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不能为空

当前您在: 首页 > 育儿 >

眩晕症用刮痧治疗的中医方法

作者:陕西保健网
来源:http://www.xapfxb.com/yuer
更新日期:2021-02-26 02:55

-

2021年2月26日发(作者:复方石韦胶囊)
眩晕症用刮痧治疗的中医方法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或脑髓不充,脑 窍失养所致,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眩晕症

中医学

眩运



眩冒

范畴
,
眩晕病的发生 是由于风火,有

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
则为之旋转

等病因论述。



眩晕的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 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
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仆倒。临床一骰分为气 血亏虚与痰浊阻滞
2
型。



一、气血亏虚



(

)
症状



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为主症。



(

)
治法



(1)
选穴

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2)
定位: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
2
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



足三里:膝盖下
3
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
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
1.5
寸。



(3)
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其次刮背部膈俞, 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
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
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 穴,约
3
分钟,用力不宜过猛。背部膈
俞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 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
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内侧部血海至三阴交 穴,由上向下刮,在膝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三阴
交穴,在三阴交穴处重刮,刮
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各
30
次,不出痧。



二、痰浊阻滞



(

)
症状。



头重如裹,视物眩转,胸闷作呕,呕吐痰涎。



(

)
治法



(1)
选穴

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百会。



(2)
定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丰隆:小腿 前外侧,外踝尖上
8
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
(
中指
)
处。< br>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
4
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
2
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
O.5
寸,头正中线旁开
4.5
寸。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3)
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揉头两侧头维穴,然后刮腹部中脘 穴,再刮前臂内关穴,刮下
肢内侧阴陵泉,最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

(4)
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和头维穴 ,各约
3
分钟,用力不宜过
猛。刮拭腹部正中线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 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

30
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下肢内 侧阴陵泉和外侧丰隆穴,各
30
次,可不出痧。文章来源:古方中医网

求医问药专题

眩晕症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


眩晕是由于 情志、饮食内伤,体虚久病,失血劳倦及外伤手术等原因,风、火、痰、瘀上扰清窍,或精亏
血少为基本 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症。



古方中医介绍:眩即 眼花,晕即头晕,两者常同时并见,故通称为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
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 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



眩晕症
针灸治疗方法有哪些?眩晕为临床常见病症,多见于中老年人,亦可发于青年人。中医辨证论
治采用中医针灸
治疗的方法如下:



1.
肝阳上亢:眩晕 耳鸣,头痛头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苔黄,
脉弦。



取穴:肝俞、行间、风池、侠溪等,针用泻法。



2.
肝火上炎:头晕且痛,其势较剧,目赤口苦,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寐少多梦,尿黄,便结 ,舌红
苔黄,脉弦数。



取穴:肝俞、胆俞、太冲、太阳、三阴交等,针用泻法。



3.
痰浊上蒙:眩晕,头重如蒙,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



取穴:内关、中脘、丰隆、阴陵泉、头维等,针用平补平泻法。



4.
瘀血阻窍:眩晕头痛,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 面唇紫暗,舌瘀点,脉弦涩。



取穴
;
合谷、太冲、百会、膈俞、膻中、太阳等,针用泻法。



5.
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动则加剧,遇劳则发,面色、爪甲不荣,神疲乏力,心悸 少寐,食少纳差,
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取穴: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针用补法,加灸。



6.
肝肾阴虚: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两目干涩,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遗精,腰膝酸 软,神
疲乏力,舌红苔薄,脉弦细。



取穴:肝俞、肾俞、太溪、太冲、照海、神门等。针用补法。



古方中医提醒:治疗时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以求满意疗效。文章来源:古方中医网

求医问
药专题

夏季眩晕症食疗方吃什么好


祖 国医学认为,眩晕可由风、痰、湿、虚引起,故有

无风不作眩



无痰不作眩



无虚不作眩

的说法。
这便是中医说的虚证,具体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失眠、四肢乏力,面色萎黄、苔白脉微等,中医诊为
气虚、血虚或气血双虚,只有这种眩晕,补以民间常规的滋补品,如桂圆、人参、莲心、蜂蜜、银耳、阿
胶和黄芪等,才是对症下药。



夏季
眩晕症
食疗方吃 什么好?古方
中医食疗
介绍:对其它多种眩晕,进补

补气血
的补品是无效的,
有时反会贻误和加重病情。夏季眩晕症食疗推荐如下:



痰浊型:由湿痰雍滞而引起,症状为眩晕、头重、胸闷、恶心呕吐和苔白脉滑,治疗宜选用燥 湿祛疾
的药物,如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和生姜等。药膳制法很多,如黄芪莲心粥,茯苓白术膏 等。



肝阳上亢型:由肝风上窜而引起,症状为眩晕、头胀头痛、心烦意 乱,易怒口干,舌红脉弦。治疗宜
平肝息风,可用下几方:



1
、生石决明

30
克,天麻

15
克、钩藤

25
克,水煎服;



2
、珍珠母

20
克,夏枯草、菊花各

10克,水煎服。成药有天麻丸、珍珠长寿膏等。药膳芹菜荷叶粥,
也很有疗效。



痰郁化炎型:由痰湿上移而引起,症状为眩晕、头目胀痛、口苦耳鸣、舌苔黄腻等,宜选用清 热化痰、
理气解郁的药物,如竹茹、陈皮、半夏、黄芩和天麻等。药膳有苡米白术粥。



肾虚型:由肾精不足而引起。表现为眩晕稍劳即发、健忘耳鸣、腰膝酸软、脱发肤 干,尺脉沉细等、
治疗宜补精养肾,肾阳不足的宜温补肾阳。可用以下几方:



1
、枸杞

15
克、菟丝子

15
克、天麻

12
克,水煎服,用于肾精不足眩晕。



2
、黑芝麻、胡桃肉、鸡蛋、枸杞各等份,水煎服,也可熬制成胡桃膏, 用于肾精虚的眩晕。成药有杞
菊地黄丸、右归丸、河车大造丸、金匮肾气丸和强阳保肾丸等。药膳有猪腰 枸杞粥。文章来源:古方中医


求医问药专题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有哪些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多见于高血压、低血压、 贫血、脑血管病以及美尼尔氏症等病的过程中。眩晕即头
晕眼花,眩者目昏眩,晕者头旋转。眩晕发作时 ,轻者闭目可止,片刻即过;重者不能站立,并常伴恶心、
呕吐、汗出,以致昏仆等症。



眩晕症其病因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致使阴阳气血失和而发作。对那些久病内 伤,反复发作的患
者,可选用药酒治疗,尤其是对于血压高、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而又嗜酒的患者,最为 适合。



眩晕症
常用
药酒
方有哪些?治疗眩晕 症的药酒常选用菊花、枸杞、熟地、生地、当归、杜仲、黄芩、
山萸肉、山药、天麻、石菖蒲、桑椹子、 五味子、丹参、防风等。具体如下: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一:桑乐酒



配方:桑叶
250
克,糯米
3
斤,酒曲适量。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二:松花酒



配方:松花粉
100
克,白酒
2
斤。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三:万年青酒



配方:万年青
150
克,熟地
100
克,山药
200
克,桑椹子
120
克,黑芝麻
60
克,花椒
30
克,南烛子
30
克,
白果
15
克,白酒
2000
毫升。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四:菊花地黄酒



配方:菊花
30< br>克,干地黄
15
克,当归
10
克,枸杞
20
克,白酒
500
毫升。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五:天麻川芎酒



配方:天麻
80< br>克,川芎
30
克,白酒
2
千克。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六:菊花白芷酒



配方:当归
30< br>克,生地
30
克,菊花
30
克,白芷
30
克,白酒< br>2
千克。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七:叶酸桑椹酒



配方:三叶酸
250
克,黑桑椹
250
克,米 酒
3
斤。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八:菊花枸杞酒



配方:白菊花
60
克,枸杞子
60
克,黄酒< br>2
斤。



眩晕症常用药酒方九:薯蓣酒



配方:薯蓣
50
克,山茱萸
30
克,五味子< br>30
克,人参
30
克,白酒

3
斤。

-


-


-


-


-


-


-


-



本文更新与2021-02-26 02:55,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xapfxb.com/yuer/458361.html

眩晕症用刮痧治疗的中医方法的相关文章