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颈部推拿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6 11:38

-

2021年2月26日发(作者:瘦脸针团购)
一、

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



笔者根据颈椎 病的病理特点和临床症状,结合中医经络学说理论,从颈椎的解剖结构、
生理功能以及神经分布,
肌肉、
韧带的起止分布规律入手,
探讨颈椎病推拿的最佳组合方法,
摸索出点
(
穴位
)
、线
(
经络
)
、面
(
区域
)
结合的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法。经十年临床应用,

效显著。现介绍如 下。


颈后线

自枕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向下至第七颈 椎棘突止,
相当于督脉经颈段。
主要用
于消除颈椎病所致的棘上、
棘间韧带的 疼痛、
挛缩、
剥离、
钙化等症,
能纠正颈椎曲度变直、
消失征象,恢 复正常生理曲度,增进颈椎前后屈伸功能。手法
:
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
上下往返 治疗
6 ~7
次。


椎旁线

自风 池穴直下至颈根穴
(
大椎穴旁开
1
寸〕
,相当于颈夹脊穴。左右各一 线。
此线为颈神经根椎间孔出口处。
主要用于消除神经根水肿、
炎症、
压迫,
缓解椎旁的斜方肌、
颈夹肌、顶阔肌的疼痛、痉挛,矫正棘突偏歪和颈椎侧弯,增进颈椎侧屈功 能。手法
:
采用
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拿法、侧扳法,上下往返
6 ~7
次。


颈旁线

自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颈 臂穴。
左右各一线。
主要用于缓解颈旁的斜方肌、

阔肌、胸锁乳突肌、头夹 肌、斜角肌的疼痛、痉挛,特别是对由于斜角肌痉挛所引起的臂丛
神经受压症状的消除作用明显,
能增进颈椎左右旋转功能。
手法
:
采用一指禅推法、
按揉法、
拨揉 法,上下往返治疗
6~7
次。


肩胛带区

自颈根部向外至肩峰部区域,为手太阳、足少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
主要用于缓解位于冈上 区域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冈上肌痉挛,消除疼痛、酸胀、板滞以及
沉重感和对肩关节的受累症状。手法
:
采用滚法、按揉法、拿法、摩法治疗。时间约
3
分钟。


肩胛背区

在肩押骨背面,肩胛冈下缘区域,为手太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
主要
用于消除位于该区的斜方肌、冈下肌痉挛、酸痛、板滞、疲惫感。


肩胛间区

在两肩胛骨内侧缘之间区域,
为督脉经、
足太阳经 脉所过。
主要用于缓解
位于该区的肩胛提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痉挛,消除疼痛、酸胀、板滞 症状,矫正由于肌
痉挛所致的胸椎小关节紊乱等症。手法
:
采用攘法、按揉法、一指禅 推法、拨揉法治疗。时
间约
3
分钟。


风府穴

此穴处于颈椎环枢关节部位,
具有增进头部活动功能,
消除枕后部疼痛、

木症状的作用。手法
:
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揉法治疗。 时间约
1 ~2
分钟。


风池穴

此穴处于枕后三角区,
为枕大、
枕小和耳大神经穿出处,
对由于枕大神经引
起 的偏头痛、枕小神经引起的后枕部痛以及耳鸣、耳聋、眩晕等症作用明显。手法
:
采用一
指禅推法、按揉法抬疗。时间约
1 ~2
分钟。


颈根穴
(
经验穴
)
在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
1
寸,
左右各一 穴。
具有缓解肌痉挛,
消除肩背
部疼痛、酸胀、板滞、沉重感和增进颈部活动功能的作 用。手法
:
采用一指禅推法、按法、
拨揉法治疗。时间约
1 ~2
分钟。


颈臂穴

此穴为臂丛神经穿越 前、
中斜角肌处,
当斜角肌痉挛时常压迫刺激臂丛神经
而出现上肤疼痛、放射性麻木症 状。此穴能明显缓解和消除上肢疼痛、麻木症状。手法
:

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拨 揉法治疗。时间约
1 ~2
分钟。


肩井穴

此穴对缓解冈上肌、斜方肌、肩脚提肌痉挛,消除冈上区疼痛、痊胀有明
显作用。手法
:
采用攘法、按揉法、点按法、拿法治疗。时间约
1 ~2
分钟。


肩外俞

此穴对缓解肩脾提肌特别有效,对消除肩背部疼痛、板滞、痰胀作用明 显,
并能明显增进颈部活动功能。手法
:
采用按揉法、攘法、拨揉法治疗。时间约1 ~2
分钟。


天宗穴

此穴对冈下 区的肌痉挛、痊痛、疲惫等症作用明显。手法
:
采用按揉法、攘
法、拨揉法治疗。时间 约
1 ~2
分钟。



该方法采用点、线、面结合,选 穴合理,针对性强,具有操作规范,手法简便,临床疗
效显著等优点。既可以作为颈椎病的常规治疗,也 可以根据颈椎病不同症型选择性地应用。



范氏五线五区十三穴推拿疗法





采用一指 禅推法、
按揉法、
拿法按摩颈后线
(
自枕骨粗隆下缘凹陷处向下至第七颈椎棘 突
止,相当于督脉经颈段
)
、椎旁线
(
自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颈臂穴, 左右各一线
)
、椎旁线
(

枕骨乳突部向下至颈臂穴。左右各一线
)
,每线上下往返
6

7
次。②

采用法 、按揉法、拿
法按摩肩胛带区
(
自颈根部向外至肩峰部区域,为手太阳、足少阳经脉所 过
)
、肩胛背区
(

肩胛骨背面,肩胛岗下缘区域,
为手太 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
)

肩胛间区
(
在两肩胛骨内
侧缘 之间区域,为督脉经、足太阳经脉所过,左右各一区
)
,每区
1

2 min
。③

点揉风府,
风池、颈根、颈臂、肩井、肩外俞、天宗穴
(
左右各一
)
,每穴
1

2min


该方法采用点、线、面结合,选穴合理,局部操作,针对性强。

二、通脉提阳法

①放松颈项:采用按、揉、滚、拿等手法对患者的颈项部肌肉进行放 松,操作时间
5min

右。②提拿肩井:双手提拿两侧肩井
lmin
。③

疏通项后五经:采用单拇指按揉项后、侧部

5
条经脉(
其中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左右各
1
条,
督脉
1
条,

5
条经脉
)

依次沿
中间的百会经风府、大 椎至至阳;两侧的眉冲经天柱、大杼至膈腧;头临泣经风池至肩井
5
条线进行操作。
反 复操作
10rain
左右。④拳叩大椎:
单手握空拳叩大椎穴
lmin
左右。
⑤扫
散提阳:双拇指叠按于患者的百会穴,其余手指散开,扫散两侧侧头部,反复操作
2min

临床加减:
伴耳鸣者加鸣天鼓;
伴视物昏花者加揉跟周诸 穴。
整个手法操作时间
20

25min

每日
1
次,
l5
次为
1
疗程。

本法通过疏通受累经脉,
使得清阳上升,
恢复神机,消除临床的症状和体征。手法中疏通项
后五经法具有疏通闭 塞经脉之功,
拳叩大椎可振发阳气、
疏通阳气上升之通路。
在此基础上
采用扫 散提阳法可促使清阳之气上升至头部而改善和恢复患者的不适症状和体征。

三、

益脑推拿组:



患者取俯卧位,用一指禅推法、滚法和揉拿法在颈项、肩及上背部常规操作,
10 min

再以指端按揉或点按风池、肩井、天宗、阿是穴各
1
min
,以有酸胀感为度;最后从上向下
拿颈项部,拿风池,拿肩井,各
1 min
。②

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于其头端,分推前额和
面部
5< br>次;按揉印堂、太阳、四白、百会等穴,以得气为度;右手拇指端桡侧和其余四指指
端从前方向后 下方扫散两侧胆经,
左右各
10
遍;
从前发际向后拿五经,
操作6
遍。


然后,
术者双手重叠自第
3
4
颈椎下将颈部稍微托起,与水平方向呈
15
。~
20
。角拔伸 ,着力点
位于棘突之间,持续时间不少于
1
min
,反复
5
遍;然后再以食、中、环三指指腹着力,由
下而上沿直线平推,两手协同,交替进行,包括督脉和两侧 膀胱经的颈段,每条线各
6
遍,

12
遍。每次治疗时间为
25 min
,隔日
1
次,
15
次为
1
疗程。

本法通过头颈部推拿,
刺激头皮神经末梢和头皮血管感受器以及颈部软组织内的感受器,

过反射机制,
使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
血管扩张,
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的 血供和局部的血液
循环。益脑推拿法通过调节颈椎内、外平衡,解除肌肉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无 菌性
炎症的吸收,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达到治愈该病的目的。通过五指拿顶、扫胆经、合擦颈
项部等头部益脑手法操作能益脑补虚、
通络止痛;
颈项揉拿法、
拔伸法、
点压 经穴镇痛法
(

池、天宗、肩井穴等
)
等能舒筋活络、理筋整复、活 血止痛,达到该病求本的目的。

四、孙氏旋提手法:

患者端坐位,颈部自 然放松,医者首先采用按法、揉散法、滚法等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
5

10
min
;然后让患者主动水平旋转颈部至极限角度,并作最大屈曲,达到有固定感;医者立
于其 后,
一手
(
或肘弯
)
托住患者下颌部,
另一手扶住其头枕部 ,
同时用力向上顺势作拔伸牵

3

5 S
;嘱患者放松肌 肉并深呼吸,医者在患者呼气末时用肘部轻快短促发力向上方提
起,操作成功可闻及一声或多声弹响。一 般先松解患侧,后松解健侧。连续治疗
2
周,治疗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1:38,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914.html

颈部推拿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