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6 11:43

-

2021年2月26日发(作者:不孕症状)
第二章

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

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拿的治疗原则,
是在中医基础理论、
辨证
论治原则的基础上,对临床病症制 订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规则。与中医
的治疗原则相同,但又具有自身特点。

治 疗原则和具体的治疗方法不同,
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总是由治疗原则所规
定,并从属于一定的治 疗原则。如各种病症以邪正关系来讲,离不开邪正斗争、
消长盛衰的变化。因此,扶正祛邪即为治疗原则 。而在此原则指导下,采取的
补肾、健脾、壮阳等法,就是扶正的具体方法;发汗、涌吐、通下等法,就 属
于祛邪的具体方法。

由于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
病理变化极为复杂,
且病情又有轻重缓急的
差别。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个体差异,体质、年龄状况等不同,其 病理
变化和病情转化不尽相同,故推拿手法亦随之千变万化。有成人推拿手法、小
儿推拿手法, 有单式手法、复式手法,有兴奋性手法、抑制性手法,有温煦法、
寒凉法,各具特色和特性。因此,在复 杂多变的疾病现象中,必须抓住疾病的
本质,并根据正邪虚实、阴阳盛衰、病变的轻重缓急、个体发病时 间和地域的
不同,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并且选择正确的手法操作,辨证论治,才能获
得满意 的效果。

第一节

推拿治疗原则

一、治未病

治未病的原则是推拿的治疗原则之一,
早在
《内经》
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的论述。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道理。华佗
创五禽戏并提出< br>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 朽也

的观点。《五十二病方》中载药巾按摩法,即
先秦时期运用的养生保健和性保健法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膏摩、导引、
吐纳、针灸一并列入养生保健方法。葛洪《抱朴子》提出固齿 聪耳法。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有费眼、搔目……等养生保健按摩法。巢元方力主摩腹疗病养
生 。孙思邀注重日常保健,

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勿以康健,便
为常然;常 须安不忘危,预防诸病也。

《千金要方》也指出

小儿虽无病,早
起常 以膏摩囱上及手足心,甚辟寒风。

将膏摩列为小儿保健方法。

《诸病源候论 》
中所载自我推拿内容,
多是关于养生保健的,
说明按摩疗法
重视预防,注意 发挥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主观能动性。《金匮要略》

夫治未病
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提出医生
治病首先要考虑脏腑传变的疾病变 化规律,从而达到

治未病

的目的。临床上
多运用五官保健、五脏保健 和肢体保健等,以及自我保健推拿以预防疾病。

二、治病求本


治 病必求其本

是中医推拿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之一。
求本,
是指治病要了
解并正确辨别疾病的本质、主要矛盾,针对其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任
何疾病的发生发展,总是 通过若干症状显现出来的,但这些症状只是疾病的现
象,并不都是反映疾病的本质,有的甚至是假象,只 有在充分了解疾病的各个
方面,包括症状表现在内的全部情况的前提下,通过综合分析,才能透过现象< br>看到本质,找出病之所在,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腰腿痛,可由椎骨错缝、
腰腿风湿及腰椎间盘 突出等原因引起,治疗时就不能简单地采取对症止痛的方
法,而应通过病史、症状、体征、综合检查结果 ,全面分析,找出最基本的病
理变化。分别采用不同手法进行治疗。如运用扳法纠正错缝;用疏经通络的 手
法,如擦、摩等手法祛除风湿;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宜疗法进行治疗,方
能取得满意的疗 效。这就是

治病必求其本

的意义所在。

在临床运用治病求 本这一原则的同时,必须正确处理

正治与反治



治标
与治本

之间的关系。

(

)
正治与反治

所谓

正治
< br>,就是通过对证候的分析,辨明寒热虚实后,采用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等不同的治疗方法。正治法是推拿临床
中最常用的治法之一。如寒邪所致胃痛,临床常 采用擦法、摩法以达温阳散寒
的作用;而胃火炽盛所致的胃痛,即采用挤压类、摆动类手法以达泻热通腑 的
作用。

所谓

反治


是顺从证候而治的 方法,
也称

从治法


这一治法常应用于复
杂的、严 重的疾病。临床中有些疾病往往表现出来的证候与病变的性质不相符
合,出现假象,如伤食所致的腹泻, 治疗时不能用止泻的方法,而必须用消导
通下的方法去除积滞才能止泻,此便是

通因通 用

的反治法。又如气虚所致的
便秘,虽然症状表现的是

实证

,但在治疗中却不能单用攻下法,必须采用补
气泻下的方法治疗,才能使症状彻底消除。因此, 临床辨证非常重要,不但要
观察疾病的外在表现,而且要认清疾病的本质,在治病求本原则指导下,有针
对性地治疗。

在复杂多变的
(

)
治标与治本< br>所谓

正治


就是通过对证候的分析,
辨明寒
热虚实后,采用

寒者热之



热者寒之

、< br>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

等不同的
治疗 方法。正治法是推拿临床中最常用的治法之一。如寒邪所致胃痛,临床常
采用擦法、摩法以达温阳散寒的 作用;而胃火炽盛所致的胃痛,即采用挤压类、
摆动类手法以达泻热通腑的作用。

所 谓

反治


是顺从证候而治的方法,
也称

从 治法


这一治法常应用于复
杂的、严重的疾病。临床中有些疾病往往表现出来 的证候与病变的性质不相符

病证中,
常有标本主次的不同,
因而在治疗上就 应有先后缓急之分。
一般情
况下,治本是根本原则。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旅游中或不具备完 善的医疗
设施时,标症甚急,不及时解决可危及患者生命,或可引起其他严重并发症等,
我们就 应该贯彻

急则治标

的原则,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为其它疗法争取
时间,这是推拿治疗急症中的基本原则。如急性胆绞痛发作,在没有确定是急
性胆囊炎,或是胆石症时, 首先应以止痛为主,采用抑制性手法,以短时、重
剌激点按右侧背部压痛点及胆囊穴,或用胸椎定位扳法 以止痛,为其它治疗争
取时间,其后可对胆石症等进行常规的手法治疗。又如小儿惊风,是中医儿科四大证之一,属来势迅猛的一种危重急症,应治以开窍醒神、镇静止惊的方法。
发作时,急则治标, 当掐人中、掐老龙、掐十宣、掐威灵等,待缓解后,再审
证求因,辨证施治。

综上所 述,治标只是在应急情况下,或是为治本创造必要条件的权宜之计,
而治本才是治病的根本之图。所以说 标本缓急,从属于治病求本这一根本原则,
并与之相辅相成。

病有标本缓急,治有先 后顺序。若标本并重,则应标本兼顾,标本同治。如
骶髂关节错缝,疼痛剧烈,腰肌有明显的保护性痉李 ,治疗应在放松肌肉、缓
解痉挛的前提下,实施整复手法,可使错缝顺利回复,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这< br>便是标本兼顾之法。

临床上疾病的症状是复杂多变的,
标本的关系也不是绝对 的,
而是在一定条
件下相互转化的,因此临证时还要注意掌握标本转化的规律,不为假象所迷惑 ,
始终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做到治病求本。

三、扶正祛邪

疾病 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正气与邪气矛盾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
邪胜于正则病进,正胜于邪则病退 。因此治疗疾病就是要扶助正气,祛除邪气,
改变邪正双方的力量对比,使之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化, 所以扶正法邪也是
推拿治疗的基本原则。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正盛衰决定病变的虚实。

虚则补之




则泻之

。补虚泻实是扶正桂邪这一原则的具体应用。扶正即用补法,具有温热
等性质 的手法为补,如摩丹田、擦命门、推三关、揉外劳宫等,用于虚证;祛
邪即用泻法,具有寒凉等性质的手 法为泻,如退六腑、清天河水、水底捞月等,
用于实证。一般讲,具有兴奋生理功能、作用时间长、手法 轻柔的轻剌激,具
有补的作用
;
具有抑制生理功能、作用时间短的重剌激具有泻的作用 。扶正与祛
邪,虽然是相反的两种治疗方法,但他们也是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扶正,
使正气 加强,有助于抗御和法除病邪;法邪则法除了病邪的侵犯、干扰和对正
气的损伤,而有利于保存正气和正 气的恢复。如小儿疳积,多由小儿脏腑娇嫩,
脾常不足,不识饥饱,内伤乳食或喂养不当,使乳食积滞, 损伤脾胃,而致的
脾胃运化失司,积聚留滞于中,久积成疳,从而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正气不
足,积聚难化;积聚不化,正气难复。此时即应以扶正祛邪之法,以健脾和胃,
消积导滞。扶正健脾以促 运,祛邪消积以恢复脾之功能,气血得以化生,则疳
积必除。

临床当中,
要 认真细致地观察、
分析正邪双方相互消长盛衰的情况,
根据正
邪在矛盾斗争中所占的地 位,决定扶正与祛邪的主次先后,或以扶正为主,或
以祛邪为主,或是扶正与祛邪并重,或是先扶正后祛 邪,或是先祛邪后扶正。
并要注意扶正祛邪同时并用时,应采取扶正而不留邪,祛邪而不伤正的原则。< br>
四、调整阴阳

《景岳全书》曰
:
医道虽繁,可一言以蔽之 ,曰阴阳而已

。察其阴阳,审
其虚实,推而纳之、动而伸之、随而济之、迎而夺之,泻 其邪气,养其精气。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1:43,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929.html

推拿治疗的原则与治法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