嫉妒,是对小伙伴中在智能、名誉、地位 、成就及其他条
件比自己强或比自己优越的孩子怀有的一种不安、痛苦或怨恨的情
感。孩子嫉妒 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不许爸爸妈妈亲近或爱别的孩子。



2
、 别的孩子取得了成功,学习上有了进步,或受到教师的表扬
时,认为自己不比他差,不服气,对别的孩子 中伤、讽刺、排斥等。



3
、别的孩子比自己穿得好,或玩具比较好看新颖,心生羡慕。



4
、别的孩子没有满足自己的欲望,就产生对立情绪,或怨恨,
或采用另外的形式补偿 和替代,
如别的孩子不借水彩笔给他,
他就向
别的孩子炫耀自己的玩具,且不借给那个 孩子玩,以借此压倒对方。



一般来说,
对孩子的嫉妒只要很好 地教育引导,
便可以变压力为
动力,激发孩子发奋上进,养成健康的性格和良好的品德。相反, 如
果不能很好地引导,就会影响健康成长。



对于好嫉妒的孩子,
家长应采取心理疏通并辅之以思想教育来消
除。



1
、对孩子严格要求。鼓励孩子勤奋踏实、积极进取、乐于助人;
对于浮躁、损人利己的不足的行为要予以处罚、教育,以培养其良好
的道德品质。



2
、对孩子的赞许、表扬要恰当。既要实事求是,又要使孩子承
认自己的成 功之中,有周围伙伴的贡献和帮助,而不可趾高气扬,好
图虚荣;同时,要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以防止 孩子骄傲自满,过高
估计自己,藐视别的孩子。



3
、 激发孩子把嫉妒转化为竞争意识。使孩子在赶、超先进中调
整自己的行为,增强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从 而使压力转变为动力,
超越嫉妒。



4
、教育孩子诚实 待人。要教育孩子心胸豁达,不斤斤计较;学
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理解小伙伴,交流和沟通感情,增 强与小伙
伴团结共进的气氛。

表情五、哭





??

??”“










”“

??
哇??” “叫你别哭了,有什么可哭的,你说呀!亏你还是个男孩子
呢。”“哇??哇??”



母亲拚命想办法不让孩子哭,
可是孩子却越哭越起劲。
母亲认为,
首先应该使孩子停止哭,
一切问题要等停止了哭以后再说。
可越这样
孩子越委屈,哭哭 啼啼就是停止不了。



儿童心理分析:



哭的行为是一种结果,
是某些问题表面化的结果。
既然有哭的行
为表现出来, 内心里一定有某种“感情”在活动。



把着眼点放在这一方面,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比如,有时是 悲伤的感情在起作用,有时因为寂寞的心情,或者
感觉到痛或热而哭泣。特别是爱哭的孩子,哭,基本上 是由于想让父
母安慰自己、同情自己等依赖心理所致。



此外, 爱哭的孩子都是胆怯的孩子,当受到小朋友的欺负,不和
他玩,不适应朋友关系或集体生活时,就会哭起 来。



总之,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忘记爱哭的孩子,多半是为了希< br>望父母理解自己的心情才哭的。因此,仅仅劝他停止哭泣的行为,而
不解决他内心的感情问题,是 止不住哭的。



妈妈的高招:



当孩子哭的时候,不要只说:“别哭了。”而首先应该关心的是
了解他为什么哭,哭的原因和心情。


然后,
对孩子的悲伤心情或气愤心情,
总之是对孩子当时 的感情,
表示同情、理解,并把这个信息传达给孩子,也就是说,把孩子的感
情反馈过去。


切记莫用大道理去批评,
而无视孩子的感情。
你接受了孩 子的感
情,孩子的心情感到舒畅了,其结果,不仅停止了哭泣,而且爱哭的
毛病也会逐渐得到克 服。

表情六、重复



我发现我五岁的孩子最近有一个 奇怪的特点:
在看动画片、
图画
书时,
特别喜欢重复。
即对看过的动 画片和图画书不厌其烦地看了一
遍又一遍,而对新的、未看过的反而不太感兴趣。请问这样正常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儿童心理分析:



这位家长对孩子的观察很细心。
四五岁的孩子出现喜欢重复看同
一部动画片 和图画书的现象并不是个别的,
有相当一部分孩子都不同
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



孩子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个性的原因。
在对待事 物的态度上,
能表现出人的个性的不同特点,
孩子的个性正
在形成和发展,
这 种个性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表现出来。
喜欢重
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正是一部分孩子喜 欢自己所熟悉的事物、
喜欢重复的个性的一种体现。



二是心理 发展水平的原因。
由于幼儿的认识能力、
想象能力和记
忆力的发展还很不完善,
所以就不可能象成人一样在较短的时间内接
受大量的信息。这样,孩子如果是每次都看不同的动画片和 图画书,
就会出现记不住、
无法接受的现象,
而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则能避免这
一现象,
使孩子在重复中检验自己的记忆和期望,
从中体会到一种成
就感。
一 般来说,
随着孩子心理水平的提高,
这种现象也会逐渐消失。



所以,
孩子喜欢重复看同一部动画片和图画书的现象并没有什么
不正常的,
一 般也不会有什么害处。
如果这种现象的程度非常严重时,
家长可以适当进行引导。

表情七、撒娇



我女儿特别爱撒娇,
家中的老人说:< br>孩子哪有不撒娇的?大了就
好了;但我姐又不时地告诫我:撒娇过度就是任性,一定要纠正。我< br>该听谁的?



儿童心理分析:


< br>两种说法都有道理,
具体情况应区别对待。
做父母的首先是要学
会区分孩子的撒 娇哪些是合乎情理的。例如,孩子生病、身体不舒服
时,容易撒娇;
婴幼儿每天午饭后和晚上要 睡觉时会撒娇;外界扰乱
了孩子的生活习惯可能导致孩子吵闹、
撒娇;
孩子到了一个陌 生的环
境,因为不熟悉环境而产生心理不愉快也会撒娇。



另外 ,
专家认为孩子也有生理节律的周期性变化,
当孩子情绪低
落、心情不舒畅时也容易撒 娇。这些撒娇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是
亲子情感交流的一种形式,父母都应予以理解,并给予安抚。< br>


但是对那些因不顺心、
不讲道理而故意发脾气撒娇的孩子,父母
就不能听之任之、百般迁就、百依百顺了,否则会养成孩子任性、霸
道的性格。

表情八、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是生非,
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
很多原
因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儿童心理分析:



1
、宝宝表现为怕生。总 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
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托或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
、是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
兴。



3
、是由于孩子身上的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
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加入游戏队伍的。



4
、体弱多病的孩子 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
先要增强体质,要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 健的体
魄,你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
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 惯了。



5
、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总愿意跟比自己小的孩子一 起玩,这
也不奇怪。如果大人硬让他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由于智力跟不上,
他就免不了受朋友 们的欺负和排挤,因而造成孩子易怒、粗暴,产生
自卑感,收到相反的效果。



6
、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
期内转变。 对于他们,父母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
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 大夫咨询,以便矫治
孩子古怪的性格。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9:26,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60206.html

儿童15种常见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