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thesis subm
itted to
in partial fu
lfillment
生理学
第一章
绪论
1.
新城代谢:机体或生命物质与环境之间不断第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 交换,以实现自我更新
的过程称为新城代谢。
2.
刺激:能引起机体或细胞发生反应的外环境的变化称为刺激。
反应:机体或组织受到刺激后所出现的理化过程和生理功能的变化,称为反应。
反应的形式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兴奋:指组织接受刺激后活动的产生或加强。
抑制:指组织接受到刺激后,活动的停止或减弱。
3.
兴奋性:指可兴奋的组织细胞对刺激产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和特性。
阈值:
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
能引起组织产生兴奋的所需最小刺激强度,又称刺
激阈或阈强度。
两者关系: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亦然。
4.
阈刺激:刺激的强度等于阈值的。
阈上刺激:高于阈值的刺激。
阈下刺激:低于阈值的刺激。
5.
体液:人体内含大量水分的,体内的水分和其中的溶质。
细胞内液:分布在细胞内的体液。
细胞外液:分布在细胞外的体液。
(又分 血浆、组织间液、淋巴液、脑脊液、房水等。
)
6.
内环境:细胞外液是细胞直接生活的体内环境。
稳态:保持内环境的理化因素和各种物质浓度的相对稳定状态。
稳态的生理意义:稳态能保证机体细胞新城代谢的正常进行,是机体赖以生存的条件。
7.
神经调节: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它是机体调节的最主要方式。
它的特点是反应迅速、作用精确,作用时间短。
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反射。
体液调节:指体液因子(激素、生物活性物质)通过体液途径对机体各部分的调节过程。它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广泛,持久。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作用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弧: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
8.
自身调节:指组织或器官不依赖神经和 体液调节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9.
正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反过来 使调节部分的原发作用得到促进或加强的过程。
其生理
意义是促进人体尽快完成某项生理活动。 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
负反馈:受调节部分的活动发过来使调节部分的原发 作用向相反的方向发展。
其生理意义
是使某种生理活动保持相对稳定的水平,以维持稳态。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被动转运(单纯扩散、易化扩散)
、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特点
(即与被动转运的区别点)
:
物质的转运是逆浓度差 或电位差进行、
转运物质
的过程细胞要消耗能量。
2.
静息电位: 细胞在安静状态(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其产生机制是细
胞内外离子分布不均、细胞 膜对各种离子具有选择性通透性。
3
.
动作电位:当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 ,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
1
次快速可逆而且可以
扩布的电位变化。其意义是细胞兴 奋的标志。
4.
极化:细胞在安静状态下,膜两侧存在的内负外正的状态。
超极化:以静息电位为准,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表示细胞处于抑制。
除(去)极化:若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小方向变化(即膜内电位升高)
,表示细胞处于兴奋过程。
反极化:膜内电位由负转正、膜外电位由正转负的状态。
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向原先的极化方向恢复。
第三章
血液
1.
血液的基本组成和功能:血液由血浆(无形成分)和血细胞(有形 成分)组成。血液又称
全血。
其基本功能有运输、调节、防御和免疫。
2.
血量:指人体内血液的总量。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占体重的
7%~8%
。
3.
血液的有形成分:
白细胞
(男:
400-550
万
/
立方毫米,平均
500
万
/
立方毫米;
女:< br>350-500
万
/
立方毫米,平均
420
万
/立方毫米)
、红细胞、血小板。
全血:即血液。
血浆:血液的无形成分,占血容积的
50%~60%
。
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块又发生收缩析出淡黄色的液体。
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的百分比。
4.
血浆蛋白:分白蛋白(< br>40~50g/L
,主要形成胶渗透)
、球蛋白(
20~30g/L
, 免疫功能)
、纤
维蛋白原(
2~4g/L
,凝血功能)
。
5.
晶体渗透压:血液中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又统称晶体物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主要成< br>分
NaCl
(氯化钠)
。其生理意义在于调节细胞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红细胞形 态的作用。
6.
胶体渗透压:血液中的胶体溶质颗粒(主要为白蛋白)所形成的渗透 压。其生理意义在于
调节血管内外水分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的作用。
7.
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
0.9%NaCl
溶液和
5%
的葡萄糖溶液等。
8.
红细胞(
RBC
)功能:运输氧气,二氧化碳;缓冲酸碱度变化。
血红蛋白(
Hb
)
:运输氧气,二氧化碳; 缓冲酸碱度变化。
(
RBC
的功能是由其主要成分
Hb
实现的)
血沉(
ESR
)
:红细胞悬浮稳定性,指红细胞下沉速度称红细胞沉降 率。
其正常值,男:
0~15mm/h
,女:
0~20mm/h
。< br>(
ESR
在月经期,妊娠期可加快)其意义为某些疾病血沉常加
快,如活动期结 核、风湿热,可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
溶血:
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逸出称红细胞溶解。
红细胞生成等:正常红细胞是在红骨髓中 发育成熟的。其生成原料为
+2
价的亚铁
(Fe)
和蛋白质。
维生素
B12
和叶酸为其必要成熟因子,
缺乏两者会引起巨幼红细胞性
贫血。正常红 细胞的寿命平均为
120
天。
9.
白细胞(
WBC
)功能:中性粒细胞
、单核细胞具有变形、游走、主动
吞噬异物
(如细菌、
病毒和疟原虫等)的能力,
单核细胞
进入组织后又可转变为
巨噬细胞
,
主要参与免疫、
防御
功能;
嗜酸粒细胞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病有关。
10.
血小板功能:保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凝血功能、参与生理止血。
生理止血:指小血管损伤,血液从血管内流出数分钟自行停止的现象。
生 理止血过程:主要包括血管收缩、血小板血栓形成和血液凝固三个过程。在损伤处释放
5-
羟色 胺、
TXA2
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以达到止血。
11.
血液凝固的基本三步骤: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促凝因素:使血液接触粗糙面,如纱布按压伤口→适当升高血温→增加凝血因子
抗凝因素:主要应用的抗凝剂①肝素②柠檬酸钠与
+2
价钙
(Ca )
形成的络合物去除血浆中的
+2
价钙
(Ca)
③草酸盐。
血清与血浆的主要区别:在于血清少了纤维蛋白原,其次又少了某些凝血因子,多了血小板释放物。
12.
ABO
血型分型原则: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种类不同与有无分型。
血型
A
型
B
型
AB
型
O
型
RBC
上的凝集原
A
B
A
和
B
无
血清中的凝集素
抗
B
抗
A
无
抗
A
和抗
B
ABO
输血关系:
A
→
A
,
AB
B
→
B
,
AB
AB
→
AB
O
→
A
、
B
、
AB
血型鉴定:判定红细胞表面所含凝集原的种类或有无划分血型。
输血原则:输入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所凝集。
交叉配血:
指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
(主侧)
;
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
(次
侧)分别加在一起,观察有无凝集现象。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
自律性: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 兴奋的特性。
窦房结细胞的
自律性最高约为
100
次
/s
, 浦肯野纤维最低约为
25
次
/s
。
正常起搏点:窦房结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
窦性节律:窦房结控制的心跳节律。
异位节律:在异常情况下由潜在起搏点引起的心脏活动。
2.
心室肌细胞兴 奋性:其特点为有效不应期特别长,在时间上相当于心室整个收缩期和舒张
期。
其意义使心肌不 发生强直收缩,
保证心肌收缩与舒张交替的节律性活动,
这对心脏的泵
血功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
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 短,心缩期和心舒期均缩
短,但心舒期缩短更为显著。
心率:每分钟心脏 跳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为
60~100
次
/min
,平
均
75
次
/min
。
心脏泵血过 程中,
在等容收缩期室内压升高速度最快,
在等容舒张期室内压降低速度最快。
3.
心缩期等变化:心室的收缩决定心房,心室和大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其压力差又决定心瓣
膜的开闭,瓣膜的开闭又决定血流的方向,又决定了心室溶剂的变化。
4.
搏出量 :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成人安静时约为
60~80ml
,
平均约
70ml
。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的射血量称为每分输出量
,亦称心排出量。其值为
4.5~6.0L
,
平均约为
5L
。
其影响因素为心肌的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力、心率。
5.
第一心音:出现在 心缩期,是心室开始收缩的标志。其特点是音调低,持续时间长。产生
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收缩房室瓣关 闭引起的振动。
第二心音:出现在心舒期,是心室开始舒张的标志。其特点是音调 高,持续时间短。产生
的主要原因在于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引起的振动。
6.
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即压强)
。
动脉血压:
其形成前提是足够血量充盈心血管系统,
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是 形成血压的两
个根本因素。
大动脉管壁的扩张与回缩缓冲了收缩压维持了舒张压。
心脏 射血是间断的,
外
周的血流是持续的。
其正常值,收缩压为
13.3~16. 0kPa
,舒张压为
8.0~10.7kPa
,脉搏压为
4.0~5.3kP a,
平均动脉压为
13.3kPa
。其影响因素为
①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收缩压的高
低主要反映搏出量多少②外周阻力,
主要受小动脉口径影响,
外周阻力对 舒张压影响大,
而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③心率
,
心率↑→收 缩压↑,
舒张压↑↑,
脉压小
④
大动脉弹性
(如硬化时)
↓ →收缩压↑,
舒张压↓脉压大
⑤循环血液与血管容积
,
若血量减
少或 血管容积增大,均可使血压降低。
7.
中心静脉压:指腔静脉和右心房内的压力,< br>其正常值为
0.39~1.18kPa
。
中心静脉压的大小
取决于心脏 射血能力和静脉回流量及速度。
期临床意义为可作为控制补液、
输血的指标,
也
可反映心脏的功能状态。
8.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其功能为物质交换,完成血液和组织之间的
物质交换、
控制组织器官的血液灌流量并调节回心 血量。
其通路分
①迂回通路
(又称营养通
路)—
20%
交替 开放—
完成物质交换(如真毛细血管)
②直捷通路—安静时开放—使部分血
液快速返回 心脏③动—静脉短路(又称非营养通路)—安静时常关闭—参与体温调节。
9.
组织 液:
其生成和回流基础是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其动力是有效滤过压。
水肿:组织液生成过多引起水肿。
10.
心脏和血管神经:心血管中枢的基本中枢在延髓。
心迷走 神经:节后纤维末稍释放乙酰胆碱(递质)
,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
M
受体结合使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速度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以致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
心交感神经:
其节后纤维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递质)
,
去甲肾上 腺素和心肌细胞膜上的
β
1
受体结合,使心率加快,房室传导速度加快,心肌收缩力增 强。
交感缩血管中枢: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递质)
,
它主要与血管平滑肌细胞膜上
的
α
受体结合,产生缩血管效应。< br>
颈动脉窦:它和主动脉弓压感受性反射,该反射又称降压反射,是保持动脉血压稳定 的最
重要的反射。
11.
肾上腺素:常用作强心急救药。
去甲肾上腺素:常用作急救时升压药。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
II
有强烈的缩血管作用。
第五章
呼吸
1.
呼吸:指呼吸肌节律性舒缩引起的轮廓 扩大与缩小的运动。
成人安静时呼吸频率
12~18
次
/min
。
2.
肺内压变化:吸气 初期,肺内压
<
大气压,末期,肺内压
=
大气压
呼气初期,肺内压
>
大气压,末期,肺内压
=
大气压。
< br>3.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胸内压平静呼吸时无论吸气还是呼气始终比大气压低。故
胸内
压力即为负压
:
(原因)
①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腔隙
②肺组 织始终处于扩张状态,产生
了回缩力。
即
胸内压
=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其生理意义为
①维持肺组织处于扩张状态②促进血
液(静 脉血)和淋巴回流。
4.
肺通气:其原始动力是呼吸肌节律舒缩所引起的呼吸运动, 呼吸运动所造成的肺内压与大
气之间压力差是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5.
肺通 气的弹性阻力:
指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
所产生的对抗变形的力,
即回缩力。
肺的回缩力又肺泡表面的张力和弹性回缩力构成。表面张力占回缩力的
2/3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指由
肺泡
II
型细胞分泌
的一种能降低肺泡 液层表面张力的脂蛋白,
主要成分为
二棕榈酰卵磷脂。
其生理意义为①降低肺泡液层表 面张力
(有利于肺部扩张)
②
防止发生肺水肿③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病理意义:
可因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而发生肺不张或肺水肿。
6.
肺 活量:指最大吸气后作全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肺活量
=
潮气量
+
补吸气 量
+
补呼气
量。是肺静态通气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
时 间肺活量:指在一次最深吸气后,用力
尽快
呼气,计算单位时间内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
百分数。
又称力呼气量。是衡量肺通气功能的动态指标。
每分肺通气量: 指每分钟进肺泡或出肺泡的气体总量。
每分通气量
=
潮气量
*
呼吸频 率。
每分肺泡通气量:每分钟进肺泡或出肺泡的有效通气量,简称肺泡通气量。每 分肺泡通气
量
=
(潮气量
-
无效腔气量)
*
呼吸频 率。
7.
分压差:气体交换的动力是膜两侧该气体的分压差。
肺换气的影响因素:
气体的分压差
(分压差越大,
气体扩散速度越大,
反之则慢)
、
呼吸膜、
通气
/
血流比量。
肺换气结果:静脉血→动脉血
组织换气结果:动脉血→静脉血
氧气的运输方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8.
呼吸中枢:中枢神经 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基本的呼吸节律产生于延
髓。脑桥存在着能完善正常 呼吸节律的呼吸调整中枢(呼吸稳定)
。
9.
化学反射条件
:一定 浓度的二氧化碳是维持呼吸中枢正常兴奋性的必须的生理刺激物。
二氧化碳对呼吸 的影响途径:
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实现的,
但以
刺激中 枢化学感受器途径为主。
低氧呼吸的影响:
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 兴奋呼吸中枢。
轻度低氧,
以刺激外周化
学感受器,
兴奋呼吸中枢为主,表现为呼吸加强。
严重低氧,
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兴奋作用已
不足以抵消
低 氧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
表现为呼吸中枢抑制,
使呼吸减弱。
低氧是维
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刺激物。
血液中的
H+
对呼吸的影响:血液中的
H+
不能通过血一脑屏障,血液中
H+
浓度升高时,
只能通过刺激外周化学 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而使呼吸加深加快。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1.
消化:①机械消化,指消化道肌肉收缩运动,将食物磨碎, 使食物与消化充分混合,并向
前推进的过程②化学消化:
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对食物进行化学 分解,
使之成为可吸收的
小分子物质过程。
2.
胃肠道的运动形式 与生理意义:
①胃紧张性收缩
,保持胃肠形态和位置,保持胃肠内一定
的压力,
也是其他运动形式的基础
②蠕动
,
将胃肠内容物向远端推进,
并研磨混合食 物
③容
受性舒张
,
使胃容纳和贮存食物,
而胃内压不升高
④ 分节运动
,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
利化学消化,还能增加食糜与肠粘膜的接触机会 ,利于吸收。
胃排空: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胃运动是胃内压增高是胃排空的动力。
排空顺序的快慢:糖→蛋白质→脂肪
混合食物完全排空的时间约为
4~6
小时。
3.
唾液成分 及作用:
99%
为水,还有唾液淀粉酶、粘蛋白、溶菌酶及少量的
Na+
、< br>K+
、
Cl-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7 12:34,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9618.html
-
上一篇:生理学试卷(含答案)
下一篇:生理学试题及答案最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