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小儿推拿简史
一、小儿推拿疗法的含义
小儿推拿疗法即医生用手触及小儿肢体的某些部位和穴位,
根据
病情的不同 采取不同的手法操作以求达到疏通经络、
调和气血、
平衡
阴阳、促进机体的自然抗病能 力的防病治病方法。
二、小儿推拿发展简史
小儿推拿疗法是一门古老的医疗学科 ,
是祖国医学宝库重要的组
成部分之一,
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于小儿防病治病的一种特殊 治疗方法。
小儿推拿疗法有着其独特的风格、
神奇的疗效,
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
接受。
小儿 推拿疗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隋唐时期就有用推拿
治疗小儿疾病的记载,但没有形成一 个独立完整的体系,如唐代《千
金方》中记载了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疗及预防小儿疾病的方法
。
相传宋代《颅囟经》是最早儿科专著。
小儿推拿疗法独特体系的形成是在明、
清时代,
当时 有许多有关
小儿推拿专著问世。
但是现存最早的是明代
(
1601
年 )
《小儿按摩经》
又叫
《保婴神术》
。
当时在推拿治疗疾病方面已经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了小儿推拿这一独特的体系。
同时不少的小儿推拿专著有《小儿推拿秘诀》
《小儿推拿广意 》
《幼科推拿秘书》
《保赤推拿法》
《厘正按摩要术》等,使小儿推拿理
论更 为完善,
为当时婴幼儿的医疗保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也为
.
.
今天小儿推拿疗法的发展,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三、小儿推拿的适应症禁忌症
小儿推拿疗法对于小儿一般的常见病都可适用,
如 :
外感、
发烧、
咳嗽、气喘、腹泻、呕吐、厌食、疳积等都有良好的效果。
对于小儿急慢惊风、麻疹 、水痘、麻痹等症也都有开窍镇静、透
发解肌及增长肌肉的作用。
凡皮肤破损、溃疡、创伤等外科疾患不
宜采用推拿疗法。
四、推拿操作注意事项
1.
推拿室的要求:清洁卫生、温度适宜、空气流通
2.
医师的要求:经常修剪指甲,操作前洗手
3.
辅料的应用:滑石粉,葱、姜汁,爽身粉,薄荷水,温水
4.
推拿用手:左主血,右主气(左右的来源)
5.
时间的长短
五、流派问题
小儿推拿从古到今流派很多,目前全国看青岛,山东看青岛,青
岛是小儿推拿的发源 地、汇集地。
目前青岛小 儿推拿主要有三大流派:
中医院李德修——著作
《小
儿推拿讲义》三字经流派,
(独穴)
青医张汉臣——著作《实用小儿推拿》
注重整体选穴
盲校张寄岗——著作《小儿推拿疗法》
(张席珍)以清代(待)
补
.
.
第二节
小儿生理病理及生长发育特点
一、小儿的生理特点
1.
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
“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
脏腑指五脏六腑;
形气指形体结构、
精血、
津液和气化功能。
所
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指小儿出生以后,五脏六腑都是娇嫩的,其
形体结构、四肢百骸 、筋骨筋肉、精血津液、气化功能都是不够成熟
和相对不足的。具体表现在肌肤柔嫩、腠理疏松、气血未 充、脾胃薄
弱、肾气未固、神气怯弱、筋骨未坚等方面。这种生理现象主要表现
在三岁以下的婴 幼儿。
小儿年龄的分期也往往与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密
切的关系:
新生儿期:出生——
28
天
婴儿期:
28
天——
1
岁
幼儿期:
1
岁——
3
岁
幼童期:
3
岁——
7
岁
儿童期:
7
岁——
12
岁
从脏腑娇嫩的生理特点表现来说,
五脏六腑的形气皆属不足,
但
其中以肺、脾、肾三脏表现更为突出,而心、肝两脏相对有余。根据
小儿五脏三不足 两有余的特点,
可以进一步认识小儿生理特点在脏腑
中的表现:
(
1
)小儿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脾胃薄弱而言,脾胃后天之
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小儿发育迅速, 生长旺盛,营
养
.
.
精微需求相对要多 ,而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稍有饮食不节,
饥饱不适宜损伤脾胃而生病,故小儿有脾常不足的生理 特点。
(
2
)小儿肺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卫外功能不足而言, 肺主皮
毛,肺脏娇嫩,卫外不固,而易为外邪所侵,故小儿比成人更易患时
行疾病,同时脾与肺 为母子关系,脾之运化赖肺气散布以滋养,肺之
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薄弱,肺气也薄弱,故 小儿有肺常
不足的生理特点。
(
3
)小儿肾常不足
这是针对小儿气血未充 肾气未固而言,肾
为先天之本,
肾中元阴元阳为生命之根,
各脏腑之阴取自于肾阴之滋
润,各脏腑之阳依赖于肾阳之温养,小儿生长发育,抗病能力以及骨
髓、脑髓、发耳、齿等正常 发育与功能皆与肾有关,小儿出生,发育
不够成熟,
脏腑娇嫩,
气血未充,
肾 气未盛,
先天有五迟五软等疾病,
病后易出现肾气虚衰,阴盛格阳证,故小儿有肾常虚的生理特 点。
(
4
)小儿肝常有余
小儿五脏六腑之气血均属不足,所 谓肝常
有余,
不是指小儿肝阳亢盛的病理概念,
而是指小儿生长旺盛易动肝
风 而言。
(
5
)小儿心常有余
所谓小儿心常有余同样不是指小儿 心火亢
盛的病理概念,而是指小儿发育迅速,心火易动而言。
2.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生机指各种活动机能;发育指生长过程。
小儿时期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发育 和气化功能都是稚弱而不
够成熟完善的,
但又是不断成熟和完善向成人方向发展的。
这 好比旭
.
.
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 向荣。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生
长发育迅速,机体对水谷精气的需要相对比成人迫切。
二、小儿的病理特点
1.
易于感触、易于传变
易于感触,即小儿容易感染病邪,发病容易。小儿肌肤疏薄,脾
胃不足,抗病力弱,加上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一旦调护失
宜则易于感触病邪,特别是肺脾肾 三脏病证最多。
易于传变 ,
即小儿病后容易发生变化,
传变迅速。
小儿脏腑娇嫩,
内脏精气未充,感邪 之后最易传变。
2.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虚实主要是指人体正气强弱与病邪的盛衰而言。
“邪气盛则实,
精气夺则虚”
。
小儿患病以后实证可以迅速转化为虚证或者虚实并见、
正虚邪实、虚实 错杂的证侯。
寒热主要是指疾病病理表现两种不同的证侯。小儿为纯阳之体,
发育旺盛,易患时行疾病,并易从热化。 但小儿毕竟脏腑薄弱,气血
未充,邪气易实,正气易伤,故热病又易寒化。特别是阳虚之体,更
易寒从内生,而出现阴寒内盛之征。
3.
脏气清灵、易趋康复
小儿体禀纯阳,
生机蓬勃,
又少七情之害,
脏气清灵,
反应灵敏,
疾病比较单纯,故小儿患病以后,只要辩证正确,治疗及时,护理仔
细,也 易康复。
.
.
第三节
儿科四诊
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方法。
由于小儿具有独特的生理病理特点,
疾病的表现形式也常与成人
有所不同, 所以儿科四诊有它自己的特点。在儿科四诊中,望诊最为
重要。
一、望诊
(一)望神色
望神色是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两个方面。
1.
精神状态
凡精神振作,两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为气血
调和健康的表现,虽 或有病也多轻浅易愈。
反之,精神萎靡,两目
无神,面色晦暗,疲乏嗜睡 ,表情呆滞或痛苦烦躁、呼吸不匀,为有
病且病情较重的表现。若神知昏迷、谵语则病情危重。
2.
面部气色
一般以五色主病和五部配五脏的方法来进行望面色的。
(
1
)五色主病
①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
若面白浮肿,为阳虚水泛;面色惨白、四肢厥冷为阳气暴脱 ;面
白无华、唇色淡白为血虚;外感初起,风寒束表,也可见面色苍白。
②面呈红色:多为热证。
面红耳赤、咽痛脉浮为风热外感;面颊红赤、唇 红口臭,多为食
积化热;
午后颧红,
多为阴虚内热;
面红兼见皮疹或如涂丹, 为风热
.
.
挟毒,血分有热;面赤隐青,双目窜视,为热极生风。新生儿面色红
嫩为正常。
③面呈黄色:多为脾虚或湿盛。
面色萎黄,肌瘦腹胀,为疳积之证,属脾虚失运;面黄而垢,见
于暑夏, 或伴发热吐泻,为感受暑湿;面黄发热,舌苔黄腻,多为湿
温;面目鲜黄如橘皮色,为黄疸,属湿热阳黄 ;面目晦黄如烟熏色,
亦为黄疸,属寒湿阴黄;面黄无华,伴白斑,多有寄生虫。
④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惊风或惊恐之证。
面色青白并见乍青乍白、皱眉痛苦,多为里寒腹痛;面青晦暗、
神昏抽搐 为惊风或癫痫发作;面色青灰、两目呆视要注意惊风先兆;
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
气血 瘀滞;
面色青灰惨白、
呼吸微弱、
冷汗肢厥为心阳欲脱之危证。
⑤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水饮之证。
面色青黑、
手足逆冷,
多属阴寒;
面色青紫 发黑或兼见腹痛呕吐,
应注意食物中毒;面色青黑惨暗,多属肾气衰绝,病情危重。
(
2
)五部配五脏
一般以左腮主肝,右腮主肺,额上主 心,鼻主脾,颌主肾,结合
五色之变化,来推测脏腑寒热虚实的变化。
(二)望形态
指观察病儿的形体与动态。
1.
望形体
包括头囟、躯体、四肢、毛发、指、趾。
检查时应 按顺序观察。
凡发育正常,
筋骨强健,
肌丰肤润,
毛发黑泽,
.
.
姿态活泼,皆是健康的表现。若筋骨软弱,肌瘦形瘠,皮 肤干枯,毛
发萎黄,囟门逾期不合,或囟陷、囟填、囟隆,解颅,鸡胸,龟背,
神态呆滞者为病 态。
(
1
)望头部:头方发稀,囟门闭迟 ,或头大颈细,头发枯黄为先天
不足,后天失养,多见于疳证、五迟证;囟门宽大闭迟,颅缝开解,眼珠下垂,是为解颅,或因先天不足或因风痰所致;囟门高隆,多伴
抽搐呕逆为风火痰上攻;囟门凹 陷,眼眶凹陷,多为腹泻耗伤气虚液
脱;头面眼睑浮肿多为阳水;耳垂、腮颊肿胀,多为痄腮、湿毒蕴结
所致。
(
2
)望胸腹:胸骨突出 形如鸡胸者为鸡胸,多属于先天不足、后天
失养;肌肉消瘦,肚大青筋或肚腹凹陷如舟,均属于疳证;肚 腹胀大
明亮有水为腹水之证;脐部凸隆为脐疝;脐部湿疹为脐湿;脐部湿烂
红肿为脐疮。
(
3
)望腰背:脊背弯曲后凸为龟背,多因先天 不足,发育不良;腰
背凹陷成坑或膨出,亦因先天不足或因后天失养,多属疳证。
(
4
)望四肢:下肢浮肿为水肿;关节红肿为痹症;外伤或跌仆 后,
某一肢体肿大为扭伤,若痛疼难忍者应注意骨折。
(
5
)望肌肤:皮肤面目皆黄为黄疸,色鲜艳者为阳黄,色晦暗者为
阴黄;皮肤浮 肿为水肿;皮肤干燥皱瘪为津液耗伤;肌瘦肤皱,面貌
如老人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
除 此之外,
还应注意肌肤局部
的变化情况,如红肿,化脓等,范围大者为痈,范围小者为疖;漫肿
无头深入肌层而皮服颜色不变着为疽;
若局部皮肤红赤如丹游走不定
.
.
者为丹毒。
(
6
)
望指趾:
爪甲的形色可推断气血的盛衰。
正常的小儿气血充盈,
爪甲红润光泽,如指甲苍白无华、质脆软为气血亏虚,指甲青紫为气
滞血淤;指端肥大如杵状为 肺气不足,心气失养。
2.
望动态
包括身体各部位的动静姿态、
变化。
正常健康小儿身体各部位发 育正
常、活动自如,无痛苦不适的表现。若发育异常,活动不适,皆为病
态。另:小儿喜搓眼— 肝风;揉耳—肾阴不足;抠嘴—脾胃湿热;抠
鼻—肺热。
(三)审苗窍
是指观察目、
鼻、
耳、
口、
舌、
前后二阴的变化。
苗窍是脏腑的窗口,
审苗窍可知脏腑 的变化。
(
1
)察目:目为肝之窍,五脏 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所以审查眼目
对于推测脏腑气血虚实寒热很有价值,首先要望眼神“神者,目中光
彩是也”
健康的小儿黑眼圈大,反应灵敏,神采奕奕,是脏腑气血
充盈,精神充沛的表现。
若两目无神,神色呆滞,或闭目不视,或欲闭不闭,欲开不开,反应< br>迟钝,是脏腑气血受损的病态表现。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观察两目的白睛,瞳子,眼睑等的变化
白睛红
赤为热,或因风热外感,或因肝火上冲;白睛出血为热伤血络;白睛
黄染均为黄疸;
白睛有蓝 斑为虫证所致;
瞳子散大或缩小多为肝肾衰
败,
正气欲脱;
两侧瞳子大小不等 或不圆为内闭外脱之侯,
黑珠下落,
.
.
白睛显露多为肾衰水阻常兼解颅;
黑睛白翳为肝肾不足,
目睛上窜斜
视为惊风之证。
(
2
)察眼睑:眼睑下垂,开合无力为脾虚,睡中露 睛,眼睑半开半
合亦属脾虚;眼睑浮肿为风水;目眶凹陷为阴液耗伤;眼结膜苍白为
气血不足;
眼结膜红肿赤烂为风湿上攻或肝火上炎;
目赤畏光泪水汪
汪常为麻疹先兆;目内外眦赤 痛为心火;睑缘赤烂为脾热。
(
3
)察鼻 :鼻为肺之窍,鼻窍的的变化常反映肺系的变化。鼻塞流
清涕为风寒郁表,肺卫失宣;鼻流浊涕为风热犯 表,肺失清肃;鼻窍
干燥或干裂为外感风燥肺失清润,
亦为肺热伤津之证。
鼻孔出血为 鼻
衄,多属于肺热伤络;鼻内生疮,糜烂多为肺火上炎;鼻翼煽动为肺
闭之证;
麻疹患 儿鼻准部出现三五疹点为麻疹出齐之象。
鼻黄为脾虚、
湿热;鼻白为气血亏虚,鼻红为脾肺有热 。
(
4
)察耳:耳为肾之窍,又为肝胆经 所绕故耳窍的变化与肝胆肾的
疾病关系密切。健康的小儿耳窍丰厚,颜色红润,乃先天肾气充沛的
表现;
反之则肾气不足或体质较差,
如早产儿的耳窍即较薄而紧贴两
颞、耳周轮廓不 清。耳内流脓疼痛为肝胆风火上扰;耳背络脉隐现,
耳尖发凉兼身热多泪常为麻疹先兆;
若以耳 垂为中心漫肿红热,
常为
痄腮。耳轮淡白为气血亏虚;耳廓瘦小而薄为先天亏损肾气不足。
(
5
)察口:包括口腔、唇、龈、齿、咽喉等
口唇
脾开窍于口,
其华在唇,
又手足阳明经 脉环绕口唇,
故口唇的的变化常说明脾胃的
病变。唇色淡白为脾虚血亏;唇色红赤为脾胃积热; 唇色深红为热盛
伤阴;
唇色青紫为气滞血淤,
亦主寒证;
口唇红肿溃烂为脾胃 火热上
.
.
炎;口舌生疮或糜烂,亦多脾胃火热 上炎或兼心火;满口白屑状如雪
花为鹅口疮,多为脾胃湿热上蒸;口腔两颊部粘膜有白色小点,周围红晕为麻疹粘膜斑,预示出麻疹。口角流涎波及两颐称为滞颐。口唇
干裂为津液损伤;
新生 儿撮口不能吸吮为脐风。
齿龈
齿为骨之余
为肾所主。龈为阳明经脉分布之处,属胃,故齿龈的变化,常反映肾
与胃的病变。牙齿逾期不出或稀疏细 小,多为肾气不足。新生儿牙龈
有白色的斑块影响吮乳俗称板牙,
齿龈红肿溃烂多为胃火上冲;
齿龈
出血为胃火伤络或脾虚不摄;齿龈干燥为津液受伤,见于热病后期;
牙关紧闭为惊 风之证或惊风先兆。睡中啮齿为胃热或虫积。
咽喉
咽喉是肺胃之门户,常反映肺胃的病变。咽红常因外感所致,风热居
多;咽红乳蛾或乳蛾脓点多 属外感风热,内蕴积热;咽喉红肿且灰白
假膜附着不易拭去者为白喉,由肺热阴虚复感时疫所致
(
6
)察舌
:
舌诊是四诊中重要 的部分,它不仅反映心经的病变,而
且反映疾病的表里进退寒热虚实脏腑气血的变化,
察舌包括 观察舌体、
舌苔、舌质等。
舌体
舌体胖大,板硬麻木为木舌,皆多属心脾积热,
;舌下肿起形如二舌为重舌;舌体伸出于外,收回缓慢为吐舌,舌体伸出于外,来回拌动
不灵为弄舌,为心经有热或心气 不足,或先天不足。舌体胖嫩而有齿
痕多为脾肾阳虚或有水饮痰湿内阻;
舌体肿大青紫可见于中 毒;
舌体
强硬转动不灵多为肝热动风;舌体短缩干绛多为热伤阴液。
舌质
.
.
舌质淡白为气血亏虚;舌质红绛紫舌上红刺为热入营血,阴血受损;
舌质紫暗或有淤斑为气血淤滞;舌起粗大红刺,状如杨梅者,常为猩
红热
舌苔
舌苔色白为寒;舌苔色黄为热;舌苔色黑而燥为热盛;
舌苔 色黑而滑为寒盛;舌苔薄少为邪少;舌苔厚腻为邪盛;舌苔厚薄
的变化,常反映疾病病邪进退的变化;苔 黄腻为湿热;花剥苔为胃之
气阴不足。须辨别染苔。
(7)
察二阴:是指观察前后二阴,前阴包括生殖器和尿道口。男孩肾
囊不松不紧, 稍有色素沉着是肾气充沛、健康的表现。若阴囊松弛,
多为体虚或发热之象;阴囊紧缩为寒,阴囊时膨时 收,因啼哭膨甚者
为疝气;阴囊肿大,明亮为水肿所致;尿道口红肿属湿热;女孩前阴
红赤而湿 多属下焦湿热;
前阴瘙痒潮热应注意蛲虫;
肛门灼热为下焦
湿热;肛门脱出为脱肛,多 因中气下陷;肛门翻出为翻肛,为大肠积
热;肛门开裂出血为肛裂;
新生儿肛门及会阴部大片红 赤为红臀,因
为湿热所致。
(
8
)察二便:是指观察大小便的变化。
大便
健康小儿的正常大便一般为色黄而干湿适中,
一日一至二次或一二日
一次。
凡大便燥结或形如羊屎为里热内结或为阴虚内热;
大便稀薄泄
泻为腹泻,有寒热虚实之分;大便泄泻稀薄清冷夹有泡沫为风寒,大
便泄泻黄浊臭 秽为湿热;
若暴注下迫则热盛;
大便泄泻夹有白色凝块
或食物残渣为食滞;
大 便泄泻清冷或溏稀兼见面白肢冷纳呆神倦为脾
肾两虚;
大便下利赤白粘冻,腹痛,里急解之不爽 为痢疾,以湿热多
.
.
见;婴儿大便下血或果酱样,哭闹不安,要注意肠套叠。
小便
一岁以内小儿小便较多。小便黄短涩痛主热为 湿热下注,膀胱不利;
小便清长,夜尿较多主寒为肾阳不足,膀胱气化不利;小便浑浊如米
泔之 水为脾胃虚弱,
乳食积滞;
小便深黄而短为湿热内蕴,
黄疸之证;
小便深红而 少为湿热伤络血尿之证;
小便不利多见于水肿;
小便频数
属尿频,睡中遗尿为遗尿。< br>
(四)看指纹
看指纹是儿科特 有的一种诊断方法,
用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指纹是
指小儿两手虎口至食指两侧的浅静 脉,按部位分为风、气、命三关:
风关——指掌第一节;气关——指掌第二节;命关——指掌第三节。< br>
诊察时,
医生用一手握住患儿食指,
用另一手拇指轻轻 沿小儿食指桡
侧从命关推向风关,以观察指纹显露情况。
正常 小儿指纹多数为红黄隐隐在风关之内,
若发生疾病,
指纹的显露
则发生变化,主要有浮 沉、色泽、部位几个方面。
1.
指纹的浮沉:
浮指浮露易见;沉指沉隐难见。
指纹浮露主表,主外感新邪;指纹沉隐主里,为病在里,或里实或里
结。
2.
指纹的色泽:
鲜红而嫩者主外感风寒 ;
红艳而深者主外感风热;
红而紫者主邪热炽
盛;红紫而滞者主热瘀血滞;青色为惊风 或痛证;色淡为虚。
.
.
3.
指纹的部位:
指纹现于风关病轻浅易治;
现于气关病转重转深;
现于命关病情更为
深重。若直透指甲,称为“透关射甲”
,病 情多危重。
二、闻诊
闻诊是 指医生用听觉和嗅觉来诊察疾病的一种诊断方法,
主要包括听
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
(一)听声音
是根据小儿的啼哭、呼吸 、
咳嗽及语言等声音的高亢、低微的不同来
分辨疾病的寒热虚实。
1.
啼哭声:
正常健康小儿啼哭之声洪亮而长,有泪。
腹痛引起啼哭,声音尖锐,
忽缓忽急,
时作时止;
若啼哭声尖锐阵作,
伴呕吐及果酱样或 血样大便,
须考虑肠套叠;
哭叫拒食,
伴流涎烦躁,
多为口疮;哭声嘶哑,伴 吸气不利,多为咽喉肿痛;每每夜间啼哭为
夜啼;哭声低弱目干无泪为气阴衰竭。
2.
咳嗽声:
咳声重浊,
痰液稀 白,
鼻塞流涕,
为外感风寒;
咳声轻扬,
痰液黄稠,
鼻流黄涕,为外 感风热;干咳或咳嗽少痰,咳声高亢,声音嘶哑,痰
稠而粘,为外感风燥;咳嗽气粗,痰黄伴喘,为痰热 壅肺;咳嗽而喉
间痰鸣,为痰湿阻肺;咳声低而嘶哑或干咳无痰,为肺阴不足;咳声
低而微,面 白痰稀,为肺气不足。
实证咳声高亢,
虚证咳声低微。另外,
百日咳为连声咳嗽,咳嗽末有
.
.
鸡鸣样回声;白喉或喉炎咳声多嘶哑或如犬吠样,多伴有吸气困难。
3.
呼吸声:
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和,快慢适中。新 生儿时期呼吸可偶见不均,若
无病状,亦属正常。
呼吸异常多反映肺肾的病变。
呼吸气粗,
甚则喘促气 急、
痰鸣,
是肺气闭塞,
多主邪实;
呼吸气弱,
喘促气短,为肺肾衰 竭;哮喘无力,动则甚为肾虚不纳。
(二)嗅气味
指嗅病儿口中气味及大小便、痰涎、汗液、呕吐物等的气味。
1.
口中气味:
口气臭秽,多为肺胃积热上蒸,可见 于积滞、口疮、牙疳等证;口气
酸腐,多因伤食;口气腥臭,多见于血证;口气腥臭兼吐脓痰带血,多属肺痈。
2.
大小便气味:
大便臭秽粘腻异常,多因湿热积滞;大便酸腐,多因伤食;大便臭味
不显,兼下利清 谷,为脾胃虚寒;大便腥臭为脾虚湿盛;小便气味臊
臭,多因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味,多属脾肾阳虚。
3.
呕吐物气味:
吐物酸腐,
多因食滞化热;
吐物臭秽,
多因肠道气机阻滞,
粪气上逆。
4.
痰涎气味:
痰涎腥臭多属肺痈。
5.
汗液气味:
汗液热臭,多因积热熏蒸;汗液无气味,多因阴阳失调。
.
.
三、问诊
问诊是通过病儿或其家长、亲属、保育员等知情人员,询问患儿病情
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问年龄
应详细询问患儿实足年龄 ,
二岁以下应问明实足年月龄,
新生儿应问
明出生天数。
在临床上一些疾病的发病年龄有以下特点:
脐风、胎黄、脐湿 、脐疮、脐血等见于出生一周内;鹅口疮、脐突、
夜啼等多见于新生儿和乳婴儿;
腹泻多发与婴 幼儿;
肾炎多见于幼童
或儿童。
某些传染病也与年龄 有关,如:麻疹多发于出生六个月以后;水痘、
百日咳、白喉等在学龄前期多见。
十二岁以后小儿所患疾病基本上接近于成人。
附:年龄分期
新生儿期——出生—
28
天;婴幼儿期——
28
天—
1
岁;幼儿期——
1
岁—
3
岁;幼童期——
3
岁—
7
岁;儿童期——
7
岁—
12
岁
(二)问病情
包括询问病症及其持续时间,
病程中的病情变化,
可以引发的因素等。
1.
问寒热:
小儿发热可通过 体温计测量或通过接触的感觉测知。
小儿恶寒可以从
患儿姿态的改变来测知。
年龄较大的儿童可直接问出寒热的问诊内容,主要包括寒热的甚微、
进退 、发作的时辰、季节、持续的时间以及汗出的有无。
发热有汗为外感风 热;
寒热往来为邪郁少阳;
但热不寒为里热、
为阳
.
.
盛;但寒不热为里寒、为阳虚;大热大汗兼见烦渴为阳明热盛;发热
持续 ,热势高,面黄苔厚为湿热蕴滞;发热而汗出即解,舌苔薄者为
时邪外感;发热而汗出不解,或降而复升 ,苔厚腻者为食滞内伤;发
热不扬,
早暮热势高张,
或有汗或无汗,
多为邪实 ;
午后或夜间发热,
低热如潮,伴有盗汗,多为阴虚;若见于夏季发热,持续不退,兼见
无汗多尿口渴,须考虑夏季热。
2.
问汗:
问汗主要询问汗出的有无、
多少、
部位、
自汗、
盗汗、
热汗、
冷汗等。
而上述汗出的情况是通过望诊观察和切诊触摸来完成的。
外感风寒,发热无汗;外感风热,发热有汗;外感暑湿,发热而汗出
不透;外感秋燥,发热而无汗,皮肤干燥;内伤饮食,食滞发热,则
发热有汗,或手足汗出。
自汗指不分寤寐皆自汗出,动则尤甚,多为阳气虚弱,营卫不和,表
卫不 固;
盗汗指寐则汗出,
寤则汗止,
自己全然不觉,
多为阴血亏损;
热 汗指汗出而热气蒸腾,多为里热熏蒸;冷汗指汗出湿冷,多为阳气
虚衰。
3.
问头身:
是指询问患儿头身各部位的痛痒不适和活动情况。
4.
问胸腹:
是指询问患儿胸腹疼痛胀满等情况。
5.
问睡眠:
是指患儿睡眠的时间,安睡的程度,以及神识为病的嗜睡、昏睡等。
.
.
6.
问二便:
是指询问患儿一日内大便小便的数量、次数、性质、颜色,以及排便
时的感觉。
7.
问饮食;
是指询问患儿饮食和饮水的情况。
8.
问其他:
指除上述之外,
与疾病有关的 诸方面:
与发病有关的可能因素如事物、
药物、外界刺激、异物异声、突然的惊吓等。
(三)问个人史
指询问患儿个人的生产、喂养、发育、预防接种史等。
四、切诊
切诊是指通过医生用手对患儿身体某些部位进行触摸的感觉以及患
儿的反 映,来诊察疾病的一种方法。包括脉诊和按诊两方面。
(一)脉诊
小儿寸脉部位较小,采用一指定三部的方法。
小儿病脉,主要 有浮、沉、迟、数和有力、无力六种。轻按即得为浮
脉,
主表证;
重按才得为沉脉,< br>主里证;
脉来一息,
五次以下为迟脉,
主寒证;脉来一息,六七次以上,多为数 脉,主热证;有力主实,无
力主虚。
(二)按诊
按诊就是医者用手触摸和按压患儿的皮肤、头、胸、腹、背、胁、四
肢等 部位,以诊察病症的一种方法。
.
.
1.
按头面:包括检查小儿头面的大小凸凹紧张程度以及头囟和囟缝的
闭开 情况,头露骨的坚硬程度等。
囟陷者:按之软弱,气虚较甚;按之干瘪,阴虚较甚
囟填者: 按之紧张为风火痰热上冲,肝火上亢;热盛生风之侯,因此
可根据囟门的凸隆的程度和按触紧张的强弱来 测知疾病的急缓,如:
高隆而按之如弓者,病情凶险
2.
按颈腋:主要触摸颈项部及腋下有无结节包块
3.
按胸腹:检查胸部有无鸡胸,龟背等情况
4.
按腹部:主要检查有无包块,是否胀满,有无疼痛
5.
按四肢:主要检查四肢温凉,肌肉结实与软弱,关节活动,下肢皮
肤凹陷等情况。
四肢厥冷属阳气虚弱或阳气不达,
手足心发热而兼全
身发热多为外感发热或阳热之证;
四肢肌肉软弱松弛为脾气虚弱气血
失养;肌肉萎缩也为脾虚,或属疳证,或热病后遗症,小儿麻痹后遗
症;肌肉瘫痪或软弱无力,
肌肉萎缩松弛或关节僵硬,肌肉紧张均为
热证伤津,耗气, 气阴亏损以致筋脉失养产生后遗症。
6.
按皮肤:主要检查皮 肤温凉及汗湿干燥情况。皮肤汗多为阳气不
足;肤热无汗为热闭于内;
肤热汗出为热熏于外;皮 肤干燥干瘪不起
为吐泄阴液耗脱之证。
(三)辨斑疹
斑和疹是见于皮肤粘膜的两种疾病体征。
凡形态大小不一,
不高出皮
面,颜色红紫,压之不退色的称之为斑,凡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
周围有红晕,压之退色称之为疹。
一般来说,
斑属于血分,为热入血
.
.
分或气不摄血所致;疹属气分,为风热郁于肺卫发于肌肤,同时扰动
营血所致。
斑和疹 多见于外感温病和许多传染病的病程之中,
是湿热
邪毒外透的一种表现,
其疹宜松活而 不宜紧束,
宜散在稀疏而不宜密
集成片。
1.
斑:小儿温病发斑可见于流脑,流行性出血热,败血症等疾病中。
斑点稀少而斑色红艳为热毒较轻;斑 点大片而斑色红紫为热毒较重,
病多危重;杂病发斑可见于紫癜等疾病;斑色淡者为气不摄血,斑色深者为血分热盛。
在临床上一般斑色红艳而鲜者为初发,
斑色紫暗而
晦者为久发。
2.
疹:
包括细疹,
疱疹,
风团等 不同。
细疹:
疹点细小如麻粒,
色红,
可发于全身,主要有麻疹、风疹、幼儿 急疹、烂喉丹痧等。
(手足口
病等)
第二章
推拿手法
1.
运推:由此穴运推之彼穴,有运输之意。运推穴相连。如:运八卦
运水入土
操作:用食中二指夹持小儿腕部,拇指桡侧或指腹运推
刮推:
“刮推指锋见”用于中指端刮推至横纹,有止呕降逆之意。
搓推:
“搓推往来反”如搓四横纹,有健脾益气作用。
操作:用拇指的桡侧搓
分推:向两边,如分阴阳
合推:向中间,如
合阴阳
直推:一条线,用于线形穴位
2.
揉法:可分为指揉、掌揉。
.
.
指揉:用单指指腹作用于点形穴位。
掌揉:用掌或掌指作用于特定的部位。
揉法特点:揉法不离穴。
3.
拿法:可分为对拿、握拿。
对拿:用拇食指相对用力拿相应的穴位,如对拿列缺。
握拿:用多指握拿相应的部位,如握拿肩井。
拿法特点:拿法如摄物。
4.
按法
操作:
双拇指指腹相对用力按压或双掌根相对用力按压特定穴位或部位。如双拇指对按牙关(颊车)
。
按法特点:按法指腹见。
5.
摩法
操作:用掌或掌根旋摩于特定的部位。如摩腹。
摩法特点:摩法如磨旋。
6.
振颤
操作:用指端固定于相应的穴位,进行上下颤动。振颤方向应垂直向
下。
特点:振颤如电传。
7.
捣法
操作:关节突起敲,如捣小天心,治疗眼疾,内视向外捣,外视向内
捣
8.
捻法
.
.
操作:如捻线,如捻手背皮肤,有疏肝作用。
9.
掐法
操作:指甲掐,如掐十宣,掐人 中。掐时既要有效果,又要避免掐破
皮,为此,多用旋转掐法。
10.
分筋法
操作:如弹拨琴弦,又称弹筋拨络法,多用于小儿麻痹症、急惊厥
11.
提捏法
操作:提捏皮肤红。如提捏天突,提捏大椎
12.
捏脊法
操作:两手拇指指腹沿脊柱由骶尾部上 推,双手食指交替捏拿,所提
捏肌肤在手下滚动至大椎穴,连捏
7
遍为正捏脊,有健脾 胃壮气血,
补阳作用。反之,为倒捏脊,有滋阴降火退热作用。
第三章
常用穴位
第一节
头面部
1.
开天门
部位:眉心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双拇指指腹交替推之,由眉心推至前发际。
次数:24
次或
49
次(临床一般用
49
次)
。
功效:正推,开窍醒神;反推,宁心安神
主治:正推,头晕、头痛、头昏、嗜睡等;反推,心神不宁、夜寐不
安等。
2.
分推太阴、太阳
.
.
部位:两眉外梢后陷中,左为太阳、右为太阴。
操作:
于开天门后双拇指指腹由眉心经眉弓分推至两侧太阴、
太阳穴。
功效:开窍醒神(用力)
、宁心安神(轻力)
主治:揉太阳(用于男孩)
,揉太阴(用于女孩)外感表证,发热无
汗;揉 太阳(用于女孩)
,揉太阴(用于男孩)主治表虚自汗,易外
感,汗出过多。
3.
掐(揉)天庭至承浆,共包括七个穴位
部位:⑴天庭:额上,眉心与前发迹连线中点处
⑵眉心(印堂)
:两眉之间中点处
⑶山风:位于鼻洼
⑷延年:鼻高骨
⑸准头:鼻尖
⑹人中:鼻唇沟中上三分之一交界处
⑺承浆:唇下承浆穴。
操作:于分推太阴、太阳后用拇指甲逐一掐之。
次数:
7
遍
功效:掐法,开窍醒神;揉法,宁心安神
4.
揉两耳摇头法
部位:两耳下垂
操作:于掐天庭至承浆后,
双手拇食指揉捻两耳下垂后,双手捧头摇
之。
功效:开窍醒神
.
.
临床应用:以上四穴,用于小儿推拿开始,有开窍醒神、开脏腑的作
用。
5.
百会:揉、颤、搓擦
(
由后向前
)
功效:镇惊升阳(用揉、颤法)
,
滋阴潜阳(搓擦法)
主治:镇惊升阳用于惊吓,善惊易恐,心胆虚怯,惊惕不安,遗尿、
泄泻、体温不足,阳虚发热 等脏腑之阳虚证。
滋阴潜阳用于阴虚盗汗,潮热,难寐,惊恐,便秘,溲赤等脏腑之阴
虚证。
第二节
上肢部穴位
1.
脾穴
部位:拇指桡侧赤白肉际由指端 至指根。屈指由指端至指根为补脾,
直指由指根直指端为清脾。
功效:补能健脾壮气血,燥湿止泻;清能清热利湿健脾止痢
主 治:
补脾用于虚寒泄
(痢)
不思饮食、
腹胀、
呕逆,
慢惊风 ,
肌衄,
异嗜食物、四肢不温,流口涎,贫血;清脾用于湿热泻(痢)便秘,
腹胀厌食 ,呕吐,痰热咳嗽
2.
胃穴
部位: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处,拇指根至腕横纹
操作:清胃,由腕
横纹推至拇指根
功效:清胃热、降逆
主治:呕吐、厌食、腹胀、口气臭秽、消谷善饥等
临床应用:特殊情况可用补法: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吐出物完谷不
化之胃中无火反胃证
.
.
3.
板门
部位:拇指根下平肉处,内有筋头
操作:揉板门
功效:止呕、降逆。
主治:霍乱吐泻(急性胃肠炎)
(长时间推)
临床:一般与清胃同用
4.
肝穴
部位:食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平肝,用推法,由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平肝熄风、解热镇惊、疏肝郁、除烦躁
主治:急慢惊风、发热外感、目疾、脾虚证、贫血证等
临床:肝穴只清不补
5.
心穴
部位:中指指面,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清心火、补气血、利尿
主治:口舌生疮、面红唇红、吐弄舌、难寐、烦躁、贫血、小便短赤
等
临床:常平肝清心同用。
6.
肺穴
部位:无名指面,指根至指端
操作:推法,清肺由指根推至指端;补肺由指端推至指根
功效:清肺能宣肺解表、止咳化痰;补肺能益气
主治:清肺,用于
外感发热、咳嗽痰多、便秘等;
补肺用于少气懒言、咳声无力、自
汗、易外感等。
.
.
临床:肺为娇脏,不耐寒热,宜轻宣忌重浊,故多清少补 ,如需补,
可用虚则补其母——补脾益肺。
7.
肾穴
部位:小指指面,由指端至指根
操作:推法,指端推至指根或指根推至指端
功效:指端推至指根为补肾阴,能培补元阴、能制五脏之热;指根推
至指端为补肾阳,能培补元阳、 能制五脏之寒。
主治:补肾阴,能制五脏之热;补肾阳,能制五脏之寒。
8.
小天心
部位:腕横纹上,大小鱼际交会处
操作:揉、捣、掐
功效:揉能安神定惊
主治:
睡卧不宁
惊惕不安
慢惊风
(常常配合神门一起用于安神定惊)
捣能清热明目
主治:眼疾
掐能通窍散结
主治:急惊风
9.
肝顶穴
部位
:食指尖端
操作:三棱针点刺
功效:疏肝降逆
主治:肝火旺引起的诸证如目赤,呕吐、惊风、火眼、厌食、泄泻、
咳嗽
10.
分阴阳
.
.
功效:分配阴阳,调和五脏
主治:一切脏腑之寒热虚实证
11.
合阴阳
功效:行痰化结
主治:痰涎壅盛。
注:
合阴阳化痰必须以分阴阳为前 提,
而分阴阳必须以清取天河水为
前提。
12.内八卦: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组成,与自然
界的天、
水、
山、
雷、
风、
火、
地、
沼泽相应,
与人体的肺、
肾、< br>胃、
胆、肝、心、脾、肠相合
部位:以掌心为圆心,以 掌心至中指根的
2/3
为半径画圆,圆弧线上
平均分成
8
份即是
主治:脏腑一切寒热证顺运是指由乾宫经坎、艮宫至兑宫,治寒,通
一身之气 血,开脏腑之闭结。
逆运是指由艮宫经坎、乾宫至震宫,
治热,降胃气,消宿食,进饮食。
八宫中每一宫的顺逆揉,
又有调整本宫所属脏腑阴阳作用。
八宫之间
各有所制
由离宫逆掐至乾宫起止咳化热痰作用;由离宫顺掐至乾宫
起止咳化寒痰作用
13.
四横纹
部位:食中无名小指指掌横纹处
操作:搓擦
功效:调和气血、退热消胀、散瘀结
主治:疳积、瘦弱、腹胀、不思饮食、脚软、气促、咳痰等
.
.
14.
四缝
部位:食中无名小指第二横纹处
操作:挑刺出血
功效:除湿健脾
主治:疳积
15.
小横纹
部位: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
操作:揉小横纹
功效:开胸散瘀、止咳化痰
主治:一切呼吸系统疾病,咳、喘、痰。
临床:为治疗呼吸系统疾
病的要穴。
16.
内劳宫
部位:掌心,握拳当无名指、中指尖之间
操作:揉、运
功效:清热解表
逆揉解表发汗(相当于顺运内八卦)
。
顺揉清热泻火(相当于逆运内八卦)
。
主治:逆揉——外感表证
顺揉——一切热证
临床:常蘸凉水顺揉治小儿火热。
17.
运土入水
部位:起于拇指桡侧少商穴,经脾、胃、阳、阴,小鱼际至肾穴
.
.
操作:运法
功效:温中健脾止泻;固肾水,补肾阳
主治:虚寒泄痢、下元虚寒性的遗尿
18.
运水入土
部位:补肾阴,经小鱼际、阴、阳、胃至脾
功效:润肠通便
主治:便秘、湿热泄痢
运水入胃
主治:胃热(口臭、呕吐、脘胀)食积
19.
乾坎艮入虎口
部位:八宫中之三宫乾、坎、艮入虎口
操作
:
运法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脾胃虚寒食积。
20.
由中指端刮推至横门
部位:由心经离宫、劳宫、坎宫、小天心至腕横纹中点总筋穴
功效:止呕降逆
21.
艮宫:八宫之一,与胃相合
操作:揉法
功效:消食导滞
主治:厌食,食积
22.
大肠
部位:食指桡侧由指端至虎口成直线
操作:直推法,
由指端推至虎口为补大肠;由虎口推至指端为清大肠
.
.
功效:补法温中、涩肠、止泻;泻法清热、利湿、通便
主治:补法,治疗虚寒泻痢、脱肛、气虚咳痰(常配运土入水)
泻
法,便秘、湿热泻痢、肺热咳痰(常配运水入土)
23.
小肠(膀胱)
部位:小指尺侧由指根至指端
操作:直推法,
由指根推至指端为清小肠;由指端推至指根为固膀胱
功效:利尿(清小肠)
;止遗(固膀胱)
主治:清法用于小便不通、短赤、尿急尿痛、泄泻
补法用于遗尿、
便秘
24.
天门入虎口
部位:拇指内侧,由指端至虎口。
操作:运、推
功效:顺气活血、行痰化结
主治:咽痛、
痰喘
(此二病效佳)
、
汗不出、
口噤不开
(此二 病效差)
虎口入天门
部位:拇指内侧,由虎口至拇指端
操作:直推法
功效:固表止汗
主治:汗出,主用于自汗
25.
列缺
部位:前臂桡侧,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
.
5寸
操作:拿法
功效:发汗解表
主治:外感表证,诸惊
.
.
26.
三关、六腑
部位:前臂桡侧由腕至肘――三关
前臂尺侧由肘至腕――六腑
操作:三关,由腕推至肘为补,由肘推至腕为清
六腑,由肘推至腕为清六腑(六腑只清不补)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1:5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