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词解释:
1
、
兴奋—收缩偶联
:通常把以肌细胞膜的电 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
间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偶联。
09
、
11
2
、
乳酸矛盾现象
:高原服习后大肌肉群 训练时最大血乳酸浓度减少的现象。
09
、
10
、
11
、
12
3< br>、
运动单位
:一个人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 运动单位。
09
4
、
阈刺激
: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
09
、
11
5
、
超量补偿
:训练课后若 安排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在机体结构和机能重建完成后,运动中所消耗的能
量等物质以及所降低的身体机 能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这种现象称做“超量补偿
或“超量恢复。
07
、
09
、
10
、
11
6< br>、
减压反射
: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可产生兴奋, 通过中枢调节动脉血压,
使心脏的活动不致于过强,血管外周阻力不致过高,
从而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这种
压力感受性反射又称为减压反射。
09
7
、
心力储备
:心输出量随即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 力,称为
汞
功能储备或心力储备。
09
8
、< br>身体素质
:把人体在肌肉活动中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机能能力统称为身体素
质。
09
9
、
运动后过量氧耗
:运动 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为运动后过量
氧耗。
09
、
10
、
11
10
、
< br>极点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如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精神低落,
实 在不想继续运动下去,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
。
09
、
10
、
11
、
12
11
、
青春性高血压
:儿童少年从青春期开始到性成熟时期,由于性腺与甲状腺分泌旺盛, 同时血管发育
落后于心脏,引起血压升高,称为青春期高血压。
07
、
10
、
11
12
、
窦性 心率
:特殊传导原统中以窦房结的自律细胞且律性最高,为正常心脏活动的起博点,以窦房结
编 辑版
word
为起搏点的心脏活动称为窦性心率。
10
13
、
运动技能
:运动技能是指人们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
动作的能力。
10
14
、
射血分数
:每博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百分比。
10
、
11
、
12
15
、
最大 摄氧量
:指在人体进行有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
力 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机体所设取得氧量也称最大吸氧量;最大耗氧量。
10
、
11
、
12
16
、
通气
/
血流比值
:通气
/
血流比值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毛细 血管血流量之间的比值。
(
Va/Qc
)
10
17
、
氧脉搏
: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称为氧脉搏。
11< br>(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每分心
率计算)
18
、
超负荷原则
:所谓超负荷是指当运动员对某一负荷刺激基本适应后,必须适时、适量地增大负荷使
之超过原 有负荷,运动能力才能继续增长。
12
19
、
机能重建
:
机体在运动后恢复期中进行结构重建后身体机能将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这种现象称为
“ 机
能重建”
。
12
20
、
RM
(最大重 复次数)
:有氧耐力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
时也称为 有氧能力。
12
21
、
有氧耐力
:有氧耐力是 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有氧耐力有时也称为有
氧能力。
12
22
、
高原训练法
:在高原训练,使机体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两种负 荷,这样对身体造成的缺氧刺激
比平原上更为深刻,可以大大调动身体的机能潜力,使机体产生复杂的生 理效应和训练效应,这种方法
称为高原训练法。
12
23
、
无氧功率
:是指机体在最短时间内
、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12 07
年
< br>1
、
“全”或“无”现象:任何刺激一旦引起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动作电位就会立刻产生 ,它一旦产生就
达到最大值,动作电位的幅度不会因刺激加强而增长。
2
、 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称为呼吸商
编辑版
word
3
、运动性蛋白尿:正常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称为运动性蛋白尿。
4
、第一信便:机体内发动体液调节的作用,需要经过多个信息传递过程才能完成,因此,常将处于信
息传递链起始端的激素称为第一信便。
5
、牵张反射
;
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6
、阳性强 化:是指在学习运动技能时,通过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或措施,最后达到增强或提高效果的作
用,这种强化 作用称为阳性强化。
7
、乳酸阈及个体乳酸阈: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 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
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 酸阈”
,这一点所对应的运动强度即
乳酸阈强度。由于血乳酸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渐增负荷运 动时血乳酸急剧上升时的乳酸水平在
1.4-7.5mmol/L
之间,因此,个体在渐增负荷 中乳酸拐点定义为“个体乳酸阈”
8
、高住低练法
;
运动员在较高的高度上居住,以备充分调动机体适应高原缺氧环境,挖掘本身的机能潜
力,而在较低的高 度训练,又可达到相当大的训练量和强度。
9
、衰老:是指人体随年龄的增长,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出现的一系列退行性变化。
10
、运动频度:通常指每周运动的次数。
11
、运动时间生物学 :体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也是运动生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索
和揭示在体育运动影响 下,人体生物时间结构的本质,特点及变化规律,并将此规律应用于体育实践。
12
、
运动生理负荷的实时分析
:
是指在运动训练或体育锻炼的现场,
将运用各种 检测方法和手段来收集到
的反应运动生理负荷的数据,进行及时地分析处理,编绘分析报告,并及时将分 析结果向指导者或受训
者报告的过程。
13
、血红蛋白的氧离作用:
Hb(
血红蛋白
)
中的铁(
Fe2+
)在氧多压时,与氧易分离, 有氧释放出来,细
胞代谢需要称为氧离作用。
1
、
试述绝对力量,相对力量,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及其意义。
07
答:
(
1
)绝对力量和相对力量
编辑版
word
在整体情况下,一个热所能举起的最大重量称为该人的绝对力量。绝 对力量的大小和体重有关,在一般
情况下,体重越大绝对力量越大。如果将某人的绝地力量被他的体重除 ,可得到此人的相对力量。即每
公斤体重的肌肉力量。因此,相对力量可以更好的评价运动员的力量素质 。
(
2
)绝对爆发力和相对爆发力
人体运动时所输出的功率,实际上就是运动生理学所说的爆发力,是指人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运动
员必须有较大的爆发力。在训练中是极大限度地提高相对爆发力还是绝对爆发力,取决于在所从事的运
动 项目中哪种素质更为重要。如短跑、跳跃等项目运动员要保持较轻体重,使肌肉相对力量的到提高,
同时 又要通过训练使肌肉的收缩速度得到提高。对需要提高绝对爆发力的运动员,如投掷项目运动员、
美式橄 榄球防守运动员及日本相扑运动员等,应增加肌肉体积,提高运动员绝对爆发力,这样可能加速
度有所下 降,但不应下降到引起绝对爆发力下降的水平,问题在于找到使绝对爆发力与加速两者结合能
达到最佳运 动能力的那一点。
2
、
运动技能形成的泛化、分化、 巩固阶段有什么特点?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导。
07
、
12
答:
1
泛化阶段:学生对动作只有感性认识,对其内在规律不完全理解;大脑皮质由 于内抑制,特别是
分化抑制未建立,所以兴奋和抑制过程扩散,学生做动作表现为:动作僵硬、不协调, 多余与错误动作
出现,做动作费力。
教师应抓动作的主要环节和学员存在的主要问题 进行教学,不宜过多强调细节,应该以正确的示范和简
练的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动作。
2
分化阶段:
通过不断学习,由于不断学习,学员对动作技能内在规律有初 步理解,大脑皮质运动中
枢兴奋和抑制逐渐集中,分化抑制得到发展,学员做动作时,不协调和多余动作 逐渐消除,大部分错
误动作得到纠正,学员能较顺利地,连贯的完成动作动力定型初步建立,但遇到新异 刺激,仍会出现
多余和错误动作。
教师在泛化阶段应注意错误动作的纠正,让学员体 会动作细节,促进分化进一步发展分化抑制,使动
作更加准确。
编辑版
word
3
巩固阶段:练习者建立巩固的动力定型,大脑皮质的兴奋 和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准确,
学生做动作时,准确、优美,某些动作环节出现自动化,环境变 化时
,动作技术不易破坏,完成动
作时感到省力。
为避免消退抑制出现,教师提出进一步要求,指导学生进行技术理论学习,有利于动力定型的 巩
固和动作质量的提高。
3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 尤其注重深呼气)比浅快的呼吸效果更好?
07
答:呼吸的目的是人体与外界环境进 行的气体交换。不断的从外界获取氧,供体内的营养物质氧化从而
提供体内的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量,并 把体内氧化产生的
CO2
排除体外。为了更有效的获取
O2
,提高
肺 泡通气效率比提高肺通气量更有意义。因此在运动时期望在吸气时肺泡腔中有更多的含
O2
的新 鲜空
气,呼气时能呼出更多的含
CO2
的代谢气体。浅而快的呼吸和深而慢的呼吸,肺 通气量可能是一致的,
但肺泡通气量由于解剖无效腔的存在,结果是不一样的。浅而快的呼吸肺泡通气量 小于深而慢的呼吸肺
泡通气量。浅的呼吸只能使肺泡通气量下降,新鲜空气吸入减少。而深呼吸能吸入肺 泡腔中更多的新鲜
空气,使肺泡气中的新鲜空气率提高,
PO2
也随之提高,最终导致
O2
的扩散量增加。但过深过慢的呼
吸,也能限制肺通气量进一步提高,并可导致肺换 气功能受阻。因此在一定范围内深慢的呼吸(尤其注
重深呼气)比浅快的呼吸效果更好。
4
、
详述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09
、
12
答:
1
、肺的通气与换气机能是影响人体吸氧能力的影响的因素之一。肺功能的改善为运动时氧的供给
提供了先决条件。
血红蛋白含量及其载氧能力与
VO2max
密切相关而血液运动氧的 能力则取决于单位时
间内循环系统的运输效率,即心输出量的大小,它受每搏输出量和心率报制约。由此 可见,心脏的泵血
机能及每搏输出量的大小是决定
VO2max
的重要因素。
2
.肌组织利用氧能力对
VO2max
的影响
当毛细血管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肌组织从血液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
VO2max
的重要因素。肌
编辑版
word
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一般用氧利用率来衡量。
每
100
ml
动脉血流经组织时,组织所利用(或吸入)氧的
百分率称为氧利用率。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主要与肌纤 维类型及其代谢特点有关。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
被认为是决定
VO2max
的外周机制 。
3
、其它因素对
VO2max
的影响
(
1
)遗传因素
:
VO2max
与遗传的关系十分密切。
VO2max
在少儿时期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并于青春发育期出现性别差异。
(
3
)训练因素
长期系统进行耐力训练可以提高
VO2max
水平,训练初期
VO 2max
的增加主要依赖于心输出量的增
大;训练后期
VO2max
的增加则 主要依赖于肌组织利用氧的能力的增大。
5
、
比较说明三大能源系统的供能特点?
09
答:人体在各种运动中所需要的能 量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系统供给,即磷酸原系统、酵解能系统、氧
化能系统。
人体三个能源系统的特征
能源系统
名称
底物
贮量
(
mmol/Kg
)
可合成
ATP
量
(
mmol/Kg
)
可供运动时间
供给
ATP
恢复
的
物
质< br>和
代
谢
产物
磷酸原系统
酵解能系统
氧化能系统
磷酸原系统作为极 量运动的能源,虽维持运动的时间仅为
6-8
秒,但却是不可替代的快速能源。酵解能
系统与磷酸原系统共同为短时间高强度无氧运动提供能量。中距离跑等运动持续时间在
2
分钟左 右的项
目,主要由酵解能系统功能;而篮球、足球等非周期性项目在运动中加速、冲刺时的能量亦由磷酸 原及
编辑版
word
ATP
CP
肌糖原
肌糖原
脂肪
4-6
15-17
365
365
49
100
250
13000
不受限制
6-8
秒
(
<10
秒)
2-3
分钟
>3-5
分钟
1-2
小时
CP
CP+ADP
→
ATP+C
肌糖原→乳酸
糖→
CO2+H2O
脂肪→
CO2+H2Q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2:37,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9633.html
-
上一篇:肺功能检查操作流程、目的及注意事项
下一篇:断食对何种疾病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