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6 05:59

-

2021年2月26日发(作者:东京美颜棒)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舌与脏腑



1.
以五脏划分



舌根主肾、
命门,
大肠,
舌中左主胃,
右主脾,
舌前面中间属肺,
舌尖主心、
心包络, 舌边左主肝,右主胆。



2.
以三焦划分:



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



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



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



3.
舌形色在五脏分居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



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1





舌与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 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
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 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但
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



一、足太阴牌经
:


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
过内踝前缘,
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 八寸处,
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
属脾,
络胃,
上穿嗝,
挟行咽喉,
连于舌本,
并散舌下。
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
上 穿隔,
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



当外邪侵犯本经后, 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
胀满,
时有暖气,
便后或排气则 觉舒适;
亦可有全身症状,
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
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


2



二、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后
分出入足 跟,
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
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
贯穿脊柱,
属肾 ,
络膀胱。
直支,从肾脏上行,
穿肝,
过隔,
入肺,
沿喉咙 上行挟于舌根部。
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



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



三、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 br>,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
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
向后上行至膝关节内侧,< br>沿大腿内侧向前,
入阴毛中,
绕阴部,入小腹,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 胁肋部,向上沿喉咙
后方。
人鼻咽部,
向上连接目系,
上出前额部,
于头顶交汇督脉。
另有目系支脉,
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 出,过嗝,入肺。



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



四、任脉: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
向上行经 关元穴达咽喉,
上结于舌本,
出循
面部而络于目。


< br>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清
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 》序中论述: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
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 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
系于舌本。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 中州,
四脏赖心灌溉。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
口之辨表 里阴阳。




练舌保健法


1
.舌柱上腭。打坐时闭目冥心,舌尖轻舔上腭,调和气息,舌端金津玉液
频生,当此津液 满口后分
3
次咽下,咽时要汩汩有声,直送下丹田。久行此法,
五脏邪火不炎,气血流 畅,百脉凋匀,有益寿之功。



2
.赤龙搅海。用舌在口内舔摩 内侧齿龈,自左至右,由上至下为序,共
9
圈。然后再用舌舔摩外侧齿龈
9
圈,顺序同上。此法久之可固齿,健脾胃,轻身
祛病。



3
.鼓漱华池。口唇轻闭,舌在舌根的带动下在口内前后蠕动。当有津液生
后要鼓漱有声,共
36
次。津液漱口后分
3
口咽下,并用意念引入丹田。这谓之玉
液还 丹。此法玉液灌溉五脏,润泽肢体,久之身轻体健,步履轻捷,百病皆除。


4
.赤龙吐信。把口张大,舌尖向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觉,在舌不
能再伸长时,< br>把舌缩回口中。
这样一伸一缩,
面部和口舌随之一紧一松,
共做
9
次。
此法利五脏,久之可回春驻颜。



5
.张 口结舌。张大口,伸长舌,口中如有津液生后可仰头咽下,心中默数
81
个数后收功。

久行此法有通气、消食、驻颜去皱之效,对面部神经疾患也有
疗效。


3




1
)舌色




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
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
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 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
为热极,< br>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
血分;
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
)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老嫩:



即指舌质纹理粗糙, 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



指舌质
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 属虚证或虚寒证。




胖瘦:



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
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 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
盛。



指舌体瘦小 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
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 越
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
裂纹舌可见 于少数正常人。
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
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
属气阴不足。



3
)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强硬:
舌体不柔和,
屈伸不利,
甚或不能转动,
多属高热伤津,
邪热炽盛,
或为中风的征兆。



2.
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

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
由心 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
之地,则土无生气矣

。吴坤安说:

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
而生;舌之苔, 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

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
为丝状乳头之分化。< br>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
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

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 、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
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 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
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4




1
)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白苔

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 br>而形成的。
白苔一般属肺,
主表证、
寒证,
但临床上也有里证、
热证而见白苔者。
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 黄苔的颜色越深,则
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灰黑苔

多 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
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 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
)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
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 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
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 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
无苔则是胃气大虚,
缺乏生发之机。
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 脱,
剥脱处光滑无
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




3
)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 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
液已耗,
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
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 br>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
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
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
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舌象图谱说明



1.
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
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
苍老舌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
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



5.
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
淡红镜面舌



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
瘀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8.
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
红舌花剥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
红肿胀舌



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
根部白苔。



意义: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11.
淡红紫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
淡红舌白厚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
淡红舌厚腐腻苔



舌象:
舌质淡红,< br>舌体略胖,
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
表面微有淡黄色。



意义:湿热阻滞三焦



14.
淡红舌黄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6



15.
红舌黑腻苔



舌象: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



意义: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16.
红舌无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



意义:胃肾气阴两伤。



17.
齿痕舌



舌象: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8.
裂纹舌



舌象: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义: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19.
裂纹舌



舌象: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
腻而不匀。



意义: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20.
红舌白腐苔



舌象: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



意义: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21.
红舌黄腐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
裂纹。



意义: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22.
暗红舌焦黄苔



舌象: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



意义: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23.
红舌黄白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



意义: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24.
暗红舌黄燥苔



舌象:舌质绛红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黄燥裂。


7



意义:实热燥结于胃肠。



25.
红绛舌黄黑苔



舌象:舌质绛红、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黄,根部灰黑垢腻。



意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26.
红绛舌黑糙苔



舌象:舌质红绛,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积成块。



意义: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27.
红色点刺舌



舌象: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



意义:营分郁热。



28.
青紫瘦小舌



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义:寒湿凝滞,气血壅滞。



29.
绛紫舌光剥苔



舌象:舌质绛紫而暗,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热及营血,伤阴阻络。



30.
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舌淡而胖,边尖满布白滑苔,中根部黄苔,厚腻粘滑。



意义: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31.
红绛瘦舌



舌象:
舌质红绛,
舌体瘦长,
两条黄色垢苔厚积,
燥裂成块,
余处光剥无苔。



意义: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32.
红胖瘀斑舌



舌象;舌质红绛有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损,苔白滑兼有酱色。



意义:湿毒内盛。



3.
舌诊的注意事项




1
)病人将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要呈扁平形,使舌体 放松,不要
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引起颜色的改变。



望 舌时尽量迅速敏捷地看清舌质、舌体、舌苔、避免病人伸舌过久,必要时
可稍休息后再重复观察。




2
)病人面对光线,使光线直射入口,光线要充足,否则舌质及舌苔的颜

8

色不易分辨。




3
)注意饮食对舌诊的影响:如食后因食物的摩擦使舌苔变薄;饮后使舌
苔变润;
食温热或刺激性 食物后,
舌质变红或绛。
所以一般不宜在病人进饮食或
漱口后立即进行舌诊。




4
)注意染苔:如饮用牛奶后苔呈白色;吃乌梅、杨梅、咖啡 、陈皮梅、
橄榄等可将舌苔染为黑色或褐色;吃蚕豆、橘子、柿子及黄连、核黄素等,使舌
苔染 成黄色。这些暂时的外物沾染,不可误认为病理的舌苔。



附: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
是 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
外表被有特殊
的粘膜,尤其舌背粘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 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
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
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
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
近年来运用现代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舌诊的日益增多,简介如下:




1
)正常舌象:



淡 红色舌质:由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
透过一层白色明带有角化的粘膜 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薄白苔:
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 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
唾液、

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2
)舌象的变化:




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及机体生理失调、


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
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

可能出 现气虚的舌象;
机体消耗过甚,
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
就出现阴虚
的舌 象。



淡白舌多与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流缓慢等因素 有关,常
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
或内分 泌机能不全,
如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
红绛舌与毛细管扩张,
血液量增
加, 血液浓缩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发热,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脱水,维生素
缺乏,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 失调及昏迷等病人;青紫舌可能与静脉瘀血,或缺
氧而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
多见于肝脏病、
心脏病及癌肿患者。



舌体胖嫩,主要由于血浆 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且可因水肿、舌体增大或
肌张力降低、松弛而在舌边出现齿痕;裂纹为舌乳头融 合及分离而造成的裂隙,
可能与舌粘膜萎缩有关;
芒刺系由丝状乳头向蕈状乳头转化,
同时由于粘膜固有
层中血管充血扩张,致蕈状乳头肿胀,充血而成。


< br>舌质干燥,
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
脱水患者,
液粘稠度增高,
唾液水样分泌减少,
故舌面干燥,
所以舌面干燥是临床失水的最< br>好指标,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现。




舌苔的变 化与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
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 :白苔多为氧气交换减少,或贫血,携
氧降低,
导致组织缺氧,
引起舌粘膜代谢障碍和 代谢产物增多而形成;
黄苔是由

9

于感染等致炎因子和代谢产 物的刺激,
使丝状乳头增生,
粘膜表层弥漫的角化不
全和角化过度,
加上角质 碎片和产黄色微生物的作用,
以及舌的局部炎性渗出物
等而形成,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传染病 ,发热及一些恶性肿瘤;黑苔的形成是
因丝状乳头增生更剧,
出现棕色角化细胞及黑色霉菌滋生 ,
或腐败细菌作用于舌
粘膜上之坏死物质,
或与含铁微生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致黑色,
故认为慢性感染,
毒素刺激,
胃肠功能紊乱,
霉菌感染,
长期应用抗 生素和由于恶性疾病引起口腔
健康情况恶化,是造成黑苔的原因,也可见于吸烟过量,口腔卫生差者。< br>


舌苔变厚,变腻,多由于病后食欲减退或进软食、流质、舌的机械摩擦作 用
减少,或因发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清洗作用降低,影响舌的自洁作用降低,
使丝状乳头延 长,加上角质碎片、渗出物等堆积所致。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




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
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 。
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
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
变化,
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 多薄白苔,
中期多干黄苔,
糖尿病人可见到干红苔等。




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乳头萎缩,
失水、酸中毒、血 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
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出现光滑舌。




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 严
重时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
致的败血症,
则多见黄苔。
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
而且还可能与
机体的抵抗 力有及反应性有关。
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
多在人体抵抗力极
差的情况下发生, 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
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 干
燥,口腔内失润现象。这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
阴虚患者,< br>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
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
使唾液浆液性分
泌减少,代 之以粘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与内 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
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 斑




3
)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
为病情较轻;
舌质红绛、
青紫、
舌苔黄厚,
灰黑,
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
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 br>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
面越大,
伤热越重,
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

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
肝硬 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
薄白苔或薄黄苔,
一旦转为红绛光剥,
常表示肝功能
恶 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
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 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




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 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
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 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

10

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 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绛,舌体
瘦小,
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
有的舌苔光剥舌 边尖有红刺,
后期则舌面光滑
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明显 ,舌苔多厚腻
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苔舌总论



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
[/ b]
沫。次则白
[/b]
涎白
[/b]
滑。再次白
[/b]
屑白
[/b]
疱。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舌乃心之苗。心 属南方
火。当赤色。今反见白色者。是火不能制金也。初则寒郁皮肤。毛窍不得疏通。
热气不得 外泄。
故恶寒发热。
在太阳经。
则头痛、
身热,
项背强、
腰 脊疼、
等症。
传至阳明经。则有白
[/b]
屑满舌。虽症有烦躁。如脉浮紧者 。犹当汗之。在少阳
经者。则白
[/b]
苔白
[/b]
滑。用小柴胡 汤和之。胃虚者。理中汤温之。如白色少变
黄者。大柴胡。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白
[/b]
舌亦有死症。不可忽视也。



微白
[/b]
滑苔舌



寒邪初入太阳。头疼、 身热、恶寒、舌色微白
[/b]
有津。香苏散、羌活汤之
类发散之。



薄白
[/b]
滑苔舌



此太阳里证舌也。二三日未曾汗。故邪入丹田渐深。急宜汗之。或太阳与少
阳合病。有此舌者。柴胡桂枝 汤主之。



厚白
[/b]
滑苔舌



病三四日。其邪只在太阳。故苔纯白
[/b]
而厚。却不干燥。其证头疼发 热。
脉浮而紧。解表自愈。



干厚白
[/b]
苔舌



病四五日。未经发汗。 邪热渐深。少有微渴。过饮生冷。停积胸中。营热胃
冷。
故令发热烦躁。
四肢逆冷。< br>而苔白
[/b]
干厚。
满口白
[/b]
屑。
宜四逆散 加干姜。




[/b]
苔黄心舌



此太阳经初传阳明府病舌也。
若微黄而润。
宜再汗。
待苔燥里证具 。
则下之。
若烦躁呕吐。大柴胡汤加减。亦有下淡黄水沫。无稀粪者。大承气汤下之。




[/b]
苔黄边舌



舌中见白
[/b]
苔。外有微黄者。必作泄。宜用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干白
[/b]
苔黑心舌



此阳明府兼太阳舌,其苔边白
[/b]
中心干黑者。因汗不彻。传至阳明所致。
必微 汗出、不恶寒、脉沉者。可下之。如二三日未曾汗。有此舌必死。




[/b]
滑苔尖灰刺舌


11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05:59,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553.html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