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主要推拿流派(摘录自沈国权著《推拿手法学》)
(1)
一指禅推拿流派
一指禅推拿确切的师承关系可上溯到清朝同治年间
(1862
一
1 874
年
)
河
南的李鉴臣。
据传李鉴臣为御医,
曾救治清朝 武官丁凤山。
丁凤山
(1842
一
1915
年
)
曾 是武状元,
在朝鲜作战时因病返回京城治病,
被李鉴臣以一指禅推拿治愈,
遂拜李鉴臣 为师。
随后,
丁凤山以一指禅推拿术行医于江苏扬州、
江都一带,
1900< br>年代应首徒王松山所邀,
来沪行医,
在上海开设一指禅推拿诊所。
丁凤山于江苏 、
上海广收门徒,
知名者有王松山、
丁树山、
朱春霆、
钱福卿等十余 人。
另外,
《黄
氏医话》、
《一指禅推拿说明书》的作者黄汉如,可能亦属这 一流派。黄氏原为
前清官僚,辛亥革命后弃官行医。妻黄汉莹、子黄一照均从其推拿行医。当时的
一指禅推拿流派主要以一指禅推法为主,手法有按、摩、推、拿、搓、抄、滚、
捻、
缠、揉十法,
擅长内妇杂病的治疗。
有关一指禅推拿的著作尚有
《一指阳春》
与《一指定禅》
(
抄本
)
。
(2)
滚法推拿流派
?
法推拿流派的创始人丁季峰,
出生于一指禅推拿世家,
伯祖父丁凤山、
父 丁树山均为一指禅大家。丁季峰于
1940
年代变法图新,把手背尺侧作为接触
面,并 增加了腕关节的屈伸运动,既增加了刺激量,又富有柔和感,为与一指禅
原来的滚法相区别,
故 取名扌衮法。
后来又将该法与关节被动运动相结合,
并辅
以揉法和按、拿、捻、搓等法 ,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滚法推拿流派。滚法以其对软
组织损伤、
运动系统与神经系统疾病独特的疗 效,
逐渐得到了病家的欢迎和推拿
界的认可,成为我国最有影响的手法之一。
(3)
内功推拿流派
内功推拿的师承脉络,
可追溯到清末山东济宁的李嘉树。李氏擅长武艺,
且精于手法疗伤。李传同乡马万起
(1884
一
1941
年
)
,马于
1920
年代从山东来
到上海,以拳术和内功推 拿饮誉沪上。其子马德隆、弟马万龙
(1903
一
1969
年
)得其衣钵。
内功推拿主张治病以病人自我锻炼少林内功为主,
手法治疗为辅。
特< br>色手法有擦法、击法、五指拿法等,并有一套全身推拿常规操作法,擅长治疗内
妇科疾病。
(4)
脏腑推按流派
清同治年间,河北雄县王文
(
约
1840< br>一
1930
年
)
,中年患咯血之症,多
方医治罔效。幸遇一游 方道人,以手法为其治愈顽疾,并以《推按精义》一书相
授。王氏遂因病成医,以手法为人治病,名闻河 北塘沽一带。
1910
年后收王雅
儒为单传弟子。
王雅儒从师十余年,
后据王文所授的经验,
口授
《脏腑图点穴法》
一书。该派以推按、点穴为主要手法, 以腹部操作为主,重视脾胃,注重调理阑
门穴,贯通上下气机。
(5)
腹诊推拿流派
河北武邑人骆俊昌
(1881
一
1965
年
)
,早年随父骆化南习摄生之道及推
拿治病法,后受教于当地名医李常,并遍访东北、 京津推拿名流。骆氏继承了几
近失传的古代腹诊法,
结合独特的手法,
创立了腹诊推拿 流派,
在重庆和西南地
区颇有影响。诊法上重视腹诊,常用手法有推、拿、按、摩、捏、揉、搓 、摇、
引、重等,治法上突出补、温、和、通、消、汗、吐、下八法。有子骆竞波、骆
竞洪、骆 竞湖等承其业。骆竞洪于
1980
年代去深圳再图发展,其子骆仲达、骆
仲遥等亦编有 《三宝合璧》、《推拿入门》、《实用脊柱推拿学》等。
另 外,各地均有以治疗骨伤科疾病为主的推拿法流传,可称为“正骨
推拿法”。“捏筋拍打法”、“点穴推 拿法”等特色推拿法也开始形成。
当代推拿流派 纷呈,有许多大师尽管不能说出归属何种流派,但研究其
师承关系,能更好地理解其学术思想。
从推拿流派与文献研究的角度,我们希望能上溯任何推拿医 师的师承路
线,我们也希望能知晓更多的推拿学术流派。
各国推拿派大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有较长的发展史,并在一个地区内流传而且有一定
的声誉。
(2)
有一定的 学术理论为指导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具有擅长的主治范围和独特的
练功及专业训练方法。
(3 )
每一流派都有其独特手法
(
主要手法
)
和多种辅助手法形成套路 。
中国推拿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学术渊源、师承关系,主治对象,以及地
域人情等复杂原因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术流派与分支,而这些流派均有相当的影响。
当今中国推拿的流派不下
20-30
种之多,
因此,
就推拿的流派也 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而目前,
比较主流的分类法有两种。
第一种推拿流派分类法:
1
、正骨推拿:正骨推拿又称正骨按摩、伤科按摩 。是以矫正骨缝开错、筋结筋歪等一类骨
伤疾病为诊治范围的一种推拿方法。
并通过临床实践还 衍化出了麻醉推拿等方法。
其基本手
法为推拿按摩摸接端提八法。
临床应用可分为正骨 手法和推拿手法然两者又可配合运用。
近
代中医正骨推拿名家有杜自明、
黄东山、陆文。
正骨推拿在治疗骨伤疾换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正确运用正骨手法可使断者复续、陷者 复起、碎者复原、突者复平。
《正骨心法要旨》说
:
手法各有所宜
,
其愈可之迟速及遗留残疾与否皆关乎手法之所施得宜。
2
、
点穴 推拿:
亦称指压推拿、
指针疗法。
其推拿方法是以指代针,
循经取穴对经穴施 以点、
压、
掐、
揉等手法,
预防治疗某些疾病
(
以内科病为 主
)
。
《素问
?
举痛论》
中说
:
按之则热 气至
,
热气至则痛止矣。本法特点是感应强、作用快、损伤小。
其基本手法是用拇指端 或罗纹面着
力按压穴位
,
可不动或拨动或颤动或滑行。此外
,
另有爪 掐、肘压、叩点、禔针。近代点穴推
拿名派有郑怀贤经穴按摩手法、按脊疗法、胸穴指压法与指压麻醉法 。
3
、
小儿推拿:亦称小儿按摩。是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选 取一定的穴位和部位,进行各
种不同的轻揉细腻的手法,
来治疗小儿疾病的一种特有方法,如小儿消化不良,
腹痛,
泄泻,
夜啼、遗尿,脱肛等。
《西汉
?
帛书
?
五十二病方》中记载
,
用勺匙的周边括擦患儿病变部位以治疾。晋
?
《肘后备急方》介绍用捏脊方法以治疗腹痛。唐
?
《千金要方 》中介绍用膏摩小儿
囱上及手足心以祛除风寒。唐
?
《外台秘要》记载用按摩而头及脊 背以防治小儿夜卧不安。
宋
?
《苏沈良方》中有掐法治疗脐风口撮等症。明清已有小儿 推拿专科。小儿推拿著作有三
十余种
,
现在尚存约十种。其中
,
《针 灸大成》中的《按摩经》
(1601
年
)
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
拿著作 。而《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为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专著
(
单行本
)
。
4
、
气功推拿:
内功 推拿以山东马万起、马万龙兄弟为代表
,
其特点是强调整体观念
,
扶正驱邪并以少林内功指导患者进行锻炼。
它是通过医生发功后再运用一般推拿手法施加于病人身
体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手法包括擦拿
(
五指拿捏拿
)
、点
(
包括肘按
)
分、合、扫散、
理、劈、抖、搓运、拔伸、击
(
掌击、拳击、棒击
)
等法。内科推拿另一特点是用湿热敷及棒
击法配合治疗。目前对 气功的看法不一致,真假难分。
5
、
踩跷:这是一种以足代手的 推拿方法,此种方法是用单足、双足、足尖、足跟踩于应取
部位,进行揉推踩踏等方式进行治疗,一般用 于腰背及下肢等部位。
6
、
足部推拿:是近年来发掘出来
的一种古老方法,
据说欧美民间亦已流传,< br>它是像耳一样
将人体各部
(
眼、耳、鼻、心、肝、肺、肾及四肢、脊柱等
)
反映在脚上,各占有一定位置,
称作某一部位的反应点,
如果某一部位有病,则此反应点会有压痛,
医生可在反应点上进行
搓揉按压等手法,来治疗疾病。
7
、
捏筋、拍打疗法:是我国古代籍助器械进行推拿的一种方法,在治病时 ,除捏揉、弹拨
经脉筋腱
(
肌肉神经肌腱等
)
使产生强烈反应外还按 筋脉走行方向做有节奏的拍打动作,以治
疗某些损伤和疾病。
8
、
运动推拿
(
运动按摩
)
:它是根据竞赛项目的特点以及运动员不同体 质,不同神经类型,
不同锻炼方式,
结合运动医学理论和解剖生理的变化,
将推拿应用 到体育运动中形成了具有
特色的一种专门推拿方法,成为运动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
(1)
赛前推拿,通过手法刺激,可以镇定精气、增强肌肉韧力,促进关节灵活和韧带的 柔韧
性,使运动员在赛前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如安眠、镇静、提神等方面均有效果。
(2)
赛中推拿:通过手法改善运动中精神状态,解除肌肉疲劳和痉挛,以及关节 的拘紧,
使运动员能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3)
赛后推拿:通过手法,消除疲劳,舒松肌肉,使运动员尽快恢复体力和精神。
其他如在竞走长跑等项目易出现的腹痛、
球类、
举重中常见的胸肋痛等都有一套治疗方法,
至于一般运动创伤则可见正骨推拿中。
9
、
保健推拿:
这部分又分为自我保健和保健两种。
自我保健是通过自已双手在头、
颈、
胸、
腰、
腹及四肢进行点压揉搓手法来增强自身体质。
保健推拿是通过他人的双手在身体上 施以
揉推、点压等轻柔手法,达到放松肌肉解除疲劳、安定精神的作用。
10
、
一指禅推拿:是以一指禅推法为主佐以其他手法,一指禅推拿手法常 用十四法即:推
拿按摩滚捻搓抄缠揉摇抖抹勾。其特点是循经
,
技巧
,
取穴准适合内妇儿杂病。
11
、
滚法:滚法推拿创始人丁季峰 原为一指禅推拿门人
,
临床以滚法为主要手段
,
配合揉按拿
捻搓和肢 体被动运动而发明滚法。
其特点是
:
(一)
以经络学说为基础
,结合有关生理、
解剖、
病理等理论为实践依据。
(
二
)
经周密检查之后
,
以轻巧灵活手法治疗。因其接触面积大
,
压力
也大 而又柔和舒适有利于疏通经络
,
行气活血。其适应范围主要有半身不遂、小儿麻痹、颈
肩腰臀及四肢关节软组织扭挫伤等。
综上所述各种流派均以其各自的历史源流学术 理论医学风格及实用范围而自成体系从而
构成了当代中国推拿界的各家流派。
第二种推拿流派分类法:
1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疗法是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专门用以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有其独特体
系的推拿疗法 。
针对小儿生理、
病理特点,
小儿推拿形成了有别于其他各种推拿疗法的较为
特殊的诊疗、取穴、
操作方法。
如在诊疗方面特别重视望诊和五脏虚实辨证;在取穴上有其特定的穴区,如推
“
五经
”
(患儿五指的指腹面)以调整五脏功能,推< br>“
三关
”
(前臂桡侧缘)
、
“
六府
”
(前臂尺侧缘)以发表或清热等;在操作方法上注重补泻手法及膏摩法的应用,形成
了一整套小儿推拿 手法及复式操作方法,
等等。
小儿推拿特点适用于
6
岁以下小儿常见的腹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11:1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